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死亡的臉孔--我所知道的CharlieParker

年輕藝術家總是想要模仿大師風格。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們弄擰了大師的『風格』,在可笑的錯誤與眾人的嘲弄中揉捏出令人驚豔的作品。
--尚‧考克多
查理‧帕克其人其事

關於Charlie Parker的傳奇,我們都聽過太多。關於他在雷諾俱樂部荒腔走板的演出,Count Basie樂團的鼓手Jo Jones把鈸扔到Parker腳下羞辱他的奇聞,關於他為了聆聽天才型的盲人鋼琴手Art Tatum演出甘願蹲在哈林區餐廳洗碟子的軼事,關於他的毒癮,關於他耽溺於杯中物,關於他年輕卻早衰的身軀,關於他短暫一生卻留給世人無限傳奇等等。

對我來說,Charlie Parker最具神秘之處,是他「發現」bebop樂的過程。短短在世三十五年間,Charlie Parker歷經人世間最美好的時光,他的專輯在商業上的成功為他贏得Down Beat 1950-1954年間(Parker於1955年去世)最佳高音薩克斯風手的頭銜。Parker也行經黑暗死亡蔭谷,他靠酗酒來抵擋毒品的誘惑,卻自虐地墮入更深煉獄,雖然多次嘗試掙脫對於麻醉品的倚賴,最後卻不免猝死於電視機前。

我相信Parker影響後來的薩克斯風手至深。誰不會被他狂野,急促卻游刃有餘的演奏風格影響?Sonny Stitt、Lee Konitz、Phil Woods、Jackie McLean,甚至Ornette Coleman。我相信八○年代克林依斯威特導演的「菜鳥帕克」(Bird)多少也提醒了年輕的爵士樂迷,Charlie Parker在爵士發展歷史所扮演的重要性。大唱片公司陸續重新以CD的形式發行Parker的錄音,多少反映流行文化對於商品價值的重要性。
對我來說,寫Charlie Parker備極艱辛。對同時期的樂手而言,Parker是大樂團的叛徒,是個吸毒的垃圾鬼,是個缺乏安全感,精神瀕於崩潰的男人。Parker出身於貧困的單親家庭,年紀輕輕就出來討生活。他個性陰鬱,與Bebop運動同時期的Dizzy Gillespie的命運與開朗個性簡直有天壤之別。因為四○年代錄音技術欠佳的關係,影響了許多Parker作品的流通機會。今年大唱片公司要不是為了紀念Bird七十五歲冥誕,台灣許多聽眾可能也無緣接觸到比較完整的Bird作品。這篇文章只能算是拋磚之作,許多細節,就留待其他高手來補強吧。

菜鳥簡史

Charlie Parker生長於爵士重鎮之一的密蘇里州堪薩斯市,那裡除了綠野仙蹤的童話故事之外還有知名的Count Basie搖擺樂團。Parker雖然曾經在公立學校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但是他的奏技巧與演奏的即興靈感多為自學,泰半是出於實際的表演經驗。Parker十五歲正式進入職業表演圈,1935-1937年他在地方的藍調與爵士樂團演奏。1939年Parker初次來到爵士重鎮紐約市,與多位知名的爵士樂手切磋琢磨。

Parker對於彼時當道的大樂團演奏方式頗有微詞,他認為樂團演出受制於其娛樂功能(提供紳士淑女跳社交舞),編曲方式流於刻板單調化。許多傑出的樂手彈來彈去都是那幾個音符,有浪費才能之嫌。他一直在想,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演奏方式,突破爵士樂手在演奏上的困境。他彷彿可以感受到一種新的音樂表達方式,在他耳際迴盪,可是卻無法彈奏出來。

有天晚上,當Parker和吉他手Biddy Fleet在哈林區一家餐廳演奏「Cherokee」時,Parker突然靈機一動,故意用較高的音階來演奏曲子,雖然音階變高了,Parker還是保持了原來chord changes的連貫性,不過已經把原曲改得面目全非。Parker這種大膽的舉動吸引了許多同行,包括鼓手Kenny Clark(綽號Klook)的注意,後來這兩人加上Dizzy Gillespie、Thelonius Monk等人就開始「搞搞新意思」,Bebop運動於焉誕生。

甚麼叫做Bebop呢?簡單的來說,Bebop又稱為Bop或是Rebop,原來指的是哼唱爵士歌曲的無義性音節(non sense syllables)。這種哼唱並沒有歌詞上的意義,有時只是歌曲中的一個橋段,演唱者仿擬樂器的音色自由發揮,「shu-bee-doo-bop,shu-bee-doo-bop...」地唱個不停,在Lious Armstrong,Ella Fritzgerald或是Sarah Vaughn的唱片裡都可以發現這種scat singing的影子。

Bebop可溯源自四○年代中期,以Charlie Parker前導,幾個具有實驗精神的爵士樂手,如Dizzy Gillespie,Max Roach與Thelonious Monk,他們的作品幾乎都是Bebop樂中翹楚。Bebop有相當複雜的節奏基礎,它揚棄了搖擺樂時期的四拍基礎,而以貝斯、鼓甚至鋼琴等樂器製造一種急促而又複雜的節奏感。這種複雜的節奏,有時候加強了原來的旋律調性,有時候則扮演輔助的角色,在即興獨奏的部份時,與旋律性樂器互動,產生一種高亢、急促、不對稱的音律感。

所以,Bebop樂就是:獨奏的空間變得更寬廣自由,
節奏部份變得更快,
和弦部份萬般複雜,
音階很高。

1940-1942年Parker加入Jay McShann樂團,1941年首次錄音,當時他在即興演奏方面已經展露天分。1942年他加入Earl Hines大樂團,1944年則加入Billy Eckstine樂團。對Parker來說,雖然這些大樂團的職業演出給予他許多寶貴的學習經驗,不過「下班後」(after hours)一群樂手在簡陋的酒館或朋友家互相切磋學習,在無拘束的氣氛下同儕彼此交換演奏經驗,更是彌足珍貴。在這一段期間,Bird和Dizzy兩人的合作經驗已臻成熟,1945年兩人聯袂到好萊塢做六週的演出,將Parker的知名度推向第一個高峰,也就在這段期間,Parker一度因毒癮和精神崩潰的問題住院接受治療。

1947年4月Parker回到紐約,與非常年輕的Miles Davis,Duke Jordan,Tommy Porter和Max Roach成立五重奏樂團。1947-1951年是Parker最多產與風光的五年,許多著名的錄音皆出於此一時期。在這一段期間,他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大編制,小編制,與弦樂團合作演出,也和一些著名的拉丁爵士樂團同台演出。1949-1950年他到歐洲巡迴演出,錄下許多傑出作品。

1951-1953年是Parker灰暗人生的三年。主管機關因為他的毒癮取消他在酒館的演出執照(就像Thelonious Monk一樣),讓他的生計頓時陷入困境,就在這個時候,Parker的健康與精神狀態日漸走下坡,1954年他甚至嘗試自殺兩次,1955年3月5日Parker在以他為命名的Birdland酒吧最後一次演出,一星期後去世。享年三十五歲。

風格--我所知道的部份

Parker的演奏風格事實上是根植於傳統精神的。他並不擅長於作曲,而以詮釋通俗歌謠,爵士標準曲目,或是十二小節的藍調為主。基本上Parker的演奏風格有三個方向,一是為了規避與大唱片公司糾纏不清的版權問題而以「變調」的方式巧妙的轉換通俗歌謠的面貌(通常聽眾聽完會恍然大悟說:「喔,原來這是Summertime,這是Nightand Day啊。」)。

第二個方向是藉著創作能力「顛覆」了傳統歌謠的簡單旋律,給予原有的歌曲非常不一樣的tone color。Parker一生似乎都在測試想像力與音樂爆發力的極限,他不停的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歌謠,他薩克斯風的音色尖拔,轉換靈活,震動音較為狹短,習慣傳統搖擺樂而心臟又不好的人可能會覺得他的音樂有一種咄咄逼人的侵略性。他的裝飾音,他的速度,他的和弦進行,他無窮的想像力,都為後來者設下典範,從這一刻起,許多爵士樂手開始知道,音樂除了扮演娛樂之外,也應該傳承,應該精緻,應該更具有想像與創造力,爵士樂是應該是吾人值得引以為傲的藝術形式......

第三個方向是Parker的演奏取材廣闊。他喜歡在即興的部份俏皮地擷取古典音樂的片段,華格納,比才,甚至史塔文斯基,他的想像空間既寬且遠,有時連Lious Armstrong的West End Blues都秀出來了。事實上,Dizzy Gillespie在這一點與Charlie Parker簡直如出一轍,他可以飆一段獨奏沒完沒了,從A Night at Tunisia的主旋律到巴哈的管樂作品,把樂迷耍得一愣一愣的。

關於Verve這一套唱片

國內既沒有唱片公司代理Dial,也沒有Savoy,我們無從比較起Charlie Parker其他較完整的作品。所以我們只針對Parker為Verve的老闆Norman Granz所做的實況演出與錄音做一粗略的介紹。

這十張CD的音樂型態大約可分為數類:

(1)由Norman Granz主導的JATP(Jazz at the Philharmonic)實況演出。
(2)與拉丁樂團合作的作品
(3)與弦樂團合作的作品
(4)中小型編制的jam sessions,大部份為錄音室錄音。

一般評論者常常將Charlie Parker為Verve廠牌灌製的唱片視為他他步入商業化的表現。的確,在這套CD裡,至少收錄了數首Charlie Parker最暢銷的曲子。以下就我所知道的部份,逐片介紹:

☆Disc 1☆

雖然Charlie Parker的演奏生涯要到1949年才算正式起飛,不過1947年Parker在JATP巡迴好萊塢的演出已經十分紮實,而且受到聽眾熱烈的歡迎。Norman Granz對爵士樂最大的貢獻就是讓爵士演奏變成一個重要音樂表演傳統,而Charlie Parker與其同期的樂手則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有樂評者認為Parker演奏「Ladybegood」時有Lester Young的風格痕跡,基本上我覺得這張CD仍然保持了swing的韻味,不過Parker的獨奏爆發力令人印象深刻。

☆Disc 2☆

Norman Granz曾經在唱片行銷上執行過一個大膽實驗,就是邀請當時最有名與才氣的爵士樂手,在沒有商業壓力的狀況下自由創作,並將其作品「Jazz Scene」限量發行,以昂貴的價錢(五十塊美金!)賣給有錢的樂友。Parker也是Norman Granz的「規畫名單」之一。坦白而言,這裡收錄的兩首「限量發行」的曲子不頂成功,據說是團員之間無法配合彼此的速度與風格,而當時Parker也湊不出時間預演。在這裡唯一值得一提的是Parker在「Repitition」一曲擷取了一小段「春之祭典」的旋律。

這張CD還收錄了Parker與Machito領導的拉丁樂團合作的作品,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流行音樂有大量非洲--古巴節奏的風格,如「Mango Mangue」,「No Noise」。Charlie Parker和Dizzy Gillespie兩人都非常喜愛拉丁爵士,如果Parker能活到七十歲,也許他也想充當親善大使,身穿著七彩長袍,和Gillespie一起飆solo吧。

☆Disc 3☆

這是另外一場非常熱鬧的JATP演唱會。有著名的女歌手Ella Fritzgerald擔綱演出,也是當時Norman Granz力捧的紅歌星。Charlie Parker和當時已經卓然有成的Roy Eldridge加上當時剛剛從加拿大來美國打天下的Oscar Peterson同台演出,據說當時Peterson心情非常緊張,和善的Roy Eldridge還不停的安慰他。演出大致來說很成功。

☆Disc 4☆

對錄音挑剔,喜歡「悅耳」音樂的樂迷來說,這是一張很合適的選擇。這張錄音很容易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它具備兩層意義:一是與弦樂團合作讓Parker的音樂更抒情流行化,可以讓更多的聽眾瞭解他的作品,二是Parker積極地想要藉著與弦樂團的演出建立他在「嚴肅音樂」的地位。或許是因為沒有受到正式的音樂教育,Parker一直有很深的自卑感,他對於古典音樂非常嚮往(雖然涉獵不深),想要藉著爵士樂與古典音樂的融合,建立另外一種文化品味。

好事總是多磨,在錄音過程中Parker一度氣餒,不知如何進行solo。或許因為習慣於和銅管樂器手同台演出,弦樂器的質感倒是令他裹足不前。後來Parker選擇了抒情演奏的方式。「Just friends」後來變成他最受歡迎的曲子,「April in Paris」和「I didn't know whatti me it was」則備受樂評人的稱讚。

這張CD的後半部也值得特別說明:從track10以後的部份是Charlie Parker和同期知名的Bebop運動樂手的經典作品(1950年)。他們包括了老搭擋Dizzy(小號),Thelonius Monk(鋼琴),Curly Russell(低音貝斯),和鼓手Buddy Rich。這些tracks代表幾種意義:一是這些曲子是Thelonius Monk從7/2/48-7/23/51三年之間唯一的錄音作品,二代表這是Dizzy和Bird最後一次錄音室的錄音。當時這些樂手都是著名樂團(如Earl Hines)的團員,這些曲子代表了52街「下班後」的實驗精華作品。據說Dizzy個人非常喜愛「Bloom dido」,其他如「Star eyes」、「The mood for love」也非常精彩。

☆Disc 5☆

Charlie Parker與弦樂團的合作在商業上獲致成功之後,又再接再勵推出第二波與弦樂團合作,在紐約卡內基廳的實況演出。這張CD也收錄了兩首電影配樂,劇情據說與爵士樂有關,樂手先錄音,正式開拍時再對一次嘴就可以了。根據記錄,「Ballade」是Bird唯一一次和Coleman Hawkins的正式錄音。CD最後一首曲子是和Machito合作的「Afro-Cuban Jazz Suite」。

☆Disc 6☆

無心收集Charlie Parker在Verve所有的錄音者,這張CD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它有一項重要的歷史性意義,就是收錄了年輕的Miles Davis初次進入紐約爵士圈時和Charlie Parker合作的作品。在這一次錄音之後不久,Miles Davis就與Prestige簽約,開創他自己的天地去了。「Au Privave」是一首爵士樂迷耳熟能詳的曲子,Miles Davis冷如冰,Charlie Parker熱如火,似乎已經命定了兩人注定走向不同的音樂類型。「My Little Suede Shoes」是Charlie Parker第二受歡迎的曲子,以加勒比海的拉丁旋律為底,托出Bird性感飽滿,流暢成熟的抒情solo,不管是誰都會想要翩翩起舞吧。「Tico Tico」也是一首非常可愛的曲子,原為卡通配樂,以巴西Samba的旋律襯底,輕快的sax solo浮遊於上,聽來彷彿像喝著鳳梨椰子汁,戴著墨鏡在南太平洋小島上快樂的跳舞哩,呵呵。

☆Disc 7☆

這是另外一張與弦樂團合作的錄音室錄音。本張CD收錄了Parker第三暢銷的曲子「Autumn in New York」。可能是因為弦樂團整體表現風格關係,整張CD幾乎都以詮釋流行歌謠為主。算是非常通俗的一張專輯。

☆Disc 8,9and10☆

Disc 8-->這一波jam session全在錄音室進行,雖然陣容堅強,有許多大樂團的明星樂手助陣,但是因為Charlie Parker屢屢遲到早退,與Norman Granz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說老實話我對這些作品並不怎麼喜歡。

最後兩張CD可以看做是向作曲家ColePorter致敬的作品(「Chi Chi」除外),Charlie Parker雖然終其一生沒有像其他知名樂手出品Cole Porter Songbook,但是這些作品湊合起來,其實也具一張專輯的規模了。我比較不喜歡的是寶麗金搞了很多殘缺不全的alternative takes,雖然這也許有助研究爵士演奏理論的人或有考古癖的人深入研究Parker演奏的歷程,但是反覆聽久仍然覺得煩,覺得有濫竽充數之嫌。

結論:我喜歡嗎?

就心理學的認知失諧理論來說,我是不可能不喜歡這一套CD的,究竟也是三催四請才從宇宙城搶到的,花了不少銀元。那些紀念品如撲克牌之流對我實在意義不大,若是可以不拿撲克牌退五十塊台幣我可能會高興一些。

說認真的,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他在這套專輯的表現,尤其是與弦樂團和拉丁樂團合作的部份。雖然偶有錄音不佳的問題,但是據說這已經是Parker專輯裡錄音較好的一套。我曾經聽過一些更加慘不忍睹的錄音,雜訊波波叫聲猶如CD player裡有人在烤魷魚,或是隔著棉被聽小鳥微弱叫聲....

Anyway,聽Parker的音樂讓我更深一層體會爵士樂的靈活,與它百年來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爵士樂會繼續與其他音樂交流融合,希望也有人來辦個爵士百年活動。人家電影有盧米埃兄弟,我們也有一堆不知名的古早美國南方盲人班喬琴樂手可以紀念啊。

嗯,終於寫完了,接下來我就要去苦惱:要不要提國科會的計畫,空大那堆欠很久的教科書稿子,兩篇論文,下學期的課程大綱...元旦我要工作,沒人來煩我,真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Charlie Parker
Quasimodo
05:33

留言

  1. 日前看到網上一留言板針對您的大作"爵士春秋"發表相關意見, 個人亦拜讀過此書,有與許多網友相同的疑問,因此索性將留言網址張貼於此,還望您若有空,或許願意撥冗閱覽及回覆我們這些讀者的問題.非常感謝您!
    http://www.jazzinvention.com/bbs/index.php?showtopic=429&st=0

    回覆刪除
  2. 您好,
    關於爵士春秋裡的一些樂器的誤譯,若有機會再版時一定會校正。謝謝指教。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