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的巨人

::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戴克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上)

九月下旬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聽了一場精彩的爵士樂演出。主角來自日本,是一位小有知名度的薩克斯風手矢野沙織。她的演奏同時具有咆勃樂手Charlie Parker驚人的即興速度和Cannonball Adderley的甜美音色,舉凡自創曲「My Baby Shot Me Down」、流行歌曲「Close to You」、放克爵士名曲「Alligator Boogaloo」或是Charlie Parker作的「K. C. Blues」、「Confirmation」,矢野都能掌握原曲精髓,詮釋得十分精彩。矢野沙織曾經遠赴美國聖地牙哥,拜薩克斯風老將James Moody為師,她演奏的咆勃樂可說是相當正統。在這場音樂會中,無論是演奏技巧或即興實力,矢野的功夫都極為紮實,而她的節奏組合(鋼琴、貝斯與鼓)也搭配得很好。平心而論,台灣國際性的爵士樂演出並不頻繁,聽到一場這麼正點的咆勃樂演出,除了矢野沙織表演時的「女僕裝」打扮之外,筆者覺得心滿意足。談起咆勃樂(bebop)開疆闢土的代表性人物,小號手是Dizzy Gillespie、Fats Navarro,鋼琴手是Thelonious Monk、Bud Powell,鼓手Kenny Clarke、Max Roach,作曲家是Tadd Dameron,中音(alto)薩克斯風手則非Charlie Parker莫屬。這是所有爵士樂的入門書籍都一定會提到的人物,而他們的地位也無庸置疑。不過,更細緻的來區分的話,我們或許可以問:四○年代中期開啟的咆勃音樂革命,次中音(tenor)薩克斯風的代表人物是誰呢?
我的答案,是身長一百九十公分,曾於八○年代中期因主演《午夜時分》(Round Midnight)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戴克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

七○年代的美國搖滾樂、節奏藍調當道,傳統爵士樂一蹶不振,而商業化的融合樂(Jazz-Rock Fusion)大行其道。一九八○年代以後,爵士樂終於鹹魚翻身,得到公共資源的支持;政府與企業基金會先後撥款、贊助音樂教育與演出,配合各地公共廣播電台DJ積極地播放、推廣爵士樂(部分DJ也會在爵士樂演出時擔任主持人),加上各大唱片公司搭上經典唱片CD化的風潮,大量重新發行五、六○年代的爵士專輯,爵士樂產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復興。

高登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時,正好搭上了八○年代音樂復興的熱潮,這使得他獲得前所未有的矚目。在《午夜時分》中的高登,飾演的是他的偶像薩克斯風手列斯特‧楊(Lester Young)和鋼琴手Bud Powell的綜合化身,一位虛構的薩克斯風手「Dale Turner」。高登似乎天生註定要吃藝人這行飯,他低沈、慢條斯理的語調,高大卻又跌跌撞撞的身影步伐,渾然天成的演技,一如他的薩克斯風演奏,自然而不造作,不但獲得「世故的巨人」(The Sophisticated Giant)稱號,也擄獲了無數年輕影迷的心。Bertrand Tavernier執導的《午夜時分》和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執導的《菜鳥帕克》(Bird),不但是八○年代以爵士樂為主題的代表性電影,也是年輕樂迷重新認識咆勃時代音樂「傳奇」的出發點。筆者就是從那個時候,因為看了《午夜時分》,內心深受感動,一頭栽進了爵士音樂的世界。

高登出身於洛杉磯富裕的家庭,父親Frank Alexander Gordon是當地名醫,算得上是當時美國少數受過高等教育而可以向社會上層移動的黑人。老高登不但是知名音樂家如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與電鐵琴手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的主治醫師,本人也相當喜愛爵士樂,常帶著兒子去聽大樂團演出。受到家庭熱愛音樂的影響,高登先是選擇了單簧管,初中時改吹中音薩克斯風,上高中時,終於確定了次中音薩克斯風是他的最愛。

年少的高登也是狂熱的唱片蒐集狂,靠著幫鄰居修整草坪賺取零用錢,高登大量地蒐集每張十五分錢的二手唱片(主要以七十八轉唱片為主)。還不過是個青少年的高登,幾乎已經聽遍了三○年代重要的搖擺樂團唱片,並從聆賞的過程中,發展出極為成熟的音樂品味。其中讓他醉心不已的,就是貝西伯爵樂團的明星樂手列斯特‧楊。高登讚嘆他的音色優雅、旋律富於變化、且從不讓搖擺樂流於俗套。

高登從傳統搖擺樂邁入咆勃樂,是在加入Billy Eckstine樂團之後。Billy Eckstine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黑人歌手,在他領導的大樂團裡,先後雇用了多位年輕的咆勃樂手,這也使得他的樂團有「史上第一個咆勃風格大樂團」的封號。當時高登結束樂團演出後,就會偕同Dizzy Gillespie、Fats Navarro、Tadd Dameron、Kenny Clarke等人在五十二街上的酒館繼續即興演奏「對尬」,直到凌晨。

樂迷之間聊起高登的演奏風格,似乎都著重在「故意拖拍」、「喜歡引述耳熟能詳的通俗歌曲」等顯著的特色。沒錯,受列斯特‧楊與科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影響甚深的高登,以優美的旋律線條和陽剛的音色知名。雖然高登始終都是一個強調旋律之美和搖擺節奏的音樂家,但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主義者。一九四五~四七年間,正因為在紐約結識了這些音樂的「現代主義者」(modernists),高登的演奏風格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他與一起在紐約五十二街廝混的樂手朋友,陸續進行了幾場重要的錄音,由Savoy唱片公司陸續發行七十八轉唱片,後來集結成合輯,命名為Dexter Rides Again重新發行,這也確立了他在咆勃樂發展過程中的地位。

Dexter Gordon/ Dexter Rides AgainSavoy

這是高登最早的咆勃樂代表作,收錄了三場錄製於四五~四七年間的演奏,伴奏班底雖然不盡相同,不過都是咆勃樂的頂尖人物。不知為何,重發的CD版收錄的音樂順序,剛好顛倒了三場錄音時間。前三軌所呈現的音樂主題,以薩克斯風之間的「對戰」(battle)為主。這是因為出身加州的高登,在西海岸最富盛名的絕活之一,就是與Wardell Gray或Teddy Edwards進行長達數十分鐘的雙薩克斯風即興聯演。在這張專輯裡與高登「對戰」的是上低音薩克斯風手Leo Parker。當時的錄音技術並不發達,貝斯、鋼琴這些負責節奏的樂器聽起來有點單薄,甚至悶悶的。不過高登和Leo Parker的薩克斯風演奏聲響相當飽滿,不但有樂迷熟悉的,陽剛味十足的「大聲」(big sound),尾勁也很足。第二軌「Settin’ The Pace」是高登和Wardell Gray現場演出時常演奏的曲目,短短五分多鐘沒有冷場的精彩錄音,具體而微地說明了高登「陳述」和「演繹」音樂的高明。在快速的節奏襯底下,他強勢而明快地主導著演奏的進行,將Charlie Parker所發展出來的咆勃語彙,完美地運用於次中音薩克斯風。

這張專輯最優異的咆勃樂的代表作,應是第四軌的「Long Tall Dexter」,演奏組合分別為Leonard Hawkins(小號)、Bud Powell(鋼琴)、Curly Russell(貝斯)和Max Roach(鼓)。幾位知名的咆勃樂手很有默契地彼此搭配,將這首帶著藍調色彩的曲子演奏得非常緊湊而有張力。接下來的專輯同名曲「Dexter Rides Again」,我們同樣可聽到高登演奏的特色:複雜的咆勃和聲概念、以及多位薩克斯風前輩的風格影響。高登的演奏,有列斯特‧揚的抒情優美、科曼‧霍金斯的陽剛,以及Illinois Jacquet重複樂句的藍調草根味。值得一提的是,小號手Leonard Hawkins在四至七軌的錄音扮演舉足輕重的「前線」主奏角色,音色飽滿宏亮、悅耳動聽。高登也擅長抒情曲的演奏,以「I Can’t Escape From You」為例,他的演奏深受列斯特‧揚的影響,處處流露出楊特有的藍調愁緒,曲折委婉、十足動人。

筆者建議,如果讀者是「重度」的高登樂迷,若嫌聽Dexter Rides Again不夠過癮,或許可以考慮將Definitive Records發行的The Complete Savoy & Dial Master Takes一併納入收藏。這張專輯一口氣收錄了二十三首曲子,忠實記錄高登早期在東西兩岸的重要錄音,亦是咆勃樂發展過程所留下的珠玉。另外,Definitive Records把原錄音修飾得比較乾淨,炒豆聲已不復見,薩克斯風或小號音色圓潤清晰。

Wardell Gray & Dexter Gordon/ The Chase and the Steeplechase (Gene Norman Presents/Decca,日本環球唱片重新發行)

雖然知名度比不上創辦Verve廠牌的Norman Granz,音樂製作人兼宣傳的Gene Norman主辦的音樂會,於「Gene Norman Presents」廠牌(後改名為GNP Crescendo)發行現場錄音,其內容之精彩,並不亞於Granz同期舉辦的「JATP」系列錄音。作為二次戰後美國西海岸爵士樂開疆闢土的先驅,Wardell Gray 與高登兩人的雙薩克斯風「對戰」,屬於俗稱的即興聯演(jam session)形式之一,曾經大受樂迷歡迎,風靡一時。Gray與高登的雙薩克斯風即興對飆秀雖然公開演出過無數次,但錄製於一九五二年加州帕沙迪那市公會堂的The Chase and the Steeplechase,可能是目前碩果僅存的現場錄音中最好的。由於LP逐漸普及的關係,精彩的即興聯演得以發行十吋盤,讓聽眾不用親臨現場,也可以體驗暢快的現場演出氣氛。四年前,環球唱片日本分公司為了慶祝Decca創辦七○週年,以mini LP紙殻外套形式重新發行了這張彌足珍貴的專輯。如專輯名所示,CD收錄了兩首現場演出的曲子:高登所譜的「The Chase」以及Charlie Parker所譜的「The Steeplechase」(小號手Conte Candoli客串演出)。

仔細聆聽這兩軌曲子,不難發現高登與Gray的薩克斯風演奏方式並不相同。「大聲公」高登偏好粗獷性格的音色,而他的旋律帶著音程跳躍的戲劇化性格。Gray偏好優雅斯文的音色,他的演奏緊密跟隨高登丟出的即興點子,但在旋律方面,卻又能從中穿針引線,表達細膩的巧思,並維持絕佳的搖擺節奏感。雖然日版CD已經刻意將現場聽眾的歡呼鼓掌聲及背景雜音修飾到最低,但音響前的聽眾仍可感受現場氣氛熱烈的程度。三年後Gray不幸於橫死於賭城拉斯維加斯,留下的錄音屈指可數,The Chase and the Steeplechase不僅是高登的傑作,也是Gray的生涯代表作之一。

Dexter Gordon/ Daddy Plays the HornBethlehem,日本東芝EMI重新發行)

一般而言,高登最受稱道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藍調之音(Blue Note)旗下發行,錄音時間則是在六○年代以後。五○年代的高登隱居起來了嗎?非也。雖然一九五○年中期以後,美國的錄音水準越來越穩定,從十吋盤到十二吋盤,爵士樂LP一張張陸續發行,好不熱鬧,但高登在錄完The Chase and the Steeplechase不久,就因為被查獲海洛因而吃了兩年牢獄飯。隨後,仍是出於同樣的理由「持有毒品」,在德州與肯德基州的監獄進進出出。一九五九年,才出獄不久的高登,老毛病又犯了,此次他被關到戒備森嚴的加州佛森監獄(Folsom Prison),這下子高登徹底完蛋,與五○年代的爵士樂壇幾乎絕緣。

高登錄製於五○年代碩果僅存的專輯只有三張,第一張是伯利恆唱片公司發行的Daddy Plays the Horn,第二張知名度更低,是Dootone/Dooto廠牌發行的Blows Hot and Cool,第三張專輯是為鼓手Stan Levey的個人專輯Stanley The Steamer跨刀。前兩張專輯均錄製於一九五五年洛杉磯,前後差距不到兩個禮拜,當時高登不過三十歲出頭,雖然他的演奏水平處於顛峰狀態,但無論是唱片公司或是樂評人,幾乎都沒有認真看待這位咆勃樂先驅的新作,才不過十年之前,高登還是一個紐約五十二街俱樂部的薩克斯風明星,如今卻因為吸毒淪為階下囚,不但壞了名聲,也害他幾乎從樂壇銷聲匿跡。

先來談談Daddy Plays the Horn,這是一張高登領銜的四重奏演出,伴奏樂手包括了Kenny Drew(鋼琴)、Leroy Vinnegar(貝斯)、Larry Marable(鼓),都是當時活躍於加州的年輕好手,尤其是鋼琴手Kenny Drew,在錄製這張專輯之前,就已經因為加入單簧管好手Buddy DeFranco樂團,獲得全國性的知名度,而他在這張專輯的演奏也極為亮眼,甚至有樂評稱讚他應該是這張專輯的共同領銜班(co-leader)。第一軌是專輯同名曲「Daddy Plays The Horn」是一首中板的十二小節藍調,高登與Kenny Drew都有非常好的即興發揮空間,在搖擺節奏的襯托下,音樂整體聽起來非常的愉快舒適。第二軌「Confirmation」則是Charlie Parker所作的咆勃名曲,高登的演奏並沒有模仿原作飆速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好整以暇地凸顯次中音薩克斯風音色的細膩,個別樂器的即興旋律也可以作更好的鋪陳,在鋼琴與貝斯輪流獨奏之後,高登與鼓手Larry Marable彼此對話,最後回到主旋律,劃上完美的句點。在第三軌「Darn That Dream」的演奏中,高登盡情展現了他詮釋經典歌謠的高超功力,此時的他,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咆勃樂演奏者,也不再拷貝列斯特‧楊的演奏。高登的演奏技巧不但已經成熟,他的風格也是自成一家,陽剛、直率的音色中帶著成熟的性感與世故的幽默,在往後無數高登的專輯或現場演出中,我們幾乎都可以聽到從「Darn That Dream」與第五軌的「Autumn in New York」延伸出來,屬於高登特有的,詮釋經典歌謠的風格和形式。若想要瞭解高登如何建立自我的獨特風格,Daddy Plays the Horn是個很好的起點,也是一張值得所有樂迷珍藏的經典作品。

Dexter Gordon/ 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Dootone/Dooto,西班牙Fresh Sound Recrods重新發行)

若讀者覺得Daddy Plays the Horn專輯中,高登演奏的抒情曲不夠多,嫌不過癮,那麼筆者可以保證,Dootone發行的Blows Hot and Cool,不但原始錄音相當正點,高登也演奏了更多經典歌謠,聽起來更加悅耳、寫意又「酥麻」。Dootone/Dooto由Dootsie Williams創辦於一九四九年,位於洛杉磯,是一家以製作節奏藍調音樂馳名的獨立唱片公司。五○年代中期,冷戰時期的南加州軍事用品製造業興盛,需才孔急,南方黑人紛紛移入都會地區,節奏藍調大行其道,同時也帶動了爵士樂的消費。精明的Williams看好這塊唱片市場,企畫了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很有意思的是,Dootone/Dooto大部分的專輯錄音都是急就章,在錄音師Ted Brinson家裡簡陋的車庫中完成,音響表現乏善可陳,但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錄音水平卻是出人意表的優異,或許也說明了這張黑膠原盤在網路拍賣市場中的高價位?

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係以高登為首的五重奏樂團演出,伴奏樂手包括了Carl Perkins(鋼琴)、Leroy Vinnegar(貝斯)、Chuck Thompson(鼓)與Jimmy Robinson(小號)。雖說小號手Jimmy Robinson有參與錄音,但獨奏部分很少,大部分曲子的主奏主角都是高登。從音響表現來說,高登的薩克斯風音色豐腴飽滿、即興旋律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其豐富度。在曲子的安排方面,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的原創曲(高登個人作品)和抒情歌謠各半,其中「Cry Me A River」、「Don’t Worry About Me」、「I Should Care」與「Tenderly」都是動聽的抒情曲,次中音薩克斯風娓娓道來樂迷熟悉的旋律,即興部分的變化並不戲劇化,但高登吹奏的旋律很是細膩,濃烈的感性氛圍令人陶醉不已。高登在原創曲方面也有精彩的表現,例如在「Bonna Rue」一曲中就展現了成熟而自信滿滿的咆勃語彙。最後,如果我們比較Daddy Plays the Horn 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兩張專輯鋼琴手的伴奏表現,或許可以發現,Kenny Drew是一個偏好滔滔議論的辯士,Carl Perkins卻是一個言簡意賅的謀士,對於高登的演奏,這位「謀士」扮演了很好的支撐、回應的角色。

六○年代之後,「慢熱型」的高登才因為在藍調之音錄音、發行專輯,讓他享有盛名。此時的他遠走歐洲,先赴法國巴黎,最後定居於丹麥哥本哈根,活躍於歐洲樂壇,但仍維持與藍調之音的一紙合約,偶爾回到紐約錄音。一般人很容易推測:高登的遠走高飛,應該是為了逃避可能再次因吸毒而導致的牢獄之災。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理由應是,歐洲(特別是北歐)的種族氣氛較為緩和,讓黑人樂手有更公平、合理的生活、創作及演奏空間。除非不得已,否則誰願意離鄉背井,來到文化、語言甚至氣候全然陌生的國度呢?這或許也是當時美國黑人樂手在本土有志難伸,不得不然的宿命吧!

( 待 續 )

留言

  1. 我喜歡jazz,大部分時間我一邊聽一邊沉浸在你的文章裡去了解更多歷史跟由來
    謝謝你的文章,讓我跳脫現有時空轉移我的心情
    更加喜愛jazz帶來的美好

    回覆刪除
  2. 硬式咆勃、自由爵士雛型發展最蓬勃的1955-1965年之中,Blue Note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典盤,幾乎張張都可以收藏,真的是十分驚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