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隆尼亞之火

::談爵士鋼琴家帖帖‧蒙特柳Tete Montoliu

雖然西班牙音樂對於美國現代爵士樂有些影響,如小號手Miles Davis的Sketches of Spain,或是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的Ol’e Coltrane,皆是以民族色彩強烈的西班牙音階或旋律來發展即興演奏。但比起鄰近的法國、荷蘭,西班牙卻曾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爵士沙漠。這個現象在一九三○=四○年之間特別明顯。當許多美國樂手紛紛從大西洋彼端渡海而來,在法國巴黎或荷蘭阿姆斯特丹落腳,並穿梭於歐洲各大爵士俱樂部謀生時,西班牙正飽受內戰摧殘,處於民不聊生的悲慘狀況,之後內戰停歇,歐陸隨即掀起二次大戰,被列強覬覦的西班牙亦無法倖免,再度捲入戰火。當時喜歡美國音樂的西班牙人唯一的精神寄託,是被比喻為音樂沙漠中的綠洲,一家名為La Vos de su Amo,專門發行七十八轉唱片的廠牌。當然,在社會動亂頻仍,物資缺乏的西班牙,聽音樂是十足奢侈的嗜好,大部分的音樂愛好者只買得起二手唱片。即使盤況不佳,聲音稀薄,樂迷仍視為罕見珍寶,再三反覆聆聽。

西班牙最有代表性的爵士鋼琴家帖帖‧蒙特柳(Tete Montoliu),便是誕生、成長於這樣困頓的年代。當知名的美國爵士樂手如Fats Waller、Louis Armstrong或Duke Ellington先後旅法演出,獲得熱烈迴響時,蒙特柳卻僅能靠聆聽Art Tatum、Earl Hines或是Bud Powell的唱片解渴。然而,貧瘠的或惡劣的環境從來沒有阻礙過蒙特柳,這位一出生就全盲的樂手,不向命運服輸,終究克服了重重障礙。他崛起於荒蕪的爵士沙漠,卻靠著驚人的天分獲得矚目,最後不但成為一流的爵士鋼琴家,更是歐洲數一數二,最受美國樂手青睞的伴奏樂手。正因為蒙特柳是如此傑出的樂手,西班牙才能成功地和現代爵士樂潮流接軌。更精確地來說,以作為加泰隆尼亞(Catalu?a)自治區一份子自豪的蒙特柳,就像是國際親善大使一般。透過一流的技巧與火熱的演奏,將帶有濃烈民族特色的當地歌謠與音樂風格介紹給全世界的樂迷,說他是「加泰隆尼亞之火」,絕不為過。

蒙特柳於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巴塞隆納。父親是巴塞隆納管弦樂團的雙簧管手,也在當地演奏跳舞音樂謀生,母親則是爵士樂迷,對於當時流行於美國的爵士大樂團,以及紐約盛極一時的「闊步」(stride)鋼琴演奏極為著迷。她對爵士樂的喜好,不但開啟帖帖‧蒙特柳對爵士樂的興趣,也促使他一開始就選擇了鋼琴為主要學習樂器。

蒙特柳從私立的盲童小學畢業之後,順利進入了巴賽隆納音樂學院,在那裡他不但認識了許多喜愛爵士樂的同好,更在俱樂部裡認識了當時旅居西班牙的美國薩克斯風手Don Byas。據說Don Byas會選擇落腳於西班牙,而不是法國或丹麥,是因為那裡的物價低廉,生活可過得更舒適。Don Byas是一個擅長演奏搖擺樂旋律的樂手,詮釋抒情歌謠的功力可媲美大師級的Coleman Hawkins與Lester Young。

蒙特柳認識Don Byas時,僅是沒沒無名的音樂學院生,但這位全盲少年的音樂潛力以及演奏風格,讓Don Byas想起另一位半盲的天才鋼琴手Art Tatum。Don Byas不但與蒙特柳同台演出了兩年,這位來自美國的前輩更傳授了不少演奏經驗給這名少年。不到幾年的時間,蒙特柳已經是巴塞隆納爵士樂壇的話題人物。十七歲時,他已經能獨當一面,在巴塞隆納劇院裡領導其他樂手進行「即興共演」(jam)的演出。

進入五○年代之後,蒙特柳獲得了更廣泛的矚目,許多美國知名的樂手赴歐洲巡迴演出時,經常點名要找他一起合作。蒙特柳第一份巡迴演出的差事來自於電鐵琴手Lionel Hampton,連續半年的合作獲得好評之後,在RCA唱片公司的安排下,兩人進了馬德里錄音室,錄下了由Lionel Hampton領銜的Jazz Flamenco,這也是有蒙特柳參與的首張專輯。

在這之後,蒙特柳的演奏事業蓬勃發展,成為各大音樂節的熱門人物。例如,一九五八年他與美國樂手Doug Watkins(貝斯)、Art Taylor(鼓)合組三重奏,參加了法國坎城爵士音樂節的演出。到了六○年代時,他也曾在德國音樂節中,與德國的長號手Albert Mangelsdorff、美國的小號手Chet Baker同台演出,在柏林的「藍調」俱樂部裡,為客居歐洲的中音薩克斯風手Herb Geller、吹管手Sahib Shihab、小號手Benny Bailey等人伴奏。一九六三年時,他是丹麥首府哥本哈根知名爵士俱樂部「蒙馬特爵士屋」(Montmartre Jazzhus)的常駐鋼琴家,為許多知名的薩克斯風手伴奏,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諸如Dexter Gordon的Something Different、Bouncin' With Dex, Archie Shepp與Lars Gullin合組的五重奏錄音The House I Live In、Roland Kirk的Kirk in Copenhagen…等專輯。

雖然蒙特柳在五、六○年代錄製了不少專輯,但真正具有代表性,最能展現其鋼琴技法與風格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七○年代以後完成。在這段期間,無論是Discophon、Steeplechase、Enja或是Timeless等廠牌,都記錄了蒙特柳不凡的演奏表現。若以質量而論,蒙特柳在Steeplechase所錄製的專輯最有可觀,也最容易找,值得樂迷注意。以下就介紹幾張蒙特柳錄製於七○年代,較有代表性的專輯。

Body & Soul (Enja, 1971)

這是一張錄製於德國慕尼黑「多米錫爾」俱樂部(The Domicile)的鋼琴三重奏作品,貝斯手是George Mraz,鼓手為Joe Nay。雖說是一場火熱的精彩演出,這張專輯並沒有馬上問世,可能是出於版權問題,直至一九八三年,才由老牌的德國爵士廠牌Enja發行首刻盤,之後這張專輯被復刻多次,在日本甚至重新發行了好幾次CD版,可說是蒙特柳最知名的專輯之一。

一開場的曲目「Sweet Georgia Fame」為女歌手Blossom Dearie所作,是旋律相當優美的歌謠。蒙特柳以輕快的鋼琴獨奏開場,將曲子想要表達的愉悅氣氛鋪陳開來,貝斯與鼓隨即加入,帶出了主旋律,接下來的即興部分也一直保持著快板節奏。雖說三位樂手以極快的速度演奏這首曲子,但聲響細節是毫不含糊的,穩定的重音與鼓點,緊密地搭配著蒙特柳奔放的鋼琴旋律與複雜的和聲,聽來十分過癮。

第二軌的「Old Folks」也是一首抒情歌謠,不過因為是慢板速度,蒙特柳改變了演奏策略,不再以一飛沖天的驚人技巧取勝,而是深化、演繹這首曲子的感性內涵。接下來的「Blues」則展現了這位盲人鋼琴家最擅長的演奏手法:以充滿躍動感的手法來演奏他自創的藍調作品。蒙特柳彈奏鋼琴時,一方面吸收了美國主流鋼琴家,如Art Tatum或Oscar Peterson華麗、繁複的演奏特色,另一方面又能向外擴張,使用更有現代感的音程,更為複雜的和聲,甚至以高速疾走,讓整體的演出不落俗套,從而展現歐洲鋼琴手俐落、剛猛的一面。

第四軌的「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是以倫敦街景為主題的標準曲,據說在四○年代曾流行一時。蒙特柳雖然以柔美無比的獨奏旋律開場,接下來的即興演奏仍然十分炫技。專輯同名曲「Body and Soul」也是耳熟能詳的歌謠,熟悉這首旋律的樂迷,不妨將聆聽重點放在蒙特柳如何延伸即興樂句,而節奏組合又如何搭配其驚人的演奏速度,製造完美和諧的鋼琴三重奏聲響。

Recordando a LINE (Discophon/Black Lion, 1971)
這張專輯原來是由西班牙廠牌Discophon發行,後由Black Lion改名為Body and Soul重新問世,很容易跟前一張專輯混淆。筆者手邊的專輯是九○年代末,日本「正名」再度重新發行的CD版,由於是仿mini LP的紙殼包裝,不難想像黑膠原盤的樣貌。替這張專輯撰寫內頁說明的樂評人杉田宏樹指出,Recordando a LINE即「懷念LINE」之意,LINE應該是個女性名。像這樣以紀念女性為初衷,來幫專輯或曲子命名,在蒙特柳的作品中可說是很常見。

整張專輯以慢板歌謠「I Should Care」開場。這首曲子最有名的應該是Bill Evans演奏的版本,蒙特柳的版本則是以簡單的主旋律構成,演奏時間也很短,完全不像這位鋼琴家一貫的風格。選擇這樣的詮釋手法其實是故意的,為的是要帶出接下來的「Sweet Georgia Fame」這首快板的曲子,一弱一強的反差,就是要製造戲劇性的聆聽效果,講求速度與技巧的蒙特柳,在這裡展現了生動的演奏與律動感。

第三軌「Will Be Together Again」的演奏速度稍微放慢,節奏組以舒適的搖擺節奏,襯托蒙特柳靈巧流暢的鋼琴旋律。第四軌「I Can’t Get Started」也是有名的抒情曲,有趣的是,蒙特柳並沒有在開場時鋪陳著名的主旋律,反而先演奏中段的樂句,並且加以盡情地延伸即興,最後才出現簡短的主題旋律,穿插著各式各樣的旋律變化,強烈的個人風格不言可喻。

從第六軌開始的曲子,可視為這張專輯的下半場演奏。「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延續第一軌前奏曲的演奏手法,簡短而低調,為的是要帶出接下來情緒激昂的專輯同名曲「Blues For LINE」。蒙特柳在這裡露了一手「威力演奏」(power play)的技法,更戲劇化的是,貝斯獨奏一停之後,蒙特柳馬上就接上攻勢凌厲的鋼琴旋律,然後再接續波濤洶湧的鼓聲,其凶猛的程度不遑多讓。蒙特柳以強弱反差來凸顯演奏戲劇性的偏好,或許是來自於西班牙佛朗明歌舞蹈中,強調對比鮮明節奏感的傳統。這種鮮明的演奏風格,在第九軌輕快奔放的「Body And Soul」與最後一軌抒情慢板的「My Funny Valentine」,再一次得到驗證。

Body & Soul 與Recordando a LINE是蒙特柳七○年代的前期代表作,兩張專輯演奏的曲目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歌謠,主要聆聽的重點,是以蒙特柳卓越的琴技和戲劇化的演奏手法為主,接下來在Steeplechase發行的Catalonian Fire,曲目與Body and Soul、Recordando a LINE多有重複,但表現依然精彩。他的鋼琴演奏,簡而言之:「酣暢淋漓」!

Tete! (Steeplechase, 1974)
蒙特柳在丹麥的Steeplechase廠牌發行的作品非常豐富,與他曾經擔任哥本哈根「蒙馬特咖啡廳」(Café Montmartre)的常駐鋼琴家,在當地廣受樂迷歡迎,有很大的關係。單以一九七四年為例,蒙特柳就在Steeplechase發行了四張專輯,三重奏與獨奏作品都有,就曲目選擇與風格變化而言,最有代表性的鋼琴三重奏專輯,就是這張名為Tete!的作品。

蒙特柳跳脫以往專挑抒情歌謠的窠臼,轉向John Coltrane、Miles Davis的創作曲挑戰,這意味著他不再只師法Art Tatum的風格,新一代的爵士鋼琴手,例如McCoy Tyner、Bill Evans或Herbie Hancock對於旋律的詮釋手法,對他一樣深具吸引力。此時他的伴奏班底也換了人:貝斯手Eric Peters或George Mraz換成丹麥籍的Niels Pederson(又稱NHOP),鼓手Joe Nay或Billy Brooks換成來自美國的Albert “Tootie” Heath。這兩人都是卓越的樂手,尤其是Heath擅長以火熱的鼓點烘托演出高潮,搭配蒙特柳出神入化的即興旋律,讓整張專輯一路聽來,全無冷場。

專輯一開場,蒙特柳就挑戰了難度高,速度快的John Coltrane作品「Giant Steps」。快速的和弦變化與複雜的轉調完全難不倒蒙特柳,他的即興樂句有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搭配NHOP疾走的貝斯獨奏,以及Heath熱力四射的鼓聲,好像用音符在跑百米一樣,真是了得!接下來的曲子原本是抒情歌謠,但最有名的詮釋版本仍為Coltrane所作,在主旋律與接下來的即興變化,都可聽出Coltrane對蒙特柳的影響,在後段的演出則漸趨華麗,有較多的裝飾音,結束時則又回歸到感性抒情的主旋律,讓聽眾回味再三,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第三軌的「Body and Soul」是蒙特柳的愛曲,出現在許多作品之中,筆者猜測,這可能是因為他曾經替來自美國的老派薩克斯風手,如Don Byas、Ben Webster(曾經客居哥本哈根)等人伴奏,常演奏這首安可曲的關係。不過仔細比對不同專輯中的「Body and Soul」,每一個版本的詮釋手法都不大相同,這張專輯所收錄的版本更長達十二分鐘,歷經千錘百鍊,蒙特柳已經把這首歌謠掌握得十分透徹,用他最擅長的華麗指觸,搭配火熱的貝斯與鼓群,來創造感動人心,又言之有物的旋律。

第四軌的「Solar」係Miles Davis以流行曲「How High the Moon」的和弦結構為基礎改編而成。一開始蒙特柳的和聲配置(voicing)明顯受到Bill Evans的影響,不過接下來的即興樂句又回歸蒙氏獨特的風格:峰迴路轉、高潮不斷的即興樂句與撼動人心的激昂演奏,若是「疾走」速度更快,似乎就要跳接到Don Pullen式「揉」鋼琴的技法了!專輯的最後兩首作品「I Remember Clifford」與「Hot House」都算得上是主流爵士樂中的名曲,一慢一快,前者抒情,後者奔放,蒙特柳再一次利用速度與情緒的反差製造戲劇性的聆聽效果。

Music for Perla (Steeplechase, 1974)
這張鋼琴獨奏專輯與Catalonian Fire在同一天錄音,兩張作品都是蒙特柳的代表作。同一天可以錄下兩張足以流傳後世的專輯,就像棒球選手同一局裡可以打出兩發關鍵勝負的全壘打,也只有像蒙特柳這樣的曠世奇才才做得到,同時證明彼時的他,狀況實在好到不行!

根據曲目的安排方式,原來的唱片A面以詮釋經典歌謠為主,B面則有較多蒙特柳的原創曲。很奇怪的是,雖然專輯名為《獻給柏拉的音樂》(Music for Perla),曲目並沒有收錄任何與柏拉有關的曲子,倒是另一張同日錄製的姊妹作Catalonian Fire中收錄了一首「獻給柏拉的藍調」(Blues for Perla)。

由於是鋼琴獨奏的關係,蒙特柳的左手扮演了貝斯walking與保持節奏的角色,右手則自信滿滿地演奏炫目的旋律。前兩首曲子是蒙特柳最擅長詮釋的歌謠「Yesterdays」與「Here’s That Rainy Day」,第四、五軌也是悅耳的經典曲,每首曲子詮釋的手法都不太相同,有時激昂,有時舒緩。比較有趣的是第三軌的「Margareta」,原為前衛單簧管手Perry Robinson所作,它並不是一首特別有名的作品,旋律也並不悅耳,帶著些許現代音樂的影響,蒙特柳詮釋的版本聽起來趣味盎然,令人想起另一位盲人鋼琴手Lennie Tristano。

第六軌以後收錄的五首作品,全由蒙特柳個人所作。因為曲子大多不長,筆者判斷有可能是這位鋼琴家到錄音室的即興創作。「I Feel All Alone」、「What Is It?」…等都沒有明確的曲式或結構,不是帶著點法國印象派的朦朧感,就是現代音樂式的實驗之作。最後一軌的「Apartment」也受到古典音樂中印象主義的影響,是整張專輯裡最長的曲子,長達十一多分鐘。蒙特柳以一段主旋律為動機出發,穿插各種鋼琴聲響(片狀、單音)的變化,最後才將Bill Evans式的和聲配置以及傳統藍調的影響帶出來,呈現出較為不同的演奏面貌。

雖然曾經擔任過前衛吹管手如Anthony Braxton或是Roland Kirk的伴奏鋼琴手,也在Music for Perla專輯中展現了更高的演奏原創性與實驗企圖,不過風格相當彈性的蒙特柳始終沒有講過前衛音樂半句好話。身為歐洲最傑出的爵士鋼琴手之一,蒙特柳始終都是精純咆勃最忠實的擁護者。從一開始吸收了Art Tatum以及Oscar Peterson的「咆勃-搖擺」(bop swing)風格,展現其色彩繽紛,速度驚人的高超琴技,到中、後期受到McCoy Tyner、Bill Evans的影響,即興樂句更為變化多端,這位偉大的鋼琴家似乎牢牢掌握了聽眾想「聽」什麼的答案:優美、和諧而又感性的旋律與和聲、高潮不斷的即興靈感,以及屢屢令聽眾驚奇不已的速度與戲劇感,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在九七年辭世以前,蒙特柳一直都是歐洲主流爵士鋼琴演奏中的佼佼者,這對全盲者而言,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