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於自由之土的南方牛仔

::談吹管手山姆‧瑞佛斯(Sam Rivers)(上)

曾經有過那個時代,當逛街買爵士CD還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時,我仍保有狂熱樂迷的癖性:一旦愛上了某位爵士樂手的作品,就會拼命蒐集他/她所有的作品:Stan Getz、Woody Shaw、Charles Mingus、Bill Evans、Thelonious Monk、Eric Dolphy、McCoy Tyner...更不用提那些寫在教科書章節裡的大師級人物,如Miles Davis、John Coltrane等人了。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主流唱片公司大批重新發行爵士樂經典專輯,除了單張專輯外,四片、六片甚至十二片的套裝CD也是唱片行陳列櫃的搶眼貨。OJC(Original Jazz Classics)、藍調之音(Blue Note)的復刻盤大量出籠,將原版發行時被捨棄的曲目全數回收,作為新瓶舊酒的賣點。老樂迷除了沙沙作響的黑膠唱片外,也可以收藏數位音樂,溫故而知新。對年輕樂迷而言,聆聽這些經典盤就像追溯爵士史的源流,將愛樂人帶至如夢似幻、不可自拔的美妙境界。

擁有最多經典的OJC、藍調之音復刻版CD並不難找,即使CD市場由盛而衰,買氣不復當年,但市面上仍有相當多元的品項和一定數量的庫存。真正令人覺得可惜的,是擁有版權的唱片公司,在大量重發以「精純咆勃」或「放克爵士」風格為主的CD之餘,對於具有才情,但風格略偏自由(也就是通稱為「Out Jazz」)的樂手,並不怎麼重視。以藍調之音的專輯為例,這些樂手的作品即使有重新發行者,通常也被刻意放在「鑑賞家系列」(Connoisseur Series)或「蒐藏家系列」(Collector`s Series)之下,以高價及限量形式發行。由於發行數量有限,這些品項很快就會賣光,例如:電鐵琴手Bobby Hutcherson、電風琴手Larry Young、薩克斯風手Booker Ervin以及小號手Don Cherry等人的作品。

為了滿足「Out Jazz」及「求全」(completist)樂迷的胃口,資深製作人Michael Cuscuna成立了馬賽克唱片公司(Mosaic Records)。眼光獨到,品味出眾的他,專攻「樂迷中的樂迷」市場,從各大爵士廠牌(特別是藍調之音)中,挑出以前曾被商業市場冷落的優質音樂,依照時間序重新整理,聘請樂評人撰寫詳盡說明,並在內頁中大量刊印珍貴的黑白歷史照片(多由知名的攝影師Francis Wolff操刀)。至此,許多六○、七○年代曾經發光發熱的爵士英雄,其傑出作品得以重新完整出土,獲得更公允的評價。

九○年代的我,正處於敗家興頭上。每一~二週至少逛一次西門町的淘兒唱片行。有機會去愛樂電台錄製「台北爵士夜」時,一定會去南京東路五段的「駿麟」。通常這兩大據點時有「島內孤盤」出現,驚喜度較高。公館或火車站前的玫瑰或大眾則一定會進大唱片公司代理的專輯,拜喜愛爵士樂的店員之賜,品項多元,價格也平易近人,自然不會放過「地毯式搜索」的機會。至於以前只接受郵購的「馬賽克」廠牌,為了節省運費與稅金,則千方百計請求居住於北美的親朋好友「跑單幫」。於是,Andrew Hill、Larry Young乃至於山姆‧瑞佛斯完整的藍調之音全集,就這樣進入了我的音樂世界。

論外型,額頭高聳、體型瘦削的瑞佛斯沒有Dexter Gordon英挺,論穿著,也比不上Joehn Henderson時髦。瑞佛斯有稜有角的五官,儉樸的打扮,酷似美國南方牛仔,說明了他是一個個性堅毅的獨行俠。然而,迥異於外表,瑞佛斯的音樂一點也不粗獷。他的作品洋溢著知性之美,從結構之中往外擴張,不斷轉化、延伸、再轉化、再延伸…彷彿,這位不服輸的爵士牛仔,馳乘駿馬,奔騰於自由之土,他的薩克斯風或長笛旋律,就像大無畏的馬蹄,張牙舞爪地揚起陣陣沙塵,在廣袤的沙漠上掀開波瀾,一聲又一聲,侵襲、挑戰樂迷的耳朵。至此,或許你會恍然大悟:原來,音樂是可以這樣作的!

山姆‧瑞佛斯原名Samuel Carthorne Rivers,出生於美國南方的奧克拉荷馬州。他的父親畢業於專為黑人而開設的高等學府費斯克大學(Fisk University),在舉世知名的「費斯克喜悅唱詩班與銀音四重唱」(Fisk Jubilee Singers and the Silverstone Quartet)裡擔任歌手,母親則是「銀音四重唱」的伴奏鋼琴手。瑞佛斯從小浸淫於音樂環境中,五歲時就隨著家人巡迴歌唱,並學習小提琴、鋼琴、長號,十三歲時對學習薩克斯風產生興趣,當時他的偶像是Coleman Hawkins、Lester Young、Don Byas這些搖擺樂團的明星樂手。

瑞佛斯十四歲時,父親因意外喪生,母親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先搬到芝加哥,後來再次往南移,落腳於阿肯薩斯州的小岩城,在修特學院(Shorter College)的音樂系與社會學系擔任教職。在美國爵士樂史上,像瑞佛斯這樣成長於音樂世家,父母擁有高等學歷的黑人樂手,在一九七○年以前是很罕見的。Miles Davis和Dexter Gordon也來自黑人圈裡的上流社會,家庭環境優渥,不過他們的父親從事的是賺錢的醫師行業,與擔任大學教職的瑞佛斯母親不同,這或許也預告了,深受家庭影響的瑞佛斯,在未來發展音樂的道路上,將繼承美國黑人知識份子的職志,將自由即興當成意見表達的抗爭武器。

為了進一步琢磨自己的音樂技巧,瑞佛斯於二十四歲時搬至波士頓,進入波士頓音樂學院(後來轉型為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就讀,主修作曲。年輕的瑞佛斯一開始選擇演奏的樂器是爵士樂中罕見的中提琴,曾經加入Serge Chaloff短命的實驗性樂團。白人薩克斯風手Serge Chaloff是波士頓爵士樂壇裡的重要人物,母親Chaloff夫人是當地知名的鋼琴教育家,學生包括了Steve Kuhn與日裔的秋吉敏子等人。身為Serge Chaloff領導樂團的團員,瑞佛斯也積極地融入當地的演奏圈,與多位活躍於東岸的樂手同台演出。除了因健康因素而移居佛羅里達州兩年之外,瑞佛斯在四十歲以前,幾乎都待在音樂演奏環境熱絡,人文薈萃的波士頓城,並找來鋼琴手Hal Galper組成自己的四重奏,在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附近的咖啡館演出。

一九六一年,一位重量級的咆勃鋼琴手Tadd Dameron來到波士頓,找瑞佛斯一起幫紐約市最重要的爵士獨立廠牌「藍調之音」錄音。經過一番波折,瑞佛斯終於和Tadd Damerson錄了幾首曲子,其中包含了一首瑞佛斯的個人創作「The Elder Speaks」。很可惜的是,在錄音過程中,抄寫員錯誤頻頻,沒有把所有的演奏版本仔細記錄下來,老闆Alfred Lion因此沒有發行這些錄音。事實上,像這類錄音內容與標籤上記載的曲名不符,張冠李戴的情形當時很常見,也因此後來主導藍調之音重發工作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必須要費很大的功夫,一一更正這些錯誤。一九九九年時,在樂迷的熱烈要求之下,瑞佛斯的錄音終於重新出土,與其他樂手被捨棄的錄音併為一張合輯,名為The Lost Sessions,以CD形式首次發行。

The Lost Sessions是瑞佛斯與藍調之音的初次邂逅,不過三年後他才真正有機會在這個爵士廠牌正式發片專輯。讓瑞佛斯下定決心,追尋更「自由」的演奏風格,並將演奏事業的重心轉移到紐約來的,是天才鼓手Tony Williams。Tony Williams念初中時,教他打鼓的師父Alan Dawson正是瑞佛斯樂團成員。這位才華洋溢的少年經常在瑞佛斯四重奏演出時客串打鼓。他可收可放、深具彈性的技法,以及破除窠臼、往更高層次探索的野心,深深影響了瑞佛斯。兩人曾經受邀在美術館演出,藝術系教授在畫作旁講解,瑞佛斯與Tony Williams則根據畫作的風格與線條作即興演出—這也是瑞佛斯首次體會到抽象藝術的創作精神是可以運用於音樂演奏的。作為高等教育重鎮的波士頓,城裡到處是人文氣息濃厚的咖啡廳,未成年的Tony Williams因此可不受酒館法令的約束,有更多演出的機會。

早慧的Tony Williams表現優異,很快就受到紐約樂壇的矚目,他不但先後加入了Jackie McLean、Miles Davis的樂團,還受邀為藍調之音錄製個人專輯Lifetime。瑞佛斯不但為這位年輕鼓手的首張專輯跨刀,經由他的引薦,後來也加入了Miles Davis樂團,待了半年左右,並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了一張日本東京的現場演出專輯Miles in Tokyo,這張作品在多年之後才得以發行。

事實上,當時正在籌組第二代樂團的Miles Davis,最想要的薩克斯風手並不是瑞佛斯,而是「爵士信差」樂團裡的Wayne Shorter。但當時Wayne Shorter仍為「爵士信差」效力,所以Miles Davis接受Tony Williams的推薦,選擇了瑞佛斯。不過,當時已經走上自由之路的瑞佛斯,動輒長篇大論的即興樂句,對於還在演奏五○年代曲目的Miles Davis而言,實在難以消化,兩人並不對盤。

經過一番波折,Wayne Shorter與瑞佛斯最後協議互換位置,前者如Miles Davis所願,加入知名的第二代樂團,而後者則同意轉戰「爵士信差」樂團。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瑞佛斯跟隨另一位勇於探索自由風格的鋼琴手Andrew Hill到加州巡迴演出之後,改變了心意。他終究沒有加入精純咆勃的養成班「爵士信差」,團長Art Blakey另外找了Sun Ra樂團的John Gilmore取代。瑞佛斯放棄「爵士信差」之舉,明確地昭告天下,他未來不會維持傳統,而將步入大破大立的演奏格局。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瑞佛斯終於有機會為藍調之音錄製首張個人專輯Fuchsia Swing Song。彼時風格已經相當前衛的瑞佛斯,知道Alfred Lion覺得Tony Williams的Lifetime有點「太超過」,因此刻意修正路線,提高Fuchsia Swing Song的接受度。接下來的三年,瑞佛斯每年都為藍調之音錄音,總共發行了四張作品(其中Dimensions and Extensions在錄音完成十年後,才改以Involution為專輯名,發行了部分曲目,八○年代後期終於還原專輯原名,發行了完整錄音),奠定了他在自由爵士的不朽地位。以下介紹瑞佛斯在藍調之音發行的四張作品:Fuchsia Swing Song、Contours、A New Conception、Dimensions and Extensions。


Fuchsia Swing Song(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184)

相較於六○年代初就發行專輯的自由派先鋒,如Cecil Taylor或Ornette Coleman,瑞佛斯的首張專輯Fuchsia Swing Song算不上是石破天驚,但對於聽慣精純咆勃的樂迷而言,瑞佛斯的作品仍然走在時代前端,深具震撼性。六○年代的美國正處於文化轉型期,冷戰時期的威權氣氛消退,年輕世代對於近乎窒息的保守氣氛感到厭倦,正摩拳擦掌、準備大刀闊斧改造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的流行風尚。John Coltrane這類重量級的薩克斯風手早已被豐厚的簽約金網羅至Impulse!唱片。就在瑞佛斯錄製Fuchsia Swing Song時,John Coltrane四重奏剛發行了Crescent,再接再厲又錄製了A Love Supreme。就創作概念而言,這兩張專輯皆挑戰了美國的基督教傳統:Crescent為新月之意,乃是回教信仰的象徵,至於在A Love Supreme專輯中,John Coltrane寫的吟頌辭打破了美國人習以為常的一神論,透過音樂傳遞獨特的宗教信仰與哲學觀。就音樂內涵而言,John Coltrane積極拆解音樂曲式,將性靈融入爵士演奏之中,就像抽象畫般,寫意取代了寫實精神。

Fuchsia Swing Song誕生於這樣渴求轉變的時代,或許再契合不過了。迥異於一般人對自由爵士的刻板印象:「缺乏音樂技巧」、「亂吹」,瑞佛斯的演奏技巧出人意表的紮實。他的薩克斯風演奏根植於早年崇拜的偶像Coleman Hawkins或Don Byas,聲響陽剛雄渾,帶著無比迷人的韻致。然而,與其他藍調之音的專輯相較,瑞佛斯的音樂創作毋寧是大膽的。它的旋律線充滿戲劇化的轉折,缺乏預先設定好的嚴謹框架,而是隨著演奏的進行,賦予音樂更具彈性的表達空間,並時時變換著演奏脈絡。在專輯同名曲「Fuchsia Swing Song」(「吊鐘花搖擺之歌」)註一,中,明亮的音色帶出了曲名想要表達的情緒:旋律是活潑但跳躍的,搭配輕快的節奏組合(鋼琴手Jaki Byard、貝斯手Ron Carter、鼓手Tony Williams),整體聽來並不會令人覺得拗口或突兀,這反映出瑞佛斯相當有名的知性深度:即使在吹奏薩克斯風時,以大膽的破音、狂吼、咆哮挑戰樂迷的耳朵,也並非為前衛而前衛,更不是情緒宣洩。透過佛瑞斯有紀律的創新(disciplined inventiveness)和精確的執行,這位深具原創性,無論是作曲、編曲或演奏都極為用心的薩克斯風手,致力於深化、擴展作品裡想要表達的情緒,將演奏張力拉到極致。

「Luminous Monolith」(中譯:發光的巨石)一如其名,是整張專輯閃閃發光的代表作。不單是因為瑞佛斯深具魅力的薩克斯風開場,更重要的是鋼琴手Jaki Byard伴奏、呼應、接續其後的鋼琴技法,就像翻開一本琳瑯滿目、多采多姿的百科全書,聽起來十分過癮。Jaki Byard本來就是瑞佛斯在波士頓演出時的舊識,他深具彈性、冶傳統與實驗於一爐,又能隨時變換情緒氣氛的演奏風格,深受瑞佛斯讚賞。瑞佛斯藉由這首曲子表達走上自由演奏之路的艱辛,必須努力移除巨石般的偏見與障礙。另一首「Beatrice」,係瑞佛斯為共患難的愛妻而作,後來也成為樂手如Chet Baker、Joe Henderson等人經常演奏的經典。這也是整張專輯最平易近人的抒情曲,瑞佛斯對牽手的深情,透過音樂表達無遺。


Contours(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206)

Contours的演奏編制以五重奏為主,主奏樂手為瑞佛斯與小號手Freddie Hubbard,在節奏組合方面,除了貝斯手Ron Carter維持不變,鼓手換成了Joe Chambers,鋼琴手則由Miles Davis第二代樂團的中堅份子Herbie Hancock擔任。嚴格地來說,為Contours跨刀的樂手,都不能算是自由爵士的信徒,尤其是Freddie Hubbard,徹頭徹尾就是精純咆勃養成班的優等生。但他們卻有能力遊走於結構內、外,收斂自己熟悉的藍調、福音曲式,配合瑞佛斯的編曲,以詭異跳躍的音程來轉化演奏氣氛,賦予樂迷銳利、辛辣的聆聽感受。

收在馬賽克廠牌的版本,係以「Point of Many Returns」作為開場,在簡短的合奏之後馬上帶入Freddie Hubbard的即興樂句,此時我們仍可聽出他的旋律比較重視工整和邏輯,接續其後的Herbie Hancock即興就更為複雜了,混合著調式與咆勃風格,神乎其技般的,將音樂推上高峰,瑞佛斯的即興演奏是曲子中的高潮,也是整首曲子裡最狂野不羈的。第二軌的「Dance of the Tripedal」則是一首三拍子的作品,Freddie Hubbard與Ron Carter「互尬」的即興演奏是聆聽重點。第三軌「Mellifluous Cacophony」曲名非常有趣,可直譯為「曲調優美的不和諧音」,瑞佛斯色彩繽紛的薩克斯風音色,搭配Herbie Hancock咆勃風格的單音演奏以及Freddie Hubbard高亢明亮的小號,是一首帶著活潑搖擺節奏的佳作。

聽完這張專輯後,或許您就不難瞭解,在追求轉型與革新的六○年代裡,爵士樂如何從「咆勃樂」漸次轉化、蛻變為所謂的「後咆勃」(post-bop)流派。透過瑞佛斯大膽的探索與拆解,以及更具包容的伴奏,音樂的演奏空間變得寬廣,節奏也更有彈性了。艾靈頓公爵曾說過,不搖擺的音樂就不能稱之為爵士。瑞佛斯推翻了他的說法:你不一定要有搖擺節奏,但一定要具備足夠的原創性進行即興演奏,才能稱之為爵士樂!

A New Conception(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249)

A New Conception就是老歌新編之意。已經走上自由之路的樂手,為何還要回頭演奏老歌?瑞佛斯說:「我當然可以演奏『騷動不安』的音樂啦,不過有時候樂手也和聽眾一樣,只是希望可以多聽一點柔和香醇的東西。」不過,在瑞佛斯「想聽點柔和香醇」的概念下製作出來的第三張專輯,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老歌回顧。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張懷舊作品,瑞佛斯脫韁野馬般的音樂,可能要害你摔破眼鏡了!

A New Conception雖然演奏了許多知名的抒情曲,如Dinah Washington唱紅的「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或是Billie Holiday曾經唱過的「Detour Ahead」,但瑞佛斯的詮釋完全不受原曲拘泥,反而將之轉化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瑞佛斯在這張專輯裡交相運用了多種樂器,除了演奏次中音薩克斯風之外,也演奏高音薩克斯風與長笛。事實上,不僅是A New Conception,在這之前,瑞佛斯曾經為電鐵琴手Bobby Hutcherson跨刀,錄製非常精彩的名盤Dialogue時,就演奏了多種樂器,其中低音單簧管在錄音完成不久後故障,無法修復,但瑞佛斯從此就喜歡在表演時更換不同樂器,也因此賦予了同一首作品變化多端的色彩。A New Conception中的「Temptation」是最好的例子,瑞佛斯運用了不同的樂器來表達每一段的音樂情緒,搭配鋼琴手Hal Galper駕輕就熟的伴奏,讓整首作品巧妙的變換原來的旋律主題,並刻意添上一點不協調的自由演奏。說來奇怪,除了馬賽克唱片公司發行的全集收錄所有A New Conception曲目之外,這張專輯至今尚未重新發行單張CD。


Dimensions and Extensions(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261)

Dimensions and Extension是瑞佛斯在藍調之音的最後一張專輯,也是命運最坎坷的一張作品。原因無他,錄製這張專輯的前一年,藍調之音的老闆Alfred Lion將唱片公司賣給Liberty,股權轉手後,Lion雖然還繼續擔任製作工作,但一年後也因健康、大環境不佳等因素離職。原本已經計畫好要發行的Dimensions and Extension,唱片序號、收錄曲目、專輯名稱、封面設計都已經準備齊全,卻在最後一秒鐘踩煞車,臨時喊停!直到一九八九年才首次發行完整曲目。

事實上,只要看看與瑞佛斯志同道合的音樂夥伴Andrew Hill當時大部分錄音被冷凍、封殺的命運,就知道Liberty唱片公司對自由風格的「Out Jazz」毫無興趣,更何況唱片編號與Dimensions and Extension相隔只有兩號的Alligator Bogaloo獲得前所未有的銷售佳績,讓市場導向的新老闆加速推動爵士樂流行化。Alligator Bogaloo由薩克斯風手Lou Donaldson領銜,主打放克風格的流行舞曲,深受都會區年輕黑人歡迎。而爵士樂另一個聆聽主力:年輕的白人知識份子,則漸受搖滾樂吸引,自由爵士遭受商業力量夾殺,步向式微已不可免。

Dimensions and Extension是瑞佛斯在藍調之音的錄音中,最有野心的自由爵士傑作。與前三張作品不一樣之處,在於這張專輯的節奏組合中沒有鋼琴手,只有演奏貝斯的Cecil McBee與鼓手Steve Ellington。主奏樂手除了瑞佛斯之外,還有吹管手James Spaulding、小號手Donald Byrd以及長號手Julian Priester等三名樂手。這些樂手共通的特色是根植於傳統,但又求新求變,勇於接受新音樂的挑戰。整張專輯的高潮是「Involution」,曲名原意為複雜的事物,不過曲子以兩支長笛(瑞佛斯與James Spaulding負責演奏)開場,巧妙輕盈的音色,聽來反而輕鬆沒有負擔。Steve Ellington場域開闊的鼓群伴奏,賦予長笛寬廣的即興想像空間,這樣的節奏與旋律並不特別「前衛」,但聽來十分新鮮,因為無論是旋律、和聲或節奏都有了更高的自由度,由演奏實力雄厚的樂手發揮起來,效果特別地好。

錄完Dimensions and Extension之後,瑞佛斯與藍調之音的合作關係也劃上休止符。他先是與John Coltrane四重奏的鋼琴手McCoy Tyner有短暫的合作關係,接下來則加入自由派鋼琴手Cecil Taylor的樂團,或是發展自己的音樂計畫。七○年代以後,許多優秀的爵士樂手或退隱,或轉戰歐洲,留下老兵如瑞佛斯,在紐約市曼哈頓島南邊的龐德街上,成立了Studio Rivbea,提供新秀演出園地,繼續栽培後進。「Rivbea」源自瑞佛斯(Rivers)與牽手Beatrice的名字,兩人同甘苦,共患難,攜手共渡美國自由爵士最艱難的一段時光。下個月的專欄,本文將介紹幾張目前高齡八十六的瑞佛斯七○年代以降迄今的作品。

註釋
(一)吊鐘花(Fuchsia)又名弔燈花或是倒掛金鐘,花開時花梗下垂,酷似吊鐘形狀,故有此名。在說明此曲創作時,瑞佛斯希望可以透過這首曲子表達紫紅色弔鐘花盛開的熱鬧活潑景象。不過,並非所有的吊鐘花都是紫紅色,品種不同的吊鐘花有白、粉紅、豔紅等顏色。

留言

  1. 聽完精采深入的上半場
    期待下半場Sam Rivers更多元的演出啦~

    謝謝小威老師分享大作

    回覆刪除
  2. Sam Rivers的专辑在马来西亚一碟难求。。。。。。

    回覆刪除
  3. (题外話)能否請問hat hut http://www.hathut.com/ 这亇瑞士jazz品牌 臺灣有市場嗎?

    回覆刪除
  4. 小威老師能分享Jazzland的故事嗎?:)

    回覆刪除
  5. Sam Rivers於1974年crystals也堪稱經典
    如三菱鏡的千變萬化、詭譎奇異的氛圍著實驚人!

    p.s.
    論外型,額頭高聳、體型瘦削的瑞佛斯沒有Dexter Gordon英挺,
    論穿著,也比不上『John』 Henderson時髦...

    老師指的應該是『Joe』吧~

    回覆刪除
  6. 忙中有錯打錯了,謝謝阿豪的指正。

    回覆刪除
  7. 請問大大有聽過這張專輯嗎?
    中文名稱:扣人心弦懷舊金曲
    英文名稱:Classic Heartstrings
    專輯歌手:David Davidson & Russell Davis
    不知道台灣目前哪裡可以買的到,如果大大曾經注意過這張專輯可否告訴我,我想收藏,謝謝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