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爵士樂專輯回顧:復刻篇

在聆聽與寫作爵士樂的歷程裡,壓力最大的任務就是寫年度回顧。怎麼說呢?只要翻開各家爵士樂雜誌,不難發現,復刻盤也好,新專輯也好,每個月唱片公司推出的爵士樂專輯,簡直多到令人吃不消的地步。若將全年度單一音樂雜誌評介的專輯總加起來,少說也有三、四百張以上,而其中至少有八成是台灣沒有代理引進的,實體CD的取得相當不易。對於喜愛音樂的朋友來說,上網下載mp3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還好,最近有爵士同好「呷好倒相報」,介紹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合法音樂下載網站「emusic」,擁有相當龐大的數位爵士樂庫存,全世界有信用卡又可上網的樂迷,只要付點小錢就可以下載許多專輯;舉凡前衛爵士如葡萄牙的clean feed,紐約的omni或pi廠牌,或是走主流路線的Maxjazz、Challenge或High Note,該網站都有最新的專輯可供付費下載。對於家裡CD氾濫成災的樂痴而言,先試聽mp3,過濾不合口味的音樂,將「地雷」一掃而空,再鎖定自己喜歡的專輯,上網購買實體CD,降低亂槍打鳥的失誤,不失為一個實惠的選擇。「emusic」雖然好用,不免也有漏網之魚,例如:「emusic」就沒有提供歐洲即興音樂最大的獨立廠牌-ECM-的mp3。雪上加霜的是,台灣代理商或許因為銷售量不如預期,引進新專輯的態度不若以往積極。去年ECM推出了不少令人深感興趣的專輯,筆者有興趣的目標至少在十二張以上。在平價影音郵購網站Django倒閉之後,如何弄到這些專輯?真是一大考驗!

整體看來,在專輯復刻方面,新力依循慣例,繼續販賣「昔日光榮」,推出了小號手Miles Davis在哥倫比亞的《On the Corner》完整版,包裝仍是一貫地精緻,相當誘人,好消息是台灣有引進。以絕佳音樂及蒐藏品味馳名的美國的馬賽克唱片公司,近年來或許因為市場銷售一年不如一年,一方面逐漸減少大堆頭的重量級復刻工作,二方面積極與大唱片公司的發行系統合作,讓原本只能郵購的專輯,部分品項也能在唱片行裡買得到。最後,馬賽克唱片公司推出的「Mosaic Select」系列,以三張CD一套的形式,平易近人的售價來吸引消費者,市場銷售情形也不錯。不過,雖然逐漸減少重量級的發行工作,馬賽克去年仍爭氣地推出了許多復刻全集,例如頗受樂評人好評的Classic Chu Berry Columbia and Victor Sessions。

不過,就個人喜好而言,筆者二○○七年爵士樂復刻盤的首選,是美國低音貝斯手查理‧明格斯(Charles Mingus)六重奏於一九六四年在紐約康乃爾大學的現場演出雙CD:《Cornell 1964》 (藍調之音Blue Note Records發行)。這大概是繼二○○五年鋼琴手Thelonious Monk與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於一九五七年在紐約市卡內基廳的現場演出之後,最有份量的歷史錄音。《Cornell 1964》的母帶由明格斯的遺孀Sue提供,並和Michael Cuscuna聯合製作,樂評人Garry Giddens寫內頁說明。



參與《Cornell 1964》演出的明格斯六重奏是一個短命的組合。它成軍於紐約Five Spot現場演出,錄製過知名的Town Hall現場演出(由明格斯創立的獨立廠牌Debut發行),並在同年夏天展開更為知名的歐洲巡迴之旅,留下無數精彩的現場錄音。很可惜的是,這個樂團巡迴歐洲時,就因為小號手Johnny Cole在巴黎住院、吹管手Eric Dolphy在柏林戲劇性地猝死而宣告改組。在《Cornell 1964》發行之前,除了曾經恭逢其盛的康乃爾大學學生之外,沒有人知道這場演出曾經發生,更沒有人知道當時的演出留下了錄音帶。雖然錄音品質未臻理想,但就即興演奏的層次來說,《Cornell 1964》的整體表現遠勝過Town Hall現場演出(Town Hall Concert 只收了兩首曲子,《Cornell 1964》收了十首曲子),與某些經典級的歐洲現場演出錄音(例如:Revenge!)旗鼓相當,完全展現了明格斯登峰造極的作曲、編曲與演出的實力。而鋼琴手Jaki Byard、吹管手Eric Dolphy、小號手Johnny Cole、次中音薩克斯風手Clifford Jordan在這張專輯充分展現了硬底子功夫。幾首較長的曲子如:「Fables of Faubus」(Eric Dolphy以中音薩克斯風與低音單簧管吹出極具魅力的即興樂句)、「Meditations」(明格斯以細膩的拉弓的手法,搭配Eric Dolphy迷惑人心的長笛旋律)、「So Long Eric」(Johnny Cole沈穩、溫暖的藍調旋律,不慍不火的小號音色,雖然沒有Eric Dolphy那麼前衛,仍律動感十足,別有一番魅力)等。

這張專輯的曲子一路聽來,峰迴路轉、高潮疊起,樂手輪番上陣抖包袱,一絲沈悶也無。鋼琴手Jaki Byard像活動鋼琴辭典,演奏「ATFW You」時一路行雲流水,意隨心轉,將不同年代各式彈奏風格展演了一遍,精湛的演出令人擊節叫好。不過,表現最為搶眼的非團長明格斯莫屬,作為整張專輯的靈魂人物,他演奏的低音貝斯扮演了穿針引線的關鍵角色,引出樂手最好的靈感,而他的獨奏則帶著睿智、幽默與纖細的美感。《Cornell 1964》的發行,不啻為明格斯或Eric Dolphy粉絲一大福音,而它被評為二○○七年最好的爵士樂復刻盤,殆無疑義。

經過兩年期間,在日本造成熱烈話題的「昭和爵士復刻系列」,已經推出了四十餘款CD,未來仍將持續發行。關於「昭和爵士復刻系列」裡幾張鼓手白木秀雄的專輯,已經於前幾期的《音響論壇》介紹過。到二○○七年底,幾張被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日本精純咆勃(hard bop)專輯,大約都已經重新問世,例如中音薩克斯風手渡邊貞夫的同名專輯渡邊貞夫、次中音薩克斯風手宮沢 昭的Now’s the Time、《山女魚》,以及小號手仲野彰的Meditation等。囿於荷包限制,筆者無緣聆聽系列中的所有專輯,不過也盡力弄到其中的十五張專輯。繼白木秀雄的專輯祭典的幻想之後,筆者最推薦此一系列中,由次中音薩克斯風手宮沢 昭的領銜演出的《山女魚 》。

宮沢 昭可算是二次戰後日本重要的爵士薩克斯風手。他生長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最初在陸軍軍樂隊演奏單簧管,二次戰後改為中音薩克斯風,後來又轉成次中音薩克斯風,曾效力於薩克斯風名家松本伸的樂團,深受其風格影響。一九五三年,宮沢 昭加入貝斯手上田剛所組成的「Four Sounds」。「Four Sounds」前後兩任鋼琴手秋吉敏子和守安祥太郎,都是赫赫有名,推動日本現代爵士風潮的傳奇人物。不過,宮沢 昭在演奏技巧與音樂概念方面真正的進步,來自於當時隨美軍駐守日本的美國鋼琴手Hampton Hawes之指導。一九五四年七月,包括宮沢 昭在內的日本好手與Hampton Hawes在橫濱爵士俱樂部的現場同台演出,集結成《夢幻的Mocambo Sessions》,於七○年代以四張LP的形式發行,九八年則發行了三張CD的復刻版,被稱之為日本精純咆勃樂之濫觴。

《山女魚》錄製於一九六二年,是宮沢 昭首次領銜掛名的作品。迥異於一般爵士樂專輯以樂手照片作為封面,《山女魚》呈現的是一名釣客在溪邊釣魚的景象。據說是因為錄製專輯的時候,正逢關東地區乾旱,東京採限水政策。喜歡釣魚的宮沢 昭因此選擇了一張水邊釣魚的照片,反映大旱望雲霓之心。整張專輯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至四軌是以宮沢 昭為首的四重奏,以演奏宮沢 昭的原創作品為主;第五至七軌則由十人樂團演出,由鋼琴手八木正生負責編曲。

宮沢 昭第一軌為專輯同名曲《山女魚》,可聽到宮沢 昭在音場開闊的空間演奏著薩克斯風,他吹中高音的句法(phrasing)--在簡潔的主旋律裡發展出極有創意的即興概念,似乎是受到前一年「爵士信差」(Jazz Messangers)樂團來日公演的影響,帶著Wayne Shorter的影子。第二軌的「Memories Through Thick Glasses」是一首浪漫中帶著淡淡憂傷的曲子,紀念宮沢 昭的音樂伙伴:「Four Sounds」的第二代鋼琴手守安祥太郎。戴著厚重眼鏡的守安祥太郎,於五五年自殺身故,是「和爵士」發展史上一大損失。當時年僅二十歲的鋼琴手佐藤允彥,在這首曲子有令人深刻的獨奏表現。接下來的「Fly Casting」由活潑的拉丁節奏開場,而把咆勃語句揣摩得十分透徹的宮沢 昭,也在這裡展現了精湛的演奏功夫。原A面最後一軌是「Like Someone in Love」,由薩克斯風獨奏開場,帶出耳熟能詳的主旋律,佐藤允彥的鋼琴與原田政長的貝斯旋律互為交織,是本曲的聆聽重點。在後半部的錄音中,在十人樂團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吹中音薩克斯風的渡邊貞夫,他的音色銳氣十足,穿透性很強。當時渡邊貞夫已經準備要到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繼續深造,所以有較多調式旋律的嘗試。

爵士單簧管名家Buddy DeFranco錄製於五○年代的專輯,這幾年來陸續有復刻版問世。前一波最具份量的發行是日本環球唱片策劃的「Verve Relaxin’Horn」系列,筆者曾撰寫〈生鮮活跳的動人樂章:談單簧管好手Buddy DeFranco〉一文介紹。去年這一波復刻工作,由西班牙的Lonehill Jazz唱片公司策劃,幾乎都是很難找,網路上又賣得很貴的夢幻逸品,其中水準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的雙CD專輯。



《《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 》是Buddy DeFranco向兩位偉大的前輩致敬的專輯,而與他合作的成員,大多曾經為Benny Goodman或Artie Shaw效力,也是當時西海岸頂尖的爵士樂手,如Don Fagerquist(小號)與Georgie Auld(薩克斯風)等。根據內頁說明,原始錄音連續進行了四天,總共錄製了三十五首曲子,先後發行了五張LP。這一波發行的復刻版,大部分的曲子都收在《《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 》,涵蓋了四張LP,剩下的曲目則以原LP專輯名Wholly Cats重新發行。《Wholly Cats》才是正確的作法。不過,若只是想挑一張代表作來聽聽看,《《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 》收錄的曲目較多,自然是最佳選擇。
從求全的角度而言,同時購買《《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與

雖為致敬之作,《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倒沒有完全拷貝他們的風格,也不完全是以跳舞為主的搖擺樂。由於有傳奇的咆勃鋼琴家Carl Perkins及Jimmy Rowels的加入,讓這四天的錄音成果兼容並蓄。《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保留了盛行於三○=四○年代,熱情洋溢的搖擺節奏,但也讓年輕的樂手盡情揮灑,發揮他們的即興創意。作為咆勃時代最好的單簧管好手,Buddy DeFranco演奏時而甜美,時而強悍,技巧真是沒話講,配合鋼琴、電鐵琴(Victor Feldman)或吉他手(Barney Kessell)靈巧的伴奏,融合了咆勃與搖擺的樂風,讓整張專輯在五十年後聽起來還是充滿朝氣,活力十足。《《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將四張LP濃縮為兩張CD,「俗擱大碗」,算是Lonehill Hill唱片公司去年賣給樂迷最划算的專輯。順帶一提,Buddy DeFranco的樂迷也不應錯過Lonehill Hill去年重新發行的Generalissimo + Live Date,雖然編制與《《I Hear Benny Goodman and Artie Shaw》》不同,不過音樂一樣正點,強力推薦!

義大利Easy Beat唱片公司重發的CD版《 Exciting 6》,由重量級的義籍精純咆勃好手組成的Basso-Valdambrini六重奏擔綱演出,可算是去年最令樂迷怦然心動的夢幻逸盤了!在重發CD之前,復刻版的LP就曾賣到發燙,Exciting 6真是魅力滿分!Basso-Valdambrini六重奏的主要成員是小號手Oscar Valdambrini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手Gianni Basso,他們兩人在五○年代物資與文化條件都很貧乏的義大利,堅持理想,維持了十五年的音樂伙伴關係,並師法Art Blakey的「爵士信差」樂團模式,譜出許多原創性高,膾炙人口的精純咆勃作品,其水準之高,絲毫不輸給美國樂手的創作,至今都是爵士黑膠市場上的搶手貨;Basso-Valdambrini組成的樂團在五○年代發行的LP,只要封套四個角沒有折邊、破損,每張在e-bay的拍賣成交價格幾乎都在一千元美金以上。

Exciting 6收錄了十二首原創曲,總長度約三十四分鐘。每首曲子都不長,惟律動感明確,旋律悅耳順暢,樂器之間的對話也極為自然,每件樂器都有簡潔但搶眼的表現。從音響的角度來看,雖然是很早的錄音,不過CD的重製水準還算不錯,低音貝斯與鋼琴的旋律清晰,管樂器的音像也很明確,聽起來相當平衡、舒適。Exciting 6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比起製作嚴謹的日本版CD,Exciting 6雖然也採mini-LP包裝,但印刷品質仍遜一籌,且連CD內套都沒有,唱片公司實在是太粗心了!

Jazz Quintet的名盤《Jazz Quintet-60》CD版(原唱片公司Metronome平均律)。澤野工房發行《Jazz Quintet-60》黑膠版時,就已經造成搶購風潮,形成尚未正式上市就銷售一空的狀態。而少數被買家放到e-bay上賣的復刻黑膠唱片,也是眾人搶標,成交價高得令人咋舌。
以重新發行罕見的五○=六○年代歐洲爵士專輯聞名的日本大阪澤野工房,去年繼LP版之後,重發了丹麥爵士樂團

《Jazz Quintet-60》究竟是何方神聖,值得樂迷如此熱烈追求?除了「罕見」之外,最重要的理由仍是:由丹麥小號手Allan Botschinsky所領軍的《Jazz Quintet-60》是當時丹麥爵士樂壇最頂尖的組合。《Jazz Quintet-60》的每位團員,無論是擅長編曲、作曲的鋼琴手Bent Axen,或是低音貝斯手NHOP,都是開疆闢土的時代先驅,由他們所領導的個別樂團作品,皆在水準之上,樂迷大可放心購入。觀察美國以外的現代爵士樂發展,基本上是以美國五○=六○年代的明星樂團為模仿對象的。例如:Miles Davis在五○年代末所組成的五重奏班底,或是Art Blakey、Horace Silver所組成的小編制樂團,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曲風,激勵、啟發了其他國家的年輕樂手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開拓出一片天來。

小號手Allan Botschinsky正是這麼一位深受Miles Davis影響的樂手。音樂科班出身的他,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轉赴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深造。學成歸國後,於五七年組成享譽丹麥的爵士五重奏,並致力於當時的新派音樂之探索。知名的歐洲爵士廠牌Metronome(平均律)所發行的《Jazz Quintet-60》同名專輯,正是他歸國之後的獻禮;在這張專輯中,樂手們演奏著精純咆勃旋律,無論是選曲(八成以上為原創曲)、演奏以及即興概念的開展,成熟度都相當高。當時還非常年輕的NHOP,在Charlie Parker的名曲「Billie’s Bounce」彈奏低音貝斯毫不含糊,每個音符清清楚楚,穩定地襯托著旋律的進行。而Bent Axen更譜了一首旋律十分優美的「More Peace」,獻給他敬愛的美國爵士鋼琴手Bill Evans。《Jazz Quintet-60》復刻的音源應是來自品相良好的黑膠唱片,比起《Exciting 6》差了一截,樂迷請特別注意。

艾靈頓公爵樂團的薩克斯風手Paul Gonsalves在英國小廠牌Vocalion發行的《Boom-Jackie-Boom-Chick》,去年由日本環球唱片公司策劃「歐洲爵士最後的秘寶-CD編」系列,重新發行了CD版,是另一張受到樂迷矚目的逸盤。這張專輯是Paul Gonsalves巡迴英國演出時,與當地樂手合作錄音的成果,套句日本爵士雜誌《Swing Journal》的話:《Boom-Jackie-Boom-Chick》是「超rare名盤」(超罕見唱片)。品相良好的原盤不但一片難尋,市值更在一千五百元美金以上。復刻的LP與CD版相繼問世,讓廣大的樂迷可一親芳澤,不啻為一大福音。

或許有人會問,知名的Paul Gonsalves跟著公爵的樂團跑遍大江南北,也錄了不少個人作品,不像前述歐洲的「夢幻逸盤」,珍貴的理由在於演出的樂團知名度低,發行數量又少。《Boom-Jackie-Boom-Chick》何德何能,有資格稱之為「超罕見唱片」?根據島內爵士黑膠達人吳醫師解釋,Paul Gonsalves作品雖然豐富,不過很奇怪的是,他在美國境內的錄音,卻比不上《Boom-Jackie-Boom-Chick》來得正點。的確,專注聆聽這張作品時,順著搖擺節奏,Paul Gonsalves吹奏薩克斯風時十分放鬆、laidback,他恣意揮灑,但一絲匠氣也無。只要家裡有一套不錯的音響,那醇厚的薩克斯風旋律就會形體鮮明地浮顯、隨著迷人的氣音,緩緩蘊染、展開。仔細聆聽第二軌慢板的「I Should Care」,或是第三軌的「Village Blues」,都可感受Paul Gonsalves隨著搖擺的節奏,吹出穩定人心而又「厚聲」的薩克斯風旋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Boom-Jackie-Boom-Chick》之外,Paul Gonsalves也曾於六五年與英國的薩克斯風名家Tubby Hayes同台演出,錄製了《Just Friends》,或許是唱片公司下一波鎖定的復刻對象吧!

以上推薦的都是歷史名盤,下個月要來推薦二○○七年的新錄音,它們的風格不像上述經典名盤如此「傳統」(搖擺、咆勃),請讀者拭目以待。

留言

  1. 去年在駱克買到一批從歌林倉庫清出來的「ビクター・ジャズ名盤選」系列見本盤,其中就有 Akira Miyazawa 的領銜專輯〈Bull Trout〉,陣中好手包括佐藤允彦 (p), 荒川康男 (b), 富樫雅彦(d) & 瀬上養之助(per),不錯聽的作品!

    1990年發行的這批CD絕版多時,不過在2006年已由Think重新發行!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