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的秘境探奇

「歐洲爵士聆賞會」第三回紀實(上)
由爵士黑膠達人吳醫師(網路暱稱:yellow_submarine)主催的[ 歐洲爵士聆賞會 ],以分享一片難尋、市場炙手可熱的歐洲夢幻逸盤為主。這個聚會陸續舉辦過兩次,參與的同好有機會聆聽到原汁原味的首刻盤,都覺得十分過癮。這幾年來,北區的爵士同好越來越忙碌,幾乎已無固定聚會,加上音樂軟體市場急速萎縮,聊音樂似乎變成了一種奢侈,距離上一次的歐洲爵士聆賞會,時光匆匆,竟然已經過了兩年!

延續上一次的聚會形式,這次還是在音響發燒友清榮大哥家舉行,音響系統細節如左:
唱盤:Forsell Air Reference II
唱針:Shelter 901
前級:MBL 6010
後級:Audio Research VT150
喇叭:Genesis 2

根據清榮大哥描述,最近他換了放置唱盤的架子,從原來幾百塊的廉價品換成了一萬多元的木架,以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一曲測試時,「原來的牛車變成跑車」,這首有節奏速度感的曲子,聽來敏捷有力,不會拖泥帶水,讓音響表現更上一層樓,若拿來聆聽六○年代的歐洲爵士,效果又是如何?

眾所皆知,爵士樂發源自美國,若要聆聽爵士樂,自然以美國樂手演奏的作品優先,何以需要聆聽歐洲爵士?吳醫師說,所謂歐洲爵士,其實是發揮了「一個爵士,各自表述」的精神。歐洲的爵士樂深受美國影響,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這些歐洲樂手並不以模仿為滿足,而是吸收了美國爵士樂的曲式、節奏形式,融合了自身的在地文化元素,從而揉捏出頗具新意的音樂作品。

在這次的分享中,除了許多珍貴的黑膠唱片之外,吳醫師也帶了幾本聆賞歐洲爵士時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的工具書。

第一本是法文書《Cote européenne du Jazz-European Jazz Album Price Guide》(《歐洲爵士專輯價格指南》),由巴黎爵士重要推手,成立Paris Jazz Corner的Arnaud Boubet撰寫,主要是介紹重要的歐洲爵士唱片,並標示建議價格以供市場參考。

第二本是於今年二月及三月份發行的《Record Collector》雜誌(二月封面為民謠歌手鮑伯‧狄倫,三月封面為「披頭四」樂團靈魂人物約翰‧藍儂),特地作了一個英倫爵士唱片專題,涵蓋的範圍從一九四五至七○年,評介百張重要的英國爵士黑膠唱片。這百張專輯裡面包括了EP(單曲唱片),十吋盤以及許多現場錄音唱片,洋洋灑灑,內容十分豐富。

第三本則是由[日本爵士批評編集部]主編的《歐洲爵士1800碟/季刊ジャズ批評別冊 ヨーロッパのジャズ・ディスク1800/European Jazz Disc 1800 LP‧EP‧CD》,由樂評人、蒐藏家與唱片行老闆組成編輯群評介、推薦一千八百張歐洲爵士樂專輯,比起前面兩本書,《歐洲爵士1800碟》涵蓋範圍更廣(不限於黑膠唱片,八○年代之後的名盤亦一併選入),音樂類型也更多元化,對樂迷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本參考書。


[法國]
Jean-Luc Ponty / Jazz Long Playing (PHILIPS, B 77.810 L), 1964
Jean-Luc Ponty (vln), Eddy Louiss (org), Gilbert Rovere (b), Daniel Humair (ds)

首先登場的法國小提琴手Jean-Luc Ponty個人第一張作品。在筆者的印象中,Ponty的作品相當商業化,這是因為在錄製了幾張爵士樂專輯之後,這位法國籍的小提琴手就移居加州,在Atlantic旗下發行了一些跨界色彩濃厚的專輯。Ponty也曾為流行或搖滾樂手如Elton John、Frank Zappa(兩人曾合作過一張名為King Kong的專輯)等人伴奏。不過這張專輯JAZZ LONG PLAYING是很純正的爵士樂,播放的曲子是「Mood Azul」。

Ponty的小提琴音比較率直,不強調抖音,這使得他的演奏更偏向薩克斯風的聲響,搭配Michel Portal輕盈明快的長笛旋律,聽起來別有韻味。事實上,Ponty在唸音樂學院時,對現代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經吹過黑管與薩克斯風,同時遊走於交響樂和爵士樂團之間,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他的演奏聲響像薩克斯風。最後,Ponty選擇保留了自己的強項,持續演奏小提琴,但卻走上爵士演奏一途。經由Ponty的努力,對於小提琴在爵士樂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爵士樂迷有了相當不同的看法。有樂評人甚至指出,Jean-Luc Ponty是第一個讓人深刻感受到小提琴的即興演出可以像薩克斯風一樣的精彩。

此張原盤的封面正是英俊容貌不亞於「○○七」系列電影老牌演員史恩‧康納萊的Jean-Luc Ponty拉提琴之特寫照片。可惜的是CD重發盤(收在環球代理發行的「Jazz in Paris」平價系列中)並沒有秉持原真精神,新版與原盤封面有很大出入。這張專輯同時也被日本知名的爵士蒐藏家增田哲郎列為推薦品,並置於爵士批評編輯部主編的《歐洲爵士1800碟》一書裡前面的彩色頁。基於「彩色頁列出的專輯都是罕見稀有的高度推薦品」之原則,此張專輯的原盤自然是價值不斐!

[法國]
Jef Gilson/Enfin!
(CED, 30J1002), 1962/63

Jef Gilson(p), Bernard Vitet (tp), Francois Jeanneau (ss), Michel Portal (as), Jean-Louis Chautemps (ts), Jean Luc Ponty (vln), Henri Texier(b), Jacques Thollot (ds)

這是一張以法國前衛鋼琴手Jef Gilson創作為主的合輯。當六○年代的法國巴黎樂迷還沈浸在甜美旋律,以搖擺節奏為主的爵士樂時,Jef Gilson的存在就像是個異數,為華麗炫技的「熱爵士」添加了幾筆冷靜、抽象的註解。在他活躍的六○年代,曾經大膽啟用了包括Jean-Luc Ponty、Michel Portal、Henri Texier在內的幾位年輕樂手。這些樂手後來選擇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小提琴手Jean-Luc Ponty選擇了爵士搖滾風、吹管手Michel Portal走向冷調前衛之路,而Henri Texier則是一路走來,活躍至今,從咆勃樂走到後咆勃樂風格(post-bop style),持續在法國當今最重要的爵士廠牌Label Bleu發行專輯。
吳醫師選擇播放的曲目是「Blue-Bizz」,這首曲子以美國小號手Miles Davis的專輯Kind of Blue中的「So What」曲式為主,惟樂器配置並不相似,即興旋律也不一樣。在這首曲子裡,特別吸引筆者的是當時十分年輕的低音貝斯手Henri Texier,他的伴奏音色十分豐富,帶著強韌而充滿活力的律動感,令人印象深刻。

[法國]
Jef Gilson / avec Lloyd Miller & Hal Singer
(SPIRIT JAZZ), 1962; (KINDRED SPIRITS, KSRE 3-10), 2007年重發盤

Jef Gilson (p), Hal Singer (ts), Bernard Lubat (vib), Jacky Samson (bs), Frank Raholison (b), Pierre-Alain Dahan (ds), Del Rabenja (per.), Gerard Rakotoarivony (per.)

這裡播放的專輯是去年才復刻發行的十吋黑膠唱片。若是主講的吳醫師還找不到原盤,那必定是罕見中的罕見了!原來發行的廠牌Spirit Jazz,係由鋼琴手Jef Gilson自行創設,旨在從多元節奏基礎出發,以發揚根源於非洲黑人音樂的靈性爵士(Spiritual Jazz)為目標。不過是六○年代初期,這位法國的鋼琴家與世界接軌的野心,絲毫不輸給當時也在發展靈性爵士的John Coltrane,Jef Gilson之前衛可見一斑。

這張專輯由Jef Gilson與兩位美國樂手合作,Lloyd Miller演奏一種以玻璃製成的打擊樂器,源自西非的balaphone,而Hal Singer則是來自德州的薩克斯風手Hal Singer,搭配Jef Gilson自創的「微電子琴」(microrgan,比起後來的電風琴或電子琴,琴鍵聲響的變化較少),其先進程度,可說是跑在號稱爵士電子琴始祖的Sun Ra前面了!這張專輯的曲名也很有意思,都跟古代文明有關,演奏的氣勢亦是不凡,頗有音樂史詩的意圖:「Fable of Gutenberg」講的是古騰堡印刷革命,改變了知識傳遞的速度,「Chant Inca」則讚頌了秘魯印加文化的偉大。Jef Gilson不但是樂器創新的旗手,說他是法國世界音樂的鼻祖之一,也不為過。

[德國]
Albert Mangelsdorff Quintet / Now Jazz Ramwong
(CBS, 62 398), 1964

Albert Mangelsdorff (tb), Gunter Kronberg (as), Heinz Sauer (ts), Gunter Lenz (b), Ralf Hubner (ds)

曾被譽為「歐洲最佳長號手」的 Albert Mangelsdorff,是一位可同時演奏「多音」(multiphonics)的音樂高手。年少時Mangelsdorff處於嚴禁美國音樂的納粹統治期,在哥哥的影響下偷聽美軍電台廣播,從而走上職業演奏一途。六○年代時,Albert Mangelsdorff曾任德國文化親善大使,由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出資贊助,至世界各國巡迴演出,頗受好評(香港的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曾對他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

就在亞洲巡迴演出之際,Mangelsdorff接觸到各國的民族音樂,深受其吸引,回來之後由哥倫比亞唱片德國分公司的Horst Lippmann製作,發行了NOW JAZZ RAMWONG專輯。「Ramwong」指的是泰國民族舞蹈,專輯同名曲「Now Jazz Ramwong」採納了具東方色彩的五聲音階,「Sakura Waltz」則是以日本知名的「Sakura」旋律為主,在三拍的節奏基礎上來即興演奏。若以「Now Jazz Ramwong」作為關鍵字來搜尋youtube的影像,也可以看到Mangelsdorff在德國的現場演出,背景正是泰國小乘佛教的廟宇和佛像。

在爵士黑膠的市場裡,Horst Lippmann六○年代時在哥倫比亞唱片德國分公司製作的一系列四張專輯,一直是蒐藏者熱烈追求的目標之一。這是因為Lippmann不惜血本,不但以三折形式來設計唱片封套(一般至多是雙層對開Gatefold形式),封面的視覺效果也極具震撼力。第一張也是Mangelsdorff的作品Tension,第二張則是鋼琴手Joki Freund的Yogi Jazz(日本澤野工房已經發行CD版),第三張NOW JAZZ RAMWONG是此次播放的專輯,第四張則是另一位德國鋼琴手Wolfgang Dauner的Dream Talk,日本澤野工房也已經發行了CD版。

就專輯封面而言,NOW JAZZ RAMWONG何稀奇之有?它呈現的是一個渾身刺青的裸像,密密麻麻都是浮世繪的圖樣,如此具視覺震撼力的封面,在當時真是前衛到底了!Horst Lippmann製作的專輯雖然現在已是黑膠市場上的珍品,但當時製作了四張專輯就無以為繼,不難想像當時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對他的不惜血本,可是非常有意見的。

[瑞典]
Eje Thelin Quintet / At The German Jazz Festival
(METRONOME, MLP 15158), 1964

Eje Thelin (tb), Ulf Anderson (ts), Joel Vandroogrnbroeck (p), Roman Dylag (b), Rune Carlsson (ds)

來自瑞典的Eje Thelin與德國的Albert Mangelsdorff一樣,都是深受美國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影響,演奏技巧傑出的長號手。號稱有絕佳速度感,可以演奏「sheets of sound」(層層片片、靈巧飛快的聲響,通常拿來形容John Coltrane的演奏風格)的Thelin,近年來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重發之作,讓樂迷們對於北歐的爵士風情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這裡所播放的專輯係針對德國市場而作,原錄製於法蘭克福,錄音效果很好,低頻穩定清晰。在「Opener」一曲中,我們先聽到Thelin的即興,接下來由Ulf Anderson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接續,優美的和聲,精彩的即興樂句,是一首聽起來極為舒適又悅耳動聽的曲子。封面設計則是五顏六色的玻璃彈珠,以不規則方式散落在有凹槽的彈珠盤上,是一張同時擁有漂亮封面與頂級錄音的優質專輯。

[瑞典]
Lars Lystedt Sextet / Jazz Under The Midnight Sun
(SWEDISC, SWELP 10), 1964

Lars Lystedt (valve tb), Lars-Goran Ulander (as), Leif Hellman (ts), Berndt Egerbladh (p), Sten Oberg / Leif Wennerstorm (ds)

如果說Eje Thelin或 Albert Mangelsdorff是崇尚自由的浪子,那麼另一位瑞典長號手Lars Lystedt就是不折不扣的音樂乖乖牌了!這張專輯名為「午夜太陽下的爵士樂」(Jazz Under The Midnight Sun),指的是跨進北極圈的北歐大國—瑞典,到了夏日時分,午夜太陽依然高掛天空。吳醫師播放了兩首曲子「Cook It」與「Bothnia」(瑞典東北的波士尼亞灣)。表面聽起來,Lars Lystedt受到美國爵士樂影響很深,藍調味十分濃厚,但無論是音樂的情境鋪陳、編曲與和聲,卻又能自成一格,演奏裡瀰漫著理性、沈靜的特殊感受,與專輯封底照片--重複曝光的水上太陽—那種奇特的地理景觀,有相互呼應之效。

中場休息時,吳醫師以爵士歌唱專輯作為調劑,播放的是有「瑞典甜心」(Swedish Sweet)美稱的女歌手Monica Zetterlund演唱的「Yesterday」。比較特別的是,這張專輯並不是一般的三十三轉LP,而是以發行單曲為主的四十五轉EP,據說也是Zetterlund初試啼聲的作品,可說是彌足珍貴。吳醫師說,這張專輯是伴奏樂手中場休息時,剛好看到Zetterlund這位天仙美女從旁經過,「順便」錄製了這張專輯。真難想像曾經與Bill Evans合作過的知名瑞典女歌手,竟是以這樣不經意的方式發跡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吳醫師所蒐藏的這張EP品相良好,並沒有明顯炒豆聲,Zetterlund的歌聲聽起來醇厚,帶著白人女歌手的性感,韻味迷人。

(待續)

留言

  1. 謝謝小威老師的分享
    當然還有吳醫師的珍藏
    無緣北上親炙
    只能透過文字想像樂音的繚繞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