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律動上天堂:談 Ramsey Lewis三重奏

「Hard Bop:Jazz and Black Music 1955-1965」的作者David H. Rosenthal曾經如此描述過五○年末美國都會區的爵士風情:你走進紐約哈林區或是芝加哥南邊社區,不難發現家家戶戶至少都有一個知識豐富而又認真的爵士樂迷。他們或許不是那麼在乎咆勃樂是如何與之前的傳統搖擺樂產生分裂,但是他們的耳朵相當靈敏,絕對可以與你滔滔雄辯薩克斯風手Harold Land和Booker Ervin的不同,或是仔細分析鋼琴手Bobby Timmons與Kenny Drew的差異。對這些熱心的樂迷來說,他們相信爵士樂是一種藝術的形式,同時也把它當成派對的背景音樂。換言之,對他們來說,爵士樂的「藝術」與「娛樂」價值是並行不悖的。

有點天分的爵士樂手幾乎都被「吸」到紐約這塊大磁石了。這是因為紐約有最多評價很高的爵士樂大小廠牌,而每個廠牌也各自培植了廣受市場歡迎,擅長將大家熟悉的歌謠改編成律動感十足的鋼琴手:Prestige的Red Garland,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Erroll Garner,藍調之音則由Gene Harris領導The Three Sounds。
然而,可千萬不要小看位於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這個位於密西根湖南端,冬季時風雪漫天的大城,不但有最重要的藍調廠牌切斯(Chess) (後來的Delmark及Alligator,後者滾石曾經代理過),更有以專作黑人聽眾市場的爵士樂廠牌Argo(後來與切斯合併,然後再被MCA買走),它的招牌鋼琴手,就是戴著眼鏡,看起來很斯文,彈起鋼琴來卻古靈精怪的Ramsey Lewis。
我的第一張Ramsey Lewis專輯是銷售百萬張,評價很高的「The In Crowd」。這是Ramsey Lewis領團的鋼琴三重奏一九六五年於華府「波西米亞洞穴」酒館(Bohemian Caverns )的現場錄音。還記得它是我某一天早上在(當時位於)公館的誠品音樂館買到的。當時去公館做什麼已經完全記不清,只記得看到這一批日本環球公司重發的Argo系列時,興奮到講不出話來的悸動感!
將專輯抱回研究室,將 CD 放進音響中,按「 play 」鍵時, Ramsey Lewis 那靈魂味十足的琴音,搭配著固定的節拍,一跳一跳地出場,當下腦袋馬上跳出一個念頭:「對嘛!爵士樂就是要這樣才叫做帶勁!」搭配著如此生動活潑的音樂,我的心中馬上浮現一幅圖畫:在狹窄的空間中,一群年輕男女使勁地搖擺身體,快活地隨著節奏跳舞。完完全全是歡樂的派對氣氛。

然而,即使招致批評又如何?即使不夠細緻,不夠嚴謹又如何?當低音貝斯手Eldee Young開始撥奏「田納西華爾滋」的旋律,一邊哼唱甚至吆喝,而Ramsey Lewis的鋼琴彷彿一匹脫韁之馬在草原上奔馳時,聽眾樂得擊掌大笑,這不就是我們要的,聽音樂的感覺嗎?Ramsey Lewis三重奏,一路又扭又跳,暢快無比,如今聽來,或許傳統,但他的作品仍然提醒我們,絕對不要忘記聽音樂時那種單純的快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