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

介紹中音薩克斯風手巴德‧申克Bud Shank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爵士樂手的一生如果像八卦緋聞般活色生香,講述起來理當靈活生動,格外吸引人。如缺乏信心、個性懦弱的「俗辣」Art Pepper,他一輩子渾渾噩噩,不是嗑藥,就是欺負女人。最奇怪的是,他竟然是美國史上最好的中音薩克斯風手之一,年紀輕輕就已經是Stan Kenton大樂團最亮眼的獨奏明星。相較之下,坐在他隔壁,也是吹中音薩克斯風的巴德‧申克,就完全沒有八卦的「條件」;申克天生斜視,一雙鬥雞眼的他,長得既不帥氣,個性也沒有Art Pepper戲劇般地墮落。就演出實力而言,申克絕不遜於Art Pepper。這位曾經活躍於西海岸的中音薩克斯風手,不但是爵士長笛的先驅(雖然他八○年代中期以後就宣告不再公開演奏長笛),更曾和巴西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合作Laurindo Almeida Quartet Featuring Bud Shank,這張專輯被視為開bossa nova樂風之先河,比Stan Getz的作品早了好多年。然而,就八卦「爆點」而言,作為寫手的我,只能跟讀者說抱歉:申克完全「無雷」可言!六○年代以後,西海岸爵士場景急遽沒落,找不到現場演出的活,申克認份地去好萊塢當錄音室樂手、為流行樂團伴奏,或是替電影作配樂。他不嗑藥、不酗酒、不偷東西、不鬧緋聞、從沒被關進牢房、也沒精神失常,過著再也正常不過,一般樂手的生活。如果Art Pepper是小流氓,那申克必定就是乖乖牌了。

弔詭的是,申克與Art Pepper同樣都是美國西岸的「花形」中音薩克斯風手,各自有極為卓越的演奏技巧和迷人的即興實力。然而,九○年代末,當馬賽克唱片重新推出申克所領導的四重奏一九五六~六一年在Pacific Jazz錄音室作品全集時,我們才赫然發現,申克在這段時間的作品,大多已被世人遺忘,部分甚至從來沒有發行過CD,比起Art Pepper八○年代過世前去日本演出五星級的待遇,過世後,大堆頭套裝CD紛紛問世,他的黑膠原盤在網路上被炒高價格,成為蒐藏家的搶手貨,我們不禁感嘆,從作品的市場價值來衡量,乖乖牌還真的戰不過小流氓哩!

既生瑜,何生亮?我們不禁猜想,申克與Art Pepper的演奏實力在伯仲之間,彼此必然激烈競爭,甚至敵視對方吧?實則不然。四○年代後期兩人加入Stan Kenton樂團時,在長達兩年的巡迴公演路上,申克和Art Pepper相知相惜,可是無話不談的好旅伴呢!雖然兩人來自截然不同的生活與地理背景,但音樂偏好卻非常相似:他們最喜歡的單簧管好手都是Artie Shaw,最中意的Charlie Parker獨奏都是Jay McShann的「Hootie Blues」中的片段,以及Charlie Parker有弦樂伴奏的專輯。

音樂偏好、演奏風格與實力都極為相近的兩人,在音樂演奏養成的過程中,都同時吸收了大樂團全盛時期明星樂手的獨奏語彙,以及現代爵士崛起後,更新的咆勃樂風格。若要說申克與Art Pepper有何不同,那就是申克因擅長演奏長笛,曾與巴西樂手一起合作,錄製過大受歡迎的專輯,被視為跨界音樂的先驅。不過,不管別人怎麼貼標籤,在申克內心深處,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忠實的咆勃樂演奏者。

申克是典型的美國中西部人,他出生於俄亥俄州戴騰(Dayton)城郊的農場。父親繼承祖父的家業販售保險,另一方面也開墾自己購得的五十英畝土地,靠著在農場種植玉米與養豬養家活口。申克十歲時,為了加入小學的音樂實驗課程,父母花了十五塊錢買了一支單簧管送他,才學了四個禮拜,申克就展露了驚人的音樂天分,隨即學校為他舉行個人音樂公演,音樂老師Byron Royer稱他為「前途未可限量的優質學生」。

就音樂環境而言,與其他出身於都會區的樂手相較,在中西部出生、長大的申克顯然處於劣勢。他既沒有鄰里街坊的超級偶像可以模仿,居住社區或學校附近也沒有任何稱得上水準的爵士俱樂部。然而,這並沒有阻擋申克探索音樂的熱情。一九三○年代在美國稱王的媒體是廣播電台,靠著一台迷你收音機,申克聽了許多當時最「夯」的流行樂,並為之著迷不已。彼時搖擺樂盛行,大樂團所帶動的跳舞風潮正席捲北美,許多明星薩克斯風手的卓越獨奏,魅惑了不少守在收音機旁的聽眾,包括了青少年時期的申克,他開始改學中音與次中音薩克斯風,並立志成為音樂家。

一九四四年九月,申克進入北卡羅萊納大學,本來主修音樂,後來改為商管與經濟。日後申克轉行當錄音室樂手時,受過一點管理課程訓練的他,詳實紀錄了所有的錄音和演出,在投資方面也十分謹慎。大二時,滿懷雄心壯志的申克瞞著父母輟學,跟隨Johnny Satterfield的樂團巡迴演出。年輕氣盛的申克認為,只有到處闖闖,見識這個世界,他的演奏生涯才有發展的可能。若留在學校等畢業,不過就是多了一張文憑,頂多當個音樂教師。

然而,申克的美夢很快就幻滅了。巡迴一個多月後,樂團已經沒有任何演出工作,無以為繼的年輕團員紛紛返校。彼時世界大戰已經結束,經濟景氣逐漸復甦,面對樂團解散,申克仍不改其志,決定要去加州試試自己的運氣。他謊稱要去洛杉磯的南加大完成學業,跟父親借了一筆錢,搭朋友的便車往西走,「在溫暖的氣候裡當個窮光蛋,總比在寒風中一文不名來得好。」

剛到加州的日子果然非常辛苦,音樂演出的工作不夠養活自己,申克就幫人油漆房子,替人泊車,什麼零活都幹過。他跟幾個樂手分租房子,因為沒有餘錢再學音樂,其中一位室友Frank Harrow去好萊塢的音樂學校學長笛,他就請Harrow回來時轉述老師的授課內容,然後兩人一同練習。

一九四七年秋天,機會終於來敲門。申克加入了Charlie Barnet樂團。Charlie Barnet所領導的樂團很像另一更知名的Woody Herman樂團「Herd」,成員都是白人,但演奏的作品卻深受咆勃樂風潮的影響。Charlie Barnet樂團成員好手如雲,包含了小號手Clark Terry、長號手Herbie Harper以及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等。Claude Williamson出身音樂世家,畢業自東岸知名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他雖然受過嚴謹的古典訓練,但因為學院裡的老師Sam Saxe熱愛爵士樂,啟發了他對Art Tatum、Teddy Wilson等人作品的興趣,在加入Charlie Barnet樂團之後,受到同儕與當時音樂風潮的影響,Williamson逐漸轉向Bud Powell所開創的演奏風格。數年後,Claude Williamson加入申克所領導的四重奏樂團,留下許多咆勃謂濃厚的逸品。

申克在Charlie Barnet樂團中演奏的是次中音薩克斯風,這本來是團長的工作,不過多話的Barnet常在演出時跑到台下和熟客社交聊天,所以由申克頂替他的位置。過了一陣子之後,中音薩克斯風手Walt Weidler突然辭職離開,申克見機不可失,向老闆主動爭取頂替的機會。於是,在Charlie Barnet的首肯之下,申克馬上買了一支吃飯傢伙,新的領導中音薩克斯風手正式誕生,他的演出吸引了西岸最有名的大樂團領班Stan Kenton的注意。

當時Stan Kenton正在為他即將成立的新樂團「Innovations in Modern Music」招募團員。對申克而言,加入全國知名的Stan Kenton領導的樂團,不但意味著工作更穩定,也代表他可因此有更高的知名度。聽完了申克的現場演奏之後,Stan Kenton認可他的薩克斯風獨奏實力,但仍要求他參與長笛試演。這是申克一輩子中唯一一次的試演,苦練三週之後,他也順利通過了。

Stan Kenton樂團匯集了西岸最優秀的樂手;在薩克斯風部門中,申克的同事個個都可以吹至少兩種樂器:Art Pepper吹單簧管,同時也負責次中音薩克斯風獨奏、Bob Cooper吹次中音薩克斯風、雙簧管與英國號、Bob Gioga則是低音薩克斯風與低音單簧管、Bart Calderall負責次中音薩克斯風與巴松管,而申克則負責中音薩克斯風與長笛。當時Stan Kenton必定對於各種管樂的音色變化非常著迷,所以才會要求管樂手至少要會兩種以上的樂器。然而,對聽眾來說,Stan Kenton的大樂團就像龐然怪物,個別樂手的表現固然傑出,但組合起來製造的卻是巨大的噪音,一點搖擺感都沒有。

然而,拜Stan Kenton樂團提供的穩定工作之賜,許多團員閒暇時在荷摩沙海灘旁的燈塔咖啡屋(Lighthouse Cafe)進行了更具實驗精神,更精彩的小編制演出。五三~五五年間是南加州爵士現場演出最輝煌的時期,新鮮的創作氣息瀰漫於海邊的空氣之中;小號手Shorty Rogers與吹管手Jimmy Giuffre輪流寫新曲,每週帶到燈塔咖啡屋給同儕練習。Roger後來另組新團「Giants」,帶走了Jimmy Giuffre與鼓手Shelly Manne,貝斯手Howard Rumsey找來申克、Bob Cooper和Bill Perkins、北歐來的年輕小號手Rolf Ericson,加上從東岸來的咆勃樂傳奇鼓手Max Roach,誕生了新一代的全明星樂團。很快地,Max Roach火熱的鼓點將現場氣氛帶到難以超越的高峰,他帶來的朋友如Miles Davis與Charles Mingus與這些年輕的好手以樂會友,申克也從學到許多寶貴的演出概念與經驗,他在音樂風格上的成熟指日可待。

一九五五年底,申克羽翼已豐,決意單飛。他通知燈塔咖啡屋即將離職,偕同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貝斯手Don Prell、鼓手Chuck Flores組成了自己的四重奏樂團。隔年一月十日,巴德‧申克四重奏正式在洛杉磯的海格(Haig)爵士俱樂部演出,後來更進了首都唱片位於好萊塢的錄音間,為獨立廠牌「Pacific Jazz」留下系列性作品。Pacific Jazz的老闆Richard Bock曾經說過,申克之於Pacific Jazz,就像鋼琴手Horace Silver之於Blue Note,合作的時間不但夠久,作品產量也相當可觀,茲介紹精華如左。


Bud Shank and Shorty Rogers(SBJC系列,編號TOCJ-9333)
錄音時間:1954年3月,1955年5月2日

日本的東芝-EMI策劃的SBJC(Super Bit Jazz Classics)系列,應是目前為止以單張CD形式重新發行罕見Pacific Jazz錄音最眾者。Bud Shank and Shorty Rogers收錄了兩張原盤的錄音,封面設計的概念近似,只是一張是白晝的風景(封面),另一張是黑夜版(封底),日語專輯名為「白天與黑夜的巴德‧申克加一」。究竟多加了誰呢?白晝版是吹翼號的Shorty Rogers,黑夜版則是吹管手Bill Perkins。英文專輯名指的是白晝版的唱片。

此時的申克尚未正式組成自己的四重奏。不過,與他合作的班底可都是燈塔咖啡屋全明星樂團的一時之選,尤其是大他兩歲的師兄Shorty Rogers,不但包辦了白晝版專輯裡所有的作曲工作,演奏表現也十分搶眼,這就是為什麼專輯同時掛上兩人的名字。整體聽來,白晝版(一~六軌)的音樂重視旋律性,帶著一種輕鬆、幽默而舒適的演奏氣氛。尤其是Jimmy Rowles的鋼琴演奏簡潔低調,三言兩語點綴著音樂的進行,搭配柔美的管樂旋律,如此樂風很容易被貼上「西岸爵士」的標籤。然而,仔細聆聽第一軌的「Shank’s Prank」或是第二軌的「Casa de Luz」,前者有明顯的咆勃樂影響,後者則是呼應Dizzy Gillespie的「A Night in Tunisia」,帶著濃厚的拉丁爵士味。就演奏手法而言,申克或Rogers的「語氣」(phrasing)雖然與東岸的咆勃樂不盡相同,但就創作源頭與基本概念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黑夜版(七~十三軌)參與的樂手包括了Bill Perkins(次中音薩克斯風)、Hampton Hawes(鋼琴)、Red Mitchell(貝斯)、Mel Lewis(鼓)等人。和白晝版相較,或許是因為鋼琴手Hampton Hawes取代了Jimmy Rowles,音樂聽起來更為火熱些。而申克搭配Bill Perkins,「雙頭」薩克斯風聯演,無論是演奏默契、旋律的順暢感或是和聲,均屬上乘。即使是兩人共演長笛,如第八軌的「Fluted Columns」,也是帶著咆勃樂的熱情與激昂,完全感受不到冷調。一般樂評在介紹申克早年作品時,常以「酷派」(cool school)音樂稱之,若仔細聽過黑夜版,或許就不會這麼草率的亂貼標籤了!

Laurindo Almeida Quartet Featuring Bud Shank(SBJC系列,編號TOCJ-9446)
錄音時間:1954年9月

這是申克在Pacific Jazz時代的錄音裡,咆勃樂影響的成分最少的一張專輯,然而整張作品有極其優美的旋律、出眾的品味以及恰如其分的律動感。主要原因是巴西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主導了整體音樂的進行。他並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爵士吉他手,也不是傳統的桑巴(samba)藝人。他的特色是透過對巴西古典音樂的掌握,為五○年代的美國爵士場景帶來一股清新的拉丁音樂風。整張作品以演奏巴西音樂為主,申克則在主旋律之間,適度地加上優美的薩克斯風即興。

出身里約‧熱內盧的Laurindo Almeida於一九四七年加入Stan Kenton樂團。在這之前,就已經是巴西廣播電台的伴奏樂手與知名的表演者。他在這張專輯中的曲目源自「Sunset Strip」俱樂部中與貝斯手Harry Babasin的二重奏演出,頗受聽眾歡迎。很快地,由於申克與鼓手Roy Harte的加入,二重奏擴充為四重奏,並且在海格俱樂部有固定的表演場次。當時在海格俱樂部有固定演出的樂手,如Chet Baker、Gerry Mulligan、Laurindo Almeida與申克等人,後來都為Pacific Jazz錄音、發行唱片。

Laurindo Almeida Quartet Featuring Bud Shank發行時,法國導演Marcel Camus執導的作品「黑人奧菲斯」(Black Orpheus)尚未問世,薩克斯風手Stan Getz也還沒有發行任何融合桑巴與爵士樂的bossa nova專輯,世人對於巴西音樂仍十分陌生。回想起來,Pacific Jazz的老闆Richard Bock會發行這張專輯,簡直是不可思議。以市場價值來衡量,它的存在像個異數,以美學創意而言,它也算是世界融合音樂的先鋒了。

The Bud Shank Quartet (SBJC系列,編號TOCJ-9454)
錄音時間:1956年1月25日

The Bud Shank Quartet是申克組成四重奏之後,在Pacific Jazz發行的首張作品。它同時也收錄於馬賽克唱片發行的巴德‧申克四重奏一九五六~六一年Pacific Jazz錄音室作品全集中。比較兩種CD版本,由東芝-EMI發行的日版標榜的是「24 bit remastering」,薩克斯風的形體鮮明、整體的聲響較明亮,算是略勝一籌,不過,囿於原始錄音器材的限制,鋼琴的聲音偏稀薄,似乎是現代科技無法克服的缺陷。

這張專輯有多好聽?筆者願以「絕品」兩字來形容。剛組成自己樂團的申克,無論是演奏實力與即興靈感都處於顛峰,他嘗試建立自我風格的野心、卓越的演出技巧以及信心滿滿的即興概念,在這張作品中表露無遺。申克一方面受到Charlie Parker的影響,在中板速度的曲子中會突然以飛快的速度(加速拍,doubletime)演奏曲子(如第一軌的「Bag of Blues」),另一方面則保持了中音薩克斯風音色與旋律的優美,這點又與Lester Young、Zoot Sims較為類似(如第三軌的「All This and Heaven Too」)。為了支撐申克的咆勃語彙演奏,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在此也展現了高超的演奏技巧。火力全開的他,效法的正是東岸的咆勃名家Bud Powell,繁複亢奮的旋律為其特徵,而鼓手Chuck Flores則神似Philly Joe Jones,動態十足的鼓點,再搭配Don Prell響亮、Q度十足的貝斯撥奏,三者組成出情感濃烈的律動節奏,支撐著申克搖擺多汁、韻味滿分的薩克斯風旋律。

雖然The Bud Shank Quartet在筆者的心目中是一張銘心絕品。但很諷刺的是,申克之所以開始在爵士唱片的市場中受到矚目,部分原因是Art Pepper當時還在吃牢獄飯,申克遂被視為小流氓的接班人,即使是日本樂評人小川隆夫寫的The Bud Shank Quartet內頁說明中,仍不忘在演奏曲目的介紹中,將申克拿來與Art Pepper「超級比一比」。

其實,做個「無雷」的乖乖牌絕對不是原罪,申克也不該只能站在「西岸薩克斯風一哥」的陰影中。就像所有崛起於二次戰後優秀的薩克斯風手,申克同時吸收了搖擺時代明星樂手知名的柔美風格,以及咆勃時代嶄新的音樂語彙。而他在Pacific Jazz留下的錄音,雖有如雪泥鴻爪,但仍是記錄了自我成長,為申克精彩的風格作見證。

下個月「爵士樂唱片的故事」專欄中,將繼續推薦、介紹申克其他專輯,包括Pacific Jazz時期,以及後期組成「LA 4」樂團後錄製的作品。

留言

  1. 威師!小弟在大陸這裡正在追《三國》新版電視劇,剛看過了周瑜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噴血而忙。今日突逛你的博客竟然說到這更說到我甚為喜歡的Bud Shank ,坦白說,我喜歡他更甚一些與那個魅力流氓Art Pepper。

    因為出於對該宏文的偏愛,所以轉載去國內的論壇,希望威師莫要介意,若是不願意的我盡可刪除。

    http://www.angelqiuniu.com/bbs/viewthread.php?tid=752&extra=

    回覆刪除
  2. dear burnwall,
    轉載沒問題啊!不過別忘了這篇文章一個月以後會貼下集。另對岸樂友若有回饋,也記得告訴我一聲。

    回覆刪除
  3. 小威你好:
    不好意思,我是GQ雜誌的採訪編輯趙敍廷,冒昧留言還請見諒.

    敝刊七月份雜誌內文將規劃一”Summer Of Love”專題,邀請各界術業有專攻作者,以Love一字貫穿,蒐羅關於夏天的情感與回憶,構成愛上夏天的理由。其中包括夏日滋味、夏日節慶(祭典)、夏日步道、夏日爵士、夏日廣告、夏日初戀….等等主題

    舉例:

    1. 詹偉雄老師抒發夏天參加運動賽事(NBA總冠軍賽世界盃 溫布敦…等等)的感想,重現每年某月某場重要的賽事,整個城市迎接夏季運動季節的高昂情緒。

    2. 廖鴻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老師描寫因夏季黑潮造訪而豐富的台灣海洋生態,鯨豚觀賞。

    3. 五月天阿信從”暑假、樂團、初戀”等主題出發,紀錄生命中留下深刻回憶的青春少年時的人事物、虛擬一場夏日戀情、或夏天舞台上每一場與歌迷發生關係的演唱會點滴

    切入主題,敝刊想請小威先生針對夏日爵士主題發揮,從樂手故事 史上重要的演奏會, 流派, 最富夏日風情的爵士樂等等角度切入.
    或可以側寫您參加過的夏日爵士音樂節, 甚至是台灣行之有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與讀者分享夏天與爵士發生關係的理由.

    若您有興趣為此專題撰文,請與我聯繫.
    0916-894-074
    paige@condenast.com.tw
    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