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的人生道路是創作的泉源:介紹爵士作曲家楊又臻與她的作品

 

        大約是十年前,我在東京爵士音樂節觀賞日本知名的爵士鋼琴手小曾根真(Makoto Ozone)領導「無名馬」(No Name Horses)大樂團,與美國貝斯手Christian McBride領導的大樂團同台演出。讀者只要在YouTube以「第13回東京JAZZ Vol 3」為關鍵字就可以找到這場演出的連結。此時,請將影片播放時間移至32:46,先看Christian McBride大樂團演奏他自己的創作「In A Hurry」,並在43:30處觀賞「無名馬」大樂團演奏喬治蓋西文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s)。兩個爵士大樂團相互相較勁,音樂氣勢磅礡,獨奏樂手的表現也很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2016年的東京爵士音樂節讓我再一次體驗爵士大樂團的魅力。那一年主辦單位NHK以「這就是東京爵士」(This is Tokyo Jazz)為主題,再度邀請了小曽根真,這次他指揮的是JFC明星大樂團,和紐約來的茱利亞音樂學院爵士樂團同台演出。「JFC」指的是幾所日本音樂院合辦的爵士音樂節(Jazz Festival at Conservatory),而小真根真帶領的大樂團成員,就是從JFC選拔出來,包含國立音樂大學、昭和音樂大學、尚美園大學、洗足園音樂大學等學校的傑出樂手。日本與美國的年輕好手在舞台上的表現毫不馬虎,演奏了幾首很有味道的創作。

這兩次的聆賞經驗養出我想聽爵士大樂團的胃口。一開始,我的想法很單純:去日本旅行時,順便造訪富士山附近的河口湖町,參加每年一度的爵士大樂團音樂節,聽更多不同的樂團演奏,但這個計畫隨即被新冠肺炎疫情終止了。

然而,也因為疫情,全球各地進入封城或自肅狀態,有一段時間,臺灣反而成為少數可以讓演出如常進行的國家。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臺灣出身,或活躍於臺灣爵士圈的創作人,認識了更多優秀的本地音樂家,其中也包括了大樂團作曲家。

在疫情之後,這些作曲家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單以2024年的臺灣爵士唱片市場為例,至少有三張原創大樂團專輯問世,包含了之前曾介紹過,趙默涵大樂團的Time Chamber、踢霹歐(TPO)大樂團的《繞境》,以及楊又臻爵士大樂團的《OR手術劇院》。在對岸,我上海的朋友也寄給我一套黑膠唱片,是許之唅博士融合即興元素的當代管絃樂作品,也是2024年發行的新專輯。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在這之前,臺灣並沒有太多爵士大樂團原創專輯,更缺乏有系統的推廣。所以介紹過趙默涵的作品之後,《手術劇院》成為另一張我想要推薦、分享的專輯。為此,趕在楊又臻返回紐約工作之前,我透過通訊方式訪問她,請這位年輕的作曲家聊一聊大樂團音樂的創作歷程。


   楊又臻爵士大樂團《OR手術劇院》(Tracy Yang Jazz Orchestra-OR

 

楊又臻的爵士大樂團音樂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強烈的視覺感。對樂迷來說,音樂聽起來是有親和力的。以第一軌「手術劇院」為例,透過不同的配器,我聽到的是一種忙碌但有程序性的感覺。回應我的聽後分享,楊又臻說「手術劇院」是一個以醫療人員的視角描述一個虛擬的緊急手術過程,從值班待命(on call)到進入專心的手術過程,還有與死神共舞的一段,最後是病人甦醒,以手術的成功做為結尾。

楊又臻將這首曲子獻給她擔任外科醫師的父親和自己。由於她大學時唸的是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曾經從事放射師一職,所以希望透過寫曲來保留、紀念自己對醫療的那份熱忱,並期許未來帶著這份炙熱的情感和能量,面對工作上的挑戰。

專輯的第二、三軌是以〈臺灣印象樂集〉為大主題的兩首作品,分別為「雲海」和「湧浪」,這也讓我想起趙默涵在米蘭音樂院的畢業音樂會中,曾發表過向臺灣致敬的福爾摩沙組曲。身為樂迷,在聽這兩首曲子時,我留意到這些描述臺灣風貌的意象,再次透過音樂得到靈活而生動的表達。

在訪問楊又臻之前,我作了一點功課。在聽她接受Mike Tsaipodcast訪問時,曾提到自己喜歡攝影,以及視覺意象對作品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楊又臻說:創作靈感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視覺或故事,因為她並不是純學院派的作曲家,需要有視覺或故事線條的輔助,這是很重要的創作動力。



她希望音樂能營造出一種畫面,讓人去想像/聯想屬於自己的畫面,或許也可以在作品完成之後,尋找適合的影像素材去搭配音樂,而不是像傳統的配樂,只是配合影像而已。楊又臻選擇的是一條更能自由發揮的創作道路。

        在聽了這張作品之後,我確實有感受到她過去幾年的心血和努力濃縮於其中。我進一步問:她的作曲策略是什麼呢?楊又臻說:通常她會根據當下的時事或心理狀態來決定寫什麼。通常如果沒有人主動為她訂主題,她就會想一下,對什麼有特別的感觸?她強調,自己是一個需要注入情感在作曲裡的創作人,無論是哪種情緒,一定要對所寫的事情有強烈的感受才能寫曲。



延續「感受」這個話題,我們聊到了專輯第六~八軌的「貳零貳壹組曲」,是三首名為「茫」、「癒」「慶」的曲子所構成。楊又臻說,「貳零貳壹組曲」除了是自己當時人生所經歷的心境轉換寫照,也覺得是世界必經的輪迴/循環的狀態。它不只是為了紀錄過去,也期許這個世界的格局能夠盡快的循環前進到正向的階段。

當時委託楊又臻創作這個組曲的是西雅圖的Jeff老師。他希望楊又臻可以寫曲子給自己帶領的高中大樂團。Jeff建議她寫一些與新冠疫情有關的議題。當時楊又臻的心情很憂鬱,但既然曲子是要寫給高中生,她心想:不能給年輕人這麼灰暗的音樂,而是要鼓勵他們。

    這必須從頭說起。新冠肺炎爆發時,楊又臻人在美國,才剛拿到準備很久、投注很大的心力與花費的藝術家簽證,準備上工時,卻恰好遇上紐約封城(lockdown)。歷經了幾年的奮鬥,當她正覺得所有一切都到位,慢慢看見努力的成績時,封城硬生生中斷了她的發展。當時教學是她唯一能持續的事,但楊又臻嚮往紐約的一切理由,包括演出/看演出,以及各種認識更多音樂人、擴大社交圈的機會,全都沒有了。

    由於當時面對太多的不確定性,再加上很久沒有回臺灣,楊又臻乾脆把全部的家當搬回來,這個心路歷程呼應了「貳零貳壹組曲第一章:茫」:懸在心上的曲調似在自我質疑,也在闡釋當時的遭遇和心情。

    沒想到,楊又臻搬回來之後,才剛安排好一些事情,臺灣的疫情也惡化了。這讓楊又臻特別的挫折。她說:「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都沒有改變九年前的家庭革命的畫面感覺歷歷在目。那時候是我人生的低潮,有點走不動了,像是歷經了一場失敗的生意,但好像又沒辦法,只能繼續往前。」「貳零貳壹組曲第二章:癒」描述的正是這段經歷過低潮,重新梳理後,繼續重拾步伐的過程。

    楊又臻也強調,「癒」想表達的是在焦躁之後,逐漸冷靜下來、緩和情緒、學習放下,最後一步一步的站起來,重拾心情。由於那時候很多爵士大師如Jimmy HealthEllis MarsalisChick Corea相繼過世,她也想用創作來緬懷前輩。

    天無絕人之路,有幾件事情帶給了楊又臻轉機;一是她在BMI jazz composer workshop的線上音樂會拿到了Charlie Parker的獎項;二是Jeff老師委託她寫曲子。這兩件事情讓楊又臻需要回到美國去執行完成,與此同時,她在美國很珍惜,也很喜歡的工作,例如幫舞團作鋼琴伴奏,也逐漸重回正軌。於是緊抓著這些機會,楊又臻又搬回美國,那時候是20219月。

    回到美國之後,楊又臻走在街頭,看到解封後的大家享受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即使同時之間,紐約也正經歷著動盪和治安危機,但她可以感覺到大家變得比較有同理心,即使平常不熟的人,在遇到時彼此時都變得格外珍惜。

    關於「貳零貳壹組曲第三章:慶」(專輯最後一首曲子),我以樂迷的身份和楊又臻分享了我的聽後感。我聽的時候,沒有特別去看曲名,唯一留意到的是中音薩克斯風的獨奏者,是我很喜歡的日本女性樂手寺久保Erena。以前在東京爵士音樂節看過幾場她的演出。記得第一次看她演奏時,Erena還只是一個來自北海道,頗有天分的高中生樂手,當時以演奏咆勃樂見長,表現十分亮眼。

    我跟楊又臻說,「貳零貳壹組曲第三章:慶」給人奮發向上、鬥志高昂的感覺,由它作為專輯的ending,又有我喜愛的寺久保Erena擔任獨奏,吹出線條鮮明、音色飽滿的旋律,很像是終於克服了所有困難,達到後疫情時代的喜悅狀態,是一個很完美的結尾。

    我也問了楊又臻,是如何認識參與她大樂團錄音的樂手?她說,主要管道是她平常會參加BMI jazz composer workshop。這個組織由著名爵士作曲家 Bob Brookmeyer成立於1988年,想加入BMI jazz composer workshop 是需要先經過申請/甄選的,歷年來孕育出無數知名的爵士大樂團作曲家,包括活躍於紐約的Darcy James Argue(也是《手術劇院》的製作人)、挾間美帆等人。楊又臻寫的「臺灣印象樂集第一章:雲海」就曾於2021年拿過BMI所頒發的Charlie Parker獎。

    對楊又臻而言,BMI jazz composer workshop對於年輕作曲家的養成是很重要的,除了每週舉行的作曲家會議(composer meeting)之外,月底則有reading session,由 BMI的爵士樂團作reading band,讓作曲家能夠聽到自己寫的作品被大樂團現場實際演奏的狀態,這樣的經驗對大樂團作曲家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不僅如此,作曲家也可以直接跟大樂團樂手溝通、交流,演奏之後詢問他們閱讀/視譜的感受等,以提升作曲能力,或是深入掌握對每個樂器的理解,這是樂手與各方作曲家交流與培養默契的最佳平台。

    楊又臻在BMI jazz composer workshop 待了三年以上,和成員建立了深厚感情,找他們來幫忙,是因為知道這些朋友對於她以及她的作品都有一定了解。這些樂手都是活躍於紐約的專業session player,本身也是很優秀的作曲家與器樂演奏家。她強調,找有經驗的中生代專業樂手來幫忙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非常熟悉錄音流程,可幫助她在需要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要求和技術。 還有一些是在其他樂團合作而認識,或是音樂圈內認識的樂手。因為身處強調多元價值的紐約,所以楊又臻在組成自己的大樂團時,也希望可以平衡成員在種族、性別和年齡上的比例。


楊又臻與錄音樂手們合影,站在楊又臻右側的是大樂團作曲家Darcy James Argue,也是參與專輯製作的核心人物

 

    最後,我問楊又臻:經歷了許多困難,最後終於推出首張大樂團作品,能支撐自己在作曲之路走下去的原因是什麼呢?她說,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原因,除了獲得了更多資源或發表的機會之外,「緣分」也很重要。像這次專輯之所以能完成,主因是有前輩Darcy James Argue的大力幫忙,同時也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獎項肯定與補助金,讓她可以完成這樣高標準的製作。

    楊又臻接下來的回答令我很感動,所以以下盡量如實呈現她的想法。

    她說:「我至今都很難相信,為何像Darcy James Argue或是像基金補助組織,會在我還處於雛形的階段,就選擇相信我,給我這樣的機會與肯定。我不覺得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他們一定也不是沒由來的相信與支持,我相信他們看見了我的特質與潛力。這條人生轉換道路也慢慢讓我尋找並意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特長;用音樂說故事與展現情緒,來渲染、凝結意識,這正是當初我要離開放射師一職來尋找人生的初衷我覺得我應該要更珍惜人生被賦予這樣的特質與能力,即便這不是一條特別容易走的路。」

    或許,所有熱愛音樂的人都會感嘆吧?在這個短影音盛行的年代,那種即席不加修飾的創作,或是低成本的製作,似乎更能討好閱聽人,獲得大量曝光、按讚甚至迴響。或許,大多數的年輕人能夠專注於聽音樂的時間,真的只有3-30秒?有時不免也質疑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與投資,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會不會是一條非常吃力又不討好的路? 所以每當有年輕一輩的族群願意聆聽與支持楊又臻的音樂時,她都會特別感動。

    因為隨時保持反思的習慣,楊又臻總是會在各個領域裡找到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與意義,並期許視野不要侷限在自己的圈子之內。她分享:「這個暑假去看了ABT芭蕾舞團演的 ”Like Water for Chocolate”(編舞:Christopher Wheeldon 作曲:Joby Talbot)。我因為擔任舞團伴奏的關係,自己和舞團也算是有些連結,看著這些專業舞者的訓練和樂團彩排的過程,看完表演之後,我無法不淚流滿面。」

    她的感動,除了來自劇作藝術本身,不管是音樂/舞蹈/舞台效果所呈現出來的讚嘆,或是由於對於每個專業背景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舞者/指揮/音樂家/作曲/幕後各團隊等)。因為知道這樣層層專業的拼湊與合作,而一起共同完成這樣完美無縫的大製作,是多麼的不容易啊!每個專業在背後又都是傾注了人生,才能呈現出這樣繁華又細膩深刻的作品。

   楊又臻感性說道:「有時候想想各行各業,也都是有各自的苦衷與辛苦之處。當時我離開醫療體系,就是感受到一些體系內的弊病與一些身為醫療人員的苦衷。有時候眼光放大一點,就又會覺得自己其實已經很幸運了。不管在哪個位置,即便再高的位置,你都會聽到他們的無奈與苦衷。可能未來就去多學一點經營之道,或是尋找其他各種合作方式,以正面的心態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最終都是看自己的人生要選擇了什麼信念吧。我某個方面來說,可能也是在選擇人生想要致力的方向與領域。由於我興趣廣泛,這方面總是讓我非常掙扎。但我覺得一路上也受到很多前輩們努力的感召,舉凡像是Darcy James Argue或是臺灣的魏廣皓老師(東華大學音樂系主任,爵士小號手),我受惠於他們那種全心投入的感染力,有幸追隨這條路往前行。他們那種致力一生,不僅止於關注自己的音樂成長,而是拉拔整個群體的態度,深深感動了我。」

    「雖然我隨時都想說,我也可以平庸一點,過著舒服的生活就好了,但我自己受惠於那樣的支持與肯定,某方面來說等同於被賦予了一種傳承的責任,實在不應該如此輕易或隨意地放下一切。習慣了這樣的高壓生活,我也會過不慣太舒適的生活也覺得人生崎嶇難行的道路,實在就是創作的最佳泉源。這就是我人生的緣分吧?」

    楊又臻期許自己能找到大樂團作曲家最佳的生活配方,並能成為大樂團作曲家演進的一份子。透過她的努力,臺灣又多了一張精彩的爵士大樂團原創作品,值得樂友好好欣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

「ECM式」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