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爵士

炎炎夏日何所事?

對音樂愛好者而言,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值得聆賞的爵士音樂會,今年也不例外。由臺北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派對,從八月下旬開始也將陸續展開一系列精彩的音樂表演。為了幫讀者輕鬆規劃本月的「爵士行程」,本文不但要介紹三位即將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爵士樂手,也要向大家推薦值得一讀的好書,以充實對於爵士樂的認識。 (Michel Camilo Trio
米蓋.卡米洛爵士三重奏
演出日期:2011/08/20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談到擅長演奏「拉丁爵士」的鋼琴家,一般公認有兩大巨頭:一是去年訪臺的古巴藝人Chucho Valdes,二是來自多明尼加,即將於今年八月在國家音樂廳登場的米蓋.卡米洛。這兩位音樂人共同的特色是,他們都出身於音樂世家,才華洋溢且受過嚴謹的科班訓練,在校時都是眾所矚目,能作曲演奏的高手,古典、爵士與現代音樂無所不能。唯一的差別是Chucho Valdes畢業後待在古巴,米蓋.卡米洛則於一九七九年離開多明尼加,移居美國紐約發展。

卡米洛自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畢業後,在吹管手Paquito Rivera所領導的樂團擔任伴奏三年,先後以「Why Not?」及「Caribe」等作品獲得矚目,其中「Why Not?」還被爵士歌唱團體Mahattan Transfer填上歌詞演唱,一炮而紅,而「Caribe」也成為小號手Dizzy Gillespie所領導的拉丁樂團最喜歡演奏的曲目之一。

筆者對於米蓋.卡米洛的認識來自於他的同名專輯Michel Camilo(Sony唱片發行),這是他與大廠牌簽約的首張作品。或許為了吸引對他不熟悉的樂迷,Camilo在這張唱片的演奏極盡炫技之能事,以非常可怕的快速度詮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曲。米蓋.卡米洛的風格好比他的同鄉,洋基隊的全壘打王A-Rod:以華麗之姿,揮擊出令人瞠目結舌的一棒,他們都是「陽剛藝術」的代名詞。



筆者也曾在東京爵士音樂節中觀賞米蓋.卡米洛所率領的三重奏演出,無論是視覺或聽覺都是一大享受。標準曲也好,原創曲也罷,卡米洛信手拈來,談笑用兵,他精湛的琴技、源源不絕的即興靈感、性感的拉丁律動,構成一幅色彩繽紛、美不勝收的爵士圖像。對拉丁爵士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找西班牙導演Fernando Trueba拍的拉丁爵士記錄片《五十四街傳奇》(Calle 54)來看,裡面收錄了一段卡米洛極為出色的演出。

目前在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的米蓋.卡米洛專輯幾乎都是千禧年之後發行的作品,首先是環球唱片西班牙分公司與Lola廠牌合作的Spain(2000),收錄的是卡米洛與西班牙佛萊明哥吉他手Tomatito的二重奏,專輯發行後不但在國際市場受到歡迎,也獲得了葛萊美獎最佳拉丁爵士專輯的殊榮,兩人因此再接再厲錄製了「續集」Spain Again。米蓋.卡米洛接下來的作品集中於發燒廠牌Telarc,陸續發行了Triangulo、Live at the Blue Note、Solo…等。這些作品大多以米蓋.卡米洛個人創作的拉丁爵士曲為主,其中也穿插了若干雋永的咆勃名曲如「Con Alma」、「Round Midnight」,以及抒情曲「Someone to Watch Over Me」等。仔細聆聽這些專輯後,不難發現到米蓋.卡米洛雖然以華麗的炫技演出見長,但這並不是他的音樂全貌。事實上,卡米洛成功地融合了拉丁樂與美國爵士樂,他對於音樂元素的掌握與音樂類型的見解,均十分細膩且獨樹一格。這次卡米洛率領三重奏來台演出,也會再次呈現他對「拉丁音樂」和「美國爵士樂」兩個世界的詮釋,精彩可期,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了!

泰倫斯.布藍查爵士五重奏(Terence Blanchard Quintet
演出日期:2011/08/26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八○年代後期由Wynton Marsalis掀起的爵士復興運動風潮中,許多新秀紛紛嶄露頭角,泰倫斯.布藍查也是其中亮眼的一顆明星。布藍查和Wynton Marsalis都出身紐奧良,同樣都喜愛爵士樂,在音樂夏令營中結識,成為好友。上高中之後,布藍查也參加過紐奧良當地的創作藝術家中心舉辦的課程,受教於Wynton的父親,鋼琴家Ellis Marsalis。

泰倫斯.布藍查唸的是東岸紐澤西州的洛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音樂系,當時還曾加入老牌電鐵琴手Lionel Hampton領導的樂團。一九八二年,經由Wynton Marsalis的推薦,布藍查接替他童年好友的位置,進入精純咆勃的養成班—鼓手Art Blakey所領導的「爵士信差」樂團,擔任小號手,並擔任總監,指揮樂團演奏與並負責音樂的編排,長達四年。

九○年代是布藍查個人事業的成長期,到千禧年之後達於顛峰。他先後在主流唱片廠牌如Columbia、Sony Classical、Blue Note(藍調之音)、Concord Jazz等錄製專輯,其中在藍調之音發行的Flow(2005,臺譯《流動》)更獲得了葛萊美獎的提名。這張專輯由前輩Herbie Hancock擔任製作人並演奏鋼琴,而一向擅長演奏精純咆勃的布藍查,開始在作品裡融入世界(特別是非洲)音樂的元素,並展現其作曲長才,與吉他手Lionel Loueke、鼓手Kendrick Scott等負責大部分曲子的創作。這張作品一方面展現了精純咆勃樂的直白、火熱,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布藍查深度、細膩的即興演奏思緒,很有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布藍查不但是優秀的小號手,也是一流的電影作曲者。作為美國最有代表性的黑人導演Spike Lee之「御用作曲家」,布藍查不但在Lee的成名作如Do the Right Thing、Mo’ Better Blues中現身演出,也幾乎包辦了他所有電影的配樂。據說布藍查和薩克斯風手Mark Isham並列為美國電影作曲界最炙手可熱的兩位爵士樂手。另一位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的「御用作曲家」Lennie Niehaus雖然也曾經演奏過爵士薩克斯風,不過他早就收山,專注於電影配樂工作,布藍查則仍然活躍於爵士樂壇,相當難得!

雷西.路易斯爵士五重奏(Ramsey Lewis Quintet

演出日期:2011/08/27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臺灣樂迷對出身芝加哥的鋼琴手雷西.路易斯認識不深是有理由的:一九六○~七○年間,這位才華洋溢的樂手曾為芝城知名的Argo/Cadet廠牌效力,但在稍後的CD狂潮中,Argo/Cadet被重發的比例卻很少。即使是讓他拿下葛萊美獎最佳演出獎,堪稱生涯代表作的The In Crowd,遲至二○○四年前,臺灣才發行了少量且價格不斐的日版,使得本地樂迷難以「一親芳澤」。事實上,身為美國有史以來事業最成功的爵士樂手之一,崛起於六○年代中期的雷西.路易斯,其演奏風格以及對七○年代以降的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 又稱R & B)之影響,不容小覷。

雷西.路易斯四歲就開始學古典鋼琴,父親雖然喜歡爵士樂,偶爾會在家裡播放鋼琴名家如艾靈頓公爵、Art Tatum、Mead Lux Lewis的唱片,但真正對他產生關鍵影響的,卻是在教堂詩班裡一同事奉的Wallace Burton。在Burton的教導及邀請下,當時只有十五歲的雷西.路易斯開始學習爵士樂的「語彙」,並加入一個名為「Cleffs」的爵士樂團,當時的鼓手是Eldee Young,貝斯手是Isaac “Redd” Holt。兩人後來與雷西.路易斯一起組成了大受歡迎的三重奏。

樂迷或許會覺得奇怪,一個精於演奏古典音樂的青少年,為何不往古典樂壇發展,反而轉向爵士樂?在路易斯成長的年代,除了古典樂團會排擠有色人種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從二次戰後到六○年代中期,爵士樂是美國都會區最時髦,最具流行感,也最適合黑人發展的音樂類型。特別是在各大城市黑人社區裡,有才氣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流的爵士樂手,雷西.路易斯也不例外。

現代爵士樂的黃金年代裡,都會區的爵士俱樂部林立,廣播電台的DJ大力促銷爵士樂,也因此帶動了唱片消費。爵士唱片的消費通常有兩大主力:白人大學生和黑人,而後者的購買量又比前者大很多。也因此許多知名的廠牌,如Blue Note、Prestige和Argo/Cadet,無不卯足全勁,鎖定這群消費主力,發行了許多迎合其口味的專輯。



黑人消費群究竟喜歡什麼音樂呢?以雷西.路易斯銷售百萬張,評價最高的作品The In Crowd為例,這是他領導的三重奏於華府「波西米亞洞穴」酒館(Bohemian Caverns )的現場錄音。靈魂味十足的鋼琴和弦,搭配固定的節拍,熱鬧歡喜地登場。聽那律動感十足的節奏與活潑的旋律,特別適合週末夜的男女開趴跳舞。雷西.路易斯的演奏風格源於伴隨他長大的草根藍調與福音詩歌。他的作品一方面帶著濃郁的「泥土味」(earthy),另一方面又擅長運用強烈的節奏感,來營造派對般的歡樂氣氛。

一九六六年,原先與雷西.路易斯搭檔的Eldee Young與Redd Holt離團,取而代之的是Cleveland Eaton(貝斯)與Maurice White(鼓)。Maurice White原本就是芝加哥當地錄音室相當搶手的鼓手,許多知名的歌手如Etta James、Fontella Bass都曾找他伴奏過。Maurice White深具律動感的節奏,搭配雷西.路易斯奔放,靈騷味十足的琴音,陸續推出Wade in the Water、Goin' Latin與Dancing in the Street等,作品暢銷一時,深受樂迷歡迎。對雷西.路易斯而言,爵士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可以是派對的背景或跳舞音樂,「藝術」與「娛樂」並沒有任何衝突。

進入七○年代以後,眼看搖滾樂襲捲全球,雷西.路易斯也順應潮流,開始演奏電鋼琴,Maurice White則搬到洛杉磯。在那裡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組成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放客樂團(funky group)「球風火」(Earth, Wind & Fire)。雷西.路易斯與Maurice White兩人相互影響,秉持「要做出最帶勁的音樂」原則,在爵士與節奏藍調領域各領風騷。有意思的是,雷西.路易斯於一九七四年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發行了此生第二暢銷的專輯Sun Goddess(太陽女神)。他找來老搭檔Maurice White一起合作,在「球風火」靈魂人物的助陣之下,Sun Goddess就像一個關鍵性的樞紐,從六○年代的靈魂爵士,轉換到七○年代響徹雲霄,節奏更強烈的放客音樂。

唯一不變的是雷西.路易斯,他那流暢悅耳,深具幽默感的演奏風格,從來沒有改變過。就像一流的魔術大師,雷西.路易斯這裡加點流行,那裡加點古典,談笑用兵,變化出讓聽眾驚奇不已的旋律,現場的聆聽氣氛也因此炒得熱烈。筆者預期,此次雷西.路易斯重返經典之作Sun Goddess,將以全新的演出陣容,重新詮釋七○年代走紅的放客及流行名曲,讓全場樂迷「high」翻天!

推薦好書:《爵士DNA
謝啟彬
新銳文創出版

猶記得筆者二十幾年前初次進入爵士天地時,華文出版界裡幾乎沒有合宜的導聆書籍。即使有少數中譯文獻的出版,仍是以歷史或人物的介紹為主,對於樂迷如何認識、瞭解爵士樂的即興手法,並無太多幫助。身為入門級的樂迷,當時筆者只有兩個策略:一是大量購買、聆聽CD,希冀音樂聽多了,自然就會有體會;二是廣泛閱讀英語世界的爵士相關書籍或訊息,透過老外的文字分享吸收知識。這兩個策略都是不得已的土法煉鋼,畢竟爵士樂是一種有門檻的音樂類型,若沒有專家指導,聽再多的音樂也不知見得知其所以然,看再多相關書籍,專有音樂名詞乏人解說,也是似懂非懂。

當時筆者也曾經想過找音樂老師上課,學習爵士相關的樂理,問了幾個朋友,卻沒有合適的人選。當時所有科班出身的音樂老師,幾乎都是古典出身,對爵士樂實際的操作手法很陌生。直到筆者與當時在比利時唸書的謝啟彬老師搭上線,幾次信件往返之後,才有機會可以從專家那裡學習爵士樂理的基礎概念。啟彬老師為人熱心,不但率先在網路上架設爵士樂專屬的網站,回答樂友與樂手的問題。學成歸國之後,每年更邀集世界知名的爵士好手,在臺北舉辦夏令營,推廣爵士樂,提攜後進。

今年出版的《爵士DNA》係啟彬老師從事爵士樂教育與推廣的心血結晶,部分文章原出自音響雜誌專欄「爵士DNA」,也是命名的由來。本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章「爵士入門及經驗」是寫給樂迷的,闡述聆聽的策略及方法,並以經典曲目為例,闡述其來源與詮釋手法的變化;第二章「學習爵士樂技巧和方法」寫給學習爵士樂的學生,也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從即興、合奏、情境描寫等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演奏技巧;第三章「歐陸見聞」則分享了啟彬老師與牽手張凱雅老師在比利時學習爵士樂的經驗,並介紹歐洲當地的爵士景致(jazz scene);第四章「爵士樂展望」則從樂手的觀點出發,介紹發展已有百年歷史的爵士樂如何跳脫傳統窠臼,與時代脈動結合,爵士新銳如何活在當下,找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也是所有樂手與樂迷的嚴肅命題,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切。

臺灣的爵士演奏及聆聽環境從無到有,走了一段相當漫長的道路。雖然爵士樂在臺灣從來都不是主流音樂,也鮮少進入主流音樂教育體系之內。但總是有許多朋友默默耕耘,透過各種方式予以支持,爵士樂才能保持一定的能見度,每年七月至十月間的爵士演奏會總是吸引了不少人潮,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樂迷及學習爵士樂的學生而言,《爵士DNA》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相信透過啟彬老師的精闢解說,熱愛音樂的朋友對爵士樂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留言

  1. 我從Ramsey Lewis的FB上看到有幾個人在抱怨,這次的Sungoddess Tour不若其名來的Funky,但目前也未能查到相關的曲目,實在有點擔心不是想像的樣子……

    回覆刪除
  2. 小布,看來只能賭賭運氣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