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5的文章

藍色火車

圖片
如果有人要我選今年最有價值的第二代(指超位元對應錄音--super-bit mapping) 爵士西低, 或是今年送給爵士樂迷最棒的聖誕禮物, 我一定會選 John Coltrane 在藍調唱片旗下發行的《Blue Train》。 《Blue Train》是 John Coltrane 在一九五七年的錄音室作品,當時 Coltrane 與 Prestige 唱片公司還有合約關係,前一年以Miles Davis 五重奏成員的身份錄了一系列的作品(例如 Cookin'、Relaxin'、 Workin') 等等。 嚴格說起來, 這時候年輕的 JohnColtrane 雖然和知名樂手如 Miles Davis、 Thelonious Monk 有合作關係,但是在自己風格的探索與確立方面,仍處於萌芽階段。 由於 John Coltrane 與藍調唱片的老闆私交不錯, 而 Alfred Lion 也一直想要找 Coltrane 來藍調唱片錄音。 在公司協商之下,Prestige 唱片同意「外借」John Coltrane 到藍調來錄一張唱片。當時藍調唱片的錄音室設在眼科醫師 Rudy Van Gelder 父母家的客廳, 新版希低的多媒體光碟中有一張 John Coltrane 坐在錄音室樓梯沈思的照片。 《Blue Train》的錄音有兩個很重要的意義: 1. 它是 John Coltrane 早期演奏風格中的代表,凝聚性最強,有濃厚的草根 hard bop 風格,加上 Coltrane 強而有力的次中音薩克斯風音色, 與藍調旗下知名的 hard bop 樂手助陣, 這張唱片的基調Miles Davis 五重奏冰火同源的風格不太相同。 2. 它是少數 John Coltrane 有機會和藍調唱片樂手錄音的作品。繼Dizzy Gillespie 之後吹奏技巧與演繹風格皆強的小號手 Lee Morgan, 與 J. J. Johnson 齊名的伸縮號手 Curtis Fuller,還有鋼琴手 Kenny Drew。這麼堅強的錄音陣容造就了一張精彩的專輯。 除了音樂之外,這張西低最令人讚賞的莫過於精彩的多媒體部份了。多媒體包含了許多與 Coltrane 共事過的樂手專訪片段,包括《Blue Train》原班底的伸縮號手 C

《爵士音樂史》書評

圖片
書名:爵士音樂史 作者: Frank Tirro 譯者:顧連理 出版:世界文物出版社 爵士樂發展至今,至少已經有一百年歷史。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爵士樂聽眾而言,在台灣要尋找資料詳實,解說豐富且具啟發性的爵士樂中文介紹書籍,有如海底撈針。一九七一年由簡而清先生翻譯, 香港今日世界社 出版的《爵士樂的故事》,雖然只談到現代爵士樂初期,但對於爵士樂源流與早期發展著墨頗深,對於台灣爵士樂的知識流傳貢獻良多,可惜早已為絕響。這中間產生的斷層,一直要到九○年代中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代理旗下爵士樂唱片並編輯音樂合集,電台開設爵士樂節目,聽眾對於音樂資訊的需求越來越高,出版社才意識到相關領域的商業潛力,爵士樂書籍的出版市場才又活絡起來,鴻溝方得以填補。近幾年來,出版社與唱片公司的相關出版品,仍以唱片和樂手評介為大宗,其間或有少數以淺顯文字介紹爵士樂發展簡史,作為入門者的敲門磚,算是踏出了一小步。 平心而論, 由 Frank Tirro 撰寫的《爵士音樂史》,對於入門者並不適合。原著六百多頁的份量,翻譯後擴充為近八百頁,廣泛指涉各式各樣關於爵士樂形成與發展的相關資料,並且大量穿插了樂譜與詳細的樂理說明。書末附錄一的「欣賞指南」,並沒有搭配 CD 或錄音帶, 可供讀者聆聽 / 閱讀(英文原著中搭配了諾頓公司出版的爵士樂合集),非常可惜。此外,《爵士音樂史》在解說文字中,大量採取 Martin Williams 主編, 美國史密森圖書史料館出版的《傳統爵士樂曲集The Smithsonian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Jazz 》, 與 新世界唱片公司 的《美國音樂錄音大全Recording Anthology of American Music 》,作為說明範本。讀者若是缺乏相關聆聽材料,很難單靠閱讀方式了解爵士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絃進行與節奏。換言之,這是一本資訊充足,但對初級讀者而言,卻是門檻高,很難消化的爵士樂書籍。 雖然如此,本書所敘述的美國爵士樂發展史,仍有相當可貴之處。本書補足了國內相關書籍的盲點,對於早期爵士樂成形的歷史條件與文化條件有充分解說。在爵士樂源流部分,特別是藍調與福音詩歌的起源,散拍樂的普及,紐奧良爵士樂的流傳與擴散,各自代表的特色與經典人物等,均引用諸多文獻詳述。作者的考據也堪稱嚴謹,從黑人

一加一確實等於二

圖片
E MI與Warner兩大唱片集團宣佈併購了,全球五大唱片變成四大集團,就官方定義而言,披頭四首次與滾石合唱團變成同家唱片藝人,這毋寧是音樂史上弔詭的事情。 就在影視工業全球化風潮越演越熾之際,身為爵士樂迷的我,閱讀該則新聞時,背後卻升起陣陣寒流。因為併購新聞中寫著,主導併購的華納公司宣佈,日後將削減EMI旗下的部份廠牌音樂生產預算至少四十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併購之後引起的人事異動,包括各部門的裁員與資譴等。伴隨人力的減少,想當然爾,會有不少唱片專輯會因為成本考量,而從型錄上徹底移除,部份樂迷渴望的古典與爵士名盤,雖叫好但不叫座,無一得以倖免。 就 在地觀點來看,這兩家唱片公司代理爵士樂是有名的怠惰,認真要論排名,華納比科藝百代更令人發愁。在美國紅透半邊天的主流鋼琴家Brad Mehldau,他在華納灌錄的專輯,在日本東京的大唱片行都是擺在爵士區最顯眼的位置,台灣的華納的牛性,實在慢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到Art of Trio出了第四集才出了有側標的代理貨(前三集仍然要下專單,而且不知何時到貨),而Downbeat雜誌的溢美之辭則早已說破嘴,唱片行的店員也不知應付過多少前來詢問的客人。更不用說Atlantic犀牛牌下的經典重發盤全集,John Coltrane的"重量集冠軍",Ornette Coleman的"美麗乃天上人間少有",Charles Mingus的"熱情之人"(台灣只進了十套,這樣侮辱樂迷,開啥玩笑!),若非唱片行有心下專單,至今可能還很難尋到芳蹤。 EMI雖然認真做過Blue Note最佳二十五張,也代理過部份的鑑賞家與西海岸系列,但總體成績而言,實在乏善可陳。近來頗受大眾市場好評,銷售成績也不錯的「爵士魅影」系列,並非由負責爵士樂的古典部門策畫,插花者都可以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古典部門為何不能認真做好Blue Note的新舊專輯呢(況且它又是史上最強的爵士樂廠牌)?以最近的鑑賞家系列為例,辛苦跑了幾家唱片行,結果不是因為item太少被同好買走,要不然就是根本沒鋪貨,真是令人欲哭無淚。 美 國爵士樂的市場只佔唱片銷售的百分之一,其中有一半是Kenny G的流行爵士,另一半才是我們所謂的爵士樂的市場,台灣的比重可能更低了吧。照此看來,合併之後,外商各大唱片集團代理爵士樂專輯

關於反爵士樂的討論

圖片
<納粹黨人反爵士樂,重要理由之一在於其日耳曼族的的優越種族主義,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關於納粹迫害猶太人作曲家與同情猶太處境的音樂家諸文,可以參考「當代」雜誌六月份的專題,幾位聽古典音樂的人文社會歷史等學者針對此事有詳細說解。 不過,納粹迫害猶太音樂家,並不代表反抗納粹的猶太人本身,特別是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可以諒解(不要說欣賞,只談理解或諒解)爵士樂的根源與音樂形式。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批判學派學者阿多諾對於爵士樂曾經提出知名的惡評,標示自身強烈的反對爵士樂情緒。 席耳朵‧阿多諾為猶太人中產階級出身,除了自身的哲學與社會批判訓練外,也曾念過一個音樂作曲的碩士(據說市面上有他的作品 CD), 對古典音樂喜好非常。 在這篇知名的惡評「Perennial Fashion:Jazz 」一文中,阿多諾從兩個層次來批評爵士樂, 一個是商業機制庸俗化了音樂的走向,另一個是從嚴謹的音樂美學標準(if there is any) 來看,爵士樂根本就不是音樂,只是一堆音符無意義的堆砌而已! 阿多諾觀察,資本家為求商業利潤極大化,開拓唱片工業的市場,毫不留情地侵蝕某些藝術形式感到憂心。因此,他對於當時音樂(與其他藝術)創作向市場低頭,導致產品庸俗化的情形有毫不留情的批評。由於阿多諾批評的時空背景,恰巧也是美國爵士樂最盛行的年代,搖擺樂團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籠,各式舞廳播放的都是爵士樂,爵士樂手成為人人欽羨的業,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阿多諾的憂心之處。然而,我認為阿多諾從美學觀點來批評爵士樂的低俗,實有階級優越與化約論上的謬誤。 若是我們回溯歷史,從唱片普及開始,汲取大量商業利潤的流行音樂固然多有瑕疵,甚至向商業低頭的作品,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流行音樂都是爛的。從某個角度來看,易懂易聽的音樂反而才能普及於完全不懂音樂的人,使他們樂於欣賞,甚至形塑一個全新的文化(例如beatles 的情歌之於青少年文化)。優秀的作品也可能是流行且廣受歡迎的作品,它也可能對社會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有人把 popularmusic 翻譯成庶民音樂,代表著相當深刻的政治意義: 所謂流行音樂應該是「一般大眾」所欣賞的,這點很重要。關於爵士樂是否為格調較低的音樂討論,可參考簡而清翻譯,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爵士樂的故事」。 再者, 經過歷史變遷,當四0年代末尾爵士樂手開始選擇 bebop 時,也代表了向大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