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法式浪漫風情的鋼琴才子

::談米榭‧勒葛宏Michel Legrand
美國好萊塢電影界不乏優秀的音樂作曲人才,多次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者並不算罕見。不過,曾經三次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又是傑出的爵士鋼琴演奏家,這樣的奇才就不能算多了,米榭˙勒葛宏(Michel Legrand)正好入列。這位來自法國的音樂人,曾分別以《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s)、《往事如煙》(Summer of‘42)與《楊朵》(Yentl)的電影配樂獲得小金人。與他驚人的配樂作品數量相比,葛勒宏的爵士專輯並不算多,但每一張作品都是精品,說他是電影配樂與爵士鋼琴演奏雙棲的佼佼者,一點都不為過。米榭˙勒葛宏(Michel Legrand)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的Becon-les-Bruyeres區,他的父親雷蒙‧勒葛宏(Raymond Legrand)與叔叔都是樂團的指揮,大他兩歲的姐姐Christiane Legrand是則法國知名的合唱團「The Swingle Singers」的團長與女高音。從小浸淫於濃厚音樂氣氛的勒葛宏,四歲時就展露了演奏鋼琴的天分,幼時的他非常喜愛舒伯特的作品。一九四二年,年僅十歲的葛勒宏進入知名的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學習作曲及編曲,啟蒙他的恩師包含了Nadia Boulanger與Henri Challan,其中Nadia Boulanger是法國知名的作曲家與教育家,曾栽培法國音樂菁英無數。

勒葛宏十五歲時,看了一場來自美國的爵士小號手Dizzy Gillespie領銜的樂團演出,咆勃樂急促的音符、搖擺的節奏與炫技型的演奏形式,讓這位音樂學院的年輕學生大受震撼,他從此不但成為爵士樂迷,更對爵士鋼琴演奏產生濃厚的興趣。十七歲時,勒葛宏於音樂學院正式結業,受到父親喜愛香頌的影響,他剛畢業頭幾年主要的差事,都是為知名的法國流行歌手,如Henri Salvador、Juliette Gr?co、Zizi Jeanmaire與Catherine Sauvage…等擔任鋼琴伴奏。

勒葛宏音樂生涯第一個轉捩點,是接受美國主流廠牌哥倫比亞的邀約,以融合流行與爵士的編曲手法,重新詮釋以「巴黎」為主題的曲子,專輯名為I Love Paris。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想法很單純,由管弦樂團來演奏這些燈光美、氣氛佳的流行音樂,必定可吸引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市場。I Love Paris的暢銷或許是意料中的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勒葛宏初登板的作品,竟然賣了八百萬張,成為當時法國最賣錢的器樂演奏專輯,這令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勒葛宏簡直不敢置信!順著這張專輯的暢銷熱潮,勒葛宏乘勝追擊,再接再厲地在菲利浦唱片公司(Phillips Records)旗下推出了類似風格的作品:Holiday in Rome(1955)、Michel Legrand Plays Cole Porter(1957)、Legrand in Rio(1958)等。

五○年代後期,法國電影的「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運動崛起,參與這一波的藝術工作者,以破除窠臼為目標,藉由實驗性的剪接手法與視覺風格,企圖創造一種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類型。擅長編曲的勒葛宏也被新浪潮的導演延攬,為其作品配樂,如尚-呂克˙高達的《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賴活》(Vivre sa vie)與《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的「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等。最值得一提的是,「秋水伊人」係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捧紅了當時正值豆蔻年華的法國第一美女: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這部電影的重心本來就是歌唱與配樂,葛勒宏全心投入作曲與編曲,連他的姊姊也來幫忙,擔任幕後配唱的工作。「秋水伊人」在票房上的佳績,進一步確立了法國歌舞劇電影類型的形成。

勒葛宏雖然是科班出身,接受嚴謹的古典音樂訓練,但他的作品從來不曾拘泥於學院教育的框框。出生、受教於文化匯流重鎮的花都巴黎,勒葛宏的創作與編曲深受古典音樂、法國香頌與美國爵士樂的影響,反映於他早期指揮、錄製的大樂團專輯尤其明顯;即使詮釋的是通俗曲目,他的編曲手法仍帶著古典音樂嚴謹的和聲概念和恢弘格局,卻又不失爵士樂的搖擺風情,以及流行(甚至搖滾)歌曲易記易懂的趣味和輕鬆,即使有人認為這樣的作品是「輕音樂」,卻絕對是可以流傳後世的「輕音樂」。

雖然在電影配樂方面的成就非凡,名利雙收,勒葛宏對於他年輕時的最愛:爵士樂,始終未曾忘情。無論是在巴黎、紐約或洛杉磯,勒葛宏都曾錄製了不少卓越的爵士樂專輯,也讓他獲得爵士樂壇極高的評價,以下介紹、推薦四張由葛勒宏演奏的爵士樂專輯。

Paris Jazz Piano(中譯:巴黎爵士鋼琴)(Phillips/Universal)

這張錄製於一九五九年的專輯,可能是勒葛宏最早的爵士鋼琴作品之一。當時勒葛宏主要的工作是替菲利浦發行的專輯編曲,並為法國知名的流行歌手伴奏。坦白講,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學習時,獲獎無數的葛勒宏,原本應該順應家人對他的期待,走向演奏古典音樂一途。不料事與願違,勒葛宏不但沒有成為古典音樂鋼琴家,竟然還替流行音樂編曲,甚至錄製了爵士樂專輯。誠如Paris Jazz Piano內頁說明,這可讓葛勒宏的老爸尷尬到了極點!

Paris Jazz Piano可視為之前發行的I Love Paris的姊妹專輯,曲目的選擇與編排都是以讚頌花都巴黎為主,但是在詮釋手法方面截然不同,Paris Jazz Piano以鋼琴三重奏的爵士風格為主,I Love Paris則是融合了古典與流行樂的編曲手法,以管弦樂團演奏為主。在Paris Jazz Piano專輯中,擔任鋼琴演奏的勒葛宏,選擇以甜美、浪漫的旋律來呈現這些與主題「巴黎」有關的曲子。雖然可以從他的演奏手法聽到Art Tatum或是Oscar Peterson這些大師們的影響,例如琶音或裝飾音的運用,不過,勒葛宏的手法稱不上「華麗」或「炫技」,反而帶著流行音樂的簡潔與清晰的旋律識別性。這是一張親和力很高的作品,即使是不懂爵士樂的樂迷,也可以聽得很過癮。

除了旋律優美,易記易懂之外,這張專輯的CD重新版特別值得一提。Paris Jazz Piano是環球唱片公司於公元兩千年發行的「爵士巴黎」(Jazz in Paris)低價系列CD之一。此系列的封面皆以巴黎的黑白攝影照片為主,旨在重現歐美藍調與爵士藝人在巴黎的歷史錄音,領銜樂手從大牌藝人到名不見經傳的小卒都有,數量繁浩,令人咋舌。至於價格?一張只要一百多元,俗又大碗,雖然距離發行至今已經九年,有心的樂迷或許仍可在某家唱片行角落找到驚喜,也不一定!

Legrand Jazz Alpha Plus 又名Michel Legrand Meets Miles Davis (Phillips/Polygram)

一九五八年六月,年僅二十六歲的勒葛宏首度赴美。據說這是他的蜜月之旅,目的地是爵士好手雲集的紐約市。雖說是度假,勒葛宏一刻也不得閒。他與紐約最傑出一線樂手合作,擔任編曲與指揮,共同協力製作了這張專輯。根據「全音樂指南」列出的資料,這張專輯原名為Michel Legrand Meets Miles Davis,這樣命名是有誤導之嫌的,因為小號手Miles Davis只是勒葛宏合作的眾多樂手之一,或許是因為Miles Davis名氣大,但如果因為這樣忽略了其他樂手精彩的表現,就有點可惜了!

原先發行的LP一共收錄了三場錄音,寶麗金唱片日版的CD則有四場錄音。最有名的錄音是Miles Davis(小號)、John Coltrane(次中音薩克斯風)、Phil Woods(中音薩克斯風)、Herbie Mann(長笛)、Bill Evans(鋼琴)…等人。整張專輯以三拍的「The Jitterburg Waltz」開場,原先是一首輕盈的華爾滋,勒葛宏運用了長笛、電鐵琴等樂器來鋪陳柔美的氣氛,然後帶入Miles Davis的小號旋律,Herbie Mann的長笛、Phil Woods與John Coltrane的薩克斯風、Bill Evans的鋼琴演奏接續於後,雖然有這麼多樂手參與即興,但曲子並不算長,高潮疊起,非常精彩。

第二、四、八與十軌是另一場錄音的心血結晶,參與的樂手以次中音薩克斯風大將Ben Webster為主奏核心。第二軌是法國爵士吉他手Django Reinhardt的作品「Nuages」,開場的管樂(由長號與長笛組成)合奏和聲十分優美,其中還穿插了鋼琴手Hank Jones的溫柔旋律,完全反映出勒葛宏的古典音樂訓練,而Ben Webster的薩克斯風的即興表現,可以「餘音繞樑」四字來形容,他的演奏風情萬種、尾韻十足,無論是「Nuages」或是「Django」,每一段旋律聽起來都很生動、過癮。

第三、五和十一軌是另一場錄音,主奏樂器包含了四支小號(Ernie Royal、Art Farmer、Donald Byrd、Joe Wilder),兩支長號(Frank Rehak、 Jimmy Cleveland),兩支中音薩克斯風(Gene Quill、Phil Woods)與一支次中音薩克斯風(Seldon Powell),以演奏規模而言,算得上是熱鬧的爵士大樂團了。所以勒葛宏挑選的曲目幾乎都是熱鬧的咆勃名曲,如「Night in Tunisia」與「Stompin’ At the Savoy」等,在編曲方面,勒葛宏並沒有刻意編寫複雜的和聲,而是讓主奏樂手大展身手,在樂器及旋律的編排方面,則保持了他一貫的擅長的戲劇感。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Legrand Jazz Alpha Plus都是勒葛宏最好的一張爵士樂專輯:一流的演奏好手搭配傑出的編曲,讓這張專輯兼具了勒葛宏擅長的知性優雅,以及精純咆勃的感性奔放,是爵士樂迷的必聽名盤。

Michel Legrand at Shelly’s Manne-Hole(中譯:即興時光)(Verve)

勒葛宏於一九六六=六九年搬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擔任配樂與編曲的工作,這是他音樂生涯的第二個轉捩點。從事電影配樂工作之餘,勒葛宏也接受知名鼓手Shelly Manne的邀請,在他經營的洛杉磯爵士俱樂部Shelly’s Manne-Hole演出,這就是錄製於一九六八年的現場演出專輯Michel Legrand at Shelly’s Manne-Hole的由來。

在這場演出擔任鼓手的Shelly Manne是這麼說的:「那天看到米榭‧勒葛宏在錄音間裡隨興地彈鋼琴,我就跟他說:『你哪天一定要來我們的俱樂部演出啊。』他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不過,因為很久沒公開演奏鋼琴,他回家練習了一個月後,跟我們進行了一次排演,然後就在俱樂部公開演出,也就是這張專輯收錄的演奏內容。」當時為Oscar Peterson擔任低音貝斯伴奏達十五年之久的Ray Brown也接著補充:「這場排演真正的意義在於,(以三人純熟的技巧來說)我們早已準備就緒,隨時都可以公開演出。」

Michel Legrand at Shelly’s Manne-Hole這張專輯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曲目的選擇和旋律的進行都由勒葛宏一手主導,這使得鋼琴三重奏的音樂不但著重故事情境的鋪陳,而且洋溢著法式的浪漫色彩。難能可貴的是,在勒葛宏的主導下,擔任伴奏的樂手表現並沒有因此而遜色,尤其是Ray Brown,在這張收錄了八首曲子的專輯中,他在七首曲子裡有獨奏演出。權威的爵士樂雜誌Down Beat(《重拍》)評道:「Ray Brown的演出是繼Oscar Peterson三重奏的We Get Request之後,少見的出色演出!」

坦白講,低音貝斯的音色與音質是最難被捕捉的,如日籍樂評人油井正一所言,即使像Ray Brown這樣被譽為「神手」的演奏家,一九五三年參加J. A. T. P.團訪日時的演奏表現,就因為演出場地的錄音設備不佳,而不如預期。Michel Legrand at Shelly’s Manne-Hole錄製於一九六八年,彼時的現場錄音已是十分成熟,無論是音場或是貝斯的音色(鬆軟的質感、延伸性強)都很出色,再加上勒葛宏與Ray Brown之間奇蹟般的默契,配合Shelly Manne敏銳的律動鼓韻,造就了這一場膾炙人口的經典演出。

這張專輯有四首原創曲,以「Legrand-Brown-Manne」三人聯合掛名,應該是在唯一的一次排練中,就已經協力完成。首先開場的是「The Grand Brown Man」,取三位樂手「姓」的諧音,帶著些許俏皮的味道。整首曲子以勒葛宏的鋼琴獨奏開場,他先將旋律作一介紹,貝斯與鼓接續於後,同時將音樂鋪陳開來,Ray Brown的貝斯演奏呼應著鋼琴旋律,又能獨當一面,有精彩萬分的即興表現。第三軌的「Ray’s Riff」也是三人共同創作,由Ray Brown卓越的貝斯獨奏開場,是一首三拍子的藍調曲,帶出勒葛宏點到為止的旋律,聽起來非常的輕鬆舒適。「Watch What Happens」是Legrand為法國歌舞片「秋水伊人」而作,現在已成為爵士樂中有名的標準曲,我們可以聽到勒葛宏的旋律混和著法國印象派與美式流行曲的影響,透過他動人的鋼琴彈奏,呈現原曲中感性而又戲劇化的一面。

第五軌的「My Funny Valentine」加入了勒葛宏的歌唱,透過擬聲唱技(scat singing)展現了這位樂手鮮為人知的一面:原來他也是一位歌唱好手!他的歌唱甚至與Ray Brown的貝斯旋律相互對應,無論是節奏與旋律都駕輕就熟。而關於第七軌的「Willow Weep For Me」,Ray Brown是這樣說的:「我在開始彈前奏的時候,勒葛宏翹起二郎腿,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目不轉睛的凝視著我。」是Ray Brown彈錯了嗎?其實不然,冰雪聰明的勒葛宏,早已想好要怎麼搭配貝斯的獨奏,開展這首抒情曲的格局,整首曲子充滿樂手之間互動的演奏趣味,是非常生動的演出。

筆者手邊的這張CD,是日本環球唱片「Verve 24 bit Original Collection 50」(中譯:「絕品24-bit」)第二批發行的五十張專輯之一。與同一系列其他更知名的專輯相比,這張作品的存在顯得微不足道。然而,無論是錄音品質或是音樂表現,Michel Legrand at Shelly’s Manne-Hole都是一張無懈可擊的作品,以前見它被冷落在唱片行角落,常覺得十分可惜。

After the Rain (Pablo)

知名的爵士樂製作人Norman Granz在一九七三年創辦Pablo廠牌時,所謂的「現代爵士樂」被搖滾樂與流行化的藍調打得搖搖欲墜,毫無招架能力。Granz秉持先前經營Verve廠牌的策略,以延攬大牌藝人為主,並大量發行精彩的現場錄音,至一九八七年Pablo被賣給Fantasy為止,一共發行了三百五十張專輯,算得上是七○=八○年代重要的爵士樂廠牌。目前在北美市場中,可能仍找得到少部分尚未拆封的Pablo黑膠唱片。就演奏品質而論,Pablo廠牌的專輯不會有太大問題,唯一可挑毛病的,就是它的封面設計既陽春又草率,包括勒葛宏的這張After the Rain在內。

還好,瑕不掩瑜,After the Rain錄製於一九八二年,彼時Wynton Marsalis只有二十一歲,還待在鼓手Art Blakey領導的「爵士信差」樂團吹小號,他所帶領的八○年代的爵士復興運動尚未揚起革命號角。爵士樂正處於最艱困時期,勒葛宏力挽狂瀾,協同老朋友Joe Wilder(小號)、Zoot Sims(次中音薩克斯風)與Phil Woods(中音薩克斯風,第六軌演奏豎笛)、Gene Bertoncini(吉他)、Ron Carter(貝斯)與Grady Tate(鼓)等人,共同錄製了這張專輯。

After the Rain一共收錄六首曲子,都是勒葛宏的創作。整張專輯的演奏氣氛是閒適、輕鬆的搖擺風格,而幾位主奏樂手如Zoot Sims與Phil Woods則有非常搶眼的即興演奏表現。尤其是Zoot Sims在一開場的「Nobody Knows」裡,經由勒葛宏輕柔的鋼琴旋律牽引,吹出動聽的薩克斯風旋律,如此清澄圓潤。擁有這張專輯的樂迷請特別注意第一軌第五分五十秒開始,Zoot Sims與Phil Woods進行的二重奏即興,實在是動人萬分。第二軌的「After the Rain」一如其名,意在描述雨後天晴的靜謐感,由勒葛宏的鋼琴旋律起頭,Joe Wilder的小號、Zoot Sims的薩克斯風接續於後,聽來極為感性抒情。第三軌的「I Was Born in Love with You」也是一首抒情曲,勒葛宏演奏的是電子琴,搭配吉他與薩克斯風旋律,帶著點靈魂味的趣味。接下來第四軌的「Orson’s Theme」應是為美國知名導演Orson Welles七○年代的作品「真相與謊言」(F for Fake)所作的電影配樂,是一首三拍的曲子,吉他手Gene Bertoncini的即興獨奏也值得一聽。

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用來形容After the Rain的精彩,以及Zoot Sims、Phil Woods這些薩克斯風名家的表現,再適合不過。這是勒葛宏八○年代的爵士樂代表傑作,也是「巷仔內」識貨樂迷的銘心絕品,除了Pablo的封面「很抱歉」,設計草率之外,算是無可挑剔了!

對於大部分的樂迷而言,葛勒宏真正響亮的頭銜是電影配樂界的大師。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跟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由加拿大籍的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於一九六八年執導的動作片「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是勒葛宏首度獲得好萊塢電影界認可的精采作品,由他創作的電影主題曲「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描述男主角峰迴路轉的複雜心境,不但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更登上了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一九九九年,好萊塢重拍了這部電影,由007系列的男主角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和「綁票通緝令」﹝Ransom﹞的蕾妮‧羅素﹝Rene Russo﹞主演,英國歌手Sting也重唱了主題曲。一九八七年,臺灣歌手齊豫在個人發行的第一張英文專輯Stories中,也慧眼獨具地選了這首膾炙人口的「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對許多五、六年級的歌迷而言,即使不知道勒葛宏是誰,也絕對聽過他的作品。

 身為一代電影配樂大師,勒葛宏應該對自身的成就頗為自豪,不會有任何遺憾才對。不過,身為爵士樂迷的我,對於葛勒宏錄製的爵士專輯太少,總覺得有些不滿足。事實上,六○年後期就到好萊塢奮鬥的勒葛宏,其爵士樂的創作才華並不是沒有受過質疑,無形中也阻礙了他在美國錄製爵士專輯的機會。自我中心強烈的美國人總認為爵士樂是自家生產的藝術形式,其他國家的音樂人不可能如此輕易地寫出等量齊觀的作品。

勒葛宏於一九七二年承接爵士女歌手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傳記電影「難補遺恨天」(Lady Sings the Blues)配樂工作時,就曾被外行人強烈地批評過。對美國人來說,像勒葛宏這樣的一個法國人參與美國電影的音樂製作,其主題又是美國最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爵士樂,簡直是無法無天!迫於批評壓力,「難補遺恨天」在拍攝到一半,製片單位改找美籍薩克斯風手Oliver Nelson與Benny Golson擔任音樂監製,而勒葛宏則只為整部電影寫了一首「Love Theme」後就退出配樂工作。

事實上,如果批評者與電影製片單位有真正用心聽過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列出的四張專輯,就不會蔑視、低估這位法國鋼琴家的才華。無論是影迷或歌迷,都應該好好珍惜勒葛宏一手打造的音樂天地。畢竟他的創作,無論是電影配樂或是流行歌曲,都帶著濃得化不開的法式浪漫風情,搭配爵士樂的搖擺節奏,給予這個世界太多太多,值得細細品嚐的美好回憶。


Michel Legrand Paris a la Hi-Fi (Columbia)
勒葛宏早期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作品,以「巴黎」為音樂創作主題,融合了古典與流行樂的編曲概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