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律動上天堂:談 Ramsey Lewis三重奏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約一九四五至六五年間),在美國各大城市黑人社區裡最有音樂天分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爵士樂手。在那個現代爵士樂勃興年代,唱片的消費群有兩大主力:白人大學生(或知識份子)和黑人。而後者的購買量又比前者大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吸引黑人消費群的音樂,不僅是靈魂味十足的電風琴或薩克斯風演奏,而是根植於藍調與福音詩歌,「泥土味兒」(earthy)十足的hard bop風格。Hard bop 沒有咆勃樂(bebop)那麼重視樂器與和聲的實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雄心壯志要去顛覆或挑戰什麼。Hard Bop主張回歸自我,重拾黑人的草根音樂元素,用音樂自自然然地表達感情。 「Hard Bop:Jazz and Black Music 1955-1965」的作者David H. Rosenthal曾經如此描述過五○年末美國都會區的爵士風情:你走進紐約哈林區或是芝加哥南邊社區,不難發現家家戶戶至少都有一個知識豐富而又認真的爵士樂迷。他們或許不是那麼在乎咆勃樂是如何與之前的傳統搖擺樂產生分裂,但是他們的耳朵相當靈敏,絕對可以與你滔滔雄辯薩克斯風手Harold Land和Booker Ervin的不同,或是仔細分析鋼琴手Bobby Timmons與Kenny Drew的差異。對這些熱心的樂迷來說,他們相信爵士樂是一種藝術的形式,同時也把它當成派對的背景音樂。換言之,對他們來說,爵士樂的「藝術」與「娛樂」價值是並行不悖的。 那個時候,你可以在大都會黑人社區中到處林立的酒吧點唱機中,聽到充滿律動(groovy)與靈魂感覺( soulful feelings)的爵士樂。為了滿足如此廣大的聽眾市場,單以知名的藍調之音(Blue Note)廠牌為例,一九五五年至七○年間至少發行了三百多張的單曲唱片。這些專輯使用的樂器配置各有千秋,演奏風格也各異,但大致而言總是以重新詮釋經典歌謠或是強調律動感,易懂又好聽的曲子為主。 有點天分的爵士樂手幾乎都被「吸」到紐約這塊大磁石了。這是因為紐約有最多評價很高的爵士樂大小廠牌,而每個廠牌也各自培植了廣受市場歡迎,擅長將大家熟悉的歌謠改編成律動感十足的鋼琴手:Prestige的Red Garland,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Erroll Garner,藍調之音則由Gene Harris領導The Three Sou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