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爵士樂回顧(上)

前年加拿大老牌爵士樂雜誌Coda的停刊,敲響了實體音樂雜誌的警鐘,去年最令樂迷震驚的消息來自日本:就在去年七月,更老牌,創辦於昭和二十二年(即西元一九四七年)的Swing Journal因為廣告量下降,在財務考量下宣布停刊了!雖說數位化狂潮早已將實體刊物與CD打得潰不成軍,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日本,還是令人倍覺惋惜。畢竟日本有亞洲最具規模與多元的爵士樂消費市場,無論是新盤、經典盤、音樂與音響相關文字的討論及現場演出,其水平及密集度均名列世界各國之前茅。
為什麼Swing Journal會失去市場呢?筆者與幾位爵士同好一致認為,就圖文編排和印刷水準而言,這份日文爵士刊物確實作得相當精美。問題在於:這幾年來Swing Journal似乎只想守成,穩固既有逐漸老化的消費者,而無意開發年輕世代的聽眾群,「play safe」的策略表現在無止盡地炒作經典盤的雜誌內容。於是,早已作古或垂垂老矣的傳奇樂手不斷地出現於雜誌封面,光是經典盤的封面設計,Swing Journal的編輯諸公們就可以煞有介事的花幾頁篇幅討論。在新盤介紹方面,Swing Journal也盡量以推薦「燈光美,氣氛佳」的鋼琴三重奏或是人聲專輯為主。至此,爵士樂變成了博物館裡供人懷念、瞻仰的神主牌,供多金的歐里桑調劑生活,而不再是生機盎然,充滿藝術挑戰性的文創產品。Swing Journal逐漸失去市場,缺乏年輕聽眾的支持是主要原因。

Swing Journal停刊之後,隨即有新的爵士樂刊物Jazz Japan宣布於八月底創刊,九月時就已經出現在日本書店及唱片行等販售點,稍後也出現在臺北的日文書店。這本雜誌以捕捉當今歐美日爵士樂動態為目標,在出版實體刊物的同時,也考量到「iPad」等電子書新型態的閱讀習慣。雖然它的圖文編排沒有Swing Journal來得精美,不過拿掉了老掉牙的經典盤以及偏流行的新盤介紹,將焦點放在爵士樂壇各類的動態討論,Jazz Japan走的是平實及穩紮穩打的路線,在音樂產業經營不易的今天,筆者仍予以肯定。

那麼,在爵士唱片的發行方面,去年究竟有何特色呢?就筆者個人的觀察,「偏流行的人聲專輯」是去年實體CD發行的王道。許多一流的爵士歌手,尤其是年輕藝人,都擅長演唱靈魂甚至嘻哈歌曲。畢竟流行音樂才是市場主流,唱片公司也有較高的發行意願。另外,今年也有不少精彩的致敬專輯問世,例如Kurt Elling的Dedicated to You: Kurt Elling Sings the Music of Coltrane and Hartman,即為這位男歌手同時向歌唱前輩Johnny Hartman以及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致敬之作、義大利鼓手Roberto Gatto所領導的五重奏向美國鼓手Shelly Manne致敬的Remembering Shelly、加拿大女歌手Kellylee Evans向Nina Simone致敬的Nina、美國女鋼琴家Geri Allen同時向Cecil Taylor、Herbie Hancock、McCoy Tyner致敬的鋼琴獨奏專輯Flying Toward The Sound、小號手Alex Sipiagin 向Woody Shaw致敬的Generations - Dedicated to Woody Shaw…等。

最佳女聲專輯
Polly Gibbons – Bang Bang (M & I)


英國女歌手Polly Gibbons的新專輯Bang Bang是筆者去年參加東京爵士音樂節時,在老牌的涉谷淘兒唱片行發現的驚喜。芳齡二十六的Polly Gibbons,雖然年紀尚輕,四年前嶄露頭角時就已經獲得BBC爵士大獎提名,目前是英國最受矚目的爵士藝人。才華洋溢的她,十三歲起就開始音樂創作,初試啼聲之作What’s The Real Reason?不但廣受好評,英國媒體更稱讚Polly Gibbons是「一個充滿靈魂味道的爵士新人,注定會成為閃亮之星。」

Bang Bang最大的特色是:它不是一張傳統的爵士樂專輯!正因為Polly Gibbons是一個創作和活力無限的年輕藝人,所以她將自己喜歡的福音詩歌、靈魂、嘻哈等元素巧妙地放進作品之中。即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標準歌曲,如第一軌的「My Favorite Things」(電影「真善美」主題曲之一),Polly Gibbons也能以頗具新意的手法加以詮釋;緊湊的節奏中帶出渾厚又迷人的嗓音,加上伴奏樂手Daniele Scannapieco(薩克斯風)與Claudio Filippini(鋼琴)精湛的即興獨奏,保證聽得過癮。第二軌是專輯同名曲「Bang Bang」,敘述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在成長過程中彼此的愛恨糾葛。這首曲子是以嘻哈節奏帶出鋼琴主旋律,Polly Gibbons以她略帶沙啞的唱腔唱出感情得失,成熟的演唱風采令人驚艷,是本張專輯的必聽曲。

平心而論,坊間並不缺乏優秀的爵士歌唱專輯,但是如何唱出自己的特色,在編曲方面展現高度原創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國史上第一位登上搖滾名人堂的黑人「靈魂之后」Aretha Franklin,早期也曾以發行爵士專即為主,但並不成功,後來她改變技巧,嘗試以靈魂樂建立自己的風格後,才受到大眾的認可。在聲音素質方面,Polly Gibbons絕對不會輸給Aretha Franklin,第十軌「The Drak End of The Street」洋溢著濃厚的靈騷味,即為明證,但難能可貴的是,Polly Gibbons青出於藍勝於藍,她掌握爵士歌曲的功力同樣的厲害,廣受英國與日本樂迷的肯定。筆者有信心Polly Gibbons遲早會成為世界知名的爵士/靈魂歌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佳男聲專輯
Kurt Elling - Dedicated to You: Kurt Elling Sings the Music of Coltrane and Hartman(Concord/Universal)


這幾年來,Kurt Elling只要發行新片,筆者一定會很捧場地購入。無論是唱功獲選曲,Kurt Elling都是北美爵士男聲第一人。繼三年前的Nightmoves,這位男歌手終於在去年有新作問世,專輯(中譯:傾心為你)獻給歌手Johnny Hartman與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這兩人曾於一九六三年在Impulse!廠牌合作了一張經典作品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在正式錄音之前,John Coltrane已經開始探索更前衛的音樂,而演唱經驗豐富的Johnny Hartman,則苦於事業瓶頸,希望可以透過與Impulse!廠牌的簽約,開拓更大的聽眾市場。

Impulse!是一個專門為John Coltrane設立的唱片廠牌,所以合理的推論是,Johnny Hartman是製作人找來的配角,目的在襯托這位薩克斯風巨星的音樂風格。不過,最後的錄音成果恰好與原先的猜想相反:為了可以將抒情歌謠的音樂氣氛表達得恰如其分,John Coltrane特地重拾當時他已經比較少演奏的次中音薩克斯風,以極為收斂的方式為Johnny Hartman伴奏。他演奏的音符渾然天成,將抒情曲的浪漫氣氛演繹得淋漓盡致。兩人精彩的合作,讓Johnny Hartman從「中牌」(不算大牌,更不算小牌,只能說是「中牌」)藝人,一躍成為六○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爵士歌手。

__


至於Kurt Elling這張致敬之作,其構想最早源於二○○六年芝加哥爵士音樂節,主辦單位希望Kurt Elling可以舉行一場紀念John Coltrane八十歲冥誕的演唱會,編曲兼製作人是Kurt Elling的鋼琴手Laurence Hobgood。原本是無心插柳,沒想到演唱會大受歡迎,各方爵士音樂節主辦單位的邀請如雪片飛來,催生了「傾心為你」現場演出錄音的誕生。

在伴奏班底方面,除了Laurence Hobgood所領導的鋼琴三重奏之外,老牌薩克斯風手Ernie Watts也為這張專輯跨刀。別出心裁的是,整場音樂會還加上了一組弦樂四重奏「Ethel」的演出,聽起來沒什麼古典味,倒是像氣氛莊嚴優雅的劇場配樂,又帶著點知識份子的書卷氣。

平心而論,Kurt Elling與Johnny Hartman的歌唱風格完全不同。前者致力於挑戰爵士演奏即興的難度,後者則以溫文儒雅的抒情歌曲見長。這回由Kurt Elling來挑戰Johnny Hartman擅長的浪漫歌曲,仍可明顯聽出兩人在風格鋪陳上的差異,尤其是「Lush Life」一曲,Kurt Elling的演唱帶著一種戲劇表演的誇飾,與Johnny Hartman的中規中矩,兩人可說是南轅北轍。儘管兩人是如此的不同,透過這張專輯錄音,Kurt Elling仍證明了他是爵士史上,繼Johnny Hartman之後最重要的男爵士歌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跨刀演出的薩克斯風手Ernie Watts以及鋼琴手Laurence Hobgood皆有銳利而精彩的獨奏表現,就請樂迷細細品味了。

去年發行的vocal專輯中,另有一張專輯Looking At The Sea,由義大利廠牌dejavu發行。在這張作品中,義大利男歌手Alan Farrington與女歌手Francesca Sortino同台演出,無論是合唱(第二軌帶著巴西桑巴節奏風的「Sambatime」)或是獨當一面的演出(第四軌搖擺韻味濃郁的「Save Your Money」),Alan Farrington的嗓音成熟老練,搭配一流的伴奏班底(由小號手Franco Piana編曲,領導),表現極為突出。而他在二○○八年與鋼琴手Andrea Pozza合作錄音的Drop This Thing,也是由dejavu發行,乃是Alan Farrington個人代表傑作,亦值得推薦給樂迷。

最佳鋼琴三重奏專輯
Jason Moran – Ten (Blue Note)


爵士鋼琴三重奏專輯在全球的消費市場中有相當穩定的銷售量,也因此在數位潮的侵蝕下,這類型的音樂還能勉強能維持基本的聽眾群。不過,雖然唱片行裡並不缺少三重奏專輯,但具前瞻性的優秀作品並沒有那麼多。近幾年來,北美各大廠牌都有力捧的明星鋼琴家,華納是Brad Mehldau,哥倫比亞及環球則先後簽下以Ethan Iverson為首的「The Bad Plus」樂團,藍調之音則有兩位重要的指標性人物:Jason Moran與Robert Glasper,兩人恰好都是黑人,但前者的演奏風格受到印象派與現代音樂的影響較深,後者則帶有濃厚的「黑樂」,如藍調、放克或嘻哈音樂的影子。

Jason Moran的鋼琴演奏帶著一種解構主義的趣味,他的部分作品似乎沒有起點,也不會有終點,好似天外飛來一筆,表面零散破碎,但實際上又可以順暢地銜接,足見這位年輕鋼琴手的演奏概念純熟又完整。以第一軌的「Blue Blocks」為例,曲子起始時,旋律聽起來似乎很簡單,樂句也不會長篇大論,但一旦進入聆聽的高峰,每一段即興就越趨複雜深刻,每每帶給聽眾驚奇的感受。同樣地,第二軌的「RFK in the Land of Apartheid」的動機相當簡單,但隨著旋律開展,我們可聽到鋼琴巨擘Thelonious Monk對Jason Moran的影響,刻意拗口的旋律卻有著非常好的搖擺感,而第四軌「Crepuscule with Nellie」本來就是Monk的作品,比較有意思的是Jason Moran詮釋的手法,表面上是我們熟悉的Monk旋律,但即興鋪陳和進行的部分,完全是這位年輕鋼琴家個人原創,非常有趣。

這幾年來,藍調之音致力於栽培Jason Moran,從他陸續發行的幾張專輯可看出這位原創型的鋼琴家極具前瞻性。無論是伴奏或獨當一面,Jason Moran的表現都很沉穩。由於Jason Moran作品中有些許現代音樂的影響,所以也有人將他譽為藍調之音上一代的鋼琴大師Andrew Hill之接班人。Jason Moran還十分年輕,前途未可限量,究竟是否真的能成為Andrew Hill第二?筆者不敢斷定。不過,爵士演奏生涯本來就是不斷追求原創與成長的旅程,從他的作品品質來衡量,Jason Moran成為新世代鋼琴語彙的開創者,應是指日可待。

最佳鋼琴獨奏專輯
Fred Hersch Trio – Fred Hersch Plays Jobim (Sunnyside)


浪漫派風格的演奏並不是歐洲鋼琴手的專利,北美傑出的浪漫派鋼琴家也不乏其人,筆者最心儀者是罹患重病,卻仍堅持演出的Fred Hersch。若您本身就是浪漫派爵士鋼琴的粉絲,筆者推薦這幾年來Fred Hersch在Palmetto與Sunnyside的「所有專輯」。或許有人認為我「勸敗」手法過於猛烈,不過,請容我說個故事,解釋為何Fred Hersch在千禧年以後發行的專輯這麼珍貴?

去年一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週日特刊刊登了一篇Fred Hersch的特別報導「Giant Steps: The Survival of a Great Jazz Pianist 」,作者是為Billy Strayhorn作傳的寫手David Hajdu。在這篇文章中,Hajdu提及二○○八年,罹患愛滋病的Fred Hersch因為H.I.V.病毒侵入腦內,開始產生失智、妄想等症狀,其間並接受氣切、洗腎等治療,接下來,這位病入膏肓的鋼琴家嚴重昏迷了兩個月。清醒之後,Fred Hersch的身體仍然無法正常運作。即使是從鬼門關被搶救回來,但他癱瘓在床,無法正常進食,形容枯槁,有如風中殘燭。

令人訝異的是,當大家都認為Fred Hersch一腳已經踏入棺材時,二○○八年末,經過細心的治療照顧以及非常辛苦的復健過程,他居然在二○○九年東山再起,甚至恢復了正常演奏,還在紐約知名的爵士餐廳Jazz Standard與Pocket Orchestra一起演出。而於去年農曆新年前在臺灣唱片行到貨的Fred Hersch Plays Jobim,就是Fred Hersch徘徊於死亡陰影之後推出的獨奏傑作。雖說Fred Hersch選擇的都是旋律性十足的bossa nova,部分樂迷可能會嫌膩的抒情曲,但Hersch以獨特的演奏觸感,讓自身情感徹底融入旋律之中,仍令人動容不已。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張bossa nova的專輯,這是Hersch咀嚼人生況味,以真實的肉身經歷換來的藝術體驗之旅。

爵士同好yellow submarine指出,愛滋病末期的各種併發症都已經發生在Fred Hersch身上,即使奇蹟式地康復,也不代表他可以痊癒。此時的Fred Hersch仍拖著虛弱的身體與病魔纏鬥,但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間。也因此千禧年之後,得知自己罹患絕症,知道自己來日不多的Fred Hersch,其演奏裡滿溢著擁抱生命的光與熱,與他之前在Chseky時代發行的作品,簡直不能同日而語。筆者在此祝福Fred Hersch,願他可以持續創作出更精彩的作品,也謝謝他帶給樂迷們這麼多聆聽上的樂趣!

附帶一提,Fred Hersch最新作品Whirl(Palmetto廠牌發行)係鋼琴三重奏作品,演奏內涵依然十分細膩動人,值得推薦給喜愛三重奏的朋友。

Vijay Iyer - Solo (Act)

印度裔的美國鋼琴手Vijay Iyer去年也在德國的爵士廠牌Act Music發行了第二張專輯Solo。Vijay Iyer可算是紐約爵士樂壇的指標性人物,他的鋼琴演奏兼具思考與創意深度,這幾年來,隨著知名度漸增,Vijay Iyer作品的親和度也隨之提高。與上述Fred Hersch不同的是,Vijay Iyer對音樂的和諧或悅耳性興趣並不大,他想體現的是更深層,可以體現哲學意涵的美學風格。這並不是說他的音樂不「好聽」,而是有更多聽覺與分析能力上的挑戰性。Vijay Iyer在Act Music廠牌的首張專輯Historicity是一張鋼琴三重奏專輯,前年問世時頗受好評。今年這張獨奏專輯Solo依然精彩,第一軌「Human Nature」原為流行歌曲,旋律平易近人,所以從簡單的動機出發,漸次堆疊即興高峰,無意長篇大論的Vijay Iyer見好就收,詮釋手法相當精簡。第二軌是鋼琴怪傑Monk的名作「Epistrophy」,Vijay Iyer的演奏策略是解構這首作品,即使旋律熟悉,但即興演奏的手法仍是這位年輕鋼琴家自己的風格,隨著旋律層層開展,聆聽的趣味性也越來越濃,為本張專輯的必聽佳作。

Vijay Iyer很難得地在這張專輯中演奏了抒情曲「Darn That Dream」(第三軌),雖然沒有任何出人意表的前衛演出,但仍可聽出Monk的旋律概念對他的影響。第四與第十軌都是艾靈頓公爵的作品,但Vijay Iyer演奏的手法並沒有原作的華麗,反而帶著些許質樸。接下來的音樂幾乎都是Vijay Iyer個人創作,此時他的演奏好似進入一個與現實(或是,與我們所認知的傳統爵士美學)截然不同的異次元空間,暗沉甚至零碎的鋼琴旋律支配了聆聽情緒:靈與肉、虛與實、有與無,二元對立的符號彼此進行著激烈的對話與辯證。如果說Fred Hersch 是鋼琴詩人,那Vijay Iyer必定就是音樂哲學家了。這也許不是一張適合所有聽眾的專輯,但如果您是一個熱愛爵士鋼琴,願意接納各種風格的樂迷,Vijay Iyer著重思考深度的作品值得一聽。

[待 續]

留言

  1. 老師啊,前兩段鬼打牆啦。

    回覆刪除
  2. 其實還是有不少年輕人鍾愛爵士經典銘盤, 專研過去的爵士樂的演進, 要了解爵士樂還是要通達其歷史! 只不過現在連流行音樂大家都不肯掏錢買了, 何況是較冷門的爵士樂~ 年終獎金下來了, 讓我們好好敗一下支持爵士樂吧!

    回覆刪除
  3. 肖想 Jason Moran 的現場表演好久了,如果 Jason Moran+Charles Lloyd 的組合有可能來台,在一個席座約三五百人適中的場所演出,那肯定是上天的恩賜。 但每次提起每次被同好兔曹,「Jason Moran...,這有票房嗎?」
    真怨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