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爵士聆賞會」第四回紀實


爵士同好吳醫師主講的「歐洲爵士聆賞會」第四回再度於今年七月舉行。由於大家的工作都十分忙碌,難得可以齊聚一堂,因此格外珍惜此次的分享。按照往例,由筆者擔任記錄。首先簡單介紹吳醫師的音響設備:
唱盤:Garrard 401 + 陳正雄先生盤座
唱針/唱臂:Ortofon SPU / Ortofon 309
前級:陳正雄先生WE前級
後級:陳正雄先生WE後級
喇叭:Goodmans Axiom 80


醫師此次以「受星野秋男啟發的歐洲爵士分享」為主題。誰是星野秋男呢?他是知名的日本音樂研究家,著有《歐洲爵士黃金時代ヨーロッパ・ジャズの歴史》一書,二○○九年由日本青土社出版。筆鋒犀利的星野先生,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曾在《爵士批評》雜誌,以《歐洲爵士專輯一千八百張ヨーロッパのジャズ・ディスク 1800》為專題的別冊中,撰寫十六頁的「歐洲爵士歷史」導論,闡述對於歐洲爵士的獨到觀察。《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以導論為基礎,發展成更完整的版本,而由他所嚴選的「歐洲爵士黃金時代可誇口為『金字塔頂級』的專輯」,也深受爵士樂迷之肯定。

有備而來的吳醫師一開始就談到音樂創作的困境。他說:爵士樂一旦披上藝術的外衣,便無法造成流行,而藝術與流行互相矛盾,似乎也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目前我們生活在資訊充裕的年代,網路下載盛行,但從網路獲得的音源參差不齊,缺乏耐性的樂迷,遇到許多難懂、拗口的音樂,聽幾秒鐘不喜歡,就馬上把它砍掉,「誤殺忠良」的機率當然很高。另一方面,主流唱片公司也放棄了爵士樂的經營。以我們所熟悉的英文爵士樂雜誌,如Downbeat或Jazztime為例,這些刊物所介紹的新碟目前大多由樂手個人或獨立廠牌所發行,仍積極從事爵士盤復刻工作的,也只剩下少數小眾廠牌如西班牙的Fresh Sound,但由於主其事者對於封面的考究並不如日本廠牌,重發的水準也只是勉強及格。

像吳醫師或筆者這樣的五年級樂迷,目睹近二十五年來,臺灣的唱片買氣由高峰滑落至谷底,心裡真是五味雜陳!八○年代中期筆者還在唸大學時,正值臺灣經濟高度成長,當時許多核心爵士廠牌如Columbia、OJC、Blue Note紛紛被主流系統代理進來,與現在「給我免費,其餘免談」的現象互相對照,表面上,新一代的樂迷好像是佔了便宜,但速食文化難免有些錯失。吳醫師強調,我們處於一個不缺資訊的年代,但前人遺留的雪泥鴻爪,如何追尋?如何品嚐?如何評價?在臺灣幾乎是乏人討論。事實上,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待有心人挖掘啊!

星野秋男在《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一書的彩色頁裡,列出了二十四張金字塔頂級的歐洲爵士唱片,可說是沈睡於洞窟的珍寶。這些作品反映了歐洲在二次大戰後的社會脈動:人心的失落、衰敗、緊張與壓力。迥異於商業音樂以娛樂觀眾為目標,彼時歐洲樂手的創作不但新穎,也深具內省力量。若干曲子於今看來或許略嫌生澀,但卻是原創性很高的作品,值得樂迷好好欣賞。

吳醫師此次的歐洲爵士分享可視為星野秋男著作的反思(reflections),從星野的觀點延伸出來,提供了另一面,屬於吳醫師自己的觀察與解讀。他先選了兩張「暖身」用的爵士唱片,讓我們瞭解五○~六○年代的歐洲樂手如何受到美國爵士樂的影響。


John Lewis & Sacha Distel --Afternoon in Paris (oriole), 1956
為此次分享揭開序幕的是法國吉他手Sacha Distel剛出道的作品Afternoon in Paris。這張專輯原由法國的Versailes發行首刻片,曾獲得一九五七年的「國際爵士俱樂部年度專輯獎」(International Jazz Club Prize),後來也在英、美等地發行,吳醫師播放的是英國oriole廠牌的版本。彼時還是新人的Sacha Distel,或許是為了壯大聲勢,找來美國「現代爵士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又稱為MJQ)的成員跨刀,聯合領銜演出者正是MJQ的鋼琴手John Lewis,而貝斯手Percy Heath、鼓手Connie Kay等人也有參與,廣義地來說,是美國與法國巴黎樂手攜手合作的成果。

這張唱片一方面帶著明顯的「MJQ」式風格:乾淨俐落的旋律與舒適搖擺的節奏。另一方面,因為有天才薩克斯風手Barney Wilen(當時只有十九歲)參與錄音的關係,無論是吉他或薩克斯風的即興演出,都有十分傑出的表現,這張作品也因此有了加分效果。不過,濃厚的咆勃風格洋溢其中,說明了彼時的歐洲爵士尚未能獨當一面。題外話:根據吳醫師的考據,Sacha Distel後來在法國流行音樂界似乎是大紅特紅了,他成了能歌能演,魅力滿分的「奶油小生」,非常受歡迎呢!


Pierre Michelot & His Orchestra--Round About A Bass (Mercury 125 500), 1963
雖然不能算是知名度特別高的樂手,不過法國低音貝斯手Pierre Michelot是歐洲現代爵士樂的重要推手之一,受到源自美國的咆勃樂影響頗深。這張由他領銜演出的專輯名為「Round About A Bass」,應是受到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名作「Round About Midnight」的影響,而演奏完全是按照美國現代爵士大樂團的規格,是一張「瘋狂搖擺」(swing like crazy)的作品。

因為是發燒銘盤的關係,吳醫師特地放了「Dear Old Stockhlom」、「Cherokee」、「Gavotte」等多首曲子。若是仔細聆聽,可注意到鋼琴手Maurice Vander的琴鍵聲響表現得非常漂亮。領銜的Pierre Michelot特別喜歡在曲子裡以拉弓的方式進行即興演出,這點倒是與美國知名的低音貝斯手Paul Chambers(曾加入Miles Davis五重奏)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也曾獲得當年的Django Reinhardt(法國知名的吉普賽吉他手)唱片大賞。

Jazz-Studio H.G.B.S. Number One (SABA 15003), 1965
SABA是德國知名爵士廠牌MPS的前身,原為電器用品廠牌,唱片部門為其分支機構。凡是爵士唱片蒐藏家應該都會注意到早期發行的SABA唱片有一個小小的聖誕樹標籤,現已成為蒐藏價值的指標之一。SABA/MPS的核心人物是為爵士樂盡心盡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德國富商H.G.B.S.。由他擔任製作、一手培植的SABA/MPS,如今已成為德國爵士黃金期(六○~七○年代)的重要代表。這張專輯的演出由兩組人馬構成:德國薩克斯風手Hans Koller所領導的八重奏以及鋼琴手Wolfgang Dauner所領導的三重奏,錄音時間是一九六二年,但六五年才發行專輯。

由H.G.B.S.在南德黑森林打造的SABA/MPS錄音室素以發燒滿分聞名,在此我們聽到了許多精彩的演奏細節:上低音薩克斯風手Helmut Reinhardt渾厚低沈的音色、Wolfgang Dauner晶亮流暢的鋼琴聲響。特別的是,在Wolfgang Dauner所領導的三重奏裡,負責節奏的是一位演奏bongo鼓(而非一般爵士鼓)的好手Kurt Bong。他在詮釋Sonny Rollins的「Oleo」(A3)時,擲地有聲的bongo鼓不但份量十足,質感水平也很高。吳醫師一併播放了「Granz Privat」(A1)、「It Aint Necessarily So」(A2)等曲子。

當德國爵士廠牌開始發行Wolfgang Dauner、Hans Koller等人的作品時,即使只是合輯形式,也預告了歐洲爵士即將要從北美爵士獨立出來,甚至與之分庭抗禮,而歐洲爵士樂也從這裡開始進入了黃金時代!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在下一張專輯的介紹中說明。


Wolfgang Dauner Trio--Dream Talk ( Columbia Records, S 62478 ), 1964
已於上一張合輯登場的德國鋼琴家Wolfgang Dauner,一九六二年錄製Jazz Studio H.G.B.S. No.1時,彈琴風格仍像是白人版的Red Garland,明快流暢的搖擺感貫穿其中。然而,可能是受到同儕鋼琴家Joki Freund於一九六三年發行Yogi Jazz的啟發,一九六四年推出的Dream Talk,不但被星野譽為革新派的代表作,也是歐洲爵士唱片中的夢幻逸品。

對唱片蒐藏家而言,由Horst Lippmann擔任製作人,六○年代在哥倫比亞唱片德國分公司所發行的四張專輯(Dream Talk也包含其中)是進入「頂級蒐藏俱樂部」的「入場券」。當時這四張專輯的發行數量有限,估計每個品相沒有超過五百張,物以稀為貴的關係,讓它們成為高價蒐藏品。



此先簡單地介紹這四張專輯:Horst Lippmann不惜工本,以三折形式來設計唱片封套(一般至多是雙層對開Gatefold形式),封面設計也極具視覺震撼力。第一張是長號手Albert Mangelsdorff的作品 Tension、第二張是鋼琴手Joki Freund的Yogi Jazz(目前由日本澤野工房發行CD版)、第三張NOW JAZZ RAMWONG也是Albert Mengelsdorff的專輯(筆者曾在2008年「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三回介紹過)、第四張則是本次聆賞會所介紹的,德國鋼琴手Wolfgang Dauner的Dream Talk。關於這張專輯,日本澤野工房也發行過CD版,不過礙於版權因素,CD與LP的原始封面完全不同。


就風格而言,雖然Wolfgang Dauner的和弦配置(voicing)受到美國鋼琴家Bill Evans的影響,帶著一種繁複、朦朧感,不過他並不以此為滿足,演奏繼續延伸,甚至融入了Cecil Taylor式,自由爵士的元素,整體音樂洋溢著一種緊張、尖銳的氣氛,而鋼琴與貝斯及鼓緊密、濃烈的互動(interplay),也是特色之一。就音響效果而論,在Horst Lippmann的領軍之下,這一系列的錄音擺脫了精純咆勃樂溫暖、厚實的質感,呈現出現代、立體且偏冷,截然不同的音像。

透過Dream Talk這張專輯,Wolfgang Dauner彷彿代表同儕,寫出了歐洲爵士的獨立宣言。在Dream Talk問世之後,他與貝斯手Eberhard Weber繼續合作,陸續發行了Free Action (MPS)與Output (ECM)等作品,而Eberhard Weber也成為ECM前期最有原創性的低音貝斯手之一(最近兩年來,ECM也重新發行了他的三張一套的早期專輯)。值得一提的是,Wolfgang Dauner的Output可視為ECM創立初期的前衛代表作,更特殊的是這張封面詭異的專輯,竟然從來沒有被重新發行過。

Berndt Egerbladh Trio--Schizo (Swedisc SWELP 26), 1964
活躍於瑞典的鋼琴手Berndt Egerbladh,是當地廣播電台爵士樂團的作曲、編曲家,也曾作過電視與電影配樂,稱得上是一個音樂全才。就演奏風格而言,Egerbladh受到美國鋼琴手Bill Evans與Herbie Hancock的影響很深,對於調式即興的玩法(modal playing)情有獨鍾。這在當時的北歐相當罕見。瑞典在二次戰後工業發達,人民生活漸漸富裕,廠商引進大量唱片,整體社會固然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但一般人喜歡的還是老派的傳統爵士,對於較新穎的即興或編曲手法還是很陌生。有心突破窠臼的Berndt Egerbladh向當時頗為新穎的調式爵士挑戰,個別樂手在這張專輯裡可自由發揮,即興空間寬廣,殊屬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星野秋男不但在《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一書中提到這張專輯,也說明近期已經重新發行了CD版。唯一沒提到的是這張復刻作品是由臺灣的公司以「秘藏盤系列」為名發行,主催者正是我們的爵士同好陳志宇(bibbi)!

雖然Berndt Egerbladh的錄音不乏佳作。不過根據筆者逛過斯德葛爾摩爵士唱片行的經驗,由於Berndt Egerbladh在瑞典相當活躍,音樂觸角很廣,現場表演與錄音都很多元化,並非所有的作品都有獨到之處,也有相當多通俗流行的創作,仍請爵士同好多加留意,務必先試聽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Bjarne Rostvold Trio--Tricrotism (RCA Victor LPM-9955), 1963
現代爵士樂在丹麥發展的歷程中,最先流行的是「酷派爵士」(cool jazz),進入六○年代之後,火熱的「精純咆勃」(hard bop)成為王道,由鼓手Bjarne Rostvold、鋼琴手Bent Axen、貝斯手NHOP、小號手Allan Botschinsky以及薩克斯風手Niels Husum組成的「Jazz Quintet 60」可被視為丹麥爵士黃金期的代表樂團。

吳醫師在此介紹的是由鼓手Bjarne Rostvold領銜演出的Tricrotism。雖然是「正港」的精純咆勃風格,但相較於其他以「Jazz Quintet 60」掛名的專輯,Tricrotism顯得相當特別,因為是它是一張以小號演奏為核心的三重奏作品,演奏班底包括了 Allan Botschinsky(小號)與NHOP(貝斯)等人。Bjarne Rostvold的製作靈感可能來自美國的薩克斯風手Sonny Rollins,為了讓自己的即興演奏可盡情發揮,Rollins也曾錄製過不少無鋼琴伴奏的三重奏專輯(pianoless trio)。

Bjarne Rostvold另有一張市場行情很高的唱片Jazz Journey(Hit HR 710, 1961),以團員乘坐馬車回頭望的照片作為封面,因而被樂迷戲稱為「馬車盤」。這張專輯目前也有復刻版,在臺灣由爵士同好陳志宇以「秘藏盤系列」為名發行。


Stan Tracey Quartet--Jazz Suit Inspired by Dylan Thomas's Under Milk Wood, 1965 (EMI Columbia 33SX 1774), Landsdowne series
Stan Tracey是崛起於六○年代英國爵士革新派的先驅,也曾擔任倫敦最有名的爵士俱樂部Ronnie Scott的常駐鋼琴手。他的演奏深受三大鋼琴名家的影響,包括:Duke Ellington的宏觀敘事、Thelonious Monk詭譎多變化的和弦進行與節奏概念、Lennie Tristano深受現代音樂影響的「第三派」風格。

顧名思義,Jazz Suit Inspired by Dylan Thomas's Under Milk Wood是一張受到詩人Dylan Thomas作品「Under Milk Wood」啟發的專輯。生動傳遞意境的「Under Milk Wood」對於英美兩地的音樂創作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將自己的藝名取為「Bob Dylan」的美國民謠詩人,就是受到Dylan Thomas的影響,而前衛搖滾樂團King Crimson的「Starless and Bible Black」也是源自詩作「Under Milk Wood」。

吳醫師播放了由Stan Tracey四重奏演奏的「Cockle Row」、「Starless and Bible Black」、「I Lost My Step in Nantucket」以及「Penpals」等作品。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obby Wellins的即興樂句,無論是情境描寫、氣氛掌握與整體的演奏深度,皆屬上乘。


John Surman, Terje Rypdal, John Taylor-- Morning Glory ( Island Records ILPS 9237 ), 1973
剛聽這張專輯時,樂迷可能會懷疑:這究竟是爵士樂專輯?還是搖滾樂專輯?單以A1「Cloudless Sky」為例,負責打鼓的John Marshall,不是前衛搖滾樂團「Soft Machine」的成員嗎?他打出來的節拍,怎麼聽都是搖滾節奏,與爵士樂究竟有何關係?事實上,吳醫師以這張唱片為第四回歐洲爵士聆賞會劃下句點是有道理的。

根據星野秋男在《歐洲爵士黃金時代》中的論述,從六○年代後半開始,以英國為中心,歐洲爵士黃金時代的成果逐漸被搖滾樂手採納、吸收,在七○年代左右,完成了「前衛搖滾」這個音樂類型,它的全盛時期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五年為止。因此,一九七三年誕生了Morning Glory,且核心人物以爵士樂手為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藉由這張唱片的介紹,吳醫師帶出了John Surman這位偉大的英國吹管手。深受John Coltrane影響的John Surman是一位全能的天才,舉凡調式爵士、自由即興或前衛搖滾,無一不精通。難能可貴的是John Surman並不全為了即興而即興,他對傳統爵士樂的瞭解也很深刻。在演奏風格方面,John Surman以演奏銳利的曲調見長,尤擅長演奏快節奏與高難度的即興曲。

Morning Glory是一張融合搖滾概念的即興作品,這類的專輯的存在,說明了為何會有部分以自由即興為主的專輯,有時會被唱片行的店員放在前衛搖滾區。畢竟聽搖滾樂的人比爵士樂迷多了很多!遺憾的是,雖然英國前衛搖滾曾經輝煌發展過,但到了七○年代後期,由於追求極致的演奏技巧,加上曲子流於樣式化,以及美國fusion流行曲的影響等因素,英國前衛搖滾逐漸失去當初的激進性與實驗味道,實在很可惜。

此時分享也漸漸進入尾聲,吳醫師最後播放了由John Surman領軍的大樂團表演DVD片段。事實上,臺灣代理商曾引進不少John Surman在ECM錄製的作品,可能是當時知名度不高,曲高和寡的緣故,最後以「兩片算一片價格」大清倉收場,筆者當時也蒐集了不少特價品,如今想來,為John Surman在臺灣的曲高和寡覺得很可惜。

礙於時間限制,吳醫師只播放了原先規劃清單的一半,無形中也預告了第五回即將到來,屆時播放設備中,喇叭也將換成Electro-Voice Cardinal horns in Tannoy GRF-R cabinet,讓我們拭目以待,且待下回。


留言

  1. 只能想像身在其中的幸福感了。太棒了的分享,大感謝。

    回覆刪除
  2. 爵士樂(狹義來說可能是Fusion或Avant-garde Jazz)與前衛搖滾之間的關係的確是可以好好討論的話題,六十年代末期興起的前衛搖滾團有很部分玩的其實更像Fusion(如Soft Machine、Magma、Area或Frank Zappa等等),這些存續時間還蠻久的。而所謂長篇大論/概念專輯型的前衛搖滾團其實被古典樂(更精確來說會是國民樂派或現代音樂)的影響可能還比較深,它們大概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已式微了,小威文章中提到的因素都是影響,龐克樂美學的興起也可看作對於前衛搖滾的反動。

    前衛搖滾從七十年代末期到現在都是很小眾但總有一群粉絲在穩定支持,我就是從Soft Machine等團轉而接觸到Mahavishnu Orchestra跟Bitches Brew時期的Miles Davis入門爵士,然後再慢慢全面喜愛Hard Bop等種類。現在深入聽或收集音樂的人不多了,很高興可以讀到或聽到樂友的分享。

    回覆刪除
  3. 爵士樂與搖滾樂在後披頭年代美麗邂逅的子嗣 jazz-rock,Avant-grade or not、Free or not,尚有不少掩藏在荒煙漫草中,待有心人細細品味。

    Elton Dean / Just Us (197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lxUDs837TM

    National Health (197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ro_VNRViI

    Placebo (197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0R-itDWoZM

    回覆刪除
  4. 其實Jazz在60年末至70年代已經延伸進入了搖滾樂, 不管是Fusion Rock, Progressive Rock, Hard Rock, 至於Art Rock, 都可以發現到Jazz樂器的獨奏及韻味藏於歌曲之中, 像Pink Ployd - Dark Side of the Moon, 就有一段薩克斯風的solo, 另外其他如Jefferson Airplane, Allman Brothers, Kansas 和Styx 等70年代作品都有著Blues Mixed with Jazz的音樂風格!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