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下)

介紹中音薩克斯風手巴德‧申克Bud Shank
Live at the Haig(Choice,編號TKCB-71214)
錄音時間:1956年1月


申克於一九五五年除夕夜辭去了燈塔咖啡屋明星樂團的伴奏工作,隔年一月,他就偕同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低音貝斯手Don Prell 與鼓手Chuck Flores等人組成了新的四重奏,在一間規模更小,僅能容納五十人的爵士俱樂部「海格」(Haig)演出展開他早期音樂生涯的高峰。

坦白講,除了樂手素品質之外,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衡量,「海格」都是一間不及格的俱樂部;依照加州法律規定,「海格」是一家賣食物的餐廳,但它卻沒有廚房。如果客人點三明治的話,侍者要跑去街角另一家餐廳外帶。如果客人點的是「海格」庫存沒有的酒,但他就得等到樂團演奏告一段落,其中一名樂手被派去附近最近的酒舖之後,才喝得到酒。以申克領導的四重奏為例,這是鼓手Chuck Flores的工作,因為他最年輕!

海格什麼都缺,甚至有時候什麼都沒有。最糟的是,擺在舞台上的鋼琴也爛得可以,據說Gerry Mulligan因此放棄了鋼琴伴奏,卻卻意外誕生了一個沒有鋼琴的知名四重奏。很奇怪的是,什麼都沒有的海格,卻擁有僅次於燈塔咖啡屋,南加州最堅強的演出陣容:Gerry Milligan、Chet Baker、Laurindo Almeida、Shorty Rogers與巴德‧申克等人陸續在此演出。即使「海格」沒有任何端得上檯面的服務與設施,它的演出名單卻就足以吸引「海格」對面的大使飯店(Ambassador Hotel)常客:那些穿著光鮮亮麗、喜好追新獵奇的好萊塢名流。

從五六年一月至七月,申克四重奏在「海格」俱樂部演出達七個月之久,其間也曾為Pacific Jazz錄音。這段時期大概是「海格」最風光的時刻了:漂亮的女明星和自認品味出眾的製片或導演,在結束了大使飯店的派對或晚餐之後,就會散步到對面的「海格」俱樂部聽爵士樂演出。台上樂手的互動緊密,台下聆聽氣氛也十分熱絡,Live at the Haig紀錄了這珍貴的一刻;由申克領導的四重奏採納了Charlie Parker、Bud Powell所開創的咆勃樂語彙,在快節奏中展開火熱的薩克斯風即興,搭配響亮的鼓點、熱切呼應的鋼琴及貝斯旋律,那並不是陳腐的「西岸」、「酷派」標籤可以簡單涵蓋。事實上,當時的申克同時吸收了Charlie Parker與Lee Konitz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取向,他的即興樂句在展現咆勃樂精髓之餘,也帶著深思熟慮的世故感。然而,東岸樂評人只要聽到加州樂手吹著些許輕柔的薩克斯風旋律,就以「西岸爵士」貿然稱之。究竟什麼是「西岸爵士」?它與「東岸爵士」如何區隔?地理區域和種族因素真的與風格相關嗎?為什麼Birth of the Cool這張專輯的領銜者,卻是活躍於東岸的小號手Miles Davis呢?被標示為「西岸爵士領航者」之一的申克如此質疑。

五六年七月之後,申克四重奏展開了數個月的全美巡迴演出。十一月時申克再度回到加州,為Pacific Jazz錄音,十二月時回到「海格」演出。我們或許會以為,「海格」從此成為加州現代爵士樂聖地,孕育更多明星好手。不料世事多變,接下來不到半年,有人買下「海格」產權,小俱樂部隨即被夷為平地,只留下這份珍貴的現場錄音,由Gerry Mcdonald操刀,採當時罕見的立體聲錄音,Concept廠牌發行。據說黑膠原盤是日本的申克迷拼死以求的夢幻逸品,而重新發行的CD版也曾獲得Swing Journal金碟獎。

Bill Perkins Octet, On Stage (Pacific Jazz,編號TOCJ-9448)
錄音時間:1956年2月6日


On Stage是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ill Perkins個人發行的首張專輯。他早期的作品常被視為Lester Young翻版:滑順的音色、柔美的氣氛以及略帶抑鬱的曲調,On Stage也不例外。雖然有人認為Bill Perkins的演出水平足以和Stan Getz並駕齊驅。很可惜的是,就像申克一樣,Bill Perkins始終活在二哥陰影之下,被貼上「Lester Young第二」或「Stan Getz第二」的標籤。六○年代開始,加州年輕人不再熱衷現代爵士樂之後,Bill Perkins也就失去了演出的舞台,轉而擔任World Pacific(即Pacific Jazz的分支)錄音工程一職。
Bill Perkins曾經在一九五○年前期Woody Herman大樂團薩克斯風部門中擔任核心要角,因此這張八重奏專輯網羅了他以前的同事如Carl Fontana(長號)、Red Mitchell(低音貝斯)、Jack Nimitz(低音薩克斯風)和Stu Williamson(小號),以及來自Stan Kenton大樂團的申克、鼓手Mel Lewis,外加鋼琴手Russ Freeman,陣容可說十分堅強。在曲目方面,一開場的「Song of the Islands」是貝西伯爵樂團常演奏的曲子:在舒適的搖擺節奏中,帶出個別樂器的即興演奏,無論是Bill Perkins萬般風情、濃情蜜意的次中音薩克斯風音色,或是申克明亮輕快的中音薩克斯風旋律,都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除了樂手的精彩即興演出之外,Bill Perkins、Bill Holman等人傑出的編曲也讓音樂聽起來色彩繽紛,優美的和聲讓這些曲目聽起來更為鮮活生動。雖然不是這張專輯的主導者,但申克在這張專輯的演出,展現他作為咆勃樂信徒之外,掌握搖擺樂即興旋律的功力,很值得推薦給樂迷。

Bud Shank Quartet Featuring Claude Williamson (Pacific Jazz,編號TOCJ-9483)
錄音時間:1956年11月7 & 8日


才剛結束漫長的巡迴演出,申克四重奏一刻也不得閒,才剛回到洛杉磯不久,馬上就進入錄音室,錄下了Bud Shank Quartet Featuring Claude Williamson專輯。或許是經歷了更多現場演出的磨練,無論是中音薩克斯風或是長笛,申克演奏起來不但得心應手,音色和旋律聽起來也顯得更有自信了。以第一軌的「A Night in Tunisia」為例,在Chuck Flores輕敲鼓皮的節奏中,帶出申克的長笛即興,我們聽到的旋律並不柔美,相反地,它帶著一種強悍、咄咄逼人的氣息,令人耳目一新。作為現代爵士樂的長笛先鋒,此時的申克企圖開創一種受到藍調及咆勃樂影響的長笛語彙,在接下來的「Tertia」中,搭配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先藍調或咆勃樂的伴奏,再次展現出來。申克先在慢板節奏中,以長笛演奏藍調旋律,接下來節奏突然加快,改以中音薩克斯風演奏飛快又火熱的旋律,聽眾好像在坐雲霄飛車,一路戲劇性地峰迴路轉,真是刺激又過癮。

演奏完咆勃樂曲目,申克在第三軌轉而演奏作曲名家Cole Porter的抒情曲「All of You」;在申克簡短清澈的中音薩克斯風旋律之後,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與Don Prell輪流即興,曲子雖然不長,卻不難想像如果是現場演出的版本,個別樂手的即興樂句一定更為精彩。其他如第五軌的「Jive at Five」是貝西伯爵樂團的搖擺名曲,第六軌的「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的旋律亦是家喻戶曉,申克的獨奏帶著濃厚的藍調影響,音色卻又不失柔美。比較特殊的是第八軌,雖然日本版CD依照原封底曲目標示為「Pavane」,係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的作品,也是許多爵士樂手喜歡重新詮釋的曲目之一,不過稍早重新發行的美國馬賽克版正名為「Lamp is Low」,比較符合內頁說明與原曲的精神。在申克與Claude Williamson聯手打造之下,整首作品以沈靜的聆聽氣氛開場,旋即進入火熱的咆勃樂演奏,聆聽趣味十足。Bud Shank Quartet Featuring Claude Williamson 是繼The Bud Shank Quartet之後,另一張由申克四重奏領銜的銘心絕品,作為他早期錄音室專輯裡「咆勃-搖擺樂」(bop swing)樂風的代表作,殆無疑義。

Theme Music From "The James Dean Story"; Featuring Chet Baker & Bud Shank (Pacific Jazz,編號TOCJ-6242)
錄音時間:1956年11月8日


五○年代好萊塢知名的男演員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以主演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聞名。容貌俊美的他,卻也是美蘇冷戰時期最知名的虛無和反叛的象徵,以玩重型機車及跑車的形象聞名。一九五五年九月三十日,迪恩開著自己的保時捷愛車,奔馳於高速公路,卻失速與對面來車相撞身亡,消息傳來,大大地震驚影壇,迪恩得年不過二十四歲。

迪恩之死不但讓樂迷感到惋惜,對好萊塢一手打造的偶像文化而言,更是莫大的折損。由George W. George和Robert Altman聯合製作的「詹姆斯‧迪恩的故事」(The James Dean Story),編輯了許多未公開發表的電影菲林片段、攝影照片,並訪問了許多他的同鄉、女朋友、朋友與同行,交織成一部八十二分鐘長,描述迪恩生平的紀錄片。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偕同製作人Robert Altman後來變成大導演,以「納許維爾」、「堪薩斯情仇」及「大開眼界」等片聞名於世。

或許是因為和彼時興起的現代爵士樂與迪恩的年輕、反叛象徵不謀而合,製片找來Leith Steven作曲,Bill Holman與Johnny Mandel負責編曲,申克與小號手Chet Baker等人則擔任大部分的即興獨奏,匯集了不少南加州的爵士演奏菁英。在曲目方面,一開場的「Fairmount, Indiana」在輕快的搖擺節奏中帶出Baker與申克的獨奏,響亮悠揚的管樂和聲與康加鼓點的裝飾中,述說著迪恩的出生背景。第二軌「The Search」則是一首慢板藍調,小號與中音薩克斯風分別都有紮實的獨奏表現,尤其是申克將細膩的演奏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似在反映迪恩不安分的內心世界。接下來的「Hollywood」是一首抒情慢板的曲子,申克改以長笛演奏,搭配Baker知名的抒情小號旋律,投射出「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寂寥感。

有人說,迪恩是因為一夕成名,突如其來的名聲財富反而使他不知所措,匱乏感反而日漸加深,轉而沈迷跑車。無論真正的原因為何,迪恩的存在就像是五○年代曾經閃亮但卻迅速消失的流星,留給後人無限想像。而「詹姆斯‧迪恩的故事」則罕見地以爵士樂貫穿其中,同樣也為五○年代加州的音樂演奏水平,提供了很好的見證。

Bud Shank Plays Tenor (Pacific Jazz,編號TOCJ-9450)
錄音時間:1956年11月,1957年11月27日


就在申克四重奏最年輕的成員--鼓手Chuck Flores—即將入伍之前,申克興起了製作紀念專輯的念頭:他想重拾次中音薩克斯風,錄製一張以標準曲為主的作品。這個念頭聽起來或許有點瘋狂,不過讀過申克生平的樂迷都知道,他早年出道加入George Redmond或Charlie Barnet樂團時,曾經演奏過次中音薩克斯風。如同他的好友Bill Perkins,申克也深受搖擺樂全盛時期的演奏明星Lester Young的影響,偏好輕柔、優雅的旋律線,彷彿春風劃過臉龐般的靈巧,卻又不著痕跡。

雖然沒有發展出明確可辨識的演奏風格,以坦率、愛挑剔聞名的申克,多年後重聽這張專輯,卻是相當滿意。申克選擇的曲目,幾乎都是當時已經十分知名的流行曲:「Thou Swell」出自百老匯音樂劇,「Over The Rainbow」則是電影「綠野仙蹤」中的主題曲,更不用說「Body and Soul」是搖擺樂全盛期的熱門曲,其中有名的版本即為Lester Young演出。申克四重奏在錄製這張作品時,雖然沒有事先演練,曲子也沒有重新編寫,但或許是因為樂團同台演出將近一年,默契培養得很好,錄音不但一氣呵成,整體演奏表現也十分自然出色。

這張專輯最亮眼的演奏明星自然是申克本人。他的旋律美則美矣,卻不失其雄渾尾勁,無論是快或慢板節奏,申克操持次中音薩克斯風駕輕就熟,將這些搖擺興味十足的曲子表達得酣暢淋漓。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Bud Shank Plays Tenor都是一流的爵士樂專輯。

以上所介紹的申克作品,無論是咆勃、藍調、拉丁或搖擺曲風,皆是容易入耳的旋律,即興樂句也不複雜,部分專輯即使經過精心編曲,和聲優美、抒情動人,可聽性仍是極高。申克真正遇到困難,是進入六○年代之後,來自英國的披頭四和滾石樂團席捲北美市場,年輕人投向搖滾樂的懷抱。此時爵士樂的發展也轉向了;以John Coltrane所發動的自由爵士革命,將即興旋律發展得更複雜,雖然讓樂手進入更高層的藝術展演境界,卻也流失了不少聽慣搖擺樂和流行曲的樂迷。

申克並不曾像John Coltrane那般,從精純咆勃樂轉型至前衛音樂,但他在Pacific Jazz或World Pacific時期的作品,曾與貝斯手Gary Peacock及吉他手Dennis Budimir合作,這兩人的音樂思想都走在時代前端,別說是普通樂迷不了解,連一般爵士樂手都難窺其堂奧。申克遇到了難題,該堅持自我進步與成長,還是投向流行的懷抱?

一九六五年時,大部分西海岸的爵士樂手如Shelly Manne、Bob Cooper、甚至Shorty Rogers都已經無法單純地只靠演奏爵士樂過活,他們不是轉行擔任電影配樂工作,就是想辦法爭取擔任錄音室樂手,以替流行樂團伴奏維生。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申克替加州嘻皮團「Mamas and Papas」的成名曲「California Dreaming」(曾出現在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中)擔任長笛伴奏。這首大紅特紅的歌曲,對於鍾情於爵士樂的申克而言,卻是不堪回首的苦澀回憶。


七○年代開始,申克試圖振作,在洛杉磯兩家爵士樂俱樂部Shelly’s Manne-Hole與Donte’s輪流演出,當時擔任鋼琴伴奏的Mike Wofford幫忙寫了不少新曲供樂團演奏,後來更進了錄音室,錄製了Sunshine Express專輯,由Concord廠牌發行。歷經爵士風格多次的轉型,Sunshine Express早已脫離五○年代傳統搖擺樂的窠臼,無論是即興手法及曲子的編排,都帶著一種更強調自由的奔放感。

接下來,申克偕同老朋友Laurindo Almeida(吉他)與Ray Brown(貝斯)組成新的四重奏團體「The LA Four」,鼓手則先後由Chuck Flores、Shelly Manne與Jeff Hamilton擔任。申克與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本來就是五○年代初一起待過Stan Kenton大樂團的舊識,曾一起合作過Brazilliance第一與第二集,融合了爵士與巴西音樂,當時發行時相當受到聽眾歡迎。

筆者手邊的這張「The LA Four」樂團所錄製的專輯名為Going Home,專輯同名曲的主旋律出自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的「念故鄉」,曲子以Almeida的吉他獨奏開場,申克悠揚恬靜的長笛接續於後,整首曲子以鮮明的旋律以及輕快的搖擺節奏著稱。出自德弗札克」重拾最愛,捲土重來。值得稱道的是CD版的轉錄重製品質,巧妙地捕捉了聲響的細節,無論是鬆軟綿延的貝斯、吉他撥弦脆Q的勁道、或是與五○年代相比,即興樂句更為深思熟慮的長笛形體,聽起來都令人滿意。

捲土重來的申克,雖然在「The LA Four」中常吹長笛,以搭配吉他手Almeida最擅長演奏的巴西經典名曲。不過,很奇怪的是,始終以演奏長笛聞名的申克,本人卻不希望以此留名。八○年代中期,申克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城郊的小鎮唐森港(Port Townsend)置產,正式辭謝錄音室伴奏工作,並公開宣稱不再演奏長笛,自此之後,離開加州的申克,終於成為一個「正港」的中音薩克斯風手。

申克曾以八旬高齡造訪臺灣的臺中爵士音樂節,並與日本鋼琴家山下洋輔所領導的四重奏同台演出。去年四月,申克不顧家人勸阻,拖著虛弱的病體到聖地牙哥參與一張新專輯的錄音,回家之後併發嚴重肺拴塞去世。即使走到生命最後一天,這位頑固的老翁始終堅持擁抱他的最愛—爵士樂,即使付出生命代價也了無遺憾。這份無人可比的感情,全都融入申克輝映著光與熱的演奏之中,有待樂迷仔細領會了!

留言

  1. 突然的來樂多又無需翻牆(代理)了,所以趕緊給威師留個言,這篇我也跟著轉載到爵士囚牛論壇里了。威師在大陸粉絲不少,大多是害羞男不吱聲的,我則是牢騷男,有時沒時的說說。假設威師有空又不需要翻牆的話,可以過去看看。

    http://www.angelqiuniu.com/bbs/viewthread.php?tid=752&extra=page%3D1

    回覆刪除
  2. 突然的來樂多又無需翻牆(代理)了,所以趕緊給威師留個言,這篇我也跟著轉載到爵士囚牛論壇里了。威師在大陸粉絲不少,大多是害羞男不吱聲的,我則是牢騷男,有時沒時的說說。假設威師有空又不需要翻牆的話,可以過去看看。

    http://www.angelqiuniu.com/bbs/viewthread.php?tid=752&extra=page%3D1

    回覆刪除
  3. jazzfun:既生瑜,何生亮?(下) - 樂多日誌

    回覆刪除
  4. jazzfun:既生瑜,何生亮?(下) - 樂多日誌

    回覆刪除
  5. jazzfun:既生瑜,何生亮?(下) - 樂多日誌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