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英國的薩克斯風小巨人塔比‧海斯(上)

Edward Brian ”Tubby” Hayes

在英語世界的爵士圈裡,凡是身材矮小但才華洋溢者,樂評人經常以「小巨人」(little giant)稱之,例如美國的薩克斯風手Johnny Griffin就曾以Little Giant為名發行了一張專輯。在大西洋對岸的英國,五○年代也曾誕生一位天才型的薩克斯風手Edward Brian Hayes,他因為身型矮小,被同儕暱稱為「矮肥短」(「Tubby」,如天線寶寶原名「Teletubbies」),後來暱稱勝過本名,大家都以塔比‧ 海斯稱之。同樣都是身材矮小,同樣都是才華洋溢,風格也稱得上類似,不過塔比‧海斯與Johnny Griffin相比,命運真是天差地遠。Johnny Griffin是現代爵士樂全盛時期,Riverside、Blue Note廠牌旗下一線藝人,也是享譽國際樂壇,擅長演奏精純咆勃的好手。海斯的錄音雖然不少,但大多侷限於英國(如TEMPO)或歐洲廠牌(如荷蘭的fontana)發行,市場自然有限。即使一九六一~六五年間,海斯曾經受邀赴美演出,留下若干精彩的錄音,美國唱片公司如Epic、Smash也曾發行他的專輯,但這位命運多乖的樂手,始終未能打開英國以外的知名度。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塔比‧海斯三十八歲就離開人間,等不到世人給他一個公允的評價,也有人歸咎於貧瘠的英倫爵士環境。五○年代中期,當現代爵士樂風潮席捲北美與歐陸的法、德時,懷舊的英國聽眾卻還陶醉於三○年代的大樂團音樂。對這些保守的耳朵而言,玩現代爵士樂簡直是匪夷所思地前衛。

然而,若要追溯二次戰後的英倫爵士發展史,塔比‧海斯卻是不能忽略,也無法遺忘的重要人物。沒有他和同儕薩克斯風手Ronnie Scott的默默耕耘,曾經在四○年代末,對國外樂手在本國演出施加重重限制的英國,可能會淪為現代爵士樂的沙漠。多虧海斯的辛勤灌溉,這顆現代爵士的幼苗終究長成大樹。六○年代以後,英國發行了許多一流的咆勃與精純咆勃專輯,如今大多成為收藏家拼死以求的夢幻逸盤,如海斯的Tubby’s Groove(TEMPO)、Don Rendall-Ian Carr五重奏的Shades of Blue(Columbia)等。

海斯出生、成長於倫敦,父親是英國BBC電台的錄音室樂手,以演奏小提琴為主。家學淵源之故,海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小提琴,後來陸續學會彈鋼琴與演奏薩克斯風。海斯剛出道時,就是備受矚目的天才型樂手,他的好友Ronnie Scott回憶道:
以前我在某個俱樂部演出時,曾有人問,當地有名樂手會來切磋琢磨,不知是否可行?然後就來了個小毛頭,比起他的薩克斯風高不了多少,於是我就自以為是的點了首曲子叫他吹吹看,唉啊,他吹得可好,太驚人了……

才不過是初二、初三的年紀,海斯就已經技驚四座,不僅讓Ronnie Scott印象深刻,另一名資深的爵士樂手Johnny Dankworth也很吃驚,直呼「他的速度別人根本跟不上,我們都嚇了一跳!」這等才華讓海斯很快地進入職業演奏圈,跟隨Kenny Baker六重奏巡迴演出。一九五五年,海斯組成自己的八重奏樂團,巡迴英國達十八月之久,此時他也開始學著吹長笛與演奏電鐵琴,當時海斯才不過二十歲。

一九五七~五九年間,海斯與Ronnie Scott共組了一個影響英國現代爵士樂最深遠的樂團「爵士信使」(Jazz Couriers)。就命名與風格而言,「爵士信使」呼應的都是美國的「爵士信差」(Jazz Messengers)樂團。雖然留下的錄音並不特別多,目前若干重新發行的CD,錄音品質也只能說是普通,但就內涵與演奏品質而言,它們卻是海斯遺留給後人的珍寶。

一九六一年開始,拜英美兩國的樂手工會簽訂合作協議之賜,代表英國的海斯與代表美國的Zoot Sims(也是薩克斯風手)互相交換到對岸的爵士俱樂部演出。此後五年間,海斯訪美多次,與美國一流的樂手合作,也留下一些錄音。

雖然曾經有過這麼輝煌的演出紀錄,也是英國公認一流的音樂人,但體質本來就很脆弱的英國爵士消費市場,在搖滾樂熱潮來襲時,完全不堪一擊。六○年代末,美國小號手Miles Davis決定走融合風格,向英國一流的樂手如John McLaughlin、Dave Holland招手,其他沒有遠走高飛的爵士樂手則坐困愁城,無計可施。困頓的演出環境,加上海斯不幸染上毒癮,終於摧毀了這位音樂天才的靈魂。一九七三年,海斯死於第二次開心手術,得年三十八歲。

海斯的專輯散見於不同廠牌,筆者手邊有幾張TEMPO、Mercury fontana廠牌的重發作品,依照錄音時間順序,介紹如下:


The Jazz Couriers in Concert Featuring Ronnie Scott and Tubby Hayes (TEMPO)
TEMPO廠牌為Tony Hall創設,隸屬於英國Decca唱片公司。Hall是倫敦爵士界的傳奇人物,在多家爵士俱樂部BBC電台擔任主持工作,出於對爵士樂的熱愛,從一九五五年開始錄製英國爵士樂手的作品。

多虧Hall善用大廠牌Decca的資源,如錄音設備,確保了TEMPO唱片一流的音樂品質。海斯與Ronnie Scott共同組成的「爵士信使」五重奏,於一九五七年四月在當時倫敦新成立的佛萊明哥俱樂部(Flamingo Club)初試啼聲,「雙頭」薩克斯風扮演主奏角色,演出之精彩,獲得聽眾熱烈迴響,更有人將之譽為英國版的Al Cohn Zoot Sims之組合。

海斯錄製這張專輯時,正值演奏生涯最輝煌的一刻;他不但與艾靈頓公爵樂團的明星薩克斯風手Paul Gonsalves進行即興聯演,還參與了小號手Dizzy Reece在藍調廠牌首張專輯Blues in Trinity的錄音,在另一方面,海斯也參與了英國爵士聯盟(National Jazz Federation)主辦的音樂會,與美國來的Dave Brubeck四重奏、女歌手Sarah Vaughan等人一起巡迴英國,而The Jazz Couriers in Concert Featuring Ronnie Scott and Tubby Hayes就是當時留下來的記錄。

這場演出以Cole Porter所譜的經典歌謠,海斯編曲的「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開場,氣勢極為驚人,低沈的貝斯與火熱的薩克斯風合奏,再加上飛也似的快節奏,考驗著樂團成員的功力。首先展開獨奏的是Ronnie Scott,海斯接續於後,靈感如泉源不斷湧出,接二連三的高潮令人秉息,在Terry Shannon的鋼琴獨奏之後,鼓手Bill Eyden有相當亮眼的演出。第二軌「Some of My Best Friends Are Blues」是一首十二小節藍調,為Ronnie Scott的作品,海斯在此演奏的是電鐵琴,搭配Scott精神抖擻的薩克斯風旋律,輕快舒適的搖擺風令人難忘。第三軌「The Serpent」則是海斯的作品,是一首向佛萊明哥俱樂部主持人Bix Curtis致敬的曲子。開場聽起來有點像Dizzy Gillespie的名作「Night At Tunisia」,在拉丁風味的節奏中,「雙頭薩克斯風靈魂味滿溢的旋律,聽起來格外迷人。

接下來的「Guys and Dolls」是一首八分多鐘的長曲,也是由海斯編曲,係「爵士信使」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首曲子跟開場曲很像,也是快節奏的作品,樂團在開頭時有種張牙舞爪,向聽眾炫技的姿態。在這裡率先進行獨奏的是海斯,Scott則緊接在後,兩人獨奏搶眼的程度,難分軒輊,唯一不同的是Scott的音色聽起來更濃厚、陽剛味更明顯一點。「Time Was」是一首抒情歌謠,海斯再一次演奏電鐵琴。很有意思的是,海斯演奏薩克斯風時,其即興樂句主要是受到咆勃語彙的影響,演奏電鐵琴時,才會出現較感性,抒情的旋律。最後兩首曲子都是聽眾耳熟能詳的歌謠,前者負責獨奏的是Scott,後者則以海斯的演奏為主。



根據筆者的理解,這張唱片應該是在最近兩年方才重見天日的。稍早由Jasmine廠牌所發行的Blue Hayes: The TEMPO Anthology,礙於版權之故,並沒有收錄這張專輯裡的曲目。去年由Fantastic Voyage取得授權,所發行三張一套的CD ,專輯名為Jazz Genius: the Flamingo Era,收錄了六張海斯在TEMPO錄製的專輯,其中包括了The Jazz Couriers in Concert Featuring Ronnie Scott and Tubby Hayes(以及接下來要介紹的Tubby’s Groove),至於復刻黑膠唱片的發行,則由日本澤野工房負責。



海斯參與「爵士信使」樂團時,並不只為TEMPO錄音,他也曾為Carlton廠牌錄製了The Jazz Couriers(編號London LTZ-L 15188),目前由西班牙廠牌Fresh Sound發行CD版。樂迷或許會認為五○年代的海斯如果不在TEMPO錄音,聲音品質就會不夠好。筆者聽過Fresh Sound重製的CD,音響效果並不算太差,仍值得同好參考。好消息是,這張專輯應該可以在臺灣用合理的價格購得。



Tubby’s Groove (TEMPO)
歷經兩年多的合作關係,「爵士信使」的靈魂人物Scott與海斯深感樂團的演奏流於公式化,選擇曲目與編曲形式逐漸重複,於是在一九五九年八月正式宣告解散。「爵士信使」解散之後,海斯進入錄音室,為TEMPO錄下Tubby’s Groove,這是他五○年代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首刻黑膠唱片也是英國爵士史上數一數二的昂貴。

彼時已經是爵士樂壇風雲人物的海斯,在這張作品中有充分的主導權,在編曲與即興演奏方面扮演了吃重的角色。第一軌是拉丁鼓王Chano Pozo雋永的作品「Tin Tin Deo」,九分多鐘的長曲,充分展現海斯的即興功力與演奏技巧:高低反差很大的旋律,帶出海斯戲劇性的演奏手法,接下來是連珠砲式的咆勃樂句,接著峰迴路轉,聽眾彷彿乘著輕舟,每一段音樂景致各有千秋,輕快渡過幾重山。

海斯在第二軌「Embers」中演奏電鐵琴,單純悅耳的旋律,呈現的是海斯柔情似水的一面。凡是擁有基本水平音響的樂迷,在演奏這張黑膠唱片(筆者指的是復刻版)時,應該都能夠感受到每個電鐵琴音符的重量。或許是受到美國大樂團明星薩克斯風手的影響,海斯在接下來的「Like Someone in Love」,演奏著搖曳生姿的抒情旋律,慧黠的薩克斯風的樂句,搭配濃得化不開的尾韻,是這張唱片裡最銷魂的作品。

「The Surrey with the Fringe on Top」是一首熱鬧的快節奏作品,精彩的部分仍是海斯靈感源源不絕,速度雖快但肌理分明薩克斯風獨奏,以及鼓手Phil Seamen火熱的伴奏。「Sunday Monday」是一首慢板藍調,原來是芝加哥的樂手John Hines所作,據說當時是樂團的熱門點播曲,除了海斯的獨奏外,鋼琴手Terry Shannon的演出亦是十分精彩。壓軸的「Blues Hayes則是完全即興之作,或許是因為演奏情緒很放鬆的關係,海斯反而沒有太過炫技,演奏的旋律都有一種適可而止的感覺,聽眾也沒有太多聆聽的負擔。

發行Tubby’s Groove之後,「小巨人」彷彿向聽眾證明他是英國現代爵士樂最頂尖的樂手之一。不過最奇怪的是,雖然是品質這麼好的作品,我們卻得等到二十一世紀以後,才有部分曲目重新問世(詳參由Simon Spillett撰寫說明的Blue Hayes: The TEMPO Anthology兩張一套CD)。近兩年來,在日本澤野工房與Fantastic Voyage的努力下,完整曲目分別以黑膠及CD形式再度發行。



Return Visit! (fontana)
一九六一~六五年間,海斯訪美多次,與許多一流的美國樂手合作,Return Visit!是當時他留下來的傑作。參與演出的有擔任主奏樂手的Roland Kirk、James Moody,以及在Cannonball Adderley樂團中負責節奏部分的Sam Jones(貝斯)、Louis Hayes(鼓)與Walter Bishop(鋼琴)。

就陣容而言,這是一場英美聯手合辦的豪華盛宴,參與者都是爵士樂壇的一時之選。開場的「Sitt’s Tune」由三位薩克斯風手輪流即興,依序為海斯、Roland Kirk、James Moody,他們的演奏各有特色;海斯的演奏犀利又有靈魂味,Roland Kirk著重氣氛的經營,速度先慢後快,音色先暗後亮,後段則帶著放克風格。至於James Moody則對速度的掌握極有自信,他在演奏咆勃樂句之餘,也不忘穿插一些樂迷熟悉的旋律。值得一提的是鋼琴手Walter Bishop、貝斯手Sam Jones在這首曲子後段也有傑出表現。

第二軌「I See with My Third “I”」為Roland Kirk的作品,是一首優美的藍調,海斯仍負責前段獨奏。筆者聆聽這首曲子的感覺是,相較於他在英國炫技式的錄音,在熟悉同台演出的美國樂手,特別是怪傑Roland Kirk的風格之後,海斯似乎更能放鬆,音樂聽起來也就更有味道。Roland Kirk在這首曲子裡也演奏聲音比較尖的manzello(這是他自創的樂器),趣味性十足。第三軌是三首作品「If I Had You」、「Alone Together」和「For Heaven’s Sake」的組曲,乃是不折不扣的抒情歌謠大會串,「If I Had You」的獨奏樂手是精於此道的高人James Moody,「Alone Together」屬於海斯的個人秀,楚楚動人的旋律,閃耀著豔麗光澤,真是令人回味不已。負責壓軸曲「For Heaven’s Sake」獨奏的則是Roland Kirk,據說他演奏時故意把薩克斯風的簧片拿掉,換作是一般樂手,吹出來的聲音可能會很不堪,Kirk卻還吹得有模有樣,實在驚人。

海斯在「Afternoon in Paris」一曲中演奏電鐵琴,搖擺的節奏中帶出漂亮的旋律,Roland Kirk此時「回歸正常」,將簧片裝了回去,薩克斯風的獨奏旋律相當迷人,帶著搖擺樂的放鬆感,而整體的演奏,在Walter Bishop獨奏結束,回到海斯的電鐵琴旋律後,在合奏聲中劃上完美的句點。

值得樂迷注意的是,Return Visit!係由fontana負責歐洲發行,Mercury的子廠牌Smash負責北美市場發行,雖然收錄的內容相同,不過美國版的專輯名是Tubby’s Back in Town,它同時也被收錄在 ”Rahsaan”: The Complete Mercury Recordings of Roland Kirk十張一套的CD全集中,另有單張CD以Return Visit!為名發行。


Tubbs (fontana)
二○○五年,英國的「Impressed Re-Pressed」在環球授權之下,終於發行了六張Tubby Hayes在fontana的珍貴錄音。在這之前,爵士樂迷只能取得價格昂貴許多的日本盤。英國版CD的問世,不啻為一大福音。

海斯五○年代重要的作品大多集中於英國廠牌TEMPO,六○年代則與荷蘭廠牌fontana簽約,長達九年的合作關係,意味著他的作品鋪貨更廣,聽眾市場也擴大了。Tubbs是簽約後的首發盤,就曲目的選擇方面有點保守,海斯的原創作品只佔了三分之一,不過這並不影響音樂的品質。開場的「The Late One」氣勢驚人,快節奏中帶出海斯雄渾有勁、陽剛味十足的薩克斯風演奏。果然是演奏咆勃樂的好手,自信、速度與技巧都是一流,沒有任何一絲馬虎。接下來的「Love Walked In」是蓋西文兄弟的作品,採大樂團編制演出,海斯則擔任獨奏之星,是一首搖擺韻味十足,響亮熱鬧的曲子。第三軌的「S’Posin」是一首輕快舒服的曲子,海斯演奏的是他的第二專長:電鐵琴,優雅的獨奏旋律特別迷人。

第四軌的「Tubbsvilles」與第五軌的「R. T. H.」都是海斯的原創作品,前者洋溢著濃濃的靈魂爵士味,令人想起鋼琴手Bobby Timmons或是另一位薩克斯風手Cannonball Adderley的作曲風格。後者的主旋律有點像Bobby Timmons的名作「Dat Dere」,表現出父親與小孩的互動,可愛的感覺。海斯在這首曲子中的獨奏表現相當傑出,而接下來的鋼琴獨奏也很有味道。雖然是老掉牙的標準曲,但延續第一首曲子的高度演奏技巧,海斯詮釋第六軌「Cherokee」時,仍然令聽眾驚艷不已,是本張專輯的必聽曲。

聽完火熱的「Cherokee」之後,海斯端上小菜「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這是樂迷耳熟能詳的情歌,感性動人的旋律,不妨靠著椅背,輕輕鬆鬆地聆聽。整張專輯以「Wonderful! Wonderful!」作為結束,薩克斯風與鼓群之間的互動,加上海斯個人精彩的獨奏是聆聽重點。

( 待 續 )

留言

  1. 最近發現大姐的網誌
    每個都介紹的很精闢阿!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