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爵士樂回顧:新盤篇

大約是受到實體唱片市場蕭條的衝擊,除了少數獨立廠牌發行的片子仍有可觀,大唱片公司幾乎沒有發行什麼精彩的新片。即使有,也幾乎無法引進臺灣。因此,這篇文章把前年來不及評鑑的CD一併納入二○○九年討論的新盤範疇之內,讓讀者也能回顧更早發行的精彩好盤。

Rudresh Mahanthappa – Kinsmen (Pi)
這是二○○八~九年之間,在北美發行的新片中最有話題性的專輯。資深樂評人Gary Giddens甚至還在去年的《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中,極為慎重地推介了這張專輯,並且指出Kismen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重大成就」。領銜樂手Rudresh Mahanthappa連續四年被Downbeat雜誌選為中音薩克斯風類的明日之星,活躍於紐約的音樂表演圈,近年來主要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紐約的小廠牌Pi Recording旗下發行。

Kismen最重要的成就,在於它重新探索、定義南印度音樂與爵士樂結合的可能性,為全球的爵士樂迷開啟了一扇嶄新的音樂類型融合之窗。雖然向印度音樂借火的創作屢屢出現於六○年代的爵士樂表演之中,例如John Coltrane的即興旋律中採納了印度的raga,但從某種程度而言,他並沒有真正將印度音樂融合於爵士樂的創作,至多只是將它當成自我發展的練習簿而已。真正深入鑽研南印度音樂,將印度古典旋律與節奏融入爵士樂的創作是Rudresh Mahanthappa,這應該是二十一世紀前十年最有意思的爵士創作成就了!

由具有印度血統的Rudresh Mahanthappa來嘗試印度音樂與爵士樂的融合,或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過,說他是印度人,就像說美國總統歐巴馬來自非洲一樣的奇怪,因為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Mahanthappa出生於義大利,成長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先後在波士頓百克里音樂學院、芝加哥狄保羅(DePaul)大學拿到音樂學士、碩士學位,其音樂養成過程幾乎與印度音樂傳統無涉。Mahanthappa真正對印度音樂產生興趣是念百克里音樂學院時,他的哥哥買了一張名為Saxophone Indian Style的專輯送他。最初他哥哥只是將這張專輯當成一個玩笑,因為薩克斯風並不是印度音樂使用的樂器,Saxophone Indian Style就像在菲律賓欣賞雪景一樣的荒謬。然而,這張專輯並非是一個玩笑:在印度以薩克斯風演奏印度古典音樂真有其人,他是Kadri Gopalnath,一個克服了樂器限制,能夠靈活且快速地演奏微調音樂的高手。數年之後,Mahanthappa赴印度演出時,找到了這位大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切磋學習,兩人終於在紐約亞洲社會的贊助下公開演出,其共演成果就是Kismen這張專輯。

Kismen主要由五首長段(六分鐘以上)的即興演奏組成,每首長曲之間穿插著短曲,通常後者的樂器編制會比較簡單。第一軌的「Introspection」由巴基斯坦裔的吉他手Rez Abbasi以簡單的旋律線襯底,帶出Mahanthappa咄咄逼人的即興旋律。接下來的「Ganesha」是這張作品的前段高潮:它以降B調的六小節藍調為主,但帶出的音樂卻是五顏六色,絢爛繽紛的跨界對話:帶著美國東岸色彩的吉他旋律,搭配印度小提琴手A. Kanyakumari的性感滑音,以及Poovalur Sriji細膩的mridangam節奏,更不用說Kadri Gopalnath以驚人的技巧演奏南印度古典旋律了。這張專輯中段的「Longing」帶著美國五○年代咆勃全盛時期的抒情曲味道,但它卻是架構於南印度音樂的節奏之上,讀者可仔細比較兩位薩克斯風手演奏的手法有何差異,整首曲子聽來風味十分迷人。Kismen最末段的高潮是十五分鐘長「Convergence(Kinsmen)」,每位樂手都有極為激昂的即興表現,特別是Rudresh Mahanthappa與鼓手royal hartigan(不用懷疑,他的名字全為小寫)的對飆,被樂評人譽為John Coltrane與Rashid Ali之後最偉大的「薩克斯風—鼓」即興演奏,是本張專輯的必聽曲。

Sonny Rollins – Road Shows Vol. 1 (EmArcy/Doxy)
經歷一甲子的演奏生涯,薩克斯風手Sonny Rollins已成為同輩樂手中碩果僅存者,比他年紀更長的咆勃鋼琴傳奇Hank Jones雖仍活躍,但畢竟廉頗老矣,幾次心臟病發作,讓這位Jones家族裡的老大演奏水平江河日下。Sonny Rollins可不然,他不但安然度過上世紀最慘澹的七○年代,在八○年代時,更以薩克斯風傳奇之姿,活躍於各大音樂節的演出至今。與其他爵士樂手最大的不同是,Sonny Rollins的演出已經不是單純的小眾爵士樂。他通常都在大型體育館或公園中舉行音樂會,聽眾動輒上萬,其氣勢可與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互相媲美。他的明星氣質,老當益壯的活力,搭配著卓越的演奏技巧,長篇大論、出神入化的即興旋律,帶給聽眾極大的滿足與娛樂效果。

正因為Sonny Rollins在舞台上的演出魅力無窮,一般樂評人均認為Sonny Rollins的現場演出水平超過錄音室專輯,這個現象似乎在七○年代後期以後越來越明顯。如果只是聆聽此一時期的錄音室專輯,會覺得Sonny Rollins並沒有超越之前的自己,特別是他在Blue Note或Prestige廠牌的表現,而那已經是六○年代以前的事情了。實情是,Sonny Rollins可能是世界上最勤於琢磨演奏技巧與音樂概念的薩克斯風手之一,他持續地鑽研音色、自我表達、和聲與旋律…等可能性,Road Shows Vol. 1提供了很好的見證。

這張專輯收錄了七首曲子,皆為Sonny Rollins過去三十年來巡迴各地演出的現場演出錄音。其中「More than you know」、「Easy living」是樂迷熟悉的抒情曲,Sonny Rollins將原本很簡單的主題旋律,以各種不同的技法詮釋,延長即興旋律,而他那金屬色澤鮮明,放客節奏濃厚的陽剛音色,則成為表達個人風格的正字標記。「Tenor Madness」最早錄製於一九五六年,原本的搭檔是當時聲望遠不及他的John Coltrane,現已成為Sonny Rollins最有名的作品之一。Road Shows Vol. 1所收錄的現場版本是Sonny Rollins與長號手Clifton Anderson聯合演出,是一首可以表現咆勃樂驚人技巧的名作。筆者最鍾愛第三軌的「Blossom」,這首曲子從未正式發行錄音室版,係Sonny Rollins的原創曲。曲子的主旋律聽起來有點像電影「巴黎最後探戈」主題曲,連Sonny Rollins演奏的手法都與Gato Barbieri有點相似,在拉丁節奏中帶出激昂又不失優美的旋律,是一首盡情演繹而又能帶動現場氣氛的傑作。

Baptiste Trotignon – Share (Naive)

幾年前曾經與鼓手Aldo Romano來臺演出的法國鋼琴手Baptiste Trotignon,去年發行了一張新專輯Share,不但收錄了十一首個人作品,還與活躍於紐約的小號手Tom Harrell(在本張專輯中演奏翼號flugelhorn)、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等人合作,強烈地展現向北美市場進軍的企圖心。拜他曾經來台演出,在本地略有知名度之賜,代理商把他在Naïve廠牌發行的專輯全數都引進了,這幾張專輯都非常值得聆聽、蒐藏,愛好爵士鋼琴的樂迷可千萬不要錯過。

Baptiste Trotignon之前的作品以鋼琴獨奏或三重奏為主,洋溢著濃厚的歐陸古典味與纖細感。Share固然保留了Baptiste Trotignon擅長的細膩感,但在風格方面,可聽出已經Baptiste Trotignon想藉由整體聲響的「經營」,由簡入繁,塑造更鮮明的個人演奏風格。以第一軌「First song」為例,與之搭配的貝斯手Matt Penman、鼓手Eric Harland緊緊跟隨Baptiste Trotignon的主旋律與變化,打造出內涵豐富的聲響,其水準直逼北美「鋼琴一哥」Brad Mehldau三重奏,令人印象深刻。

Mark Turner、Tom Harrell在Share專輯中跨刀演出「Samsara」、「Dexter」等曲子,前者是溫暖的抒情曲,後者則是獻給薩克斯風大師Dexter Gordon,屬於激昂的精純咆勃樂作品。兩人在「Dexter」一曲中你來我往,有功夫紮實的合奏與即興表現,聽起來很過癮。除此之外,Mark Turner在「Flow」中的即興樂句也很有可觀,而緊接在後面的「Blue」一曲,是Tom Harrell與Baptiste Trotignon的二重奏作品,兩人表現均不俗。

往年在寫年度新盤推薦時,若是要選咆勃或後咆勃風格的佳作,總是會優先注意High Note或Maxjazz廠牌發行的新片。Baptiste Trotignon的Share會入列,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意外。不過,仔細聽完這張專輯,這位法國鋼琴手與北美樂手合作的作品會雀屏中選年度好片,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以創意及即興水平來說,都有九十分以上的水準,也怪不得去年九月逛東京新宿Disk Union爵士館時,一樓右手邊的新貨區擺滿了這張新片,對日本樂迷而言,這樣的結合可說是正對胃口!

Charles Tolliver – Emperor March (Half Note)
俗語說:「薑是老的辣」,此話一點都不假。這幾年來,筆者在選年度好盤時,崛起於六○年代後期的老將如Charles Lloyd、Bennie Maupin、Charles Tolliver特別容易入列。為什麼?雖然年事已高,但這些資深樂手一方面根植於音樂傳統,另一方面則不斷探索前衛領土,從和聲、音階甚至編制方面持續創新,讓爵士樂跳脫窠臼,不再只是老套的情調音樂,其努力值得肯定。由小號手Charles Tolliver領導的大樂團現場演出錄音Emperor March,演出格局恢弘大度,個別樂手的即興演出精彩,絕對是去年發行的優質新盤之一,值得推薦給喜愛六○年代後期的「In and Out Jazz」樂迷。

或許有些人會將Emperor March視為Charles Tolliver於二○○七年發行的With Love之續集,因為兩張專輯都是大樂團編制的作品。事實上,無論是選曲、詮釋手法或樂手編制等方面,Emperor March與With Love的內涵並沒有太多相似之處。Emperor March前兩軌的演奏反映了John Coltrane樂團的影響:異國情調的音階、McCoy Tyner式的威力演奏(power play)、熱力四射的管樂即興。以第二軌的「I want to talk about you」為例,這首曲子原為歌手Billy Eckstine所作,但最有名的是John Coltrane的版本。Charles Tolliver在Emperor March中再一次詮釋了這首名曲,主奏的薩克斯風手是Billy Harper,他將John Coltrane的音色與神韻掌握得恰到好處,搭配氣勢驚人的大樂團聲響,可聽性極高。

Emperor March的聆聽高潮是第三軌的專輯同名曲,據說創作靈感的來源是南極最有名的動物:帝王企鵝。話說Charles Tolliver有一次看了生態紀錄片,對於帝王企鵝在過冬時不辭勞苦地遷徙以繁衍後代,印象十分深刻,於是寫下這首作品。曲子一開始以輕鬆的長笛/長號合奏開場,隨即進入更繁複、激昂響亮的全體合奏,接下來則是中音薩克斯風手Todd Bashore、長號手Mike Dease與鋼琴手Anthony Wonsey依序輪流即興,他們的知名度雖然不是特別高,但個別表現都很精彩,從錄音中也可聽出現場演出的氣氛極為熱烈。

說起來,這些走「In and Out Jazz」路線的樂手如Andrew Hill、Charles Tolliver、Sam Rivers等人,對於指揮爵士大樂團演出都很有興趣,對於如何將爵士樂的「現代性」融入大樂團的演奏之中,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可惜的是,由於編制龐大,又不想犧牲個別樂手的即興演奏片段,大樂團在演出一首曲子時,動輒數十分鐘,使得大部分的唱片公司望之卻步,不願發行現代爵士大樂團的專輯。有鑑於實體CD市場日漸衰退,我們只能寄望未來有更多精彩的長段作品可在網路提供下載服務,不要讓這些好作品被淹沒、遺忘!

上原廣美(Hiromi Uehara) – Place To Be (Telarc)
二○○九年是日本女鋼琴家上原廣美豐收的一年。她再度來台舉行鋼琴獨奏會,也活躍於全球各大音樂節與俱樂部的演出,更與貝斯老將Stanley Clark合作,發行了新的三重奏專輯(CD與LP版皆有),還演奏了搖滾樂團「嗆紅辣椒」的曲子。除此之外,上原也發行了首張個人鋼琴獨奏作品Place To Be,已於今年一月下旬正式在台上市。

「Place to be」係上原廣美巡迴國際演出時常演奏的安可曲,音樂感性抒情,是一首很受歡迎的作品。談及這張專輯的創作動機時,上原廣美說,自己已屆而立之齡,也嘗試過許多不同編制組合與風格的創作,平日忙於旅行與表演的她,總希望可以將旅途見聞與心情記錄下來,作為自己三十歲的生日禮物。如同專輯收錄的曲名如「Choux a la crème」(法國)、「Sicilian Blue」(義大利)或「Capecod Chips」(美國)所示,過去幾年來,上原去過的國家可真不少,她將旅途見聞轉換為音樂,透過她的創作,或許樂迷可進一步瞭解這位爵士鋼琴天才的心路歷程。

上原的鋼琴演奏風格廣泛地吸收了各家之言:Art Tatum、Oscar Peterson驚人的速度與華麗的裝飾音、德布西的印象派、放客搖滾、甚至日本民謠。她信手拈來,將之組成活潑又有自信的即興樂句,音樂色彩繽紛多元。而這位女性鋼琴家肢體表情豐富、狂掃琴鍵的現場演出,則凝聚了一大票死忠的粉絲,在巡迴世界的演出中追著她到處跑。Jazztimes雜誌的記者說,這種著迷的奇景,以前也僅見於「死之華」(Grateful Dead)的粉絲團,上原廣美居然可以有像搖滾明星般的磁力,真是不可思議。

這張專輯中的「賭城萬歲」(Viva! Vegas)組曲(第九~十一軌)非常有意思:「Show City, Show Girl」描述的是美女舞者如雲的賭城秀,主旋律聽起來就很像熱鬧的美式秀場音樂,充滿了懷舊的風味。「Daytime in Las Vegas」想表達的是賭城白天的沈靜,有著入夜之後所沒有的蕭瑟、寂寥。組曲的高潮是「The Gambler」,上原以鋼琴音符模擬吃角子老虎的叮叮噹噹聲,接下來則以瘋狂的演奏速度來形容賭場的熱鬧與賭客瘋狂的賭性與用不完的精力,煞是有趣。最後一軌「Green Tea Farm」曾經收在上原較早的專輯之中,主要是為了紀念在日本靜岡經營茶園的上原祖父。比較特別的是,這張專輯收錄的是vocal版,由另一位日本重要的女性鋼琴家矢野顯子跨刀,擔任演唱工作,矢野嬌媚尖拔的嗓音,讓這張專輯增添了些許特別的和式風味。這幾年來,上原廣美與矢野顯子的雙鋼琴演出極受歡迎,筆者預測:接下來上原要出的新專輯,應該就是與矢野顯子合作了!

最佳跨界音樂



去年南半球大國巴西取得二○一六年奧運主辦權。這項光榮來得不意外:作為南美物產豐富的強國,巴西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熔爐,擁有眾多傑出的音樂創作人。無獨有偶地,筆者認為去年最好的跨界音樂有兩張,一張流行,一
張嚴肅,均出自巴西藝人之手。流行類的代表作是吉他手Oscar Castro-Neves在東京Blue Note的現場演出Live at Blue Note Tokyo (CT music),有多位巴西樂手參與,現場演奏氣氛熱烈,錄音也非常發燒。嚴肅類的代表作是另一位重量級吉他手Egberto Gismonti在德國廠牌ECM發行的Saudacoes雙CD,他與古巴女子弦樂團合作,以七個樂章來歌頌巴西的族群與文化的融合,旋律深沈、氣勢雄渾,有史詩般的格局。

最佳新盤主題系列


此獎要頒給致力於義大利爵士推廣工作的日本人豐田聰,以及他所創設的獨立廠牌Albore Jazz,單是二○○九年就發行了六張優質新盤,參與樂手都是義大利爵士樂壇的頂尖好手,老中青三代都有。在曲風方面,主要是以聽起來很過癮的精純咆勃風格為主。豐田曾經在義大利居住過一段時間,對當地的音樂、文化與歷史相當有瞭解,由他所撰寫的內頁說明,對於想認識對義大利爵士史的樂迷而言,相當有實用價值。在這一系列專輯中,鼓手Tony Arco領銜的三重奏專輯Rather Odd…、鼓手Vittorio Sicbaldi領銜的Four More五重奏專輯The Way、以及鋼琴手Luigi Martinale領銜的三重奏專輯Le Sue Ali最值得推薦給爵士同好。

最佳CD封面與內頁設計

這個獎項頒給紐約前衛薩克斯風手John Zorn領銜的O’o(夏威夷一種絕種的鳥類名),由來自香港,Tzadik廠牌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Heung-Heung Chin操刀,她的畫風細膩,蘊含後現代多元風格拼貼的趣味性。這張專輯的內頁是一本鳥類素描簿,深具蒐藏價值。O’o同時也被許多樂迷選為年度好盤,是一張偏搖滾風格的即興作品。



最佳爵士樂雜誌主題企畫

這個獎頒給創立於一九六七年的日本《爵士批評》雜誌,去年發行的「150號紀念特別號」。它不但重刊了創刊號內容與每一期的封面,也邀集了許多元老級的主筆一起來回憶「我的爵士批評」。就在若干實體英語爵士樂雜誌先後陣亡之際,二○○九年七月份的《爵士批評》專號,有其值得紀念的特別價值。這本小眾爵士雜誌如何可以一路走過四十二年的光陰歲月(還記得臺灣的《都會搖擺》撐了幾年)?「全共鬥」時期的那些走上街頭抗議的左翼文藝青年,如今都已經是白髮蒼蒼的「團塊世代」--退休的阿伯與阿媽了。他們之所以還頑固地堅持自己所愛,正因為爵士樂具有千變萬化的創作形式與演奏能量。有趣的是,在一九七九年以前《爵士批評》的雜誌封面設計較偏前衛風,與一九八九年以後,畫家和田誠(為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操刀)設計的人像畫封面,南轅北轍,具體而微地反映了爵士聽眾市場的變遷。

最佳現場演出
在臺灣的現場演出方面,最佳現場演出獎要頒給去年十月在臺灣台中爵士音樂節演出的法國手風琴家Richard Galliano四重奏,令人嘆為觀止的琴技,絕佳的即興默契是勝出主要原因。筆者去年在國外看到最好的演出,是沈潛了十二年沒有發片,最近復出的日本鋼琴家大西順子在東京爵士音樂節的三重奏演出,她的壓軸曲「So Long Eric」,原本是美國貝斯手Charles Mingus與Eric Dolphy分道揚鑣時,寫給這位愛將的作品,大西順子出神入化的長篇即興演出,風格變化多端,行雲流水,彷彿「史上最強鋼琴說書人」 Jaki Byard再世,十餘分鐘的即興演出,將現場氣氛炒作得極high,所謂「餘音繞樑」,此其一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