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爵士樂回顧:重發篇

隨著實體唱片市場逐漸衰退,爵士重發片的製作與發行模式也越來越專門化。怎麼說呢?綜觀去年爵士CD的重發,大約可分為三種操作模式:

(1)大廠牌持續穩定發行賣相佳的經典盤,包裝設計注重紀念價值,並以套裝專輯形式賣出。主要考量是現今願意買實體CD的消費者,大多是有點年紀、口袋深、購買力強的忠實樂迷。環球音樂旗下的Hip-O-Select近幾年來以重發Verve經典套裝盤為主,新力音樂重發哥倫比亞唱片時代的經典盤,都是很好的例子。在銷售通路方面,臺灣環球代理了Hip-O-Select的爵士重發盤,但新力總公司則是將套裝CD交給了美國網路代銷公司「Pop Market」獨家發貨。臺灣環球古典爵士部門的默默耕耘,讓樂迷可以方便地買到Verve的經典盤,值得記上一筆。(2)至於單張經典盤的發行,由於mp3下載的普遍化,美國的大廠牌幾乎是全面撤退了。很可惜的是,由於保護主義抬頭,臺灣樂迷無法合法下載itune或emusic的產品,甚至emusic從去年開始也全面性地封鎖臺灣使用者的IP,連試聽都不允許。去年在臺灣最有話題性的爵士樂重發片,是日本EMI企劃的「Jazz名盤999 Best & More」(也就是俗稱的「日本盤999爵士系列」)系列,至今已經發行了四回,預計第五回很快就會在台上市,品項繁多,其中部分屬於評價極高的罕見盤,又是在臺灣首度發行,每每造成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網購商店馬上再補貨的盛況。而日本的獨立爵士廠牌澤野工房一向對於經典盤的選擇品味不俗,去年也交出了不錯的重發成績單。最後是義大利的Schema/Rearward,拜資深製作人Gigi Campi生前留下珍貴的錄音母帶之賜,仍持續地發行一些我們從未聽過,來自歐洲的精彩錄音。

(3)與前兩種模式相比,由製作人Michael Cuscuna一手主導的Mosaic廠牌走的是折衷路線;它雖然仍把大部分心力放在套裝CD的製作上,但有鑑於美國市場買氣轉弱,套裝專輯數也做了彈性的調整,以往動輒九張甚至十二張以上的規模已較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Mosaic Select」的三片CD系列。另外,Mosaic也會重新發行單張經典專輯,但筆者認為此系列的CD與歐洲或日本的重發盤相比,較無競爭力。

以下依照筆者個人的喜好順序,列出二○一一年的重發推薦盤如左。



Charles Tolliver-The Charles Tolliver Big Band (Mosaic)

甫於去年來台中爵士音樂節演出的美國小號手Charles Tolliver,是一個有四十餘年演出經驗的老將。六○年代中期開始,他先後加入薩克斯風手Jackie McLean與鋼琴手Horace Silver的樂團,在Blue Note留下不少重要的經典專輯。搖滾樂興起,爵士樂沒落之後七○年代初期,他與鋼琴手Stanley Cowell共同創辦了Strata-East廠牌,錄製了許多偏前衛風格的調式爵士專輯。

此次由Mosaic廠牌所發行的The Charles Tolliver Big Band 收錄了三個部分的錄音,均為 Charles Tolliver本人的創作:包括了Music Inc. & Big Band  Impact兩張專輯(重發),還有一九七九年與北德廣播電台大樂團(NDR)的錄音(首發)。第一張Music Inc.收錄了若干Charles Tolliver擔任Jackie McLean樂團團員時的創作,包括「On The Nile」,可能是風格偏前衛的關係,這首曲子初次錄音時並沒有被Blue Note廠牌發行,直到七○年代才得以見天日,而名為Jacknife(由Jackie McLean領銜)的CD版問世,則是很晚以後的事情了。

無論是編曲或獨奏,第二張Impact都是整套專輯裡最具野心、最有劃時代意義的創作,反映出Strata-East時代的Charles Tolliver正處於顛峰狀況。Charles Tolliver與鋼琴家Stanley Cowell聯手,繼承Blue Note六零年代中期以後的「out jazz」風格,以恢弘的大樂團格局及精彩的獨奏打造調式爵士的夢土,藝術成就之高,少人可及。至於第三張專輯從未被發行過,曲目與Impact多有重疊,與Charles Tolliver合作的獨奏樂手包含了客居歐洲的美國薩克斯風手Herb Geller與小號手Benny Bailey,前者當時是NDR的薩克斯風手第一把交椅,後者則與Charles Tolliver飆音競技,各自大展伸手,精彩程度自不在話下。

Mosaic廠牌去年也發行了前衛薩克斯風手Sam Rivers搬到佛羅里達州之後的大樂團錄音選粹,亦是三張一套的專輯,這套錄音以現場演出為主,音樂以濃厚放克節奏為底蘊,個別樂手(尤其是Sam Rivers)的精彩獨奏為主要特色。在編曲與和聲方面,比Charles Tolliver的大樂團專輯更前衛一點,亦值得推薦給爵士同好。


Woody Shaw-Woody Shaw:The Complete Columbia Albums Collection (Sony)

在美國爵士樂史上,以Woody Shaw的才華、成就而論,理應是享有高知名度的藝人之一。但這位小號手運氣欠佳,原音爵士開始衰蔽的七零年代,Woody Shaw個人事業才剛剛起飛,好不容易爭取到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五年合約,錄了幾張精彩的專輯,卻在四十五歲那一年意外過世。在他過世之後,哥倫比亞積極栽培風格較為保守的Wynton Marsalis,結果Marsalis一躍成為爵士紅星,Woody Shaw反而被世人遺忘。

目前Woody Shaw留下來的重要作品可依照廠牌分為三個時期:為人伴奏的Blue Note時期(例如:Larry Young的Unity)、事業起飛的Muse時期(32 Jazz廠牌已經重新發行Woody Shaw在Muse 時代所有的現場演奏與錄音室作品)、以及事業成熟的CBS時期。在知名製作人Michael Cuscuna的主導下,Mosaic廠牌曾於一九九二年重新發行Woody Shaw在CBS時期的完整錄音室作品,目前已經絕版。二○○五年時,CBS也曾經重發了一張Woody Shaw現場演出的專輯Stepping Stones: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目前在網路上尚可尋得。

由Woody Shaw兒子Woody Shaw III製作與設計的Woody Shaw: The Complete Columbia Albums Collection與Mosaic版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多收錄了Stepping Stones: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現場演出,而且比CBS之前重發的單張CD多了五軌從未發行的演出,是目前最完備的套裝專輯。至於音質方面,筆者作了簡單的比較,Mosaic版的清晰度、音場立體感與動態並沒有太大問題,但聲音稍微尖銳了些,Sony版較為溫和、平衡,整體的音響表現更為飽滿。

在小號吹奏方面,影響Woody Shaw最深的樂手是Clifford Brown,但在創作風格方面,野心勃勃的Woody Shaw一直是往外探索,向自由爵士之土奔馳而去的勇士。不過,無論音樂風格怎麼前衛,他所吹奏的小號聲響從來沒有「難聽」過。與Freddie Hubbard一樣擁有傲人技巧的Woody Shaw,小號聲調飽滿響亮、卻又能同時維持溫潤的音樂美感。熱衷太極拳與東方文化的他,在即興樂句裡開發了各式各樣五音聲階演奏的可能性,終能自成一家之言,是一位具有高度創意的藝術家。

由Woody Shaw III所設計的封面上,特地放了漢字「誠心」,說明他父親的音樂如何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這套專輯正式發行之前,筆者曾在臉書向Woody Shaw III說明「誠心」的意義。經過仔細的解釋之後,Woody Shaw III非常高興,認為「誠心」確實是驅動Woody Shaw投入音樂的最大力量。筆者在此也「誠心」地認為這套作品是年度最好的重發專輯之一,值得推薦給所有的樂迷。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新力同時也發行了Woody Shaw III的繼父,薩克斯風手Dexter Gordon在哥倫比亞的全集,其中有不少Woody Shaw跨刀演出的錄音(Homecoming: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Sophisticated Giant、Gotham City),亦是非常精彩。


Ella Fitzgerald-Ella in Japan (Verve/Hip-O-Select)

按照常理,專輯是否可以順利製作、發行,與藝人的知名度、音樂品質及風格密切相關。藝人的知名度越小、風格越前衛、越偏離大眾口味,專輯越有可能胎死腹中,但對Ella Fitzgerald的製作人Norman Granz,也是Verve廠牌的老闆而言,發行這位女歌手專輯的考量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彼時聲勢極旺的Ella Fitzgerald,無論是錄音室或現場(德國柏林、法國蔚藍海岸The Côte D'Azur、美國好萊塢)專輯,都已經發行太多,很容易產生自相排擠的效應。也因此一九六四年Ella Fitzgerald偕同小號手Roy Eldridge領軍的四重奏赴日演出的錄音,礙於排擠效應,在去年之前,始終沒有正式發行。

 六零年代的Ella Fitzgerald歌唱生涯正處於顛峰,她在Verve發行的每一張名家歌曲集不但大賺其錢,其音樂水準也非常高。在日本之行中,幫她伴奏的Roy Eldridge與鋼琴手Tommy Flanagan更是一時之選,再加上日本樂迷狂熱捧場,造就了兩部分精彩的錄音,分成兩張CD發行:第一張專輯收錄了東京日比谷公會堂的現場演出,第二張專輯則收錄了東京大倉飯店的現場演出。兩張專輯收錄的曲目大同小異,以美國作曲名家的作品為主,如Irvin Berlin的「Cheek to Cheek」(兩場演出都演唱了這首曲子)、蓋西文兄弟的「’S Wonderful」、Cole Porter的「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等。比較特殊的是第一張專輯的十三軌以後是Roy Eldridge領軍的純樂器演出,在這之前Ella Fitzgerald以自己的作品「The Blues」作為結束,退場後由Roy Eldridge接手,最後一軌「Jam Session則邀請了不少日本樂手上台進行「即興聯演」,你來我往,好不精采!

至於Ella Fitzgerald本人的現場演出水平如何呢? Ella Fitzgerald的現場演出洋溢著魅力四射的巨星風采,比錄音室專輯更為活潑生動,她強烈的歌唱熱情灼燒著現場,聆聽溫度隨之升高,最後索性開始模仿Louis Armstrong沙啞的嗓音(兩場演出都演唱了「Bill Bailey」),現場的日本聽眾必定覺得非常過癮。

對精打細算的Norman Granz而言,Ella Fitzgerald的專輯或許嫌多,但對歌迷而言,只要是夠水準的演出,都值得一再聆聽。經過這麼多年,Ella本人早已作古,但即使時光流逝,她的嗓音依然動人,令人回味再三。值得一提的是,Ella in Japan專輯設計得非常用心,兩張CD分別裝在代表「日本」的兩套和服造型封套裡,可謂Hip-O-Select去年推出的誠意之作。


Eraldo Volonte -My Point of View (Rearward/Schema Records)

在「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五回紀實(下)」 一文中,筆者曾經提過義大利薩克斯風手Eraldo Volonte是一個具有革新意識的實驗者。六○年代是Eraldo Volonte音樂生涯的黃金期,他與低音貝斯手Giogio Azzolini攜手合作,錄製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專輯,包括本文推薦的My Point of View在內。

Volonte演奏的特徵是霸氣十足,「分叉音」的吹法讓曲子顯得激昂而有氣勢。第一軌的「Summertime」是蓋西文的名作,屬於典型的十二小節的藍調。但Eraldo Volonte的詮釋是快節奏的,他和鋼琴手Renato Sellani的即興語彙採大量的調式演奏法。第二軌「On Green Dolphin Street的編曲頗富創意,以Sellani優美的琴音開場,Azzolini的低音貝斯接續於後,帶出Volonte優美的樂音。

Volonte的演奏同時受到陽剛的Dexter Gordon與偏向前衛的John Coltrane兩位大師之影響,無論是追求速度與技巧的咆勃樂、從調式發展出來的即興構成、或是表達薩克斯風的豐腴音色,Volonte都是談笑用兵、暢形無礙,表達地淋漓盡致。而從這些專輯所收錄的曲子來判斷,Volonte顯然受到Miles Davis-John Coltrane五重奏在五○年代後期發行的專輯影響很深,尤其是劃時代的Kind of Blue,這張經典專輯裡所揭示的創作概念如調式演奏、長段即興,My Point of View也都確實地執行,且掌握得恰到好處。

繼Jazz 〔Now〕 In Italy、 Free and Loose之後,義大利Rearward/Schema廠牌終於在去年重新發行了扛鼎之作My Point of View。這三張專輯足以說明義大利現代爵士的演奏及創作實力之堅強,而Eraldo Volonte恰好都參與其中。如果樂迷只打算在過年之前買一張爵士重發盤來犒賞自己,請考慮這一張吧!


Roger Guerin – Benny Golson 同名專輯(澤野工房)
由美國鼓手Art Blakey所領導的「爵士信差」(Jazz Messengers)樂團於一九五九年在巡迴歐洲演出時,留下非常多精彩而寶貴的錄音,包括這張由法國小號手與美國薩克斯風手Benny Golson聯合領銜的專輯。當時巡迴歐洲的「爵士信差」成員包含了Benny Golson、Lee Morgan(小號)與Bobby Timmons(鋼琴)等人,在法國當地的製作人及樂手的邀請之下,錄製了不少精彩的作品。而Roger Guerin – Benny Golson 同名專輯則由Benny Golson、Bobby Timmons助陣。

由於錄音時間緊迫,整張專輯以演奏「爵士信差」在音樂會中的曲目(「Moanin’」、「Blues March」)及Benny Golson本人的創作為主,而負責演奏小號的樂手則是當時活躍於巴黎爵士樂壇的Roger Guerin。相較於丹麥的Allan Botschinsky 或是英國的Jimmy Deuchar ,Roger Guerin並不特別出名,但他溫潤的音色近似Clifford Brown,與Benny Golson咄咄逼人的薩克斯風搭配起來非常對味。

這張專輯最令人驚嘆的仍是Benny Golson、Bobby Timmons的即興片段。筆者幾年前曾聽過Benny Golson的現場演出,演奏實力依然相當紮實,但或許年輕就是本錢,他在一九五九年的演奏更為出色,一開場的「Stablemates」,Benny Golson蘊含著驚人能量,自信滿滿的長段即興大放異彩,深深吸引了所有的精純咆勃樂迷,也讓這張專輯成為黑膠樂迷拼死以求的夢幻逸品,可惜的是市面上幾乎沒有品相良好的首刻原盤。由日本澤野工房推出的復刻之作,對樂迷是一大福音。CD版的音質雖然不完美,不過就音樂內涵而言,筆者以「一流」掛保證!


Kenny Clarke、Francy Boland and Company-The Golden Eight Encore! (Schema Records)

美國鼓手Kenny Clarke偕同比利時鋼琴手Francy Boland組成的「Kenny Clarke、Francy Boland and Company」是六零年代歐洲最好的爵士樂團。一九六一年五月,在義大利裔的製作人Gigi Campi的安排下,他們所領導的樂團初試啼聲,為Blue Note廠牌錄製了The Golden Eight,專輯發行後獲得極高的評價,而日本東芝-EMI也在二○○三年以mini-LP CD形式重發了這張專輯,相信許多樂迷早已購入這張專輯。不過,可能有些人不知道,The Golden Eight結束錄音五天後,或許是意猶未盡,同一組人馬又進錄音室錄了十一首曲子,因為Blue Note無意發行,母帶塵封多年,五十年後才得以The Golden Eight-Encore!之名重見天日。

「The Golden Eight」系列專輯不但開啟了Kenny Clarke、Francy Boland兩人的合作關係,更因為其高水準的演出而在歐洲享有盛名。隨著知名度逐漸提升,八重奏進一步擴展為大樂團規模,培養了不少日後成大器,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樂手。以本張專輯為例,參與錄音的主奏樂手有來自南斯拉夫的Dusko Gojkovic(小號)、來自英國的Derek Humble(中音薩克斯風)、來自奧地利的Karl Drevo(次中音薩克斯風)與來自比利時的Chris Kellens(上低音薩克斯風)。

這張專輯與上一張The Golden Eight的製作概念很類似,演奏的曲目大多為鋼琴手Francy Boland的創作,搭配少量抒情曲,主要的曲風以律動性強、扣人心弦的精純咆勃為主。比較特殊的是第九軌的「Miriam Doll」,Francy Boland採鋼琴三重奏編制演奏自己的作品,搖擺韻味頗能引人入勝。在個別即興方面,負責主奏的樂手皆有十分精彩的表現,中間時常穿插Kenny Clarke響亮漂亮、但又不失細膩的鼓點。對樂迷來說,The Golden Eight-Encore!就像埋沒多年之後重新出土的珠玉,色澤依然亮麗動人。

    最後,由日本EMI企劃的「Jazz名盤999 Best & More」(「日本盤999爵士系列」)系列第一~五回,也發行了不少一流的經典專輯,有非常多值得推薦的作品。礙於篇幅有限,筆者在此先不論臺灣曾經引進、發行過的CD,僅推薦本地首見,比較冷僻的專輯:吹管手Jerome Richardson的Going to the Movies、小號手Jonah Jones的Swingin’ on Braodway、薩克斯風手Paul Quinichette的Like Basie。由於發行量太大,部分CD至今仍堆在筆者研究室的音響前面,尚未拆封,有待今年偷得幾日閒時,再來好好地介紹「日本盤999爵士系列」系列的專輯,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