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1的文章

來自英國的薩克斯風小巨人塔比‧海斯(下)

圖片
Edward Brian ”Tubby” Hayes Late Spot At Scott's (fontana) Late Spot At Scott's可能是臺灣最容易找到的海斯作品。雖然原來是由荷蘭的fontana發行,不過後來fontana被寶麗金合併,而接下來環球又合併寶麗金,由旗下的子廠牌EmArcy發行CD版,國內代理商曾經引進,是一張頗受本地樂迷喜愛的專輯。 Late Spot At Scott's是一張錄製於倫敦最富盛名的爵士俱樂部Ronnie Scott’s現場專輯。這個演出場地的老闆是曾經與海斯同組「爵士信使」樂團的薩克斯風手Ronnie Scott,很多傑出的樂手都在此留下寶貴的現場錄音。除了Late Spot At Scott's之外,海斯也在同一時間錄製了另一張姊妹作Down In The Village,亦是一張評價很高的專輯。兩個月前,筆者曾經專欄中介紹了日本爵士樂團「Quasimode」,他們在其初試啼聲之作裡,就曾演奏過Down In The Village專輯同名曲。 這張現場演出專輯的陣容十分堅強:小號手是來自蘇格蘭,極具演奏天分的Jimmy Deuchar、鋼琴手是當時還很年輕的Gordon Beck(六○年代結束時,他加入了美國薩克斯風手Phil Woods領導的「歐洲節奏機器」樂團,巡迴各地,從此打開國際知名度)、貝斯手則是來自澳洲的Freddy Logan、鼓手由Allen Ganley擔綱。 就風格而言,Late Spot At Scott's是一張血統純正的精純咆勃專輯:小號與薩克斯風帶勁的獨奏、火熱的鼓點、細膩的編曲…聽起來非常過癮。與五○年代作品不同的是,此時已經和Ronnie Scott分道揚鑣的海斯,不再以「雙頭」薩克斯風的演奏取勝,他和小號手Jimmy Deuchar光芒四射的輪流即興,讓整體的樂團音色聽起來更為絢爛繽紛。 整張專輯以精神抖擻的「Half A Sawback」開場,是海斯個人的原創曲,首先登場的是海斯流暢的薩克斯風獨奏,接續其後的是Jimmy Deuchar拳拳到肉,練家子功夫的小號演奏,厚實陽剛的音色令人想起「精純咆勃優等生」,另一位優秀的小號手Freddie Hubbard。在搖擺的節奏中接力獨奏的是Gordon

來自英國的薩克斯風小巨人塔比‧海斯(上)

圖片
Edward Brian ”Tubby” Hayes 在英語世界的爵士圈裡,凡是身材矮小但才華洋溢者,樂評人經常以「小巨人」(little giant)稱之,例如美國的薩克斯風手Johnny Griffin就曾以Little Giant為名發行了一張專輯。在大西洋對岸的英國,五○年代也曾誕生一位天才型的薩克斯風手Edward Brian Hayes,他因為身型矮小,被同儕暱稱為「矮肥短」(「Tubby」,如天線寶寶原名「Teletubbies」),後來暱稱勝過本名,大家都以塔比‧ 海斯稱之。同樣都是身材矮小,同樣都是才華洋溢,風格也稱得上類似,不過塔比‧海斯與Johnny Griffin相比,命運真是天差地遠。Johnny Griffin是現代爵士樂全盛時期,Riverside、Blue Note廠牌旗下一線藝人,也是享譽國際樂壇,擅長演奏精純咆勃的好手。海斯的錄音雖然不少,但大多侷限於英國(如TEMPO)或歐洲廠牌(如荷蘭的fontana)發行,市場自然有限。即使一九六一~六五年間,海斯曾經受邀赴美演出,留下若干精彩的錄音,美國唱片公司如Epic、Smash也曾發行他的專輯,但這位命運多乖的樂手,始終未能打開英國以外的知名度。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塔比‧海斯三十八歲就離開人間,等不到世人給他一個公允的評價,也有人歸咎於貧瘠的英倫爵士環境。五○年代中期,當現代爵士樂風潮席捲北美與歐陸的法、德時,懷舊的英國聽眾卻還陶醉於三○年代的大樂團音樂。對這些保守的耳朵而言,玩現代爵士樂簡直是匪夷所思地前衛。 然而,若要追溯二次戰後的英倫爵士發展史,塔比‧海斯卻是不能忽略,也無法遺忘的重要人物。沒有他和同儕薩克斯風手Ronnie Scott的默默耕耘,曾經在四○年代末,對國外樂手在本國演出施加重重限制的英國,可能會淪為現代爵士樂的沙漠。多虧海斯的辛勤灌溉,這顆現代爵士的幼苗終究長成大樹。六○年代以後,英國發行了許多一流的咆勃與精純咆勃專輯,如今大多成為收藏家拼死以求的夢幻逸盤,如海斯的Tubby’s Groove(TEMPO)、Don Rendall-Ian Carr五重奏的Shades of Blue(Columbia)等。 海斯出生、成長於倫敦,父親是英國BBC電台的錄音室樂手,以演奏小提琴為主。家學淵源之故,海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小提琴,後來陸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