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的爵士魂

::介紹白人咆勃樂鋼琴手Al Haig
如果有人提出「咆勃時代卓越的白人鋼琴手有哪些」這樣的問題,除非是很狂熱的爵士樂迷,否則應該不會知道答案吧?相較於黑人鋼琴手Bud Powell或Thelonious Monk,同一時期活躍的白人鋼琴手,如Joe Albany、George Wallington或Dodo Marmarosa,即使有等量齊觀的演奏實力,似乎也很難名留爵士青史,而他們遺留下來的作品,大多已經灰飛湮滅。最近十年來,只有少數歐日廠牌重新發行CD,在茫茫碟海中,這些白人鋼琴手的作品,宛如滄海遺珠。的確,在以黑人樂手為核心的咆勃世界中,白人樂手的存在始終是尷尬的。薩克斯風手Art Pepper曾經提及,他年輕時加入Lester Young的哥哥Lee Young的樂團,在南方演出時,經常要冒著被黑人聽眾攻擊的危險。在種族隔離的年代,不單是黑人聽眾對白人樂手有敵意,若干黑人樂手也對白人樂手沒有好感,Miles Davis逼走Bill Evans(雖然他是俄國猶太人的後裔,並不是安格魯薩克遜的「白人」)即為一例。因此,四○年代曾經活躍於兩大咆勃樂旗手:Dizzy Gillespie與Charlie Parker 所領導的樂團之白人鋼琴手Al Haig,雖然也算得上是為咆勃樂開疆拓土的功臣,但終究還是受到美國市場與樂評徹底的忽略。相較之下,Al Haig在英、法、日受到的支持,比起美國要多得太多。

無庸置疑的是,就咆勃樂這個音樂類型而言, Al Haig受到了Bud Powell演奏風格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他拾人牙慧。相反地,身為爵士鋼琴手中的佼佼者,Al Haig在很早的時候就憑藉雄厚的實力,受到Dizzy Gillespie與Charlie Parker的重用,也曾獲得兩位西岸重量級的薩克斯風手如Stan Getz和Wardell Gray的賞識,擔任他們的伴奏樂手。試想,如果Al Haig只是個平凡的鋼琴伴奏者,黑人種族意識強烈的Dizzy Gillespie和Charlie Parker早就雇用黑人鋼琴手了,何必讓白人樂手入團呢?

撇開種族問題不談,Al Haig的演奏風格絕對是無法被忽略的;他的音樂表情生動、確實、熱情。在即興獨奏方面,Haig在觀念上常有豐富之美與純熟技巧的展現,而他所演奏的旋律甘醇,相當耐聽,令人回味再三。換言之,Al Haig的演奏結合了優雅的品味與絕佳的搖擺節奏,他用自身的實力,在以黑人為主的爵士世界中,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Al Haig誕生於歌舞升平的二○年代,他所居住的紐澤西州,與人文薈萃的紐約只有一河之隔。Haig七歲時跟家裡附近的老師學習鋼琴,中學畢業後曾在歐柏林學院修習兩年,專攻鋼琴,與其他白人樂手擁有相似的科班出身背景。據說年輕時的Al Haig是聽了Teddy Wilson的演奏之後,決定走上爵士鋼琴演奏這一行,也有人說,他在中西部唸書兼差時,在偶然的機會裡聽到Dizzy Gillespie從Onyx俱樂部的現場演出轉播,於是啟發了他對咆勃樂的興趣。

Al Haig十九歲時入伍,在紐約港口的海巡隊樂團裡演奏豎笛和鋼琴,休假時常到紐約五十二街爵士酒吧聽音樂,包含了培育咆勃樂手的Minton’s Playhouse。一九四五年時,他終於如願加入了經典的Gillespie-Parker五重奏,低音貝斯手是Curly Russell,鼓手是Stan Levey,並留下了Al Haig自己初試啼聲的錄音,咆勃樂迷所熟悉的Gillespie-Parker五重奏曲目如「Salt Peanuts」、「Hot House」,都有Al Haig的參與。

有意思的是,四○年代中期的Al Haig還沒有聽過Bud Powell的演奏。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年輕的Al Haig在當時已經發展出不模仿任何人的音樂風格和演奏個性。Charlie Parker曾說:「沒有Al Haig幫我伴奏,我覺得好失落,他總是跟我配合得那麼好。」Al Haig的特色在於,不論節奏多快,他的演奏都能擁有極為沈著、冷靜而細膩的感覺。迥異於Bud Powell神經質,直覺般的演奏,Haig的樂句是經過精確耙梳而形成的整體概念,以「理性自持」來形容他的音樂,再也合適不過。

Al Haig Quartet (Period) 1954

雖然四○年代曾與Charlie Parker同台演出,四九年時也曾跟隨Parker五重奏參與巴黎爵士音樂節的演出,讓法國樂迷大為驚豔,不過五○年代之後,Al Haig的音樂活動變得更多元,並不侷限於咆勃樂的演出。據說他接到Period廠牌邀請錄音的電話時,正在波多黎哥演奏熱情的倫巴樂呢!

Al Haig Quartet這張專輯原以十吋黑膠盤形式發行,除了Al Haig為首的鋼琴三重奏之外,還加上一位吉他手Benny Weeks。由於錄音的時間較早,這張專輯的音質不甚理想。不過,如果從選曲或整體樂團的表現來衡量,這仍是Al Haig早期傑出的作品之一。專輯一開始即以輕鬆寫意的「Sweet Lorraine」開場,搖擺的節奏,抒情的旋律,再加上Al Haig 與Benny Weeks精彩的即興,帶給聽眾舒適的聽覺饗宴。接下來的「Tea for Two」與「You Go to My Head」也都是耳熟能詳的流行曲,似乎有意無意透露了Al Haig的企圖:除了咆勃樂,他也能兼容並蓄,以強調旋律性的手法演奏流行歌曲。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是演奏抒情歌謠,Al Haig的即興樂句甜而不膩,華麗的音符裡滿載自信,喜歡聽各式各樣標準曲版本的爵士迷請務必聽聽看這張專輯。

Al Haig Trio – Jazz-Will-O-The-Wisp (Esoteric) 1954

這是另一張Al Haig早期的專輯,風格和上一張專輯Al Haig Quartet近似;在選曲方面,以抒情的流行歌曲為主,在演奏手法方面,則以條理分明又不失悅耳的即興樂句取勝,無論是旋律或和聲,都是透過Al Haig縝密的思緒與耙梳,予以完美的呈現。就即興演繹而言,這張專輯有更多Al Haig精心的鋪陳。音樂或許有其演奏上的難度,但透過持續貫穿的搖擺節奏,一般人聽來卻絲毫不費力。聽完Al Haig Trio與Al Haig Quartet兩張專輯之後,樂迷或許會認為,像這樣討喜(旋律美、氣氛佳)的專輯一發行,應該可以讓Al Haig有更高的知名度與市場上的人氣吧?不過,錄音當時已經三十一歲的他,原本有機會爭取更多演出機會,或是錄製更多專輯,卻眼睜睜坐視機會流失,坦白講,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事情。由於市場人氣始終衝不上來,這兩張專輯也很快地被人遺忘,變成典型的冷僻盤。

Invitation (Spotlite)1974

Al Haig錄製Invitation時已經五十一歲,在這之前,這位鋼琴家沈寂了很久,這張專輯可視為他回到爵士樂壇的宣告。根據記錄,Al Haig在一九五八年為Riverside錄製的Chet Baker in New York之後,錄音生涯即告中斷 ,之後出現的作品,只有一九六五年在Mint廠牌留下了鋼琴三重奏錄音Al Haig Today!,雖然也曾造成樂迷和市場的迴響,但或許是個人因素,Al Haig始終只在紐約的小俱樂部如「Bradley」或「Gregory’s」演出,一九七三年底曾到巴黎演出,接下來即是這張在倫敦Spotlite廠牌的錄音。

Al Haig在英國的Spotlite一共發行了五張專輯,從七零年代開始,開創了他個人演奏生涯的第二春。除了Invitation之外,還有和吉他手Jimmy Raney合作的 Special Blue(一九七四年)、和小號手Jon Eardley共同領銜的Stablemates(一九七七年)、與復出後一起合作的貝斯手Jamil Nasser共同名義創作之Expressly Ellington(一九七八年)、他去世前半年錄音的遺作Bebop Live(一九八二年)。其他黑膠時代沒有發行的音源,後來經由日本東芝EMI唱片公司的努力,也終於數位化了,關於這點請容許筆者稍後在介紹Un Poco Loco時予以說明。

言歸正傳,回到Invitation這張專輯的介紹;據說原訂替Al Haig跨刀的樂手是丹麥的貝斯手Niels Pedersen(NHOP)與鼓手Ed Thigpen,卻因當天錄音室的鋼琴出了狀況而延後錄音。錄音成員因此改為來自法國的Gilbert Rovere(貝斯)及Kenny Clarke(鼓)。值得一提的是Kenny Clark原本就是Al Haig在紐約Minton’s Playhouse演奏時的老朋友,兩人都算得上是咆勃樂的開路先鋒,也曾參加Gillespie的樂團。一九五六年以後,Kenny Clark移居至法國巴黎,此後就一直活躍於歐洲的爵士樂壇。原本是無心插柳,但這組三重奏的錄音成果極為優秀,是Al Haig復出後最頂尖的專輯之一。

與之前五○年代的專輯相較,Al Haig東山再起的首張作品煥發著更為圓熟的光彩。僅是聆聽第一軌「Holyland」便可深刻感受到他纖細而又富含詩意的詮釋手法。這首曲子由另一位鋼琴名家Cedar Walton所作,旋律本身並不複雜,Al Haig將之演繹成豐沛情感的樂章,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版本。接下來的「Invitation」是這張專輯的代表傑作;從他的詮釋中可看出Al Haig是一個擁有卓越音樂品味的樂手。他彈鋼琴的手法並不厚重,清新的音符中點綴著優雅的古典風情,靈活的運用印象派的全音階,自然地融入即興樂句,構築成美不勝收的音樂風景。

樂迷若有機會聆聽這張專輯,也可輕易分辨出Al Haig和Bud Powell的不同。在鋼琴演奏方面,與Bud Powell相較,Al Haig擁有更為輕柔、精緻的指觸,那種行雲流水、心曠神怡的音符,即使是入門級的樂迷也為之嚮往,Al Haig右手靈活游移的即興旋律貫穿了整張專輯,可說是最高魅力的來源。想一窺Al Haig作品堂奧的爵士同好,請務必先從這張專輯開始聆聽,相信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Strings Attached (Choice) 1975

Strings Attached由Al Haig和吉他手Jimmy Raney聯合掛名,兩人都是五○年代初期Stan Getz樂團的伴奏樂手,最知名的作品則是波士頓「軼聞里」(Storyville)酒館的現場演出錄音。一九七四年,兩人在紐約卡內基廳的爵士音樂會中再度重逢,彼此約定稍後要聯袂在Gregory’s的週日場展開系列性演出,未料後來Jimmy Raney決定回老家教音樂,唯一留下的是替Choice廠牌錄製的Strings Attached。

雖然是咆勃樂時期的吉他名家,不過Jimmy Raney並不以火熱的演奏見長。他的演奏概念和Al Haig比較類似,以一種層次分明,不疾不徐的手法開展即興旋律。再怎麼快的節奏,Jimmy Raney演奏起來也是絲毫不費力。明明是經過安排的即興,旋律卻順暢無比,好像是訴諸於直覺,而不像是精心構築的結晶。以Al Haig為首的鋼琴三重奏加上Jimmy Raney,讓整體演出更顯輕盈鮮活,「Invitation」、「Round Midnight」都是值得推薦給樂迷的佳作。


Un Poco Loco (Spotlite)1978

在日本東芝EMI唱片公司企畫的「Spotlite Piano Collection」重發CD系列中,特別標示Un Poco Loco是「世界初登場」的作品,代表這是Al Haig在Spotlite廠牌從未發表的錄音。重新檢視七○年代以後東山再起的Al Haig,不難發現,這位鋼琴家可能是想要努力彌補之前的空白,他的錄音活動不但積極,從七四復出到八二年去世,短短八年之間就累積了二十四張專輯,可見其創造慾之旺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l Haig在這八年間很少以伴奏樂手的身分參加他人領銜的的演出活動,少數例外是Bebop Live這張專輯,係Al Haig去世前半年與英國中音薩克斯風手Peter King等人合作的音樂會現場錄音。關於這一點,日本樂評人杉田宏樹指出:在爵士鋼琴史上,鋼琴家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自身獨特的風格確立其評價地位後,就專心於擔任領導者的三重奏或獨奏演出,如 Bill Evans;二是和其他樂手積極融合、交流者,如有「變色龍」之稱的Herbie Hancock。很明顯地Al Haig是屬於Bill Evans那一類的鋼琴家。個性孤高的他在復出以後,除了擴展自己的音樂世界,向下挖掘演奏的深度之外,對其他的事物似乎都沒有太大興趣。

Un Poco Loco 錄製於一九七八年,以錄音年份來說,和同年十月十四日錄製的Expressly Ellington是同期相近的作品。同樣都是在倫敦錄音,樂團成員也相同。貝斯手是Al Haig復出後最倚重的搭檔Jamil Nasser,五○年代現代爵士樂處於全盛期時,曾經與鋼琴手Phineas Newborn Jr.、薩克斯風手Sonny Rollins、Lester Young、John Coltrane…等同台演出。為Al Haig效力之前,Jamil Nasser本來擁有自己的樂團,後來加入Ahmad Jamal三重奏,七五年以後則與Haig合作,持續到一九七八年。鼓手Tony Mann是英國人。曾經參與這些唱片的錄音:Chet Baker - All Blues(Arco)、Dorothy Donegan - Sophisticated Lady(Ornament)、Buddy Tate - Swinging Scorpio(Black Lion)。

Un Poco Loco以Charles Parker的咆勃名作「Confirmation」開場。Al Haig在快節奏中,以纖細靈活的指觸帶出迷人的即興樂句,彷彿之間,那個四○年代在Minton’s Playhouse活躍的年輕小伙子又回來了,熱情的咆勃之魂貫穿整首作品,而Jamil Nasser與Tony Mann在這首曲子中也有紮實的即興表現。第二軌「Naima」是John Coltrane寫給第一任太太的創作,風格較為抒情。樂迷或許會覺得奇怪,身為第一代咆勃鋼琴家的Al Haig,怎麼會選「新派」樂手John Coltrane的作品呢?很有意思的是,在前一首曲子以纖細的手法演奏「Confirmation」的Al Haig,詮釋「Naima」的手法卻給人強力演奏(power play)之感,雖然沒有像McCoy Tyner深水炸彈般,但氣勢也夠驚人了,伴隨著鋼琴旋律的開展,貝斯手Jamil Nasser有稱職的伴奏表現。

更多的驚奇還在後面,「All Blues」是小號手Miles Davis的作品,最知名的版本收錄在爵士名盤Kind of Blue(泛泛藍調)中。可能是現場演出的關係,Al Haig在獨奏進行時,穿插了「My Favorite Things」和「Willow Weeps For Me」的旋律,似乎凸顯了Al Haig在live演出時幽默的一面。第四軌的「Laura」原本是百老匯的流行曲,後來變成了爵士樂手喜歡演奏的標準曲,曲子以Al Haig華麗的鋼琴獨奏開始,原本吵雜的現場逐漸安靜後,主旋律也隨之浮現,貝斯與鼓加入之後,鋼琴音符乘著輕快的節拍飛舞,令人憶起五○年代那個擅長以即興手法演奏流行曲的Al Haig。

「Voices Spark Within Me」是另一位鋼琴名家Cedar Walton的創作,曾經收錄在一九七四年Muse廠牌發行的Firm Roots。當時Cedar Walton並不算是特別知名的人物,不過Al Haig當時就已經注意到他,在不同專輯中選了幾首他的曲子,可見有其眼光獨到之處。Cedar Walton的演奏帶著一種知性美,指觸和Al Haig同樣纖細靈活,是一個可以帶給聽眾暢快感受的鋼琴家。Al Haig在演奏這首曲子時,躍動感洋溢其中,鼓手和貝斯手在後半段則有不俗的表現。第七軌的「How Deep Is The Ocean」也是Al Haig喜歡演出的標準曲,開場獨奏的華麗感和「Laura」類似,即興的部分則帶著些許Thelonious Monk演奏「Round Midnight」的影子。「Un Poco Loco」則是Bud Powell的名曲,是一首演奏起來充滿張力且需要相當技巧的作品,不過這難不倒Al Haig,即使常被拿來與Bud Powell相比,他的演奏總是有一種不慌不忙,氣定神閒的安穩,倒是鼓手Tony Mann有狂野的獨奏表現。最後一軌「The Theme」是Al Haig個人創作,屬於很典型的咆勃風格曲目,雖然節奏很快,不過三人都玩得很過癮,貝斯獨奏之後緊接著是元氣十足的鼓群,短短四分多鐘的曲子為整張專輯畫下漂亮的休止符。

[ 後 記 ]
回想在四○~五○年代時,Al Haig曾經是那麼多頂尖樂團競相邀請的伴奏樂手,七○年代之後,卻僅是以個人領導的三重奏在北美以外的市場發行專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卓越的白人鋼琴家無法在北美享有知名度呢?覺得很奇怪的樂迷,或許可從Al Haig的第二任太太Grange Rutan之著作Death of A Bebop Wife得到一點線索;一九六八年Al Haig曾被控謀殺自己的第三任太太Bonnie,隔年雖然因罪證不足被判無罪,但他前科累累的酗酒與暴力問題,卻已在此樁謀殺疑雲中,透過媒體的報導,公諸於世。身為鋼琴家,Al Haig的演奏雖有卓越的品味,但他對待家人的暴戾,陰陽怪氣的個性,讓唱片公司與經紀人望之卻步,也無法獲得應有的名氣和樂迷的支持。

然而,就音樂論音樂,Al Haig仍是白人咆勃鋼琴手中的第一名。無論是流行歌謠、咆勃時代的標準曲或是其他現代爵士樂的名作,這位鋼琴家都能以獨特的手法演繹出自己的風格,少有人能出其右--單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名列爵士名人榜,而他的三重奏作品,香醇雋永,絕對經得起時代考驗!

留言

  1. 我也很喜歡Al Haig的風格, 但手上目前只有Concord的作品!

    回覆刪除
  2. 好文章!

    但敢问“黑人種族意識強烈的Dizzy Gillespie和Charlie Parker”这一结论从何而来?

    另外,“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年輕的Al Haig在當時已經發展出不模仿任何人的音樂風格和演奏個性。” 是否有些不妥?因为即便Haig当时没有受到Bud Powell录音的直接影响,也多少会受到间接的影响,或更有可能的是从其他乐器的演奏者那里获得灵感。“不模仿任何人”这个评语是否有些高了?爵士史上有几个这样的人呢?Haig的“音樂風格和演奏個性”还没有特立独行到这个地步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