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咆勃樂「典範」

::從中音薩克斯風手查爾斯‧麥克佛森(Charles McPherson)談起
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所開創的咆勃樂語彙,主導了一九五○年以降,現代爵士樂的風格取向。這說明了帕克在爵士樂史的崇高地位。

然而,由於年代過早,受限於器材,帕克作品的錄音品質普遍不佳,雖然由他領銜錄音的黑膠首刻盤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很高,但在音質評比方面,實在難以登上發燒片的排行榜,無法獲得音響迷的青睞。執著於音響效果的樂迷,請不要感到灰心,因為由帕克所開創的風格,早就開枝散葉,幾乎影響了所有吹中音薩克斯風的後輩,從他們的演奏風格與即興語彙中,或多或少,都可以聽見帕克對他們演奏音樂的影響,如Phil Woods、Cannonball Adderley、Sonny Stitt與Lou Donaldson……等。即使是極為年輕的義大利薩克斯風手Francesco Cafiso(筆者曾於本刊第236期介紹過),也深受帕克影響。

然而,說到「正港」的帕克傳人,同時也是咆勃樂第二代中音薩克斯風手中的佼佼者,至今仍然相當活躍的查爾斯‧麥克佛森,則是筆者心目中的不二人選。

喜歡爵士樂的讀者,相信都曾經看過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執導的電影「菜鳥帕克」(Bird)。為了忠於原味,負責該片配樂的音樂總監Lennie Niehaus利用了錄音室技術,將帕克於Savoy、Verve等廠牌的作品中精彩的即興片段分離出來,作為故事情節的配樂。然而,片子一開頭與結束的音樂,正出自麥克佛森本人之手。Lennie Niehaus本人也是卓越的中音薩克斯風手,何以需要偏勞麥克佛森?原因無他,就帕克的音樂精髓與神韻而言,麥克佛森都掌握得太好了!

麥克佛森出生於密蘇里州西南的喬普林城,九歲時舉家遷至工作機會較多的汽車之城--底特律。雖然麥克佛森並非出生於音樂家庭,但他從小就對音樂就很有興趣,一直將演奏薩克斯風視為第一志願。上初中時,他加入了學校的樂隊,但因為薩克斯風太搶手,麥克佛森一開始先選擇了小號,隔年母親買了一支二手的Conn牌薩克斯風,年幼的他如獲珍寶,從此開始認真練習。

真正影響麥克佛森走上爵士演奏生涯的,是當時活躍於底特律的鋼琴家Barry Harris,他與麥克佛森不但是鄰居,而且就在街角的俱樂部演出,是當地知名的「藍鳥俱樂部」(Blue Bird Club)常駐鋼琴手,常與Elvin Jones(鼓)、Pepper Adams(上低音薩克斯風)、Thad Jones(小號)、Paul Chambers(貝斯)同台演奏。當時麥克佛森只有十五、六歲,未成年不能進入俱樂部,常常手拎著薩克斯風的盒子站在外面聽演奏,久而久之,Barry Harris也注意到這個小他十歲的青少年,熱心地主動提供教學機會。於是麥克佛森偕同另一個同齡的鄰居Lonnie Hillyer向Barry Harris學習和聲與理論。頗具演奏天分的麥克佛森,學習動機本來就很強,經Barry Harris稍作指點,不久後就已經在底特律作職業性演出。

一九五九年,年僅十九歲的麥克佛森與吹小號的好友Lonnie Hillyer決定到東部紐約發展。抵達紐約不久之後,在另一位薩克斯風手,也是底特律同鄉Yusef Lateef的推薦下,麥克佛森與Lonnie Hillyer順利了通過貝斯手查理‧明格斯(Charles Mingus)樂團的試演,取代當時準備離團獨立發展的Eric Dolphy(吹管)與Ted Curson(小號),一待就是十二年。

由於到紐約不久後就進入了明格斯樂團,所以麥克佛森的初試啼聲之作,也是參與明格斯樂團的錄音。許多樂評人似乎認為一九六二年的現場演出錄音Town Hall Cocnert是麥克佛森的第一張唱片,他本人則否認了這點,指出由明格斯領銜,Candid發行的唱片,才是他個人首張專輯。仔細考據明格斯的作品一覽表,麥克佛森第一次進錄音室,應該是一九六○十一月十一日,那一天的錄音成果分成兩張專輯,由當時才剛創設的Candid廠牌發行,分別為Various Artists - The Jazz Life!  (唱片編號:CJM 8019)與Reincarnation Of A Love Bird (唱片編號:CJM 8026)。令人驚喜的是,明格斯樂團當時正處於樂手的「交接期」,所以即將離團的Ted Curson、Eric Dolphy,以及即將接替他們的Lonnie Hillyer 、Charles McPherson全都上陣,甚至還多加了一個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ooker Ervin!這樣堅強的錄音陣容不但難能可貴,展現出來的演奏成果也評價很高,說Reincarnation Of A Love Bird是明格斯樂團的代表作品之一,並不為過。

在為明格斯樂團效力期間,麥克佛森也曾為廠牌Prestige錄音,這也是目前較容易購買到的專輯。Prestige當時在紐約是足以和Blue Note分庭抗禮的獨立唱片公司,發行了很多重要的經典爵士樂專輯。接下來,麥克佛森在Mainstream、Xanadu、Discovery與Arabesque等廠牌都曾推出評價很高的作品。以音樂風格而論,這位擇善固執的薩克斯風手沒有向商業潮流屈服,也從未轉換跑道,過去四十年來,他默默耕耘著「咆勃樂」演奏典範,表現極為傑出。

就音樂語彙而言,麥克佛森固然繼承了正統的,由帕克所創的咆勃語彙與技巧,但他的演奏肌理分明,擁有邏輯清楚、完整的即興內涵。訓練有素的他,對於中音薩克斯風的音色如何展現與變化,有全然的掌握與相當的自信。在麥克佛森的演奏裡,我們不會聽到帕克特有的急切、神經質以及暗鬱的音色。身為咆勃樂派的傳人,麥克佛森並沒有全盤抄襲帕克的風格,而是細心斟酌,考究他所創的語彙,將之演繹、轉化,依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擴展,這讓他的音樂聽起來活潑、銳利,結構工整,也是他受到樂迷歡迎,演奏生涯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來介紹四張由麥克佛森領銜的精彩作品。

Bebop Revisited (Prestige)
這是麥克佛森與啟蒙他的恩師Barry Harris攜手合作的作品,錄於一九六二年,專輯名為Bebop Revisited,意思是「重返咆勃樂」,將四○年代末,五○年代初留下來的咆勃名曲溫故知新一番。兩人都是咆勃樂的信徒與傳承者,選擇的曲目如「Hot House」、「Wail」也是咆勃樂開創者的重要作品,除此之外,還收錄了帕克很喜歡詮釋的抒情曲「Embraceable You」。

若比較Bebop Revisited與之前咆勃樂開創者如Fats Navarro、Bud Powell等人留下來的演奏版本,可發現前者在即興與編曲概念等方面更為完整。以「Wail」為例,這是鋼琴家Bud Powell的作品,在與Fats Navarro、Sonny Rollins合奏的藍調之音專輯中,可聽見他激昂、神經質的演奏貫穿其中,最後更以印象派式的全音階音符作為收場。與Bud Powell搭配的是Sonny Rollins陽剛味十足的薩克斯風,在Bebop Revisited中被代換成麥克佛森的中音薩克斯風,少了些厚重與稜角,多了些輕盈、圓潤與搖曳。

「Embraceable You」是蓋西文兄弟的作品,曾經被百老匯劇Girl Crazy採用過,二次戰前也被多位知名歌手,如佛萊‧亞斯坦(Fred Astire)與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翻唱過,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流行歌曲。一九四七年時,帕克曾經為Dail廠牌錄製七十八轉專輯,也收錄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謠。很奇妙的是,雖然是抒情歌謠,但帕克的版本聽起來卻非常率直、咄咄逼人,反而是麥克佛森的版本聽起來比較溫柔,帶著點淡淡的懷舊和哀愁,在即興樂句的構築與延伸,也有較多浪漫的演奏手法。

「Hot House」為Tadd Dameron所作,是一首熱鬧的咆勃曲。Tadd Dameron為咆勃樂時代重要的作曲/編曲家,貢獻了不少流傳至今的名曲。這首曲子是帕克與小號手Dizzy Gillespie同台演出時經常選擇的作品,可能是因為它的曲式並不太複雜,常以即興聯演(jam session)的形式出現,很能帶動現場的演奏氣氛。麥克佛森豐腴的薩克斯風音色帶出了整首曲子的首段即興,快速的連音與高潮連連的旋律展現其高度的演奏自信,接下來小號手Carmell Jones的獨奏也不遑多讓,他雖然沒有像Dizzy Gillespie一樣刻意飆高音,但仍是火力全開,穩定地呼應著薩克斯風的樂句。整首曲子在Barry Harris(鋼琴)與Nelson Boyd(貝斯)的獨奏之後,集體再重述一次主旋律後收場。

乍聽之下,Bebop Revisited好像是帕克與Bud Powell以更好的錄音設備同台演出一樣。但是深入比較不同的版本之後,不難發現第二代的咆勃樂手更重視演奏的和聲、編曲概念,以及即興樂句的延伸與演繹。Bebop Revisited並不是一張複製經典演奏的抄襲作品,它一方面吸收了咆勃樂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則修飾了過去咆勃樂演奏的缺點,就像經過細心加工、雕琢的礦石,終於映照出璀璨迷人的光彩。或許經過麥克佛森的重新演繹,我們才能領略帕克與其他的咆勃樂前輩厲害之處。

Con Alma (Prestige)

Con Alma的製作概念與Bebop Revisited相似,都是向開疆闢土的咆勃前輩致敬的專輯。雖然兩張專輯都是五重奏的演出,不過參與錄音的陣容不大相同,除了麥克佛森與Barry Harris之外,另一位擔任「前線」的主奏樂手是次中音薩克斯風手Clifford Jordan,貝斯及鼓手則分別為George Tucker與Alan Dawson,可說是一時之選。Jordan跟麥克佛森一樣,都曾經是明格斯樂團的團員,或許是受到另一位團員Eric Dolphy的影響,Jordan的即興演奏並沒有那麼忠於帕克的語彙,這反而增添了聆聽的趣味。

據說Con Alma是「靈魂味」(with soul)的意思,整張專輯固然以咆勃名曲為主,不過「咆勃樂」並不是單一的概念,也不是帕克的專利品,從一九四○年以降,經由許多樂手的共同努力,咆勃樂的內涵是豐富的,面貌也是多元的,所以這張專輯係以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的作品「Eronel」開場,曲子以麥克佛森及Jordan的演奏開場,兩支薩克斯風先後展開即興,麥克佛森吹奏的音色是滑順、流暢的,Clifford Jordan的音色則較為粗獷、厚重,接下來是Barry Harris與George Tuck的獨奏,亦是同等精彩,整首曲子都可聽到Alan Dawson以鼓刷輕敲鼓面,製造非常靈巧的搖擺感。

第二軌「In A Sentimental Mood」是艾靈頓公爵的名曲,也是家喻戶曉之作。身為帕克信徒的麥克佛森是在加入明格斯樂團之後,因為團長查理‧明格斯喜歡艾靈頓公爵的作品而受到啟發。這首曲子最有名的版本,自然是由公爵樂團裡的明星樂手Johnny Hodges所演奏,麥克佛森的詮釋也很不賴,仔細去聆聽細節,會發現他在音色的變化與即興樂句的構築方面,頗下功夫。

接下來的「Chasing the Bird」為帕克所作,是非常典型的咆勃樂作品,它以流行曲「I Got Rhythm」的和弦進行為基礎,旋律則作大幅度變化,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Jordan的構築即興的思考方式與麥克佛森並不相同,他比較喜歡去挑戰咆勃樂的框架,雖然聽起來並不特別前衛,但也因此與麥克佛森的風格形成對比,兩支薩克斯風彼此對話,增強聆聽的趣味性,這也是整張專輯最精彩的曲子。

第五軌的「I Can’t Get Started」以藍調曲式為主,是麥克佛森的創作曲,為專輯寫內頁說明的樂評人Ira Gitler認為這首曲子聽起來很有帕克的作品--「Parker’s Mood」的味道。確實,麥克佛森的抒情演奏帶著濃濃的感傷氛圍,似在述說著帕克生前滄桑的人生。最後一軌「Dexter Rides Again」是另一位咆勃樂大師Dexter Gordon早期的作品,曾收錄在Savoy的專輯中,之所以選擇這首曲子,或許是因為原始版本的伴奏鋼琴手是Bud Powell,也是Barry Harris效法的對象,麥克佛森與Jordan先後的即興演奏極為火熱,搭配一流的節奏組合,有道是「好酒沈甕底」,這首八分多鐘的曲子絕對值得聆聽!

Live at the Five Spot (Prestige)

Live at the Five Spot是一張現場演出專輯,錄製於一九六六年紐約市的「五點俱樂部」(Five Spot Club),是麥克佛森早期的live代表作。在流行風潮更迭快速的紐約,才不過是一九六六年,咆勃樂似乎已經成了「老梗」,引不起年輕樂迷的興趣。當時的話題人物是逐漸步入虛無飄渺,走「天外天」前衛路線的John Coltrane,在市場上獲得銷售佳績的,則是以厚重節奏取勝,放克風格的爵士作品。
然而,對所有熱愛咆勃樂的「老骨頭」而言,由麥克佛森領銜的這場演出無疑是最頂級的音樂饗宴,所有的樂手全力以赴,把最好的菜端了出來,讓樂迷們大快朵頤。在暖場的放克曲子「The Viper」之後,麥克佛森以明格斯樂團慣常演奏的「I Can’t Get Started」開始,它原來是一首旋律極美的抒情歌謠,歌詞描述的是陷入愛河的失神困境,再怎麼堅強,也會變得無所適從。因為是現場演出的關係,麥克佛森與一起搭檔的小號手Lonnie Hillyer的即興演奏段落比較長,前者的音色較明亮,後者的音色較晦暗,鋼琴手Barry Harris則從中穿針引線,巧妙地傳達了將這首抒情歌謠的哀愁感。

接下來的「Shaw ‘Nuff」是一首樂迷熟悉的咆勃經典曲,由帕克與Dizzy Gillespie共同創作。不愧是帕克的傳人,即使是飛快的節奏,技巧紮實的麥克佛森演奏起來毫不畏懼,一路闖關,像超級坦克一樣碾過重重阻隔與障礙,也將整場演出帶入高潮,聽起來十分過癮!第四軌的「Here’s That Rainy Day」是另一首抒情曲,麥克佛森將之改編為samba節奏,帶著拉丁風格的輕快作品,而他的即興獨奏與高亢自信的薩克斯風音色,則是一貫地搶眼,令人聯想起另一位傑出的中音薩克斯風手Sonny Criss。接下來的「Never Let Me Go」也是描述戀人心情的歌謠,麥克佛森將這首旋律簡單的慢歌旋律,演繹成十一分鐘的即興曲。如同引導他進入咆勃演奏天地的老師Barry Harris,麥克佛森也是一個很厲害的抒情主義者(lyricist),細細聆聽他如何開展自己的即興獨奏,將簡單的曲子演繹成大江大海般開闊的格局,真是一大享受!

有人或許會認定這是一張「正港」的咆勃作品,甚至將麥克佛森於「五點俱樂部」的演出比喻為四○年代時帕克在Minton’s的演出,連錄音工作都是同一個人(Jerry Newman)所為。筆者倒是有些不同的想法。這張專輯固然演奏了咆勃名曲,其熱烈程度絕對不亞於他們的前輩樂手。不過,若仔細斟酌麥克佛森或是小號手Lonnie Hillyer的演奏,不難發現明格斯對他們的即興樂句的思考以及音色、風格演繹方面,亦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特別一提,一九九四年再版的CD多收錄了現場演出的三首曲子「I Believe in You」、「Epistrophy」與「Luminescence」,每一首曲子都十分精彩,值得推薦給樂迷。

Beautiful !(Xanadu)

一九七○年初,原Prestige製作人Don Schlitten創辦了Xanadu唱片公司,繼續推廣、發行他所熱愛的咆勃樂專輯。記得曾經在網路上讀過其他樂迷對Xanadu的批評,認為這個廠牌充其量就是拷貝四○、五○年代的咆勃樂,只不過樂手換了人,談不上有什麼「新意」。筆者並不認同這類論調。會說這樣話的人,或許並不瞭解,Xanadu專輯所源自的咆勃傳統,正是讓二十世紀後半段爵士樂得以延續發展的重要命脈。如果第二代、第三代的咆勃樂手不斷地抄襲、模仿前輩的音樂,那麼爵士樂就會被玩死,關於爵士樂手的功績,也就只能放在博物館裡,供人憑弔而已。

事實上,由帕克所開創的咆勃語彙,到了七○年代已經有多樣而細膩的表現,與興起於四○年代的咆勃樂已有距離。認真的樂迷只要比對兩個時代的咆勃樂錄音,不難聽出第一代與第二代樂手在演奏風格上的差異。正因為有像Don Schlitten這樣對咆勃樂充滿熱情的製作人,當時有許多具演奏天分的第二代咆勃好手,如吉他手Ted Dunbar、長笛手Sam Most、小號手Lonnie Hillyer的作品才得以問世流傳。

麥克佛森善於演奏經典咆勃名曲,對於如何掌握帕克的神韻本來就很有一套,但他仍保持了自我的風格與音色。對於別人視他為帕克的模仿者,他也很不以為然,曾頗費唇舌地為自己辯論過。

仔細比對兩人的風格,相對於帕克,麥克佛森的演奏更強調「控制」;他沒有帕克的暗鬱與神經質,雖然保持了一樣的火熱度,但麥克佛森並不拾人牙慧,他演繹曲子的方法是理性而有層次的。特別是在演奏抒情作品方面,麥克佛森都可以掌握得很精準、細緻,甚至賦予原作濃濃的靈魂味,從Beautiful!這張作品的表現,就可窺知一二。

Beautiful!顧名思義,就是以演奏燈光美、氣氛佳的抒情名作為主。如何掌握抒情曲的「美感」,讓整體的音樂演奏表現甜而不膩,同時保持絕佳的搖擺感,又能言之有物,是Don Schlitten製作這張專輯的核心概念。聆聽這張專輯之後,不由得令人佩服,麥克佛森不但準確地執行了Schlitten的製作概念,而且正因為搭配了堅強的節奏陣容(鋼琴手Duke Jordan、低音貝斯手Sam Jones與Leroy Williams),使得音樂聽起來非常的輕鬆舒適,這樣的感覺,早期的麥克佛森專輯中反而比較不容易聽到。在Beautiful!專輯中,無論是「But Beautiful」、「It Could Happen to You」或是「Body & Soul」,麥克佛森都能將這些慢板的抒情歌謠演奏得十分優美,即興演奏的部分也很有內涵,是怎麼聽都不會膩的專輯。

CD版的最後一軌是鋼琴手Duke Jordan領導的三重奏,演奏的是「All God’s Chillun Got Rhythm」,據說這是他們在等麥克佛森時錄下來的。雖說是隨意之作,Duke Jordan柔情萬種的演奏卻是驚人地好聽。最後,特別要提醒讀者的是,麥克佛森在Xanadu還發行了New Horizons、Free Bops與Live in Tokyo,水準都很高,值得推薦!

經歷了這麼多年,如同啟蒙他的恩師Barry Harris,麥克佛森依然守護著咆勃樂的演奏傳統。他並沒有樹立過任何「獨特」的演奏典範,也不曾開啟任何驚天動地的音樂革命。麥克佛森真正的貢獻,在於他承襲了一個早逝的音樂天才留下來的語彙,深入鑽研他的作品與演奏精神,讓咆勃樂可以被更多喜好音樂的朋友所體會、洞悉,進而深深喜愛。從這一點來看,麥克佛森是非常成功的,而他的重要作品也絕對不應,也不會被遺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