躊躇滿志的春風少年兄

談義大利薩克斯風手法蘭卻斯柯‧卡菲索Francesco Cafiso

熟悉日本爵士廠牌的朋友或許知道,專門製作發燒爵士碟的日本維納斯唱片公司(Venus Records),喜愛用性感女郎照片作為專輯封面,很像音樂產業界中的《花花公子》雜誌。這家以發行鋼琴三重奏聞名的唱片公司,為許多知名的鋼琴手如Eddie Higgins、Claude Williamson、Steve Kuhn、Roland Hanna等發行了不少專輯,曲目多為耳熟能詳的抒情或標準曲,而其封面設計則多半以若隱若現的裸女為主題,極盡煽情之能事,以吸引事業有成、多金的男性樂迷。
舉例而言,鋼琴手Steve Kuhn的Quiereme Mucho,封面是黑髮裸女俯臥在海邊鋪滿鵝卵石的地面上,另一張R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則是模仿佛德蘭斯藝術(flemish art)風格,只見一名全裸的金髮美女,背對著觀眾,駐足在掛滿十七~十八世紀油畫的「藝術蒐藏者」的房間裡註一。而Eddie Higgins大部分的三重奏專輯封面,都是穿得很少的美女,以各種不同的角度,慵懶仰臥在床,十足應驗了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杰(John Berger)在《藝術觀賞之道》一書中所說:「主角從不出現,他是作品前的觀賞者,而且被假定為男子。畫面的一切都是因應他在場而出現。為了他,畫中人才擺出裸像的姿態。」(頁六一)

「火辣美女」加上「燈光美、氣氛佳的鋼琴三重奏」,構成了維納斯唱片公司的核心行銷策略元素。不過,這家猛打美女牌的唱片公司,也有少數破例的時候。如果錄製專輯的樂手年輕又長得帥,尤其是來自義大利的幾位少年兄,封面內容也隨之調整,換成了這些帥哥的特寫。
我所喜愛的義大利鋼琴手Stefano Bollani,在維納斯錄製了兩張鋼琴三重奏專輯:Ma L' Amore No和Black And Tan Fantasy。身為專輯封面主角的他,或兩腳交疊,帥氣地坐在古董椅上,或單手支頭,衣冠楚楚、若有所思地坐在鋼琴前。

喜歡結著黑人髮辮的Stefano Bollani,雖然有著驚人的琴技,不過論拍攝專輯封面,Bollani還是長得太大眾臉了點,比不上另一位義大利帥哥來得有魅力。我所說的這位義大利帥哥,濃眉大眼、俊秀斯文,年紀還未超過二十就已經發行了四、五專輯。被視為天才薩克斯風手的他,十四歲時就已經跟隨美國小號手Wynton Marsalis的七重奏樂團,在歐洲各大城市巡迴演出,Wynton Marsalis稱讚他是「義大利的寶石」,另一位薩克斯風手Harry Allen也說「從沒看過像他這樣有才華的年輕樂手」。這位備受讚譽的春風少年兄,名字是法蘭卻斯柯‧卡菲索(Francesco Cafiso)。如果全世界的爵士樂迷要來選拔「最受矚目的年輕新秀」,攝影很上相的卡菲索鐵定榜上有名。


台灣補教業者的廣告詞是「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這年頭爵士樂手的競爭也格外激烈,卡菲索的起跑點也是早得嚇人。出身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他,六歲「因為喜歡它的聲音」,開始練習吹中音薩克斯風、七歲拜師學習、九歲時就已經和國際知名的樂手同台演出,十一歲時獲得紀念義大利薩克斯風手Massimo Urbani的音樂比賽大獎。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很狐疑地問:「有影無?!」沒錯,每一篇介紹卡菲索的文章,幾乎都以「早熟」(precocious)來形容他。最先將他引介到歐洲以外的是美國樂評人Ira Gitler。他第一次看到這位年輕的薩克斯風手演出時,卡菲索只有十三歲,卻已經和另一位義大利鋼琴老將Franco D’Andrea在Pescara爵士音樂節中同台演出,現場演出錄音後來出了CD,由Philology廠牌發行。

雖然Ira Gitler關於法蘭卻斯柯‧卡菲索的報導刊載於日本爵士樂雜誌Swing Journal,但卻無法引起任何美國爵士刊物的興趣,即使是像Gitler這樣已經寫了五十年的音樂文章,身為資深的樂評人,他的熱烈推薦卻無法引起美國樂迷的迴響。不過,或許是Gitler的介紹引發了日本唱片公司的興趣,在維納斯廠牌的邀約之下,法蘭卻斯柯於二○○五年發行了New York Lullaby,之後終於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肯定,國際知名度因而開展。彼時卡菲索才十六歲,為了精進自己的演奏實力、體驗多元的音樂風格並磨練英文,他到美國旅行,在紐奧良與紐約等地與當地的知名樂手同台演出。在New York Lullaby專輯中,卡菲索與鋼琴手David Hazeltine、低音貝斯手David Williams和鼓手Joe Farnsworth合作,所選擇的曲目多為咆勃時代的標準曲,曲曲動聽,是卡菲索交給國際聽眾的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並為他獲得了日本Swing Journal雜誌的新人賞,與義大利爵士樂雜誌Top Jazz當年最佳新秀賞。

以錄音發燒馳名的維納斯廠牌,製作New York Lullaby是絲毫不含糊的。薩克斯風的音像明確而自然,低音貝斯則是鬆軟帶著Q勁,搭配整體的搖擺節奏,聽起來十分舒適平衡。專輯一開始是盲人鋼琴手Goerge Shearing的名曲「Lullaby of Birdland」,這是紐約鳥園俱樂部的閉幕曲,也是一首紀念咆勃名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的作品。雖然是牛刀小試,但已經讓我們見識到卡菲索不凡的技巧和實力。無論是速度或音色的掌握,他絕對不輸給檯面上那些鼎鼎大名的薩克斯風大師,就演奏風格和即興概念而言,卡菲索肯定受到帕克的影響最多,不過在音色的表達方面,其甜美與Q度和Phil Woods較為近似,而結合了技巧和速度的手法,則令人想起Cannonball Adderley,最有意思的是,他詮釋某些作品的冷調作風,聽起來卻又像風格與查理‧帕克大相逕庭的Lee Konitz。法蘭卻斯柯構築即興的靈感十分豐沛,很難令人相信這樣的作品,竟是出自一個青少年之手。在演奏慢歌如「Reflections」或「Polka Dots And Moonbeams」的時候,卡菲索不似老派樂手那般煽情,這時他的薩克斯風演奏,反而給人一種理性自持的感受,潤飾(licks)的手法與帕克較為相似。卡菲索演奏第四軌「My Old Flame」的策略,或許是為了迎合日本樂迷的喜好,與前面的抒情歌謠完全相反,在慢節奏中帶出「口水噴滿面」的演奏手法。

第五軌的「Estate」是一首帶著拉丁風格的抒情曲,在不疾不徐、浪漫的主旋律之後,卡菲索開始構築他的即興樂句,由慢到快,他擅長以越趨於激昂的高音,和明確快速的旋律來表達自我,熱力四射、火力十足,絲毫沒有一點冷場。David Williams在此有一段貝斯獨奏,發燒友不妨在家裡測試一下音響的低音表現。第六軌的「What’s New」在卡菲索的薩克斯風獨奏中展開,雖然是耳熟能詳的旋律,不過卡菲索賦予了這首曲子很有意思的詮釋。一如他之前慣用的手法,以穿插高低音的手法來呈現薩克斯風不同的音色。專輯後半部的高潮,應是第八軌的「Willows Weep For Me」,在David Williams反覆的低音貝斯獨奏中,帶出了薩克斯風的主旋律,整首作品編曲的方式,可聽出Miles Davis調式爵士的影響,卡菲索在即興中加入了音階演奏的概念。然而最精彩的地方,仍是卡菲索構築即興樂句的方式,他喜歡先靜而後動,就像說故事的人一樣,把故事的高潮擺在將近結尾的地方,然後放手讓其他的樂手(如鋼琴手David Hazeltine)去發揮,最後再來一段主旋律,並以細膩的潤飾作為結尾。

New York Lullaby推出之後頗受好評,於是維納斯唱片公司乘勝追擊,於二○○六年為卡菲索推出了旗下第二張專輯Seven Steps To Heaven。這回與他搭配的節奏組合不再是美國樂手,而是換成了幾位義大利同鄉,分別為:Andrea Pozza(鋼琴)、Aldo Zunino(低音貝斯)與Nicola Angelucci(鼓)。比較兩張專輯不難發現,New York Lullaby就像一張眾星拱月的專輯,旨在凸顯卡菲索的薩克斯風演奏,節奏樂手像是照表操課,雖然恰如其分,惟個別的發揮有限。Seven Steps To Heaven則不然,鋼琴手Andrea Pozza與卡菲索都曾經是義大利小號名家Enrico Rava樂團團員,本來就有合作默契,玩起音樂來比較「瘋」,互動的層次因而提高。

在這裡特別介紹一下伴奏的鋼琴手Andrea Pozza。Pozza或許沒有Giovanni Mirabassi、Enrico Piernunzi、Stafeno Battaglia或Stefano Bollani這些義大利的鋼琴同儕們來得鋒芒畢露,但卻是個訓練有素,技巧非常紮實的伴奏者(formidable accompanist),在支持主奏樂手時,表現得可圈可點。曾經看過現場演出DVD,Andrea Pozza演奏時沒有太多表情,亦無戲劇性的肢體動作,但是每一個音符似乎都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沒有華麗的炫耀,沒有廢話,不禁令人想起史上最偉大的伴奏者溫頓‧凱利(Wynton Kelly)。

如果說New York Lullaby是一張向查理‧帕克致敬之作,那麼Seven Steps To Heaven雖然還是聽得到帕克演奏的痕跡,不過加上了Miles Davis、John Coltrane(約翰‧科川)的影響,可說是同時向幾位大師致敬的作品了!第一軌專輯同名曲「Seven Steps To Heaven」原來是Miles Davis錄製於一九六三年的作品,彼時正處於轉型期的Davis,短暫地雇用了薩克斯風手George Coleman與英國籍鋼琴手Victor Fledman,而這首曲子正出自Victor Feldman之手。卡菲索繼承了Goerge Coleman那種陽剛的吹奏方式,搭配Andrea Pozza言之有物的鋼琴伴奏,以及Nicola Angelucci場域開闊的伴奏,聽眾的情緒也逐漸「high」了起來。

第二軌的「Green Chimneys」為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的作品,一開始以薩克斯風與鼓的二重奏出場,接下來,藉由薩克斯風獨奏的引導,將主旋律漸次引導出來。此時鋼琴並沒有加入,而是強悍的薩克斯風、低音貝斯與鼓的三重奏,雖然在即興時短暫地引述了「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旋律片段,但整體而言,卡菲索吹奏上下快速移動的音階到近乎出神、「起乩」狀態,給人「如果是科川演奏中音薩克斯風,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吧!」的感受。第三軌的「Yesterdays」與接下來的「On The Trail」都是強調搖擺節奏的抒情歌謠,卡菲索雖然從激情逐漸趨於平靜,但仍聽得出來少年郎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偶爾會出現他慣用的激昂高音。Andrea Pozza在這裡就扮演了很好的伴奏角色,把曲風導向到更舒適、放鬆的氣氛中,進而襯托出卡菲索薩克斯風音色甜美的一面。

第五軌「My Funny Valentine」和接下來的「Milestones」都是家喻戶曉的名曲。卡菲索選擇以拉丁節奏來詮釋這首Chet Baker唱紅的情歌。與原來的版本相較之下,「Milestones」係以薩克斯風和低音貝斯的二重奏進行,變化顯得更大,其表現也更有特色。最後兩首曲子「Crazeology」和「Skylark」,一為咆勃名曲,卡菲索在這裡大玩技巧,以驚人的速度演奏,至於抒情歌謠「Skylark」則回歸傳統,以中規中矩的旋律鋪陳浪漫的氣氛,作為整張專輯的完結。

錄製了兩張向前人致敬的專輯,接下來,卡菲索一刻也沒閒著,同一年回歸義大利廠牌Cam Jazz,發行了一張以自創曲為主的Happy Time。與他搭檔的,都是一同在義大利演出的好手:Riccardo Arrighini(鋼琴)、Aldo Zunino(貝斯)、Stefano Bagnoli(鼓)。在這裡要特別介紹伴奏的鋼琴手Riccardo Arrighini,他自義大利的Lucca古典音樂學院畢業後,曾赴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學習,在波士頓亦曾受教於Jerry Bergonzi與Hal Cook。Riccardo Arrighini與Andrea Pozza相似,都是非常稱職的伴奏者。無論是藍調、抒情歌謠或是bossa nova,Riccardo Arrighini都可以恰如其分的表達出音樂裡的輕鬆、快活,卻又不失其細膩。

Happy Time的第一首曲子「Louisiana」獻給當時剛過世不久的美國鋼琴家James Williams。在Wynton Marsalis的邀請下,卡菲索曾於二○○四年赴紐約演出,除了在林肯中心爵士大樂團客串演出之外,還曾經為了推銷義大利知名的Umbria爵士音樂節,以四重奏的編制(薩克斯風加上鋼琴三重奏)在紐約的爵士俱樂部演出,當時擔任鋼琴伴奏的,正是來自南方的James Williams。整首曲子以急速的薩克斯風旋律及火熱的鼓開場,旋律中穿插著查理‧帕克熟悉的旋律「Koko」,鋼琴與低音貝斯的即興獨奏隨後接上,雖然是很熱烈,講求速度與技巧的曲子,不過整體聽起來,可以感覺到節奏部分是活潑、放鬆而輕快的。第二軌的「She Loves Me」是卡菲索獻給女友的作品,長達十一多分鐘,這位陷於熱戀的年輕小伙子,選擇以輕柔的氣音來詮釋曲子,聽起來既溫柔而纖細,這也是整張專輯裡最好聽,最有即興發展空間的抒情曲。第三軌「Happy Time」係專輯同名曲,是一首向前輩借火,帶著咆勃味道的作品,顧名思義充滿了快節奏的歡樂氣氛,而卡菲索也在此盡情展現了他註冊商標的飆高音。

第四軌「Anabel」獻給長號手Ray Anderson的女兒Anabel Anderson,兩人在Umbria的爵士音樂祭結識成為朋友。與前面幾首作品相比,「Anabel」很不相同,它拐了一個彎,偏向自由、抽象的音樂風格,而這時候的卡菲索乍聽之下,有點科川的味道,不過接下來引述的旋律與演奏風格,充滿異國情調的味道,令人想起另一位薩克斯風手Johnny Hodges在艾靈頓公爵的作品,如《遠東組曲》(Far Eastern Suite)中的演出。第五軌的「Blues For Angel」是卡菲索獻給父親安覺羅‧卡菲索(Angelo Cafiso)的藍調曲,由Aldo Zunino的低音貝斯開場,卡菲索低調,帶著點神秘氣息的薩克斯風旋律接續於後,然後曲子漸次開展,旋律也漸趨激情,將即興演奏帶到高點。

接下來的「Sir Charles」仍是一首挑戰速度與技巧的快節奏曲子,獻給Umbria爵士音樂節的靈魂人物Carlos Pagnotta,他是義大利佩路嘉城(Perugia)一家服飾店的老闆,因熱愛爵士樂而創辦了Umbria爵士音樂節,而「Sir Charles」則為其擁有的店名。卡菲索把這首曲子的氣氛掌握得很好,在構築即興樂句時,起承轉合,拿捏得恰到好處。第八軌的「Goodbye Elvin」獻給誓言死在爵士表演舞台的鼓手Elvin Jones,卡菲索再次展現演奏抒情歌謠的實力,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曲子。最後一首曲子「The Bear」則是獻給長久以來一直擔任Umbria爵士音樂節保全工作的Enzo Valsecci,是一首輕快、詼諧的曲子,鋼琴手Riccardo Arrighini和貝斯手Aldo Zunino在這首曲子有不少發揮的空間。

整體說來,Happy Time的演奏風格與Seven Steps To Heaven比較接近,卡菲索有更多即興演奏的空間與編曲的彈性,伴奏樂手也有寬廣的揮灑空間,不同的是Happy Time收錄的全為自創曲,只不過樂迷仍可以從卡菲索構思的即興樂句裡,聽到不同的樂手的演奏技巧與慣用的旋律對他的風格之影響,聆聽起來也就更有趣味性。

卡菲索接下來發行的專輯,是他於二○○五年在羅馬卡薩爵士音樂節的現場錄音Jazz Italiano Live 2006。Jazz Italiano Live 2006以系列形式發行,一共有九張,幾乎都是當今義大利頂尖好手如Danilo Rea、Stefano Bollani、Enrico Piernunzi等人的現場作品,而年紀輕輕的卡菲索之現場錄音就佔了其中一席之地,足見義大利樂壇對他重視的程度。這次的演出是三重奏的組合,與卡菲索搭配的是吉他手Sandro Gibellini和低音貝斯Aldo Zunino。比起錄音室的作品,卡菲索的現場演出長度更長。雖然少了鼓手妝點節奏,由Aldo Zunino的貝斯擔任節奏工作,不過卡菲索的即興樂句一段接著一段,時而高昂、時而低迴,能靜能動,而吉他手Sandro Gibellini也沒閒著,他與卡菲索輪流即興,協助堆砌靈感,無論是考驗技巧的「Sweet Georgia Brown」或是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的名作「Well You Needn’t」,技巧紮實、即興樂句流暢,都令人聽得「耳花撩亂」,嘆為觀止!

走筆至此,相信讀者對於這位義大利年輕的薩克斯風好手應該有初步的認識了。筆者建議入門級的的樂迷,特別是喜歡聽抒情歌謠的朋友們先從New York Lullaby入手,接下來則是Seven Steps to Heaven,感受卡菲索向爵士大師致敬時使用的技巧與手法,和著名的版本有何不同?喜歡聽原創性作品的進階樂迷,筆者推薦的是Happy Time,因為它拉出來的即興空間更大,樂手的個別表現也頗有可觀。Jazz Italiano Live 2006雖然取得不易,但對於卡菲索「飆」現場演出的驚人爆發力有興趣的樂迷,仍應排除萬難取得這張錄音十分發燒的專輯。卡菲索在Philology廠牌亦有一些精彩的現場專輯,亦值得咆勃樂愛好者參考。

除了長得帥,吹得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卡菲索還十分年輕,未來無可限量。樂評人Ira Gitler曾經給予卡菲索這樣的評價:「一個還不到投票年齡的年輕人能有此演奏能耐,那麼等到他長大之外,成就必定更為驚人。」確實,以筆者寫了幾年雜誌專欄的經驗,除了法蘭卻斯柯‧卡菲索之外,還真的想不出另一位二十歲以下的年輕樂手,他(她)的音樂成就,足夠寫成一篇五千字的文章。

所以,且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位來自義大利的春風少年兄,未來努力加油,不斷鞭策自我,繼續交出漂亮的音樂成績單,而筆者也衷心盼望,卡菲索終將有一天可以自成一格,發展出更為成熟、深刻的作品。

註一:所謂「佛德蘭斯」,在歷史上泛指古代尼德蘭(即荷蘭)南部地區,大致包括今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分地區。

留言

  1. 2年前的紐約市之旅,也是在鳥園俱樂部,親睹 Cafiso 驚人的成熟技巧,與Bollani 無與倫比的現場爆發力。Cafiso 說真的,五官線條深邃很上鏡頭,不過實際上目視卻有些近乎「五短」身材。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身材不高的「小孩子」,就像個天生的「blowing machine」,不用怎麼換氣,輕輕鬆鬆就可以飆出十多分鐘連續的即興。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