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五回紀實(下)

Eraldo Volonte--Jazz [Now] In Italy (Equipe EQLP 1001), 1966


介紹了法國爵士小提琴家Jean-Luc Ponty的作品Sunday Walk之後,吳醫師帶領我們到鄰國義大利,瀏覽六○年代爵士樂的發展。說到次中音薩克斯風手Eraldo Volonte領銜的Jazz [Now] In Italy,可說是聞名於世的夢幻逸盤。身為革新意識極強的薩克斯風手,就實力而論,Eraldo Volonte絕對不遜於以精純咆勃見長的Gianni Basso,但他更偏好調式奏法,甚至在獨奏時注入了自由爵士的元素,在當時的義大利樂壇可謂獨樹一格。

Eraldo Volonte出生於義大利米蘭的音樂世家,就讀米蘭維爾帝音樂學院時主修小提琴。三○年代至四○年代初期的義大利適逢法西斯政權當道,對爵士樂極盡打壓之能事。然而,彼時年輕的Eraldo Volonte常到Gian Carlo Testoni 創立的「熱爵士俱樂部」(Jazz Hot Club)廝混,愛上爵士樂的他因而放棄了古典小提琴,在民生凋蔽的四○年代開始職業演奏生涯。義大利爵士樂特殊的地方在於,即使曾飽受法西斯打壓和戰火摧殘,但二次戰後復甦的速度十分驚人,甚至與先進國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接軌問題,像Eraldo Volonte這樣具有革新意識的推手,乃是「無縫接軌」幕後最大的功臣。

在第三回「歐洲爵士聆賞會」中,吳醫師播放過Eraldo Volonte錄製於一九六三年,較早發行的My Point of View (Durium D.30-077),這張作品當時就已經反映出Eraldo Volonte身為革新派所帶來的音樂風貌。而在Jazz [Now] In Italy中,Eraldo Volonte終於將他革新派的理想實踐完成。參與這張作品錄音的成員,包含了當時的鋼琴新銳Franco D’Andrea、Giovanni Tommaso(低音貝斯)、Franco Tonani(鼓),以及技巧高超的長號手Dino Piana,再加上Eraldo Volonte爐火純青、運用自如的調式風格,以及優異的編曲手法,充分說明了當時義大利爵士樂演奏水準之高,足以與北美爵士樂壇齊頭並進,也因此Eraldo Volonte有足夠的自信將專輯命名為《目前的義大利爵士樂》(Jazz [Now] In Italy),認為自己的作品足以代表義大利爵士樂。

我們聆聽的是A面第一首「Eclypso」與第二首「Flamingo」。在「Eclypso」一曲中,薩克斯風、鋼琴與低音貝斯陸續登場,在即興演奏部分可聽出John Coltrane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由Giovanni Tommaso所演奏的貝斯Q聲又鬆軟,非常的好聽。「Flamingo」由Eraldo Volonte演奏高音薩克斯風,搭配鋼琴手Franco D’Andrea偏自由風格的鋼琴回應,是一首旋律抽象、實驗性質高的作品。

星野秋男認為,Jazz [Now] In Italy是一張完成度很高,接近完美的作品,因此將之納入「金字塔頂級」歐洲爵士唱片之列。聽過這張逸盤之後,吳醫師也向樂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目前臺灣足以產出一張與世界水準並駕齊驅,足以代表臺灣爵士樂的「金字塔頂級」專輯嗎?


Giorgio Gaslini--Nouvi Sentimenti (EMI/La Voce del Padrone QELP 8154), 1966

鋼琴手Giorgio Gaslini也是義大利爵士革新派中的先導人物。精通現代音樂的Gaslini不但在演奏裡導入荀白克的十二音列技法,更融合了Thelonious Monk(古怪的音程、不和諧音)與Lennie Tristano(將現代音樂導入爵士演奏)的元素,堪稱當時義大利首屈一指的前衛大師。

星野秋男在《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一書中這樣描述Giorgio Gaslini:「在歐洲最早可以看出以自由爵士(Free Jazz)為志向而演奏的是一九五七年義大利的Giorgio Gaslini所錄音的EP盤,然而這並不是熟練的爵士,比起是從爵士中誕生的,不如說是在那之前的就有的,也就是現代音樂,只對偶爾的小編制爵士樂團演奏有深刻的印象。

這裡所謂的「EP盤」,指的應該是Tempo E Relazione(HMV 7EPQ581);專輯中的曲目融合了酷派爵士、現代音樂,原先是在一九五七年聖雷莫(Sanremo)國際音樂節中演出,因為作品過於前衛,當時義大利的音樂傳統派莫不冷淡以對。但Giorgio Gaslini並不孤獨,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聽了這張唱片之後,非常欣賞這位鋼琴家的創作,認為與自己的作品調性相符,故邀請他為電影「夜」(La Notte)擔任配樂工作,並發行了錄音成果La Notte(HMV 7EMQ189)

在星野秋男嚴選的「金字塔頂級」歐洲爵士唱片中,名列榜單者是Giorgio Gaslini的Dall’Alba All’Alba(EMI/La Voce Del Padrone QELP 8139)。這張專輯錄製於一九六四年,整體的演奏風格驚人的前衛,由擅長演奏長笛、中音薩克斯風與上低音薩克斯風的Gianni Bedori主奏,漂浮的旋律游移於不規則的節奏之上,搭配Gaslini帶著緊張感的鋼琴伴奏,也是一張完成度高,臻於成熟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貝斯手Bruno Crovetto與鼓手Franco Tonani的演奏張力十足,在驅動樂團整體演奏方面,扮演稱職的潤飾角色。

不過,可別急著認為Dall’Alba All’Alba「一定」就是Giorgio Gaslini最好的作品。吳醫師另有洞見,他選的是另一張同樣犀利的唱片,名為《新感覺》(Nouvi Sentimenti)的專輯。為什麼選這張專輯呢?主要是因為Nouvi Sentimenti有美國自由爵士代表人物,小號手Don Cherry的參與。據說在專輯錄音的前幾個月,Giorgio Gaslini接獲Don Cherry從倫敦來電,說他在英國的音樂雜誌Melody Maker上讀過關於Giorgio Gaslini的好評,希望有朝一日兩人可以一起合作。果不其然,幾個月後Don Cherry率領樂團成員拜訪Giorgio Gaslini。一群美國自由爵士新銳就這樣坐在鋼琴手的家裡,聽他的作品達數小時之久。隔年初Don Cherry再度來電,建議兩人儘速一起錄音,眼看時間就是兩天後,Giorgio Gaslini連夜趕了幾首曲子,Nouvi Sentimenti於焉誕生。

Nouvi Sentimenti足以代表歐美自由爵士樂手攜手合作的最佳成果,除了上述的Giorgio Gaslini、Don Cherry之外,Steve Lacy(高音薩克斯風)、Gato Barbieri(次中音薩克斯風)、Gianni Bedori(中音薩克斯風)、Enrico Rava(小號)、Jean-François Jenny Clarke(低音貝斯)、Ken Carter(低音貝斯)、Franco Tonani(鼓)和Aldo Romano(鼓)均參與了錄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Don Cherry咄咄逼人的小號演奏,他的即興宛如訴諸直覺,流暢無比的旋律Giorgio Gaslini思考型的鋼琴演奏互相搭配,撞擊出令人驚艷的火花,Nouvi Sentimenti因而獲Downbeat雜誌選為年度最佳爵士樂專輯。

目前Giorgio Gaslini在六○年代發行的Dall’Alba All’Alba和Nouvi Sentimenti均有CD重新發行,收錄於Soul Note廠牌復刻的L'Integrale 第一至四集(CD 編號分別為121350/1-2, 121350/3-2)。事實上,Soul Note一共發行了八張Giorgio Gaslini的選集,把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幾乎都選進來了,對歐洲前衛爵士作品有興趣的樂友不妨找來聽聽看。


François Tusques--Free Jazz (Mouloudji EM 13507 S), 1965

在法國爵士樂壇裡,鋼琴家François Tusques始終是個異類;他的父親是反抗軍核心人物,母親是演唱歌劇的歌手,少年時隨著家庭躲避法國政府的緝捕,四處漂泊,曾在中東與西非居住過,從來沒有在法國受過正統教育。生活清苦的他,一直到十八歲才有機會短暫地學鋼琴,但也只上過幾天正式的課程而已。根據Tusques本人的說法,他彈鋼琴根本就是邊聽邊自學的。因為這樣的特殊背景,反而造就了François Tusques音樂風格的異質性。很早就接觸歐洲以外文化的他,醉心於突破傳統的藝術。當大部分的法國鋼琴家還在爭相模仿Bud Powell的咆勃語彙時,François Tusques就已經認同以法國鋼琴手Jef Gilson為核心所創作出來的新派爵士樂。在當時的巴黎樂壇,François Tusques是少數願意全心全意擁抱自由爵士的革新派鋼琴家。

一九六五年,應Bernard Vitet、Michel Portal等樂手朋友之邀,François Tusques在詩人Marcel Moloudji創設的小廠牌Moloudji發行了生平第一張專輯Free Jazz,限量兩百張。無論是封面設計或是音樂內涵,都反映了「自由爵士」的精神;馬賽克般拼貼的黑白抽象攝影,搭配三管(Bernard Vitet演奏小號、Michel Portal演奏低音單簧管、François Jeanneau演奏高音薩克斯風或長笛)並行的主奏演出,或許因為編制相似的關係,令人想起Charles Mingus的作品。吳醫師播放的曲目,中文直譯是「荒涼風景的自我描述」(原文為「Description Automatique D'un Paysage Désolé」),François Tusques的鋼琴演奏深受Cecil Taylor、Thelonious Monk等人的影響,深刻且具能動性的旋律蘊含其中,是需要時間仔細品味、思考的作品。

一九六七年François Tusques與薩克斯風手Barney Wilen、低音貝斯手Beb Guerin以及鼓手Aldo Romano合作,再次於Moloudji廠牌發行了Le Nouveau Jazz,唱片封面以漫畫風格的樂手群像為主,其中Beb Guerin、Aldo Romano是當時Don Cherry-Steve Lacy在歐洲巡迴演出的成員。François Tusques在Moloudji發行的這兩張專輯,在二手唱片市場中都屬於超級罕見盤。星野秋男說,一九七○年初期,日本曾掀起一陣聆聽歐洲爵士樂的熱潮,Le Nouveau Jazz也發行了復刻版。許多樂迷聽過之後,對於這張專輯的前衛性大感驚訝。筆者猜測,日本樂迷應該是衝著擅長演奏精純咆勃的Barney Wilen才買了這張唱片,沒料到買到的是一張自由爵士專輯!

無論如何,作為歐洲自由爵士的前鋒,François Tusques遠遠走在知名度更高的Peter Brötzmann、Evan Parker之前。身為一位堅定的左派樂手,François Tusques始終將他的創作視為社會改革的武器。有樂評人曾Free Jazz、電鐵琴-吹管手Gunter Hampel的Heartplants (Saba SB 15026ST, 1965) 與小號手Manfred Schoof的Voices (CBS 62621, 1966)並列為三大歐洲自由爵士名盤。這三張專輯共同的特色是,其音樂風格受到歐洲地域性因素的影響較深,來自北美的影響反而較少。


Giorgio Azzolini--Tribute To Someone (Ciao! Ragazzi CRLP 05000), 1964

本文已經介紹了兩位風格偏前衛的義大利樂手Eraldo Volonte、Giorgio Gaslini,或許有讀者會認為義大利是前衛音樂的重鎮,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大部分的義大利爵士樂手最喜歡,也最擅長演奏的是精純咆勃曲,而最有代表性的則是由小號手Oscar Valdambrini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Gianni Basso共同領導的「Basso-Valdambrini樂團。兩人在物質及音樂發展條件都很貧乏的五○年代,堅持理想,維持了十五年的音樂伙伴關係,並師法Art Blakey的「爵士信差」(Jazz Messengers)樂團模式,創作出質量俱佳的精純咆勃作品,從而帶領出許多優秀的後輩,低音貝斯手Giorgio Azzolini就是其中之一。

星野秋男不但將Giorgio Azzolini的Tribute To Someone納入「金字塔頂級」唱片之列,也稱讚它是義大利「第一號」貝斯手Giorgio Azzolini的「最高傑作」。Giorgio Azzolini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但擁有絕佳的實力,擅長演奏多元風格的曲目,在編曲和樂團的領導能力方面更屬一流。Tribute To Someone匯集了當時活躍於義大利樂壇的頂尖好手,包括了小號手Franco Ambrosetti、薩克斯風手Gato Barbieri、長號手Dino Piana、鋼琴手Renato Sellani及Pocho Gatti和鼓手Lionello Bionda等人。

Tribute To Someone中的「someone」指的是爵士名家如Miles Davis、Herbie Hancock、Benny Golson等人。這張專輯的製作概念,就是要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名家之作。曲目選擇則以調式爵士及精純咆勃風格為主,整體演奏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精神。第一首是專輯同名曲「Tribute to Someone,首先出場獨奏的是小號手Franco Ambrosetti,飽滿的音色生氣盎然,接續其後的是長號手Dino Piana與深受John Coltrane影響的薩克斯風手Gato Barbieri,他們都是技巧超高的樂手,透過出神入化的即興演奏,曲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冷場。

接下來播放的是Miles Davis名作Kind of Blue中的名曲「So What」。這張唱片的版本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低音貝斯Giorgio Azzolini扮演吃重的獨奏角色。貝斯雖然是聲音非常低沈的樂器,但Giorgio Azzolini的演奏毫不沈悶,個別樂手的即興表現也都十分精彩。「So What」是名曲中的名曲,所有的爵士樂迷都非常熟悉這首曲子,重新詮釋的版本只要稍有閃失,很容易就會被樂迷打入冷宮。筆者認為:Giorgio Azzolini在Tribute To Someone中的「So What」版本,是僅次於Kind of Blue的佳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吳醫師所蒐藏的版本品相幾近完美,可說是「零雜音」,「So What」一曲中低音貝斯鬆軟的「厚聲」,在「EV/Tannoy合體」的表現非常稱職。


Rolf & Joachim Kuhn--Re-Union In Berlin (CBS S62407), 1965

星野秋男在《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一書中,將Rolf Kuhn和Joachim Kuhn這對兄弟檔放在蘇聯解體前的「東德諸國」,而不是「德意志」(即前西德)中。這樣的分類有其道理;畢竟星野的著作探討的是六○~七○年代的歐洲爵士,彼時東歐諸國在蘇聯的主導下,轉變成社會主義體制,與資本主義導向的西歐國家形成冷戰的對抗情勢,對文化發展有不可抹滅的影響。

說到哥哥Rolf Kuhn這號人物,不能不交代他所擅長演奏的單簧管之於形塑新風格方面的重要性。如果說,美國的Buddy DeFranco在大樂團解體(即搖擺樂衰退)之後,以革新的咆勃風格挽救了單簧管在爵士樂中的地位,那麼在咆勃樂風盛況不再之後,以調式技法再次創造單簧管魅力者,非Rolf Kuhn莫屬。

不過Rolf Kuhn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抱革新派風格。二十七歲曾到美國發展時,Rolf Kuhn因受到唱片製作人John Hammond的賞識,曾加入Benny Goodman樂團。在美國打拼了五年後,Rolf Kuhn回到歐洲,受前西德之邀,擔任北德廣播樂團(NDR)指揮,並陸續發行唱片。

一般認為,六○年的Be My Guest和六二年的Rolf Kuhn Feat. Klaus Doldinger受到Buddy DeFranco以咆勃樂為主的影響較深。但從六四年開始,Rolf Kuhn的風格開始轉向調式演奏,發行了Jazz Jamboree ‘64、Solarius、Re-Union in Berlin等專輯,其中Re-Union in Berlin不但被星野秋男譽為生涯代表作,也被列入「金字塔頂級」唱片榜單中。對唱片蒐藏者而言,這張作品因為屬於稀有「廢盤」(意即售完即絕版,不再復刻),入手極為困難,也被稱之為歐洲爵士的「最後秘境」。

Re-Union in Berlin是Kuhn兄弟兩人首次合作的專輯。很早就離開東德,在美國及西德發展的Rolf,足足比Joachim大了十五歲。Rolf赴美時,Joachim不過是個小學生,兩人在柏林重逢時是九年以後的事情了。當時Joachim Kuhn二十一歲,是一個銳氣十足的年輕鋼琴手。令人好奇的是,老成穩重的Rolf、血氣方剛的Joachim喜相逢,兩人會聯手打造出什麼樣的作品呢?

吳醫師播放的是A面第一首「Mobile Waltz」,在反覆簡約的鋼琴和弦中,帶出Rolf的冷調奏法。事實上,筆者一直覺得Rolf Kuhn與美國的Jimmy Guiffre有幾分風格相似之處,但礙於這位德國樂手的知名度在英語世界中不高,相關討論付之闕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弟弟Joachim Kuhn的鋼琴獨奏頗具個性,其中固然有Cecil Taylor快速疊音的影響,但和聲及旋律的晦暗、緊迫感,似乎是彼時生活在鐵幕裡,渴望創作自由的樂手才能傳神表達的吧?


Rolf Kuhn & Joachim Kuhn--Impressions of New York (Impulse! A-9158) , 1968

一九六七年因為參加美國新港爵士音樂節(New Port Jazz Festival)的關係,Kuhn兄弟來到美國東岸演出。Impulse!廠牌製作人Bob Thiele在音樂節聽到他們精彩的演出,特地邀請兩人進紐約的錄音室錄製專輯。為兄弟兩人伴奏的班底,分別為John Coltrane四重奏的成員Jimmy Garrison(低音貝斯)和長期以來活躍於歐洲爵士樂壇的Aldo Romano(鼓)其中Jimmy Garrison的伴奏及獨奏蘊含強烈的氣勢,為整張專輯帶來加分的效果。

Impressions of New York以兩段組曲呈現,分別放在唱片的A、B兩面。第一組曲由「Arrival」、「The Saddest Day」及「Reality」構成。第二組曲只有一首曲子「Predictions」。「Arrival」反映的是兄弟兩人對紐約的觀察;忙碌的交通、熙攘人群以及快速的生活步調,現代都市的緊張、壓力與不確定性在音樂中表露無遺。至於「The Saddest Day」,不知道是意外還是巧合,兩人抵達紐約的那一天,他們所景仰的偶像John Coltrane竟然過世了!兄弟兩人特地向心目中的爵士英雄獻上「最悲傷的一日」,代表他們最深的悼念。

Impressions of New York是Kuhn兄弟訪美時無心插柳之作。但因為製作人Bob Thiele讓兩人放手一搏,盡情發揮,不但體現了百分之百自由創作的精神,也讓這張專輯成為兄弟兩人的重要代表作。

第五回的「歐洲爵士聆賞會」就在Kuhn兄弟演奏的Impressions of New York組曲中劃下句點。總結第四、五回聆賞會的內容,雖然說一開始唱片播放的選擇受到了星野秋男的影響,不過在聆聽的過程中,樂友們也提出了許多自己對於音樂的反思與意見。關於音樂的良寙,或許不可能有絕對客觀的判斷標準,但星野秋男的榜單也好,吳醫師的播放片單也好,在唱片的內涵與音樂風格方面,除了第四回一開頭「暖身」用的兩張唱片之外,大部份的音樂都很一致地具備了「革新」與「開創」兩大特質。爵士樂不僅是供消遣而已,在面臨轉型的六○年代的歐洲,由於它具有即興演奏的特質,透過歐洲樂手的努力不懈,終於呈現了令人驚異的繽紛美景--這或許就是爵士樂最迷人的地方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