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聽不可的爵士冷門逸盤(上)


年前,美國前Wired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安德森主張,雖然在傳統的銷售模式裡,百分之八十的銷售額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商品,但在數位內容產業裡,如果將音樂下載的排行榜列於座標橫軸, 則可以畫出幾乎是無限的「長尾」,代表所有的音樂都有機會被下載。他強調,這些看起來不暢銷的作品總加起來,銷售規模並不會輸給時下最熱門的專輯。安德森說:「在長尾上,你可以找到所有想聽的音樂。這裡有深受樂迷懷念的老歌,連新的粉絲也可來發掘。」他甚至還認為:「當需求一旦轉到(長尾)利基商品,提供這些商品就更具經濟效益,接著就會創造出正向回饋循環,所有產業和文化在未來數十年,將出現驚天動地的改變。」

《長尾理論》在臺灣問世時,銷售量非常驚人,數位行銷專家們也曾熱烈討論一時。不過,當時國際知名的音樂串流或下載服務尚未進駐臺灣,虛擬產品的網路銷售是否如長尾理論所言,能徹底地改變了臺灣產業和文化?衡量當時的聆聽環境,實在很難有此定論。不過,目前國際主要線上音樂服務如iTune、spotify已經進軍本地市場,這些口袋夠深的大玩家們標榜著擁有數千萬首曲子的音樂播放庫,為「長尾理論」提供了檢證機會;原先我們聽不到的冷門但受樂評人推薦的專輯,現在已經可以用低廉、甚至吃到飽的費率在線上收聽。

重點在於,如何去找這些「冷門但受推薦」的專輯?

筆者曾買過一本名為《爵士樂超強新定盤500+500 》(《JAZZとびっきり新定盤500+500》だいわ文庫)的聆聽指南,推薦了一千張專輯,大部分都是冷門作品,堪稱是近年來選片最用心,最合筆者口味的樂評書籍。作者名為「MOONKS」,代表一群在爵士喫茶店認識的日本狂熱爵士樂迷,出於對於爵士樂的熱愛而結成的樂評寫作團體,MOONKS是這六位樂迷姓名第一個英文字的組合。除了固定在《爵士批評》發表文章之外,網路上也找得到MOONKS寫的「Jazz Must 150」(一百五十張爵士必聽盤),大家不妨多多利用,搭配線上串流服務,按圖索驥找這些專輯來聽看看,相信一定會有不少驚喜。本文就先來介紹《爵士樂超強新定盤500+500 》一書裡推薦的,千禧年以後發表的優質爵士樂專輯,而這些作品目前都可以在臺灣的音樂串流服務裡找到!

Thilo Wagner - Finally (Nagel Heyer, 2002)


對於一向以前衛風格馳名的德國爵士樂壇而言,Thilo Wagner的存在簡直像個異數,不過這也說明了「搖擺-咆勃」(swing bop)如此迷人,即使從問世到現在超過了七十年,這類風格的音樂仍是歷久不衰,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而這位活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鋼琴家,其作品Finally則做了最好的說明。

Thilo Wagner的演奏風格繼承了Erroll Garner的恢弘格局、Oscar Peterson絕佳的技巧、漂亮的裝飾音與搖擺節奏。無論是藍調或標準曲,就像所有一流的爵士鋼琴大師,他談笑風生,信手拈來,詮釋得非常到位。本作的開場曲是與專輯同名的「Finally」,透過鋼琴、貝斯與鼓的活力演奏,端出熱鬧的前菜,然後是Thilo Wagner精神抖擻的鋼琴獨奏,整體音樂聽起來相當有華麗感。

當今歐洲的爵士藝人,只要是組成鋼琴三重奏者,通常都受古典音樂的影響較深,對爵士樂裡的藍調與搖擺元素反而著墨不多,Thilo Wagner可算是個例外,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歡樂且精神飽滿的搖擺節奏,帶給聽眾輕鬆舒服的感受。如果Thilo Wagner是個美國人,昔日的Concord,今日的Arbors Records應該都會找他錄製專輯吧!只可惜他是個德國人,只好冤枉地被列入「冷門」項目。Finally老少咸宜,適合所有的樂迷,誠心推薦!

Jan Kåre Hystad Kvartett - Vargtime (Gemini, 2002)


可能是受到ECM的影響,一般樂迷對北歐爵士樂的印象是偏冷,帶著點現代音樂的味道。來自挪威的老牌薩克斯風手Jan Kåre Hystad Kvartett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他吹奏的音色就像冬日和煦的朝陽,照亮也溫暖了所有樂迷的心。

Vargtime是一張老派的搖擺爵士專輯,據說是為了紀念挪威的電視劇「Varg Veum」(「狼的時刻」)開播六十週年所錄製,除了Jan Kåre Hystad Kvartett 本人之外,演出陣容還包括了Dag Arnesen(鋼琴)、Frank Jakobsen(鼓)與Sigurd Ulveseth(貝斯)。曲目幾乎為抒情或標準曲,Jan Kåre Hystad Kvartett氤氳的樂句將唯美的曲子詮釋得絲絲入扣,好比美國薩克斯風大師Ben Webster,真是一張銷魂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Vargtime是系列錄音作品,網路上也聽得到第二集的作品Vergtime 2 Four Cousins,同樣是燈光佳、氣氛美的逸盤,尤其是法國香頌「Autumn Leaves」,Jan Kåre Hystad Kvartett吹得美極了,真希望第三集也可以趕快上架啊!

Jesper Thilo - I Remember Boone (Music Mecca, 2003)


發燒迷對串流音樂的播放品質通常不會有太高的期待,抱著這樣的心態在線上聽這張專輯的讀者,可能會嚇一跳也說不定,因為I Remember Boone的音質出乎意料的好!錄製這張專輯的是來自丹麥的薩克斯風手Jesper Thilo,他的音色深受Ben Webster和Coleman Hawkins的影響,冶陽剛與柔情於一爐,在即興風格方面,也聽得到些許Zoot Sims的抒情、冷靜的色彩。

Jesper Thilo早期學習的是古典音樂,以演奏單簧管為主,後來才改為薩克斯風。他長期活躍於北歐樂壇,曾加入丹麥廣播電台的大樂團達二十幾年之久,是該樂團的明星樂手之一,八○年代末之後Jesper Thilo組成自己的四重奏,在Storyville發行了不少評價頗高的專輯。

本作是完完全全的美式爵士風格,選入的曲目多為抒情與標準曲,Jesper Thilo的吹奏充實飽滿,尾韻迷人,搭配鋼琴手Olivier Antunes的伴奏,聽起來很是過癮。喜歡老派爵士樂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Luigi Martinale - Simple Memory (Gats, 2003)


鋼琴三重奏是不同的爵士樂編制裡最受歡迎的一種組合。尤其是在日本,單單是鋼琴三重奏的聆聽指南就五花八門,而位於大阪的澤野工房,以發行歐洲三重奏專輯為主,也頗受到樂迷的青睞。一般而言,歐洲三重奏的特色是融合了古典的唯美抒情與爵士的即興風格,而義大利鋼琴手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雖然稱不上國際知名,來自義大利Luigi Martinale卻是個實力雄厚的演奏者。首張作品Sweet Marta,曾經被《爵士批評》在鋼琴三重奏專題中大力推薦,奠定了他在爵士消費大國日本的市場基礎。筆者個人認為,第二張專輯Simple Memory,也就是這裡推薦的本作,比第一張專輯更成熟,更好聽。才華洋溢的Luigi Martinale不但擅長即興演奏,作曲功力也十分高強,讓整張專輯洋溢著一股活力與原創性。

Luigi Martinale近年來被日本廠牌Albore Jazz網羅,陸續有新作問世,表現亦是不俗。以他紮實的演奏實力,相信未來仍有機會開拓更大的市場,現在就先請樂迷們先在線上「鑑定」看看囉!

One For All - Blueslike (Criss Cross, 2003)


在線上找這張專輯,請直接key關鍵字「One For All」就可出現專輯封面。因為串流服務人員把樂團「One For All」誤植為專輯名了!「One For All」是以活躍於紐約的精純咆勃藝人為中心發展出來的群星會,核心成員包快了Eric Alexander (次中音薩克斯風)、Jim Rotondi(小號)、Steve Davis(長號)、 David Hazeltine(鋼琴)、 John Webber(貝斯)與Joe Farnsworth(鼓)等人。

除了演奏Blue Note全盛時期受歡迎的曲目之外,本作也詮釋了John Coltrane的重要作品「Naima」與「Giant Steps」。個別樂手精彩的輪流即興,尤其是薩克斯風、長號與小號的演奏,是這張專輯的聆聽重點之一。重新改編我們所熟悉的作品,例如將「Naima」改編成拉丁風的曲子,增添了些許趣味,是聆聽重點之二。雖然Blueslike不是一張原創性很強的作品,但聽這些明星級的樂手各展伸手,互飆即興,也是極為過癮的事啊!

Gwyneth Herbert - Bittersweet and Blue (Universal, 2004)


英國爵士女歌手Gwyneth Herbert是近幾年罕見的奇才;她不但擅長演唱道地的爵士、藍調曲,改編搖滾歌手的名作,賦予其新意,更有驚人的填詞作曲實力。第一次對她有印象,是因為買了Between Me and the Wardrobe這張專輯,其中第二軌的「Whisper Low」述說已婚女性的複雜心境,曲子非常之動聽。發行這張專輯的Blue Note廠牌,據說與Gwyneth Herbert簽約之前,已經三十年沒簽過任何英國藝人了,Gwyneth Herbert在他們的心目中的份量,可見一斑。

Bittersweet and Blue是Gwyneth Herbert進入大廠牌環球的首張作品,收錄了她本人的創作(例如:「A Little Lessy」)、民謠搖滾歌手Tom Waits(「Looking for the Heart of Saturday Night」)、Neil Young(「Only Love Can Break Your Heart」)以及若干膾炙人口的爵士標準曲。

有人將Gwyneth Herbert形容為「英國的諾拉‧瓊斯」,並認為諾拉‧瓊斯音域寬廣的歌喉擅長讚頌即將逝去的夏天,Gwyneth Herbert則以世故成熟的嗓音見長,特別適合歡頌秋天的來臨。筆者偏好的是Gwyneth Herbert獨樹一幟,倔強中帶著些許溫柔、些許傷感的演唱風格,一年四季百聽不膩。

Francesco Cafiso、Riccardo Arrighini Trio - Concerto for Michel Petrucciani (Philology, 2004)


距離上次在論壇專輯裡以「躊躇滿志的春風少年兄」一文介紹義大利薩克斯風手Francesco Cafiso已有五年的時間。不過,即使經過了五年,以少年天才之姿博得樂迷掌聲的Cafiso,現在也不過二十四歲而已。他的演奏風格深受Charlie Parker的影響,而其甜美的音色又令人想起Phil Woods,堪稱當今爵士樂壇頂尖的咆勃好手之一。

顧名思義,Concerto for Michel Petrucciani是一張向法國鋼琴巨擘Michel Petrucciani致敬的作品,由當時只有十四歲的Francesco Cafiso與鋼琴手Riccardo Arrighini的三重奏合作,以演奏Michel Petrucciani的成名作為主。雖說是致敬之作,這場音樂會並沒有太多模仿Michel Petrucciani風格之處,倒是聽得到不少Francesco Cafiso、Riccardo Arrighini即興的精彩表現。因為是現場錄音,較無時間限制的關係,這張專輯也就特別的長,深具爆發力的薩克斯風演奏搭配流暢的琴音,是值得樂迷一聽再聽的好作品。如果網路上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這張專輯,筆者也願意購入蒐藏!

Amina Figarova - Come Escape with Me (Munich, 2004)


出身亞賽拜然,原活躍於荷蘭鹿特丹的女鋼琴手Amina Figarova,幾年前毅然決定和她的丈夫Bart Platteau(也是樂團裡的長笛手)移居紐約,繼續從事創作與表演活動。在這之前,Amina Figarova的專輯幾乎都由德國廠牌發行,包括本作Come Escape with Me。

事實上,Amina Figarova雖然擁有傲人的演奏實力,但她最可貴的天分是創作與編曲,Come Escape with Me就是最好的例證。本作以七重奏形式演出,單是負責前線的樂手就有四位,分別為Bart Platteau(長笛)、Marcel Reys(小號)、Tom Beek(中音與高音薩克斯風)以及Kurt van Herck(次中音薩克斯風)。收錄曲目全都是Amina Figarova的原創作品。在她的統御之下,Come Escape with Me展現的是恢弘的音樂格局以及高潮迭起的輪流即興(這點倒是與紀念美國貝斯手Charles Mingus而成立的Mingus Dynasty樂團有幾分類似)。

雖然在歐洲以及日本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移居到紐約的Amina Figarova似乎還沒有機會在北美樂壇大放光彩。不過,聽過她作品的樂迷,應該都會一致同意:Amina Figarova未來的音樂生涯無可限量!

High Voltage – Hoppin’ Around (Dewerf, 2004)



因為「High Voltage」是「菜市場名」,如果檢索的話會跳出一大堆選擇,請記得選「藝人」,才會看到Hoppin' Around這張專輯。出身比利時布魯塞爾爵士大樂團的「High Voltage」,係由小號手Nico Schepers領軍,是一組洋溢著無比熱情活力,走精純咆勃路線的六重奏樂團。

對於當今年輕的美國樂手而言,搖擺樂、咆勃樂、精純咆勃等風格或許顯得有點過時,走千變萬化、廣納百川的「後咆勃」路線,或是與前衛搖滾結合,弄些長段即興才是王道。不過,冷冷的冬天,就是要聽像這樣可以單純打動人心、洋溢著熱情的音樂嗎?「High Voltage以小號、薩克斯風與長號為主力,演奏著流行於五○~六○年代的爵士曲,有魄力的管樂合奏、悅耳的輪流即興,將樂器各自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是Hoppin’ Around的顯著特色。

Iñaki Sandoval - Sausolito (Ayva Musica, 2005)


西班牙鋼琴手兼作曲家Iñaki Sandoval係正統科班出身,從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就回到西班牙巴塞隆納,活躍於當地樂壇,除了演出之外,他也是Liceu音樂學院爵士科系的老師。

Sausolito以鋼琴三重奏為主,伴奏成員包括了Horacio Fumero(貝斯)與Peer Wyboris(鼓)。在風格方面,Iñaki Sandoval受到Bill Evans影響頗深,無論是第一軌的獨奏曲「Preludio」或是接下來的創作都可以聽到Bill Evans及其三重奏的影響:複雜的和聲配置、柔美憂鬱的旋律以及貝斯手吃重的旋律式即興(令人想起Bill Evans三重奏裡的Scott LaFaro)。最後兩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標準曲「’Round Midnight」與「My One and Only Love」,前者雖然是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的名作,Iñaki Sandoval依然以Bill Evans式的風格開場,接下來的即興也極盡柔美之能事。後者的前奏則沒有太多鋪陳,簡潔優美的鋼琴獨奏為整張專輯劃下漂亮的句點。

筆者能力有限,無法窮盡《爵士樂超強新定盤500+500》裡介紹的所有冷門逸盤,而事實上音樂串流服務業也有其限制,該書介紹的專輯是不可能全部找得到的。不過,根據「長尾理論」來聽冷門爵士,確實帶給筆者不少樂趣,這只是個開端,未來還有更多驚喜(無窮盡的「長尾」)等著同好一起去挖掘,請爵士同好們務必一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