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爵士樂回顧(下)

上個月的專欄裡介紹了幾張去年發行的優質爵士作品,包括人聲、鋼琴獨奏與「吹管-吉他」二重奏等專輯。

本月專欄探討的範圍更廣,除了持續介紹好聽的爵士樂專輯之外,一併選出去年最優秀的現場表演,並推薦筆者心目中,關於爵士樂的最佳文字企畫。「如日中天」獎
得獎者:Dave Douglas
得獎專輯:Dave Douglas & Keystone - Moonshine (Greenleaf)若要票選這幾年發片頻繁、製作概念優異,演奏水平亦佳的爵士樂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活躍於紐約的小號手Dave Douglas。Dave Douglas這兩年似乎喜歡上Fender Rhodes鍵盤的聲響,大搞放克味濃厚的「律動爵士」(groove jazz)。多產的他,去年推出了新專輯Moonshine,主題為向偉大的默片巨星,足以和卓別林分庭抗禮的Buster Keaton致敬。

與去年發行的專輯Live at the Jazz Standard相較,在Moonshine中與Dave Douglas的班底又換人了;Adam Benjamin取代了Uri Caine(電子鍵盤Fender Rhodes),Marcus Strickland取代了Donny McCaslin(次中音薩克斯風),Brad Jones取代了James Genus(原音貝斯),Clarence Penn取代了Gene Lake(鼓)。除了這全新班底外,又加了DJ Olive。

雖然筆者個人偏好Uri Caine演奏Fender Rhodes,不過強將帶領,斷無弱兵之可能,Adam Benjamin同樣表現得很精彩。在演奏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方面,我以為薩克斯風手Marcus Strickland火候與味道都夠,並不不輸給風格強悍的Donny McCaslin。至於DJ Olive,雖然他取樣的聲響,有時會把演奏氛圍搞得很迷離詭異,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Flood Plane」一曲中把布希指責恐怖份子的演講片段,歇斯底里的以零碎剪輯方式重複播放。類似手法,已經不僅是聲響剪貼融入即興演奏所產生的「趣味」兩字能描述。嚴肅地來說,這是Douglas樂團透過音樂創作進行的政治批判。樂迷或許會對於DJ Olive的聲音取樣有點意見,但就音樂性來說,Moonshine無疑是一張十分正點的專輯。若認真把Dave Douglas在Greenleaf Music這一系列的作品聽完,應該沒有人會說Douglas「只演奏事先譜好的旋律」此類不公道的話了!

「最佳重發」獎
得獎者:左耳文化企畫之「秘藏盤系列」Rare Jazz Collections
得獎專輯:以Bjarne Rostvold - Jazz Journey為首,CD編號JD-7601=JD-7608等八張罕見歐陸爵士專輯
還是不久前的事情,北京的音樂同好在網路上告訴我,他現在已經不聽爵士樂了,「因為在北京根本買不到爵士樂專輯」(奇怪的是筆者幾年前的舊作《爵士春秋》簡體字版,去年在中國竟然再版了)。相對於全球唱片市場普遍性的慘澹經營,由台灣左耳文化企畫的「秘藏盤系列」,去年在實體唱片銷售下滑聲中逆勢操作,分兩期發行了八張CD,堪稱「台灣之光」,所有的台灣樂迷應該要為左耳文化大大喝采一番!

這八張專輯為一九五○=七○年間,由美國及歐洲樂手錄製的作品,以「精純咆勃」(hard bop)風格為主,其中有部分是從未數位化的罕見盤。唯一有收錄爵士演唱的專輯,是編號JD-7606,由鋼琴家Bill Evans率領的三重奏於瑞典的現場演出錄音Swedish Concert 1975,其中瑞典女歌手Monica Zetterlund與之搭配,演唱了六首歌曲。在製作規格方面,全部的專輯均以仿mini LP紙殼包裝,內含不織布CD套,並附英文說明,包裝品質完全不輸給日本版的重發盤。

 值得一提的是,「秘藏盤系列」第二期發行的兩張專輯,丹麥鋼琴手Bent Axen的Let’s Keep The Message,以及薩克斯風手Bent J?dig領銜 的Danish Jazzman 1967,也同時由日本知名的唱片連鎖Disk Union搭配重新發行兩百克重盤的LP,提供給黑膠迷參考。另外,讀者若預算有限,並不打算一網打盡,筆者建議可先考慮購買第二梯次發行的Let’s Keep The Message 和Danish Jazzman 1967,演奏及錄音水準都很高。若有餘裕,第一期發行的Jazz Journey?(由丹麥鼓手Bjarne Rostvold領銜,也就是知名的「馬車盤」)、瑞典鋼琴手Berndt Egerbladh的Schizo,以及來自美國的小號手Hank De Mano的In Concert,可聽性高,也具蒐藏價值。

 就在台灣推出「秘藏盤系列」之時,對岸也不落人後,由中國樂迷創設的「囚牛」(QiuNiu)廠牌,也推出了兩張一套Bill Evans鋼琴三重奏重發盤Live at Beunos Aires 1979,亦是mini LP包裝,不織布CD套,力求忠實原盤雙開層(gatefold sleeves)之效果,值得肯定。

「最佳現場演出」獎得獎者:上原廣美與「Sonic Bloom」樂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現場演出

去年最令人振奮的爵士現場,莫過於日本爵士鋼琴新秀Hiromi(上原廣美)領導的樂團Sonic Bloom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演出了!上原廣美與吉他手Dave Fiucynski合作,以演奏插電音樂為主,無論是節奏或旋律,都帶著強烈的實驗性質。這樣的演出概念,可參考她這兩年發行的兩張作品Time Control 和Beyond Standard。Time Control強調複雜的節奏實驗,Beyond Standard則是舊曲新編,以跨界如融合搖滾、前衛、放克的手法,佐以鍵盤及吉他戲劇性音色變化的調控,挑戰爵士樂傳統。對於習慣聆聽經典爵士的樂迷而言,可能會有點不容易消化,某些編曲形式甚至極為繁複(例如:第二首「Time Travel」),但筆者認為,Hiromi的音樂創意與前瞻性十足,透過她強而有力的即興威力演奏,加上樂團成員良好的默契,絕對留給聽眾深刻難忘的印象。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國家音樂廳的音響調整。尤其是上半場最後一首「Sukiyaki」的演出殘響過多,筆者坐在前排左半邊,左耳受到很大的干擾。另外,整場聽下來,吉他音色的變化不如預期,電貝斯的聲音則幾乎被吃掉大半,樂團演奏的平衡感不足,音響水平仍有待加強。筆者於Hiromi在台北的演出兩天後,繼續在日本東京國際會議廳聆聽相似的演出(東京演出的曲目較少)。比較兩場的演出音響效果,坦白講,無論是個別樂器應有的音響表現、整體演出的細節,實在差太多了!尤其是Dave Fiucynski的吉他音色的豐富度與變化,東京的演出明顯勝出。其他如Tony Grey的電貝斯(有Q度,韌性的聲響),Hiromi的鍵盤聲響(原音鋼琴的透明清脆,電子鍵盤的音色變化層次)都有表現「出來」,並與其他樂器達成比較好的平衡。國家音樂廳並不是沒有舉辦插電演出的經驗,知名的融合樂團「Four Play」(「四人玩」)也曾在同一個舞台演出,所以相信音控人員對於插電樂器的聲響表現,絕對是可以掌握的。無論如何,雖然音響水準有待加強,但上原廣美的賣力演出,讓全場驚豔不已,實在沒話講!

「潛力新秀」獎
得獎者:鋼琴手Vijay Iyer、薩克斯風手Mantana Roberts和鍵盤手Marco Benevento

得獎專輯之一:
Vijay Iyer – Tragicomic (Sunnyside)爵士樂壇並不缺乏擁有高等學歷的優秀樂手。不過像印度裔的Vijay Iyer這樣擁有理工科背景者還真的是少見。從耶魯大學以「數學-物理」雙學位畢業後,Vijay Iyer隨即赴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進修,獲得物理博士學位。身為一名年輕的爵士樂手,Vijay Iyer的理工科訓練促使他積極思考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具體地來說,Vijay Iyer不單只是想「演奏」爵士樂而已,而是希望可以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例如心理、政治、科技等角度來探索音樂發展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Vijay Iyer的演奏深度十足,不但反映出他作為思考型琴手的特色,也充滿了跨界(種族與音樂類型)和實驗性的色彩。

Vijay Iyer早期的作品常讓我覺得深奧難解,不容易掌握整體的創作脈絡,與Savoy Jazz簽約之後,Vijay Iyer於三年前發行了Reimagining,親和度提高了不少。去年發行的Tragicomic是一張四重奏專輯,與老搭檔Rudresh Mahanthappa(中音薩克斯風)、 Stephan Crump(低音貝斯)和Marcus Gilmore(鼓)再度合作,整張作品的旋律複雜但不拗口,深沈但不陰黯,節奏張力十足,一如專輯名Tragicomic(「悲喜交集」)所示,Vijay Iyer想體現的是音樂更深一層,甚至互為拉扯、對抗的矛盾美學,卻又不失爵士樂的律動節奏及旋律之美,值得推薦。

得獎專輯之二:
Mantana Roberts – The Chicago Project (Central Control)好久沒把注意力放在芝加哥的爵士樂壇了!除了Fred Anderson這位大師級人物之外,幾乎沒怎麼注意這幾年來中西部的風城到底出了哪些新秀。作為二○○八年芝加哥樂壇的話題人物,女薩克斯風手Mantana Roberts的專輯The Chicago Project可真是出盡了鋒頭!The Chicago Project係以Mantana Roberts為首的四重奏作品,結合了Jeff Parker(吉他)、Josh Abrams(貝斯)和Frank Rosaly(鼓)的演出。年紀輕輕的Roberts在這張專輯中火力全開,砲聲隆隆,而她言之有物又熱度十足的演奏,可說是技冠群雄、震驚四座!

Roberts演奏的風格繼承了六○年代中期以後,由John Coltrane開啟的「新事物」(The New Thing),以強調激昂且靈性充滿的自由即興演奏為主。難能可貴的是,Roberts雖然演奏前衛音樂,但她的音樂語彙並不誨澀拗口,也不像一些玩後現代拼貼者流,搞一些片段突兀跳接的惡趣味。技巧純熟、台風穩健的她,透過肌理分明的薩克斯風旋律,將自我創作思想做了一個熱情、直率而清晰的表達。值得一提的是,The Chicago Project收錄了三段Mantana Roberts與Fred Anderson精彩的薩克斯風二重奏「Birdhouse」(三、六與九軌)。前者是AACM(孕育芝加哥前衛爵士樂手的搖籃)的年輕成員,後者是AACM的創團元老。一少一老,一女一男,彼此對飆,無論是象徵或音樂演奏,別具特殊意義。

得獎專輯之三:
Marco Benevento – Invisible Baby (Hyena)
最近幾年來,許多搖滾樂手發行的演奏專輯成為爵士樂評人經常討論的範疇。雖說上個世紀的七○年代,爵士樂早已向搖滾樂借火,誕生了所謂的融合樂(fusion),搖滾樂手演奏即興音樂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二十一世紀開始後,隨著搖滾樂不斷地演進,電音、嘻哈、緩飆等各種風格不斷地推陳出新,似乎也影響了爵士「即興」演奏的概念,曾經為「Wilco」樂團跨刀的吉他手Nels Cline於二○○六年發行了深具爆發力的New Monastery,以電吉他演奏塑造驚人的開闊音(意)像,被爵士樂評選為當年十大專輯之一。在二○○八年,為獨立搖滾樂團跨刀的鍵盤手Marco Benevento發行了Invisible Baby,女歌手Ani DeFranco樂團的貝斯手Todd Sickafoose則發行了Tiny Resisters,它們都是跨越即興與搖滾的新專輯,演奏風格新鮮,很值得樂迷注目。

許多樂評人喜歡拿Marco Benevento與「The Bad Plus」三重奏裡的鋼琴手的Ethan Iverson 相比較,對樂迷而言,雖然便利了風格定位(向搖滾樂借火的爵士樂演奏),但似乎有點失了準頭。就演奏內涵而言,Invisible Baby並沒有拷貝我們熟悉的任何搖滾樂或其他流行歌曲旋律(至少在The Bad Plus或是Brad Mehldau的專輯中,我們仍聽得到他們以優雅的即興手法演奏熟悉的搖滾旋律)。Invisible Baby強調全然解構、重新組合和創新,Marco Benevento對於電子樂器音色的細微變化,充滿了探索的好奇心。聽完之後,也許您會質疑:這是爵士樂嗎?也許是,也許不是,Invisible Baby或許不是一張習慣聆聽主流爵士樂者會喜歡的作品,但卻是二○○八年不可忽略的音樂發展標竿。喜歡後搖滾,特別是長段樂器演奏的年輕讀者們,或許,Invisible Baby將會是帶你進入即興演奏的敲門磚。另外,如果Invisible Baby深得您心,亦可考慮Todd Sickafoose的Tiny Resisters,這張專輯在去年亦獲得了極佳評價。

「無限懷念」獎
得獎者:Esbjörn Svensson
得獎專輯:Esbjörn Svensson Trio – Leucocyte (Act Music)似乎還是不久前的事情,只要偷得浮生半日閒,就會習慣地把瑞典鋼琴手Esbjörn Svensson三重奏(e.s.t.)現場演出的DVD拿出來溫習。從那首帶著古典樂影響的「When God Created The Coffeebreak」到「Seven Days of Falling」,Esbjörn Svensson的演奏,由簡入繁,電子效果與原音樂器交錯,在精心鋪陳的即興對話與厚重的放克節拍中,漸次組成完整、華麗而壯闊的聲響場景,而這只是三件樂器組成的音樂而已!據說,這組鋼琴三重奏在歐洲的演出幾乎都是在大型體育館,樂迷也都以年輕人為主,媒體更以「歐洲的Keith Jarrett」稱之,足見其受歡迎之程度。

 早期在瑞典廠牌Dragon發片,「e.s.t.」雖然沒有一鳴驚人,卻以悅耳和演奏內涵兼具的優質音樂獲得製作人的矚目,接下來與德國爵士廠牌Act Music簽約,發行了一系列的專輯,深受歐洲市場歡迎。無論是向爵士鋼琴大師Thelonious Monk致敬的作品,或是「e.s.t.」團員的創作集結成專輯發表,均獲得樂評人極高評價。「e.s.t.」這幾年的演出,融合了古典樂的細膩,爵士樂的即興,以及靈魂、搖滾樂的狂野重拍,再加上Esbjörn Svensson善用鍵盤與效果器揉捏出詭譎的聲響變化,搭配Magnus Öström搖滾重力擊鼓,在爵士樂三重奏演出中,可說是實驗性濃厚的表演,但效果卻出奇的好,常令現場觀眾驚豔不已。

不幸的是,「e.s.t.」靈魂人物Esbjörn Svensson於去年中因為潛水意外過世,而在意外之前,於澳洲雪梨錄製的Leucocyte也就變成他最後一張專輯。與之前的作品相較,Esbjörn Svensson在Leucocyte裡使用更多的電音效果,實驗性也更強。Leucocyte的音樂相當強悍、不妥協,似乎呼應了專輯名「白血球」--在人體裡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可阻擋外來入侵。聽完Leucocyte後,對於Esbjörn Svensson的音樂創作本來應該還有更多期待,怎料世事多變化,對於已經成為過去式的「e.s.t.」,爵士迷也只能無限懷念了。

最佳「文字企畫」獎
得獎者:《爵士批評》雜誌一四○、一四一期(二○○七年十一月、二○○八年一月發行)
得獎主題:我甲意的爵士樂

在台灣,爵士樂迷應該都知道自己喜歡的音樂很小眾。日常生活裡,很難在身邊找到同好、知音,有時候,更不知道要到哪裡跟別人聊音樂、聽音樂,甚至消費音樂?過去常聽說許多同好都是在唱片行認識的,可是這幾年來音樂軟體銷售江河日下,搞不好「爵士樂迷」快絕種了?

 鄰國日本是重要的爵士樂消費市場,不但可以透過商品推陳出新,將廠牌、樂手與演奏風格系統化、型錄化,更可以透過專業雜誌主題企畫,建立起一套日本獨有的爵士知識體系。就在去年,由日本死硬派爵士樂迷創辦的《爵士批評》雙月刊,推出了「我甲意的爵士樂」專題。雜誌編輯的企畫概念是,不預設任何角度或出發點,邀請不同的樂迷來自由談自己最「甲意」的爵士樂。對筆者而言,這個企畫主題真是太有趣了!迥異於Swing Journal由知名權威樂評人執筆,參與「我甲意的爵士樂」專輯的作者來自各行各業,不分貴賤高低,連高中生都有。他們針對自己感興趣,執意喜歡的爵士樂類型、廠牌、樂手或某一個與爵士樂相關的現象,提出自己深入而獨特的見解。


 就以關口將寫的文章為例:這位作者年約四十三,雖然只是一介平凡上班族,卻是相當有見解的爵士樂迷。關口將的文章裡介紹了一樁與紐約低音貝斯手Cecil McBee有關的品牌侵權官司。因為Cecil McBee發現東京居然有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流行女裝品牌「CECIL McBEE」(!),所以一狀告到東京法院,向該服飾品牌提起侵權之訴。最後東京高等裁判所裁定Cecil McBee敗訴。為什麼敗訴呢?追根究底,在於東京的法官認為,從日本社會大眾的觀點來說,流行服飾品牌的「CECIL McBEE」比較有名,而爵士樂手Cecil Mcbee並沒有什麼名氣,因此認定沒有侵權的問題。

啥?!曾經是紐約New School爵士教育的負責人,為許多知名樂手伴奏的低音貝斯手Cecil McBee,在美國東岸深受爵士樂壇尊崇,在日本的知名度竟然比不上流行服飾品牌?官司雖然已經結束,但身為樂迷的關口將,仍要好好地為Cecil McBee的才情辯護一番。不是爵士樂迷的讀者,或許會覺得這類話題是「小屁屁」,無足輕重,但對樂迷來說,有什麼主題比討論自己喜愛的樂手還更重要呢?「我甲意的爵士樂」正好提供了一個這樣的討論機會,無論是追星族、蒐藏狂、考古癖,無論你偏好的是CD、EP或是十吋、十二吋盤,無論你喜歡的是什麼樂器或歌手,只要講得出一套道理,都可以在《爵士批評》雜誌上侃侃而談,這真是筆者心目中的爵士伊甸園。您說,日本爵士樂迷幸福不幸福?

遺珠之憾?
人之慾望無窮但荷包有限,在回顧二○○八年的過程中,不免也留下些許遺珠。由於ECM代理商尚未引進,因此還沒來得及試聽貝斯手Arild Anderson Trio的新作Live at Belleville,其中蘇格蘭籍的薩克斯風手Tommy Smith冶傳統及創新於一爐,深受樂評青睞。另外印度裔的薩克斯風Rudresh Manhanthappa 新作 Kinsmen(Pi廠牌發行)與印度的薩克斯風「傳奇」Kadri Gopalnath合作,成績斐然,國內也尚未引進,只好以後再談。去年交出漂亮成績單的美國薩克斯風手Donny McCaslin,筆者曾預期他會繼承Michael Brecker的地位,去年底也推出了新專輯Recommended Tools (Greenleaf Music廠牌發行),可惜也來不及評鑑。其他如:老將Sonny Rollins的現場專輯Road Show Vol. 1 [Live] (Universal/Emarcy)、英國籍被斯手Dave Holland 的Pass It On (Universal/Emarcy),都是去年曾被熱烈討論或推薦的作品,期望下回有機會,再以專文介紹。

留言

  1. 台灣的爵士樂環境真的跟日本沒得比,在台灣聽爵士樂好像就注定要孤獨一般,雖然經典盤在台灣不難買,但缺乏唱片公司健全的介紹,讓不少想入門爵士的人在聽完kind of blue、time out、waltz for debby...等專輯後就怯步不前了,孰不知那只是爵士樣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是精華但不能展現全貌,感謝小威老師長久以來以不同的角度來跟樂迷們分享,也希望未來能認識更多熱愛爵士的朋友,分享自己聽音樂的點滴,就像爵士批評那樣,感覺那將會非常有趣

    回覆刪除
  2. 小威老師,

    不好意思!

    想請問您認識志宇(左耳)嗎?

    有好一陣子沒辦法聯絡上他...

    想詢問有關左耳的出版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