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五回紀實(上)


個月刊出的「歐洲爵士聆賞會」第四回活動,吳醫師準備了非常豐富寶貴的黑膠唱片款待同好,在場的樂友不但大呼過癮,也都意猶未盡。很快地,第五回於八月下旬,在臺北國家音樂廳主辦的「夏日爵士音樂派對」開鑼不久後,也順利舉行了。就硬體而言,第五回的聆賞會有個特色,就是聆聽器材裡的喇叭,由Goodmans Axiom 80換成了EV和Tannoy的組合體。喇叭音箱稱為 GRF-R Cabinet,乃英國 Tannoy音響公司創始人Guy R. Fountain 專門為其十五吋號角喇叭所設計之音箱, 故取其名 GRF。這一次的聆賞會樂友所聽到的並非原始搭配,而是臨時裝上美國五○年代Electo-Voice (EV) 音響公司出品的十二吋號角喇叭Cardinal Horn,由陳正雄老師提供以GRF-R Cabinet為基礎的設計藍圖,委託社子梁師傅製作喇叭音箱。這組喇叭的特色是可以將低音表現得更細膩、更好,因此吳醫師也準備了不少有低音貝斯手參與的珍貴首刻唱片,要來好好考驗其表現功力。至於聆聽的順序安排,吳醫師有系統地延續上回播放的終章:John Surman的作品,先介紹英倫的前衛爵士,接下來「北上」介紹北歐、「東進」介紹法國、「南下」介紹義大利、最後介紹德國。簡單地來說,吳醫師為第五回「歐洲爵士聆賞會」準備的軟體有兩大共同特色:一、錄製這些唱片的樂手或多或少都受到美國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的影響,甚至部分樂手被稱之為「某某樂器界的John Coltrane」,來形容他演奏技巧及概念的高水平,也因此這次播放的曲單以調式爵士、自由爵士風格為大宗;二、播放的曲單聚焦於日本樂評人星野秋男的扛鼎之作《歐洲爵士黃金時代》彩色頁裡,可稱之為「金字塔頂級」的唱片,共計七張。


John Surman--How Many Clounds Can You See?(Deram SML-R1045 ), 1970

吳醫師以英國吹管手John Surman的How Many Clounds Can You See?的名盤揭開第五回歐洲爵士聆賞會的序幕。發行這張專輯的廠牌雖然是以搖滾知名的Deram,但John Surman的這張作品,連同稍早發行的John Surman (DML1030),以及接下來會介紹的The Alan Skidmore Quintet作品Once Upon A Time (DN11),並列為Deram最重要的三張前衛爵士專輯,而John Surman與Alan Skidmore不畏粗糙、勇於狂野的音樂創作,則於六○年代末~七○年代初期開啟了英倫爵士的新氣象。

John Surman不但擁有一流的演奏實力,也是一位全能型的樂手;他擅長編曲、作曲、各種管樂器也都難不倒他,舉凡上低音薩克斯風、高音薩克斯風、單簧管、低音單簧管甚至鍵盤,John Surman的演奏都是得心應手。這種驚人的表演實力,讓他成為英倫前衛搖滾的重要推手。當同一個年代的現代爵士樂手因爵士樂走下坡而生計困難時,John Surman卻受到年輕搖滾聽眾的支持,在六八~七四年之間,先後為Deram、Futura、Dawn與Island等流行廠牌錄製專輯,其中Island所發行的爵士搖滾逸盤Morning Glory,已於上月「爵士唱片的故事」專欄中介紹過。喜歡前衛搖滾的朋友,絕不可忽略John Surman在英倫前衛搖滾黃金時期所發行的作品。

John Surman究竟有何能耐可以幫助英倫的爵士樂轉型呢?雖然是科班出身,但JohnSurman在出道時就已經廣泛的吸收了各種音樂風格;他曾加入擅長演奏精純咆勃的薩克斯風好手Ronnie Scott領導之樂團,也曾在以融合南非民族音樂著稱的大樂團「The Brotherhood of Breath」演出,甚至還曾為融合樂代表人物John McLaughlin評價最高的作品Extrapolation(Polydor寶麗金發行)跨刀。雖然我們可以從他的音樂裡聽到John Coltrane的影響,但整體而論,John Surman的作品並沒有框限於「爵士樂」的窠臼,反而向外擴張,舉凡現代音樂、世界音樂、搖滾樂,無一不吸收,轉化成具個人特色的即興創作,這對於深受美國影響的歐洲爵士樂壇而言,殊屬難得。

How Many Clounds Can You See?係由John Surman領軍的九人樂團演出,成員包含了當時英倫爵士的代表人物:小號手Harry Beckett、中音薩克斯風手Mike Osborne、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Alan Skidmore以及從美國渡海而來的低音貝斯手Barre Phillips。這張專輯以演奏受John Coltrane影響的調式爵士為主。以A面第一首為例,中音薩克斯風手Mike Osborne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Alan Skidmore輪流擔任獨奏,激昂、迫切、帶著緊張感的曲風,對聽覺造成強而有力的衝擊。

吳醫師特地提到,一九九八年時,代理Decca的福茂唱片曾經引進過這張專輯的CD復刻版,可惜當時臺灣認識John Surman的人不多,銷售狀況不佳,不過現在應該也很難找得到了。筆者倒是想起來:多年前樂友Kevin因公事常去廣州,下班「淘碟」時曾幫忙買了John Surman偕同鼓手Stu Martin、貝斯手Barre Phillips組成「The Trio」時發行的兩張作品(都是日本重發的CD版):一張是在Deram發行的The Trio同名專輯,另一張是Dawn發行的Conflagration,兩張專輯封套都模仿原盤的雙層對開形式,相當精美,雖然封套外緣被賣家打了個小洞,也就是俗稱的「打孔碟」,但對聆聽毫無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參與The Trio錄音的美國貝斯手Barre Phillips也在How Many Clounds Can You See?裡演出,與主奏樂手有相當精采的對話,在英國前衛爵士史上,值得記上一筆。


John Taylor--Pause And Think Again ( Turtle Records TUR302 ), 1971

關於英國鋼琴手John Taylor的代表作品,星野秋男的《歐洲爵士黃金時代》「金字塔頂級」唱片裡選的是另一張專輯:德國廠牌MPS發行的鋼琴三重奏Decipher,封面是一個放大的眼睛特寫照片,臺灣也曾經引進日本版的重發CD,這也是John Taylor個人領銜的首張專輯。

吳醫師有不同的想法,他選的是John Taylor第二張專輯,由Turtle Records發行的Pause And Think Again。這張唱片的封面設計頗富奇趣:被厚厚的泡沫所覆蓋,幾乎融入背景色的重型機車,加上隨機放置的三顆色澤鮮豔的蕃茄,組成一幅詭異的超現實圖像。編制以六重奏為主,由John Taylor負責作曲。當時還非常年輕的女歌手Norma Winstone也參與了錄音,在B面第二首後半段以即興的手法演唱了「Soft Winds」,曲子簡單但韻味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Pause And Think Again完成不久後,才子John Taylor與佳人Norma Winstone結為連理,加上小號手Kenny Wheeler,三人組成樂團「Azimuth」,曾在ECM發行過若干專輯。此一時期的John Taylor以流暢優美、意境悠揚,歐洲田園牧歌般的旋律見長,卻又不失其即興之美。就筆者印象所及,「Azimuth」後來被重發的專輯並不多,對於彼時John Taylor的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只能上網去找二手唱片了。

讓我們回到Pause And Think Again這張專輯。與後來發行的專輯相較,早期John Taylor的演奏似乎更有嚴肅的自省味道,眾人討論的結果是:可能是因為那是一個世界騷動不安,意識型態分歧卻又掛帥,連樂手都要講究「立場」的時代吧?很有意思的是,吳醫師買的這張唱片,內套還慎重貼了當時音樂雜誌刊出的樂評,將John Taylor的演奏風格貼上了「保守」的標籤,看在眼裡,筆者心裡的OS是:「簡直令人無法置信!」如果這位樂評人聽過John Taylor近年發行的專輯,恐怕要大為光火,稱他為「右派大毒草」?!

附帶一提,John Taylor最新的作品是與低音貝斯手Stephane Kerecki合作的二重奏專輯Patience,由Outnote廠牌發行,這張專輯燈光美、氣氛佳,推薦給喜歡優美鋼琴旋律的樂友,最重要的是臺灣有代理!


The Alan Skidmore Quintet-Once Upon A Time (Deram Nova SDN 11), 1969

Alan Skidmore擅長演奏次中音薩克斯風、高音薩克斯風和長笛,是英國知名爵士樂手Jimmy Skidmore的兒子。俗語說:「虎父無犬子」,才華洋溢的Alan Skidmore和John Surman有幾分相似之處:他們都擅長演奏多種樂器、技巧高超、可以演奏各種風格的曲子,但是影響他們最深的仍是John Coltrane。

Alan Skidmore剛出道時曾加入英國最重要的藍調樂團John Mayall & The Bluesbreakers。此團最有名的成員是後來紅透半邊天的吉他手Eric Clapton,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Alan Skidmore也曾經是該團的成員之一。事實上,Alan Skidmore就像是一本英國流行音樂史的活字典:舉凡前衛搖滾團Soft Machine、走民族樂風的Brotherhood of Breath、搖滾歌手Van Morrison、創作才女Kate Bush…等,Alan Skidmore都曾為其效力。這張傲人的音樂履歷表,沒有幾個英國樂手可與之匹敵。

Once Upon A Time的專輯同名曲是John Surman寫給Alan Skidmore的女兒Alice,取名為「Alice」是因為John Coltrane的太太就叫做Alice,可見Alan Skidmore「愛屋及烏」,對John Coltrane有多麼的崇敬!在這張專輯中,除了Alan Skidmore本人演奏次中音薩克斯風之外,參與的樂手還有Kenny Wheeler(小號)、John Taylor(鋼琴)、Harry Miller(貝斯)、Tony Oxley(鼓)等人。這組人馬先在一九六九年夏天於瑞士Montreaux音樂節演出,大放異彩之後,回英國進錄音室將演奏曲目錄了下來,發行了Once Upon A Time。專輯發行之後頗受好評,Alan Skidmore不但曾被評選為當年「最佳樂手」,這張唱片也獲得了「最佳專輯」大獎。

筆者聆聽「Once Upon A Time」一曲的感受是,當時這些樂手年輕氣盛,演奏手法不但犀利敏銳,酣暢淋漓地表達情感之餘,也非常著重知性的詮釋。整體而言,無論是作曲概念、演奏技巧或風格發展,都是一張非常傑出的唱片,絲毫不亞於當時美國前衛爵士樂作品,難怪Once Upon A Time可以榮登星野秋男的「金字塔頂級」歐洲爵士唱片之列。


Alan Skidmore--Tribute to Coltrane (Miles Music MMO 75), 1988

既然已經介紹了Alan Skidmore並略述John Coltrane對其風格的影響,吳醫師也就順勢帶出另一張八○年後期發行的唱片:由Miles Music發行的Tribute to Coltrane。顧名思義,這是一張向John Coltrane致敬的作品,演奏的曲目也是以John Coltrane本人的名作為主。我們聆聽的是A面第一首「Resolution」(原收錄於A Love Supreme)與第二首的「Lonnie’s Lament」(原收錄於Crescent)。Alan Skidmore領軍的四重奏成員有:Jason Rebello(鋼琴)、Dave Green(貝斯)與Stephen Keogh(鼓),其中貝斯手與鼓手都算是老搭檔,比較特別的是鋼琴手Jason Rebello,當時他只有十九歲,彈起琴來卻相當沈穩,獨奏時滔滔雄辯的氣勢,頗有大將之風。筆者特地查了一下資料,一九八八年時,才剛出道的Jason Rebello就被英國的前衛音樂雜誌The Wire選為「年度最佳新人」,而且還上了該雜誌封面,稱之他為「爵士樂壇最年輕的新秀」。這麼年輕就廣受矚目,主要還是因為參與了Tribute to Coltrane的錄音。


Eje Thelin Quintet--So Far (Columbia SSX 1005), 1963

關於瑞典長號手Eje Thelin,吳醫師曾經在以前的「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三回介紹過At The German Jazz Festival(Metronome MLP15158),這張專輯在星野秋男嚴選的「金字塔頂級」歐洲爵士唱片中亦是榜上有名,封面則以隨興排列的繽紛彩珠為主,就設計而言頗具特色。

Eje Thelin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爵士長號手,甚至被譽為「長號界的John Coltrane」,這是因為他有絕佳的速度感,可以演奏「sheets of sound」般的聲響。「sheets of sound」通常拿來形容John Coltrane的演奏風格,指的是靈巧飛快又千變萬化的聲響。

這次吳醫師播放的唱片是So Far。這張專輯問世時,年僅二十六歲的Eje Thelin就已經呈現了前進的創作觀。稱他的風格為「前進」是有理由的。因為只要針對六○年代前半期的歐洲爵士樂稍加觀察,不難發現所謂的革新派在北歐的發展相當緩慢,但Eje Thelin是少數例外。從小聽紐奧良傳統爵士樂長大的他,在接觸過J. J. Johnson的作品之後,演奏風格開始轉向現代爵士樂。一九六二年發行的十吋盤Jazz Jamboree ‘62收錄了他在波蘭華沙爵士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整張錄音反映了J. J. Johnson影響,洋溢著精純咆勃特有的,精神抖擻的音樂風格。

然而,緊接著於一九六三年發行的專輯So Far,雖然也是奠基於精純咆勃之上,強調搖擺的節奏與流暢的旋律,卻也加入了調式爵士的視野,為保守的瑞典爵士樂壇帶來嶄新的氣象。以標準曲「It Could Happen to You」為例,雖然維持了原有的和弦進行,但透過巧妙的和聲重編,賦予了這首老歌不落俗套的詮釋角度。

很奇怪的是,六四年就已經達到個人生涯高峰的Eje Thelin,借星野秋男之語,在六○年代後半段卻經歷了「可惜的空白時代」,幾乎沒有任何值得推薦的作品出現,直到七○年代初期,Eje Thelin的音樂觀再次轉向自由爵士,並與其他國家的樂手,如德國的鋼琴手Joachim Kuhn合作,錄製了In Paris (Metronome, MLP 2/40 005, 1970),並組成自己的樂團持續發片。八○年代以後的Eje Thelin,似乎是廉頗老矣,沒有什麼令人驚喜的作品出現,唯一不變的是長號演奏功力依然了得。

筆者的觀察是,瑞典爵士樂手常有發片水準參差不齊現象,不知是否與北歐地處歐洲邊陲,爵士聽眾口味偏保守有關?其實,走前衛路線的樂手本來就很難在主流市場生存,除了丹麥之外,其他的北歐國家在爵士樂的發展條件本來就比較嚴峻,關於樂手先盛後衰,先前進後保守的現象,值得有興趣的樂迷深入探討。附帶一提,以重發罕見盤見長的日本Celeste廠牌,幾年前也發行了So Far的CD版,有興趣的樂迷不妨找來聽聽看。


Jean-Luc Ponty--Sunday Walk (SABA 15139 ST), 1967

「長號界的John Coltrane」已經在播放前一張唱片時登場,接下來就輪到「小提琴界的John Coltrane」-- 法國爵士小提琴手Jean-Luc Ponty上台。說到六○年代登場的法國爵士新銳,最有才華、最重視思考的樂手,非Jean-Luc Ponty莫屬。稱他為爵士小提琴的革命家,帶頭創造全新的爵士小提琴語彙,並不為過。到歐洲發展的美國鼓手Kenny Clark這樣形容過Jean-Luc Ponty的高超技巧:「He looks a boy and yet he plays like Dizzy。」(雖然看起來像個小孩,但演奏起來卻像是美國小號手Dizzy Gillespie)美國爵士小提琴手Stuff Smith也曾經讚美Jean-Luc Ponty:「He is a killer. He plays on violin like Coltrane does on sax」(他真是棒透了,演奏小提琴就像John Coltrane演奏薩克斯風。)

以前的「歐洲爵士聆賞會」曾經播放過Jean-Luc Ponty於一九六四年發行的作品Jazz Long Playing (Phillips B 77.810 L),這張專輯獲得了當年美國Downbeat雜誌的好評。一九六六年該雜誌更透過樂評人票選,將他與德國長號手Albert Mangelsdorff並列為當年最好的樂手。Jean-Luc Ponty演奏小提琴最大的特色是他的琴音比較直白,不強調抖音,演奏風格更偏向薩克斯風聲響,因此有樂評人就曾經說過,讓人感受到小提琴的即興演奏可以像薩克斯風般的出神入化,Jean-Luc Ponty是第一個。

此次吳醫師選擇的是由德國發燒廠牌SABA/MPS發行,屬於「金字塔頂級」的Sunday Walk。除了Jean-Luc Ponty本人演奏小提琴之外,參與錄音的成員還包括德國鋼琴手Wolfgang Dauner、丹麥低音貝斯手NHOP以及法國鼓手Daniel Humair,樂手來自歐洲各國,可說是一時之選的陣容。

在曲目方面,除了「You've Changed」為標準曲之外,大部分均為調式演奏的即興作品。比較特殊的是Jean-Luc Ponty選擇詮釋「Carole's Garden」,原曲收錄於精神科醫師/鋼琴家Denny Zetilin一九六四年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錄製的Carnival 。雖然是在大廠牌發行唱片,演奏水準也很高,不過很奇怪的是Denny Zetilin始終沒有在北美的主流市場走紅過,反而在大西洋另一端,這位鋼琴奇才的作品獲得了歐陸爵士新銳的青睞。Jean-Luc Ponty純熟而收放自如的演奏,將「Carole's Garden」特有的暗色聲響表現得淋漓盡致。

Jean-Luc Ponty之於爵士樂最大的貢獻,在於其完全跳脫古典音樂的框架,創造出全新而不失優雅的小提琴語彙。後來Jean-Luc Ponty轉向融合及搖滾樂,曾在搖滾怪傑Frank Zappa領導的「Mothers of Invention」樂團及爵士吉他手John McLaughlin 領導的「Mahavishnu」(臺譯:慈悲之光)樂團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待 續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