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5的文章

一路律動上天堂:談 Ramsey Lewis三重奏

圖片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約一九四五至六五年間),在美國各大城市黑人社區裡最有音樂天分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爵士樂手。在那個現代爵士樂勃興年代,唱片的消費群有兩大主力:白人大學生(或知識份子)和黑人。而後者的購買量又比前者大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吸引黑人消費群的音樂,不僅是靈魂味十足的電風琴或薩克斯風演奏,而是根植於藍調與福音詩歌,「泥土味兒」(earthy)十足的hard bop風格。Hard bop 沒有咆勃樂(bebop)那麼重視樂器與和聲的實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雄心壯志要去顛覆或挑戰什麼。Hard Bop主張回歸自我,重拾黑人的草根音樂元素,用音樂自自然然地表達感情。 「Hard Bop:Jazz and Black Music 1955-1965」的作者David H. Rosenthal曾經如此描述過五○年末美國都會區的爵士風情:你走進紐約哈林區或是芝加哥南邊社區,不難發現家家戶戶至少都有一個知識豐富而又認真的爵士樂迷。他們或許不是那麼在乎咆勃樂是如何與之前的傳統搖擺樂產生分裂,但是他們的耳朵相當靈敏,絕對可以與你滔滔雄辯薩克斯風手Harold Land和Booker Ervin的不同,或是仔細分析鋼琴手Bobby Timmons與Kenny Drew的差異。對這些熱心的樂迷來說,他們相信爵士樂是一種藝術的形式,同時也把它當成派對的背景音樂。換言之,對他們來說,爵士樂的「藝術」與「娛樂」價值是並行不悖的。 那個時候,你可以在大都會黑人社區中到處林立的酒吧點唱機中,聽到充滿律動(groovy)與靈魂感覺( soulful feelings)的爵士樂。為了滿足如此廣大的聽眾市場,單以知名的藍調之音(Blue Note)廠牌為例,一九五五年至七○年間至少發行了三百多張的單曲唱片。這些專輯使用的樂器配置各有千秋,演奏風格也各異,但大致而言總是以重新詮釋經典歌謠或是強調律動感,易懂又好聽的曲子為主。 有點天分的爵士樂手幾乎都被「吸」到紐約這塊大磁石了。這是因為紐約有最多評價很高的爵士樂大小廠牌,而每個廠牌也各自培植了廣受市場歡迎,擅長將大家熟悉的歌謠改編成律動感十足的鋼琴手:Prestige的Red Garland,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Erroll Garner,藍調之音則由Gene Harris領導The Three Sounds。

狂野而燦爛:談 Clark Terry 的咆勃樂作品

圖片
每逢新手要我推薦鋼琴怪傑 Thelonius Monk 入門專輯時, Clark Terry 的「 Jazz in Orbit 」( Riverside )永遠都會是我的答案。原因無他,對於新手來說,有什麼專輯可以讓你同時聽到 Clark Terry 「顆粒」感較粗,但不失甜美的翼號演奏,以及 Thelonious Monk 古怪,但不失其靈巧的鋼琴演奏呢?你可以享受搖擺感十足的 Terry ,也可以細細咀嚼 Monk 自創的鋼琴 voicing 方式,那每一個音符從喇叭中流洩而出,都如此珍貴與美好。對我而言,「 Jazz in Orbit 」是一張可以將「傳統」與「前衛」兩個看似抵觸的觀念,揉捏得恰到好處的專輯。 這就是 Clark Terry ,他吹的小號音色之厚實,如路易‧阿姆斯壯,滑音之快速,如暈眩‧格列斯比,而「哇哇風格」的搖擺感,如庫帝‧威廉斯( Cootie Williams )。然而, Clark Terry 並不是一個模仿者,如同所有偉大的樂手一般,他承先啟後,融合了歷史上知名的小號演奏風格,從而開創出自己特有的小號吹奏「形體」,尤其是他那如註冊商標的,快速釋放音符,四處掃射的「碎碎念」 (mumbling) 吹奏方式,總是可讓我們「一耳認出」。 論技巧,論幽默感,論獨樹一幟的小號吹奏,甚至,論唱歌, Clark Terry 都是無可替代的。有誰可以像他一樣,讓小號的吹奏「表情」如此豐富?若懷疑我講得太誇張,請試著去找這張專輯「 Daylight Express 」來聽聽看,特別注意第四軌, Clark Terry 演奏他自己作的曲子「小號吹嘴藍調」( Trunpet Mouthpiece Blues )的方式。在這首堪稱史上最有幽默感的小號演奏中, Clark Terry 靈活地使用弱音器製造「哇哇」音效,成功地模擬出人聲與言談之間流露的情緒,將小號「人聲化」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舉凡哭、笑、叫、鬧、撒嬌、數落、爭辯、甚至喃喃自語 …… 如此武功高強的小號手,啥人與他比? 從一九五一年至五九年間, Clark Terry 不但是艾靈頓公爵樂團的重要團員,也以個人身份活躍於錄音工作,發行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咆勃樂專輯。艾靈頓公爵本來就十分鼓勵他的團員以個別身份,加入各種小編制的錄音,這些積極參與小編制演出的團員被稱之為「艾靈頓幫」。如此一來

快手「斬」琴鍵:談爵士鋼琴家山下洋輔

圖片
大約是去年此時,環球日本分公司發行了「山下洋輔紐約三重奏結成十五週年」紀念專輯十二款,在網路的爵士樂討論區掀起一陣討論,沸沸揚揚,好不熱鬧。其中幾張如「 Kurdish Dance 」、「 Dazzling Days 」、「 Ways of Time 」早幾年就已經在台發行過,熱門程度雖然比不上爵士名伶黛安娜‧克芮爾或是以 bossa nova 輕快樂風取勝的小野麗莎,但山下洋輔結合了日本民謠,略帶前衛而又暢快淋漓的鋼琴風格,早已在台灣爵士樂迷之間被廣為討論。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又以 24-bit 的格式重新發行一模一樣的專輯,也只有享譽國際的日本爵士鋼琴家山下洋輔才擁有此等實力啊! 第一次知道有山下洋輔這號人物,是受邀在台北愛樂電台參與「台北爵士夜」錄音時,主持人黎時潮向我介紹他買的山下洋輔在「燒杯」( Frasco )唱片公司錄製的十八張專輯大全集。我對這套專輯的外殼有點印象,它因價格令人咋舌而被樂友們冷凍在唱片行中。沒想到黎時潮將十八張專輯一一取出後,我就被每一張專輯的封面所震懾住了!這十八張專輯不但記錄了 1975-1981 年山下在日本的重要作品與演奏實況,而且每一張專輯以仿 LP 的形式重製,封面則包羅萬象,有鉛筆素描、潑墨、漫畫、抽象景物寫真 …… 等,不但忠於原作而,且印刷、包裝都十分精緻。我心裡暗想,能被日本寶麗金公司這般禮遇,而且一口氣就將六年內所有的作品出齊,這小子絕對不是等閒人物! 山下洋輔偕同薩克斯風土反田明、鼓手小山彰太所組成的三重奏,在歐洲巡迴演出的傑出表現,應該是讓他受到國際樂壇矚目的第一步。以 Frasco 大全集的「 Montreux Afterglow 」為例,整張專輯只有演奏兩首曲子,惟每首曲子的長度均長達二十分鐘以上。一首是早逝的 Albert Ayler 名作「 Ghost 」,另一首則是山下的作品「 Banslikana 」。看到這樣的曲目,或許會有人說,山下何苦拾人牙慧,去模仿後科川( post coltrane )時期那種鬼哭神號的風格呢? 山下若只是東施效顰,絕對無法通過歐洲樂迷的嚴格檢驗。事實上,在這場 1976 年瑞士蒙特婁音樂節的狂野演出,這組從日本來的三重奏正好向世人宣示了他們的實力。中音薩克斯風手土反田明光芒四射的演出,山下洋輔張牙舞爪的敲打琴鍵,配上小山彰太氣魄十足,配上情境

來自德國黑森林的甘泉:談Oscar Peterson在MPS的錄音

圖片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小號手Roy Eldridge一如往常地提早抵達空空蕩蕩的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再過幾個小時後,由 Verve 唱片製作人Norman Granz所安排的,為推廣爵士樂而舉辦的「爵士愛樂」( Jazz at the Philharmonic )演奏會就要展開。從正門進入的Roy Eldridge往前一看,有一個沈默的年輕人坐在前排觀眾席。友善的 Roy Eldridge 趨前問候,介紹自己並詢問對方的身份。 年輕人回答,他來自加拿大,是製作人 Norman Granz 找他來演出的鋼琴手。想到今晚要跟爵士名家如 Charlie Parker, Lester Young, Flip Phillips 等人同台演出,心中不免緊張起來。 Roy Eldridge 笑著安撫他: 「安啦!如果 Norman Granz 願意花這麼大力氣把你從加拿大找來,他絕對是肯定你彈奏鋼琴的功力,你的演出一定會很棒!」 Roy Eldridge 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場知名的演出,正式揭開了Oscar Peterson近五十年演奏生涯的序幕。即使近幾年來礙於健康因素而較為沈寂,以鋼琴 - 吉他(或鼓) -- 低音貝斯為主的 Oscar Peterson 三重奏班底,其灌錄的專輯之豐(將近兩百多張專輯),鮮少有爵士樂手能出其右。 對我來說,Oscar Peterson的精彩之處,不僅止於他鋼琴彈奏技巧純熟的程度與傳奇的盲人鋼琴手Art Tatum 不相上下。Peterson彈奏鋼琴的成熟感與創意性,總是讓他的三重奏錄音顯得如此甜而不膩,就像輕咬一口水梨時,順口的香味四溢,令人回味無窮。更精確的來說, Oscar Peterson 不應只被視為 Art Tatum 的模仿者,因為他的彈奏,橫跨了搖擺樂(swing)與咆勃 (bebop) 兩種不同的樂派, Oscar Peterson 的風格,一方面有現代爵士鋼琴中強調的速度與複雜和絃(可從「旋律音堆」 locked hands 演奏風格中窺其端倪)(註一),另一方面卻又保有了老派爵士樂中的搖擺興味,因為他改良了「闊步」(stride)鋼琴的彈法,不走傳統彈奏的老套。換言之,在爵士樂百年發展中,Oscar Peterson絕對是定義現代爵士鋼琴語彙(vocabularies)的要角,肯定在歷史上留名。 五

天使死亡的臉孔--我所知道的CharlieParker

圖片
年輕藝術家總是想要模仿大師風格。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們弄擰了大師的『風格』,在可笑的錯誤與眾人的嘲弄中揉捏出令人驚豔的作品。 --尚‧考克多 查理‧帕克其人其事 關於Charlie Parker的傳奇,我們都聽過太多。關於他在雷諾俱樂部荒腔走板的演出,Count Basie樂團的鼓手Jo Jones把鈸扔到Parker腳下羞辱他的奇聞,關於他為了聆聽天才型的盲人鋼琴手Art Tatum演出甘願蹲在哈林區餐廳洗碟子的軼事,關於他的毒癮,關於他耽溺於杯中物,關於他年輕卻早衰的身軀,關於他短暫一生卻留給世人無限傳奇等等。 對我來說,Charlie Parker最具神秘之處,是他「發現」bebop樂的過程。短短在世三十五年間,Charlie Parker歷經人世間最美好的時光,他的專輯在商業上的成功為他贏得Down Beat 1950-1954年間(Parker於1955年去世)最佳高音薩克斯風手的頭銜。Parker也行經黑暗死亡蔭谷,他靠酗酒來抵擋毒品的誘惑,卻自虐地墮入更深煉獄,雖然多次嘗試掙脫對於麻醉品的倚賴,最後卻不免猝死於電視機前。 我相信Parker影響後來的薩克斯風手至深。誰不會被他狂野,急促卻游刃有餘的演奏風格影響?Sonny Stitt、Lee Konitz、Phil Woods、Jackie McLean,甚至Ornette Coleman。我相信八○年代克林依斯威特導演的「菜鳥帕克」(Bird)多少也提醒了年輕的爵士樂迷,Charlie Parker在爵士發展歷史所扮演的重要性。大唱片公司陸續重新以CD的形式發行Parker的錄音,多少反映流行文化對於商品價值的重要性。 對我來說,寫Charlie Parker備極艱辛。對同時期的樂手而言,Parker是大樂團的叛徒,是個吸毒的垃圾鬼,是個缺乏安全感,精神瀕於崩潰的男人。Parker出身於貧困的單親家庭,年紀輕輕就出來討生活。他個性陰鬱,與Bebop運動同時期的Dizzy Gillespie的命運與開朗個性簡直有天壤之別。因為四○年代錄音技術欠佳的關係,影響了許多Parker作品的流通機會。今年大唱片公司要不是為了紀念Bird七十五歲冥誕,台灣許多聽眾可能也無緣接觸到比較完整的Bird作品。這篇文章只能算是拋磚之作,許多細節,就留待其他高手來補強吧。 菜鳥簡史 Cha

純真時代的悲戀歌:

圖片
評洛伊‧歐比森( Roy Orbison )兩張重刻黑膠唱片 「 Crying 」與「 Lonely and Blue 」 美國電影相當擅長使用經典老歌來描述故事氛圍。由茱莉亞‧羅伯茲與李察‧吉爾主演的「麻雀變鳳凰」中的主題曲「 Oh, Pretty Woman 」,可能是鄉村搖滾歌手洛伊‧歐比森( Roy Orbison )最家喻戶曉的歌曲了。然而,以創作抒情歌曲知名,唱腔優雅又柔情萬種的歐比森,之所以能在八○年代後期東山再起,重新受到樂壇矚目,完全是拜導演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也就是「雙峰」電視影集及電影導演)所賜。 被譽為電影鬼才的林區,曾經大膽地採黑白片方式拍攝「象人」,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他在拍攝「藍絲絨」( Blue Velvet )時,更以豐富的視聽意象來攫取觀眾的注意。表面上平靜的小鎮,卻有各種駭人聽聞的故事不斷發生。林區在片中採用了幾首英文老歌;故事以同名曲「藍絲絨」開場,優美的歌聲中,出現的畫面卻是佈滿螞蟻的,被切下來的耳朵特寫。觀眾一方面「承受」著視覺帶來的震撼,另一方面卻「享受」著優美的老歌,如此弔詭的不和諧,讓不安的情緒開始發酵。在稍後的妓院場景中,林區用了歐比森的「 In Dreams 」一曲,在那如詩如夢的歌聲中,卻是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衝突,釀成大禍的場面,故事此時也進入了另一波高潮。 雖然歐比森一開始不願意他的歌曲出現在「變態」電影中,但韌性很強的林區仍千方百計取得「 In Dreams 」使用權。由於「藍絲絨」佳評如潮,賣座頗佳,歐比森才有重返美國流行歌壇的機會。 作為搖滾樂前期最有名的抒情歌手,可能也是最有才氣的情歌創作者,歐比森的一生卻相當坎坷。正當英倫搖滾樂快要席捲美國之時,歐比森的太太在一場車禍意外喪生,幾年後兩個兒子也因家中發生祝融之災,命喪火窟。接下來,美國的音樂世代交替,披頭四等偶像樂團當道,這位擅長以抖音、轉音演唱慢板情歌的歌手,從此幾乎失去了舞台,直到八○年代才復出。 以重刻經典名盤聞名的 Classic 唱片公司,這兩年重發了歐比森兩張在 Monument 唱片公司錄製的經典專輯「 Crying 」與「 Lonley and Blue 」黑膠重盤,收錄的歌曲不但在當時暢銷一時,部分更曾登上前四十名排行榜,如今也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好歌。 「 Cr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