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的巨人」(下)

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戴克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

六○年代開始,薩克斯風手戴克斯特‧高登才真正進入事業發展的高峰期,他先是加入了舞台劇「The Connection」(Jack Gelber執導,後改編成電影)在美國西海岸的演出陣容,飾演一名嗑藥的薩克斯風手。對高登來說,這個角色完全不需要揣摩想像,因為他自己早已經歷過如此不堪的人生。高登不但為「Connection」譜曲,還親自率領爵士四重奏在舞台上演出,獲得極高評價。「Connection」票房上的成功,增強高登重返江湖的信心。接下來,他接受了紐約最好的爵士樂獨立唱片公司--藍調之音(Blue Note Records)--的邀請,從一九六一至六四年間,留下多張生涯代表作。此時邁入黃金期的高登,由於藍調之音提供了功夫相當紮實的節奏組合與之搭配,所以這段時間的錄音水準極高,每一張專輯幾乎都是這家唱片公司的招牌商品,也是市場銷售的保證。接下來,依據高登在藍調之音的錄音時間順序,介紹此一時期的代表作:

Allright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077)

在藍調之音的錄音陣容裡,四○年代中期就已經建立知名度的高登,屬於資深級的前輩。與他搭配的「前線」小號手Freddie Hubbard,當時也不過二十三歲而已。其他如鋼琴手Horace Parlan、貝斯手George Tucker與鼓手Al Harewood,曾經先後替薩克斯風手Stanley Turrentine、Tina Brooks擔任伴奏工作,也都是年輕一輩的後進。

資深老大哥和年輕小伙子攜手合作,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從咆勃年代一路走來的高登,以極佳的和聲概念知名,然而,深受列斯特‧楊影響的他,自始自終都能在即興演奏時保持妙不可言的抒情感和搖擺節奏。雖然已有將近十三年未曾在紐約演出,Doin’ Allright完全證明了高登的實力。這張專輯的標準曲和高登的原創曲各半,第一軌「I was doing allright」和第二軌「You’ve Changed」都是標準曲,為高登的抒情主義作了很好的示範。「I Was Doing Allright」原來是電影「The Goldwyn Follies」插曲,原作曲者為喬治‧蓋西文(George Gershwin),此曲由高登先鋪陳主旋律,接下來依序是高登的薩克斯風、Hubbard(小號)和Parlan(鋼琴)的即興。透過陽剛而宏亮的薩克斯風聲響,再加上泰然自若,不疾不徐的演奏,高登展現了深具魅力的即興功力,真是令樂迷傾心不已!而彼時尚年輕的Freddie Hubbard,演奏時亦展現了細膩而精準的一面,或許也預示了他即將成為藍調之音的明日之星。接下來,Parlan以濃厚藍調味的鋼琴旋律接續其後,讓整體的音樂聽起來舒適而放鬆。至於在原創曲方面,「For Regulars Only」是一首中板速度的作品,「Society Red」則是一首深具放克味的藍調,高登都能將即興獨奏架構得非常精彩,好似一峰攀過一峰,層巒疊翠、美不勝收。

Dexter Calling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083)

這張專輯與上一張Doin’ Allright的錄音時間相距只有三天,但節奏組合完全不同,也沒有Freddie Hubbard的參與,是一張以高登為主角的四重奏專輯。錄音時間這麼緊湊是因為高登不住在紐約,他是特地從加州飛來東岸工作的,錄完Dexter Calling之後就要馬上返家,繼續「The Connection」的演出。與他搭配的鋼琴手是曾在加州一起演出,表現極為傑出的鋼琴手Kenny Drew,以及Miles Davis五重奏的重要團員:貝斯手Paul Chambers和鼓手Philly Joe Jones。

與前一張Doin’ Allright中的Horace Parlan相比,Kenny Drew在Dexter Calling的角色更形吃重。他是高登在加州演出時長期的合作伙伴,負責編曲、作曲等工作,在這張專輯中包辦了兩首曲子「Modal Mood」與「Clear The Dex」。Kenny Drew不只可以演奏純熟的藍調(如Horace Parlan),他可能是最瞭解,也最能掌握高登即興語彙和情緒的伴奏樂手。Kenny Drew知道如何去「回應」高登的想法,然後丟出新的創意,讓高登可以延續即興。由於Kenny Drew的參與,鋼琴被賦予了較寬廣的即興空間,與薩克斯風的演奏緊密相合,默契搭配得很好。

這張專輯還有幾首深具特色的曲子:「Soul Sister」、「I Want More」和「Ernie’s Tune」是舞台劇「The Connection」西海岸版的配樂,由高登所作。其中「Soul Sister」受到福音詩歌影響,深具靈魂味的作品。曲子的旋律雖然簡單,不過高登即興演奏時仍具渲染力,感情張力表達得很深刻,是當時很受聽眾歡迎的曲子。另外,本張專輯收錄的唯一抒情曲是「End of A Love Affair」,這是高登後來客居歐洲時最喜歡演奏的曲目之一,雖然有很多藝人詮釋過這首曲子,不過高登的版本應是最知名,也最有權威性。無論是音色運用或是即興概念,高登的表現都無懈可擊,將它拿來當成爵士薩克斯風教材範例,當之無愧。

Go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112)

Go是高登在藍調之音前期的里程碑,也是最好的一張專輯。這張專輯的錄音工作完成不久,高登結束在東岸的巡迴之旅,赴英國及歐陸演出。由於高登在歐洲的演出大受歡迎,加上西、北歐的種族關係較為和緩,也沒有像美國有嚴格的酒館演出許可制度,這位薩克斯風巨人決定客居歐洲。他先待在巴黎一陣子,後來定居於丹麥哥本哈根,直到七○年代中期才結束客居生涯,返回美國。

平心而論,高登在一九六一至六二年間在藍調之音的錄音水準均十分整齊,尤其是他架構薩克斯風即興的策略,堆砌演奏高潮的戲劇手法,都是無懈可擊的。若硬要比較這幾張專輯的不同,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節奏組合中的鋼琴手。Horace Parlan擅長演奏藍調,Kenny Drew與高登的默契最好,即興的延展性很強,而為Go這張專輯跨刀的鋼琴手Sonny Clark,則具備了驚人的即興直覺,風格深具彈性的他,並不拘泥於高登強烈的個人演奏邏輯,反而是另闢渠道,從而展現了自身天才般的實力。事實上,在錄製Go之前,Sonny Clark已經發行了個人領銜的鋼琴三重奏專輯Leapin’ and Lopin’,並為另一位當時較前衛的薩克斯風手Jackie McLean跨刀,發行了A Fickle Sonance。筆者主觀地以為,Go的錄音因為有鋼琴手Sonny Clark的參與,他大無畏的即興表現,呼應了高登精彩的演奏,讓專輯整體表現達到完美境界!

從一開場的「Cheese Cake」到最後一軌「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 」,高登自信滿滿的薩克斯風旋律,一路從頭「飆」到尾,搭配Sonny Clark、Butch Warren(貝斯)、Billy Higgins(鼓)的伴奏,絕無冷場。其間穿插了抒情曲「I Guess I’ll Hang My Tears Out to Dry」、「Love for Sale」和「Where Are You」等。最有意思的改編應該是「Love for Sale」,鼓手Billy Higgins以模擬拉丁節奏開場,襯托出高登迷人的即興獨奏,以及Sonny Clark自信而精彩的鋼琴回應。即使不懂爵士樂的讀者,聽完Go之後,對於高登能夠演奏出這麼自然而漂亮的薩克斯風音色,應該也會為之傾倒吧?

A Swingin’ Affair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133)

A Swingin’ Affair 和Go錄音時間距離只有兩天,演奏班底完全相同,按照藍調之音選曲嚴格的程度,或許應該從兩場錄音中選曲,合併成單一專輯發行才是。不過老闆Alfred Lion因為十分珍惜高登的演奏錄音,所以先發行了他認定表現最精彩,早兩天錄音的Go,俟獲得市場肯定後,再乘勝追擊,發行晚兩天錄製的A Swingin’ Affair。

與Go相比,A Swingin’ Affair知名度較低,但就音樂表現而言,都是五顆星的專輯。第一軌的「Soy Califa」是一首以拉丁風格包裝的原創曲,由高登所作,採用了源自巴西的桑巴(samba)節奏,高登進行獨奏時,我們可聽到他巧妙地「引述」了其他抒情曲的旋律,這反映出他個人一貫的幽默和博學作風。鋼琴手Sonny Clark在這首曲子中也有精彩的即興演奏,搭配Billy Higgins靈巧地敲著鈸和小鼓模擬拉丁節奏,頗能表現巴西嘉年華的熱鬧氣氛。

「Don’t Explain」以一代歌姬Billie Holiday的版本最有名,高登在此似乎有意模擬Holiday演唱這首曲子的方式,吹奏的旋律透露出哀怨的情緒,如此舒緩的演奏風格,在「Until The Real Thing Comes Alone」一曲中再度出現。接下來的「You Stepped Out of A Dream」是一首熱鬧的標準曲,高登秉持一貫的策略,鋪陳主旋律之後,直接進入峰迴路轉、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激昂即興。最令人驚奇的是Sonny Clark,他無意再陳述原曲旋律(或任何接近原曲的即興),反而是採取一種精簡近乎大膽的策略,另闢一個新的論述空間,這使得鋼琴旋律聽起來相當新鮮,極富創意。

「Backbone」是貝斯手Butch Warren的原創曲,旋律並不複雜,不過在高登的演繹下,整首曲子熱情洋溢、饒富聆聽趣味。最後一軌「Mc Splivens」是高登的原創曲,再一次展現了高登驚人的即興實力。或許,高登的演奏實在是太有明星相,太搶鋒頭了!除了Sonny Clark右手演奏的即興旋律足以和高登的薩克斯風搶鋒頭之外,在這張專輯裡,其他樂手似乎都只能扮演陪襯的角色。

Our Man in Paris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146)

Our Man in Paris不只是高登旅歐生涯的代表作,也是Bud Powell六○年代(為人跨刀)最好的作品。在錄製這張專輯時,高登與掀起咆勃樂革命的傳奇鋼琴手Bud Powell已有十餘年沒有一起合作發行專輯。還記得上一期「爵士樂的故事」專欄裡,筆者提到高登錄製於一九四五~四七年的Savoy全集嗎?在那張專輯裡,就有幾首高登與Powell合作的曲子。事實上,在五○年代後期,參與這張專輯錄音的Bud Powell和鼓手Kenny Clarke,就已經早高登幾步,先到巴黎定居了。他們與法國當地的貝斯手Pierre Michelot合組了名為「Three Bosses」的鋼琴三重奏,長期在巴黎俱樂部中演出。

對高登而言,還有什麼比老朋友重逢更令人興奮的事情呢?抱持著這樣高昂的情緒,高登的演奏不但更放鬆,也重溫了昔日啟蒙他的戰友Charlie Parker帶給他在音樂語彙方面的影響,再次展現咆勃樂的精髓。他選擇演奏的曲目如「Scrapple from the Apple」、「A Night in Tunisia」都是咆勃樂的代表作。對於這些曲子,高登的詮釋手法還是一樣,訓練有素的他,好整以暇地構築即興的和聲概念,一路即興下來,高潮疊起。在音響表現方面,Our Man in Paris錄製於巴黎CBS法國分公司的錄音室,薩克斯風的「厚聲」和「金屬光澤」都屬上乘,樂迷對於高登Savoy時代錄音品質「稀薄」若有微詞,Our Man in Paris應可以展現高品質的音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由製作人Michael Cuscuna主導的CD重發版特別多收了兩首曲子,其中最後一軌是Bud Powell演奏的「Like Someone in Love」,琴音不但優美動人,錄音也彌足珍貴。

One Flight Up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176)

這幾年來,由於常受邀演講,推廣爵士樂,One Flight Up變成我最常聆聽的高登作品。主要原因是為了講解「填新歌詞」(vocalese)這個難度很高的爵士演唱技巧。「填新歌詞」的定義是:歌手必須將既有的爵士演奏曲,通常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重新填上歌詞來演唱。「填新歌詞」最大的挑戰在於歌手必須牢記原作的即興旋律,用人聲來表達。由於許多曲子的即興演奏段落都很長,多達十餘分鐘(這代表歌詞也需要有同等長度),所以能夠暢行無阻地「填新歌詞」的歌手,並不多見。

芝加哥出身,知名的爵士歌手庫特‧艾靈曾經選擇了One Flight Up中的第一軌曲子「Tanya」,以「填新歌詞」的手法加以演繹成「Tanya Jean」,收錄於The Messenger專輯中。艾靈之所以選擇「Tanya」是因為他芝加哥大學就讀時,有位樓友是爵士樂迷,每天都播放高登的One Flight Up專輯,艾靈當時還未接觸爵士樂,但潛移默化的結果,讓他愛上了高登的演奏。無論是艾靈詮釋的人聲版,或是高登演奏的原始版,都可聽出共同的特色:就是暢快地表達薩克斯風陽剛、洪亮而直率的聲響。One Flight Up 收錄的曲子並不多,這是因為每一首作品演奏的長度「破表」,幾乎都在十分鐘以上,也算是創高登錄音室演奏長度的紀錄了!

Gettin’ Around (黑膠唱片原始編號:4204)

Gettin’ Around是高登在藍調之音後半期作品中,少數回到美國錄音的專輯。這個時期的高登,先是與咆勃樂革命期的老朋友合作了Our Man in Paris,接下來又與年輕好手如小號手Donald Byrd、丹麥籍低音貝斯手NHOP等人合作了One Flight Up。六五年春天,高登回到紐約,在Alfred Lion的安排下,與他合作的後進,除了之前有合作關係的Billy Higgins,幾乎都可算是咆勃樂第二代的音樂家,如電鐵琴手Bobby Hutcherson和鋼琴手Barry Harris等人。

Gettin’ Around並沒有收錄太多高登的原創曲,反而是「嘉年華之晨」(Manha de Carnival)、「Who Can I Turn To」或是「Shiny Stockings」這類的bossa nova經典曲或抒情曲搶盡鋒頭。即使是高登個人創作的「Le Coiffeur」(法文「髮型設計師」之意),也是一首聽起來非常陽光而俏皮的曲子。迥異於上一張專輯One Flight Up嚴肅的創作色彩,Gettin’ Around洋溢著過年節時的歡慶情緒,這或許也反映出,高登返鄉時,必定是帶著愉快無比的心情會晤親友吧?

錄製完Gettin’ Around不久,高登跳槽到Prestige唱片公司,演奏風格和選曲方向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仍是以精純咆勃加上抒情或經典曲為主。客居歐洲時,高登也曾在丹麥的爵士廠牌Steeplechase發行專輯。一九七七年回到紐約時,曾與年輕一輩的樂手如Woody Shaw合作,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專輯。

綜觀高登五十年的音樂生涯中,除了黯淡的五○年代之外,行事風格很像好萊塢電影明星的他,一直都是眾人矚目、發光發熱的傳奇人物。因主演《午夜時分》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之後,高登每場的演出酬勞,更上看到兩、三萬美元,這為他的戲劇性的人生,更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就錄音品質和演奏水準而言,高登在藍調之音的錄音仍是無可替代的,動人的開場旋律、精密的即興構築和搖曳生姿的節奏感,確立了「世故的巨人」戴克斯特‧高登在爵士樂壇中無可撼動的地位。如果您還是個爵士樂入門生,找高登在藍調之音的專輯來聽,就對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