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爵士的獨行俠:介紹吹管天才Ken McIntyre


自從薩克斯風手Ornette Coleman於一九五八年在加州的爵士廠牌Contemporary發行Something Else: The Music of Ornette Coleman之後,美國的爵士樂發展就進入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階段;樂手們一方面維持小型樂團的咆勃演奏形式,另一方面卻又盡其所能地延伸、甚至改變傳統的和聲或旋律,不協調的集體即興演奏成為特色,最終演化到完全逸出咆勃樂的框架,就是我們稱之為「自由爵士」(Free Jazz)的音樂類型。

六○年代由Ornette ColemanDon CherryJohn Coltrane…合力開創的自由爵士風格,在當時飽受誤解(知名的Downbeat雜誌甚至給了John Coltrane的專輯「零顆星」評價),甚至遭人嘲諷「不知如何演奏」。在龐大的反彈與壓力之下,六○年代就能夠追隨這股革新精神的樂手並不多。在歐洲,一開始就受到Ornette Coleman的影響,二十歲時和捷克的鋼琴手Adam Makowicz合組名為「Jazz Darings」的前衛四重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是目前仍然相當活躍的波蘭小號手Tomasz Stanko。他在當時所引領的音樂風格,與發韌於美國的自由爵士幾乎沒有時間差,頗為難能可貴。至於在美國,自由爵士風潮亦啟發了一群致力於革新的年輕樂手,Don CherryEric DolphyCecil TaylorPrince LashaSonny Simmons都留下了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追索自由爵士藝人踏過的雪泥鴻爪,我們很容易漏掉那些曾留下精彩錄音,但卻沒沒無名的樂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美國,有市場潛力者才會被唱片公司大力吹捧,而走自由爵士路線的樂手,由於其風格無法迎合主流,最好的結果並不是在樂壇成名,而是轉入教育界,春風化雨,育才無數,Ken McIntyre就是其中之一。他與Eric Dolphy的風格類似、實力相當,都是擅長多樣樂器的吹管能手,舉凡薩克斯風、長笛、低音單簧管,樣樣上手,六○年代時更發行過幾張評價很高的作品。本文就是要來替這位厲害的樂手翻案,讓更多爵士樂迷可以好好地認識他。
Ken McIntyre出生於波士頓南邊西印度群島移民群集的社區,父母都是來自牙買加的移民。十九歲時,他受到咆勃樂大師Charlie Parker的啟發,開始學習薩克斯風,由於起步晚,Ken McIntyre可以說是「一生懸命」地練習,期望儘早達到專業的演奏水平。服完兵役後,Ken McIntyre進入波士頓音樂學院,取得作曲與長笛(這可能是他演奏得最好的樂器)演奏的文憑。
一九六○年代初期,Ken McIntyre搬到紐約,傑出的表現讓音樂同儕們印象深刻。他在New Jazz廠牌錄製的初試啼聲之作Stone Blues與接下來的Looking Ahead,言之有物、肌理分明的即興演奏,挑戰傳統、追尋突破,有明顯建立自我風格的野心,是兩張初期的代表性專輯。接下來,他在United Artists又錄製了兩張專輯Year of the Iron SheepWay Out West,由於發行黑膠原盤的當時,Ken McIntyre沒沒無名,壓片數量也不多,幾乎沒有什麼樂迷知曉,直到很多年後才又重新發行CD版。發行了以上四張專輯之後, Ken McIntyre轉戰音樂教育界,努力不懈的他,於一九七五年取得麻州大學Amherst校區課程設計的教育博士學位,同一時期雖然仍持續在丹麥的Steeplechase發片,也曾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演出,不過Ken McIntyre已經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培育後起之秀,而不是在自由爵士的道路上繼續耕耘。
以下介紹Ken McIntyre的代表性作品:

Stone Blues (New Jazz, 1960)
在發行Stone Blues之前,Ken McIntyre已經在波士頓活動了一段時間,這張專輯可視為他攻讀音樂學位之後所交出來的成績單。整張專輯幾乎都是Ken McIntyre本人的原創曲,而為他跨刀的樂手,則都是來自波士頓,曾經一起同台演出的朋友,包括了長號手John Mancebo Lewis、鋼琴手Dizzy Sal、貝斯手Paul Morrison 與鼓手Bobby Ward等人。
Stone Blues是一張很耐聽的專輯,它的作曲與編曲風格並不能算前衛;搖擺節奏中帶出Ken McIntyreJohn Mancebo Lewis的獨奏,大部分時候都是中規中矩的咆勃樂,偶爾可聽到Ken McIntyre想要擴張中音薩克斯風極限,因而吹出較為誇示的旋律與音色,專輯同名曲「Stone Blues」即為一例,對於身經百戰、「閱盤無數」的樂迷來說,或許只是一碟小菜,談不上驚天動地。第二軌的「Cornballs」前奏部分可聽出Ornette Coleman摒除旋律(連鋼琴都省略)、無調性的影響,不過接下來的演奏仍有固定的和弦進行,即興演奏也以咆勃風格為主。接下來第三軌的「Blanche」是一首抒情曲,Ken McIntyre柔情似水的長笛即興為其亮點,也是本張專輯必聽曲。
值得一提的是,長號手John Mancebo Lewis雖然知名度不高,在Stone Blues卻有相當精采的表現。在New Jazz廠牌的藝人裡,像他這樣有優異表現但卻無法成名的樂手,比比皆是,自由爵士在六○年代難以在美國開拓疆土,可見一斑。

Looking Ahead (New Jazz, 1960)
如果說,Stone Blues代表Ken McIntyre挑戰自由爵士的一小步,那麼他與Eric Dolphy合作的Looking Ahead,則昭示了從咆勃過渡到自由爵士的一大步,正式宣告Ornette Coleman所開創的新風格對自己演奏的影響。在演奏策略上,Ken McIntyre仍維持了一定的咆勃樂形式,至少讓節奏組合抓住和弦進行,但在情感強度與即興旋律方面,已經非常接近自由爵士的精神。
為本作跨刀的節奏組合,囊括了當時活躍於紐約獨立廠牌錄音工作,首屈一指的爵士好手,有Walter Bishop Jr. (鋼琴)、Sam Jones(低音貝斯)與Art Taylor(鼓)等人。專輯總共有六首曲子,Ken McIntyre個人包辦了五首,並在四首曲子中演奏中音薩克斯風,在其餘兩首曲子中演奏長笛,Eric Dolphy則以演奏中音薩克斯風為主,但會在同一首曲子中將主奏樂器替換為長笛,並在最後一軌的「Dianna」中演奏低音單簧管。
由於兩人都是深思熟慮、接受良好音樂訓練、追求革新精神的有志青年,由他們通力合作的Looking Ahead也反映了這些特色:成熟圓融、銳氣十足但卻又不張揚。整張專輯以搖擺韻味十足的「Lautir」展開序幕,激昂的薩克斯風與長笛互為交替,在十二小節的藍調曲框架中用力衝撞,是一首情感份量十足的作品。接下來的「Curtsy」也相當類似,兩人都演奏中音薩克斯風,Ken McIntyre帶頭,Eric Dolphy接續,明顯可聽出兩人在演奏風格上的差異,Ken McIntyre的音色雖然銳利,但仍聽得出薩克斯風明亮的金屬色澤感,Eric Dolphy吹奏的嘴型似乎更扁、更用力,音色既響亮而又戲劇化,讓整首曲子帶著一種張力十足的緊繃感。
第四軌的「They All Laughed」是本張專輯中,唯一不是由Ken McIntyre所作的曲子。它原本是一首流行曲,由蓋西文兄弟所作。對於想聽「雙頭中音薩克斯風」對尬的樂迷而言,這首曲子是很精彩的範本。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軌「Dianna」,在這首曲子中Ken McIntyre演奏長笛,Eric Dolphy演奏他後來最擅長的低音單簧管,兩人的即興表現均十分搶眼,搭配Walter Bishop Jr. 濃郁的藍調鋼琴伴奏(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本作的節奏組合始終沒有脫離咆勃樂的框架),堪稱本作必聽曲。

Ken McIntyre-The Complete United Artists Sessions (United Artists, 1962/1963, 1997重新發行)
本作(重新發行的CD版)由兩張名為Way,’ Way Out Year of the Iron Sheep的專輯組成,發行當時似乎沒有受到太大注意,主要原因是音樂風格太大膽、太創新了!以Way,’ Way Out為例,一方面保留了管樂器(Ken McIntyre吹中音薩克斯風、長笛與雙簧管)、貝斯(Bob Cunningham)、鼓(Edgar Bateman)這些傳統爵士樂的編制,但另一方面卻又加上了十二人編制的弦樂團,一路聽下來,整張專輯幾乎完全是現代音樂的風格,刻意拗口的調式演奏貫穿其中,使得音樂洋溢著知性(而不是娛樂)的聆聽趣味。無論是節奏或旋律,與我們熟悉的咆勃樂已是大相逕庭。筆者猜測:Ken McIntyre在波士頓接受正統音樂訓練,嘗試寫曲與編曲時,必定接觸了不少現代音樂作品,也激發了他想把爵士樂的即興演奏與現代音樂融合在一起的構想,遂有Way,’ Way Out的誕生。
關於本作所收錄的另一張作品Year of the Iron Sheep,負責重新發行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是這樣說的:這張原先由Alan Douglas擔任製作的專輯,將長號手John Mancebo Lewis列為參與錄音的樂手,但很離奇的是,聽完整張專輯後,卻沒有聽到任何長號演奏片段。因此,經驗老道的Michael Cuscuna判斷Year of the Iron Sheep必定還有一些未曾問世的作品,有待進一步挖掘。
就在Michael Cuscuna的努力之下,果然找到了多首Ken McIntyre在錄製Year of the Iron Sheep時未曾公開發表的作品,分別是本作第一張CD的最後一軌,以及第二張CD的二~七以及第九軌。當時參與Year of the Iron Sheep錄音的樂手有兩組:分別為Jaki Byard(鋼琴)、Ron Carter(貝斯)、Louis HayesBen Riley(鼓)以及John Mancebo Lewis(長號)、Ed Stoute(鋼琴)、Ahmad Abdul-Malik(貝斯)與Warren Smith(鼓)。Alan Douglas似乎是保留了第一組樂手的錄音,而直接刪除了第二組的作品。如今重新聆聽這些作品,無論是第一或第二組樂手錄製的作品,無論Ken McIntyre吹的是中音薩克斯風、長笛或雙簧管,都是新鮮而有創意的。出道才不過短短幾年,Ken McIntyre就以Year of the Iron Sheep來證明他的天分與革新精神,尤其是那些與長號手John Mancebo Lewis激昂對尬的精彩作品(原始發行時全部都被刪除了),證明Ken McIntyre當時洋溢著對於新派爵士無比的熱情。The Complete United Artists Sessions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願意嚐鮮的樂迷,特別是幾首之前從未發表的作品,是Ken McIntyre個人演奏生涯的顛峰之作,絕對值得一聽!

Hindsight (Steeplechase, 1974)
在錄完Way,’ Way Out之後,Ken McIntyre雖仍續演奏工作,也曾幫Bill DixonCecil Taylor伴奏,但漸漸將重心轉移至學校教職,十一年後才有機會在丹麥的Steeplechase廠牌發行新專輯。雖然重新發行的CD版沒有提供太多資料,但合理的推論是:這應該是Ken McIntyre受邀至歐洲演出時,經由Steeplechase廠牌的安排所留下的錄音。參與演出的都是活躍於哥本哈根的樂手,包括美國鋼琴手Kenny Drew、貝斯手Bo Stief以及鼓手Alex Riel。在曲目方面,因為這組四重奏是臨時組合,練習的時間可能不夠,除了第一、三與五軌為Ken McIntyre個人創作之外,其餘都是膾炙人口,樂手們可以立即上手的經典名曲如「Lush Life」、「Naima」等。厲害的是Ken McIntyre在本作裡,自信滿滿地演奏了中音薩克斯風、長笛、巴松管、雙簧管與低音單簧管,那些酣暢的即興樂句信手拈來、談笑風生、無牽無掛的瀟灑,簡直是勝過Eric Dolphy了。聽完這張精彩的專輯之後,不禁讓我對於Ken McIntyre的專輯發行得這麼少,覺得非常惋惜!

Home (Steeplechase, 1975)
或許是Hindsight在歐洲獲得不錯的迴響,Steeplechase希望可以邀請美國樂手參與錄音,錄製更多Ken McIntyre個人的創作。為本作跨刀的包括Jaki Byard(鋼琴)、Reggie Workman(貝斯)與Andrei Strobert(鼓)。本作雖不能算前衛,但Ken McIntyre秀異的多管演出,搭配傑出的節奏組合,整體演奏仍然頗具啟發性,是一張值得樂迷蒐藏的好作品。

Open Horizon (Steeplechase, 1975)
Open Horizon Ken McIntyreSteeplechase發行的第三張專輯。在錄音陣容與音樂內涵方面,大約可視為他在Steeplechase第一與第二張專輯「相加除以二」;跨刀樂手包含貝斯手Buster Williams、鼓手Andrei Strobert與鋼琴手Kenny Drew。在我看來,Kenny Drew是最有能力烘托、甚至修飾Ken McIntyre即興魅力的鋼琴手,他演奏的旋律清爽悅耳,其即興功力也絕對不在Jaki Byard之下。有樂評人指出,Ken McIntyre可能是有史以來,除了老將Illinois Jacquet之外,最擅長巴松管即興的爵士樂手。聽完這張專輯之後,筆者對於Ken McIntyre把各式樂器(包含巴松管在內)可以演奏得這麼虎虎生風,折服不已。本作已經在音樂串流服務網站上架,請樂迷務必試聽看看。

Introducing the Vibrations (Steeplechase, 1976)
本作可能是Ken McIntyreSteeplchase時期最特別的一張專輯,當時他領導過一個名為「Vibrations」的六重奏,參與樂手包括Richie Harper(鋼琴)、Alonzo Gardner(貝斯)、Andrei Strobert(鼓)、Andy Vega(節奏樂器)以及來自日本的小號手日野皓正。在曲目選取方面,「Vibrations」演奏的全為Ken McIntyre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年的創作,也就是New Jazz時期前後的舊作。不過,雖然是舊作,創作的概念倒是新鮮的,Ken McIntyre所領導的樂團詮釋得非常到位,由於多了一個負責節奏樂器的Andy Vega,整張專輯聽起來極富律動性,一掃早期那種偏向現代音樂創作的嚴肅感,是非常活潑而有聆聽趣味的佳作。

Ken McIntyre曾在千禧年之後發表了一張名為A New Beginning的新作,頗有東山再起的宣示意味。很可惜的是就在新作發表的同年,Ken McIntyre就因為心臟病過世了。終其一生,這位才華洋溢的吹管天才、自由爵士的獨行俠,始終沒能獲得市場應有的肯定與重視。他的貢獻集中於學院裡的音樂教育,春風化雨、培養後進。
然而,好音樂永遠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就請讀者們從今天起,找幾張Ken McIntyre的作品來聽聽看,追溯他在六、七○年代的創作軌跡,或許,也就不難理解、體會現在樂評裡所謂的「In & Out Jazz」、「Post-Bop Jazz」是什麼意思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