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的「奧之細道」

::美國Decca廠牌的「Jazz Studio」系列完結篇

敬愛的jazzfun部落格讀者,

Decca廠牌的「Jazz Studio」系列一共六張,發行於爵士LP「萌芽-茁壯」的五○年代。不過就是六張專輯,沒想到一寫就是三個月,產出三篇文章,將近兩萬字。
Music geek如我,講起爵士樂總是沒完沒了,望爵士同好們包涵。
 小威 敬筆 美國Decca唱片公司於五○年代發行的六張「Jazz Studio」系列專輯,一、二、三集都是由知名的樂手負責編曲和演奏。四、五、六集正好相反,領銜的樂手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即使是熟悉爵士樂的樂迷,也會覺得這些掛名的樂手名字很陌生。說這三張專輯是爵士樂中的「奧之細道」,應不為過

所謂「奧之細道」,指的是深遠細長之路。常人不易走訪的偏遠小徑,對於有雅興的文人而言,卻特別適合尋幽訪勝。「Jazz Studio」第四集代表人物是具有交響樂作曲實力的小號手Jack Millman,第五集主要操刀者是Woody Herman樂團作曲、編曲的靈魂人物Ralph Burns,第六集的核心人物則是音樂觸角很廣的法國號手David Amram。於今看來,除了Ralph Burns因為是Woody Herman的左右手,勉強算得上有點知名度之外,其他兩位樂手,若不是有心的日本或西班牙唱片公司復刻這些專輯,很可能早已被遺忘。

 具有作曲長才的小號手Jack Millman,出身古典科班,十八歲時就創作出交響樂作品。對於爵士樂具有濃厚興趣的Millman,並不以演奏古典音樂為滿足。一九五○年,Millman先加入了Glenn Henry樂團,兩年後轉到西海岸爵士的「養成班」Stan Kenton大樂團,不久後被徵召入伍。一九五四年,Millman退役,返回洛杉磯,組成自己的五重奏,從事演奏與作曲的工作。

 作為一名技巧出色的小號手,Jack Millman的音色溫潤、明亮而優雅。在創作方面,Millman的爵士樂作品帶著些許古典音樂的影響。他注重樂器的配置,喜歡使用音色特殊的長笛和低音單簧管,呈現出樂器音色之間的反差。如同許多西海岸編曲者,Millman對和聲編寫也相當重視,務求讓樂團整體的合奏,在搖擺的節拍陪襯下,體現完美的和諧感。

     「Jazz Studio」第四集的錄音,完成於西岸爵士樂鼎盛期的一九五五年。參與錄音的樂手皆為一時之選,匯集了洛杉磯爵士樂壇的菁英。由於每首曲子參與錄音的陣容各有不同,我們在這裡僅列出幾位知名度較高,具有代表性的樂手。例如: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immy Giuffre、低音單簧管手Bob Gordon、上低音薩克斯風手Bob Enevoldsen、吉他手Howard Roberts、鼓手Shelly Manne與Chico Hamilton、低音貝斯手Red Mitchell與Curtis Counce、鋼琴手Claude Williamson、Don Friedman與Gerald Wiggins、長笛手Buddy Collette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所收錄的十二首曲子都是Jack Millman的個人創作,由包含Millman本人在的十二名樂手擔任編曲,每首曲子各有千秋,頗能適度地凸顯Jack Millman的演奏功力,聆聽起來特別有趣味,是很有魅力的一張專輯。

 率先開場的,是由Jimmy Giuffre編曲的「Groove Juice」,他也在這首曲子裡演奏薩克斯風。雖然後來走上了前衛爵士的道路,以冷調抽象的旋律馳名,不過如曲名所示,這是一首節奏輕快搖擺的曲子,Jimmy Giuffre搭配Jack Millman的翼號,和聲優美,聽起來相當愉快。

    第二個登場的,是當時西海岸的明星小號手Shorty Rogers,負責「Pink Lady」的編曲。Shorty Rogers的演奏熱情奔放,編寫過許多饒富幽默感曲子,也創作過知名的電影音樂。在這首曲子中,Rogers使用長笛、電鐵琴、低音單簧管等樂器,讓整首曲子的樂器配置,呈現出高v.s.低、細膩v.s.粗獷的音色對比之趣味,是一首結構相當緊湊,又能兼顧個別即興獨奏表現的作品。

    「Too Much」係由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ack Montrose編曲。相當帶勁的節奏組合,搭配著行雲流水般流暢的旋律與樂器的和聲,Jack Millman的翼號演奏很是搶眼。接下來的「Ballade for Jeanie」是一首帶著浪漫氣氛的慢歌,編曲的手法也比較老派,有傳統大樂團的色彩,這可能是因為負責編曲的Spud Montrose年紀較大,又在Benny Goodman樂團待過之故。

 在一連串強調優美和聲的作品之後,Jack Millman換了菜單,端上了自己編曲,有著拉丁風味的曲子「The Turk」。筆者第一次讀到曲名時,以為指的是「突厥人」。其實「The Turk」也可以指流傳於十八世紀的下棋機器。它其實不是真正的下棋機器,而是安排了棋手躲在木箱裡,對外謊稱「機器」具有人工智慧。所以「The Turk」真正的意思是「詐術」。身為不折不扣的白人樂手,Jack Millman在這裡大玩與自己出身背景無涉的音樂,將曲子名為「The Turk」,是不是也在幽自己一默呢?在這首曲子裡,Mike Pacheco、Artie Anton等人活潑地敲著congo鼓,搭配管樂器異國情調的旋律。電鐵琴也來湊熱鬧,叮噹的琴聲,伴隨喧嘩的管樂合奏,將整首曲子推向精彩的聆聽高潮。

 「When You’re Near」由Chico Alvarez負責編曲,雖然是拉丁裔樂手,不過這首曲子並無使用拉丁樂元素,而是一首很簡潔的現代爵士曲。「Tom and Jerry」由黑人鋼琴手Gerald Wiggins負責編曲(不過負責演奏鋼琴的則是現今仍十分活躍的Don Friedman)。聽到這樣的曲名,不難想像曲名和知名的卡通「湯姆與傑利」有關。整首曲子聆聽的重點仍是Jack Millman的翼號演奏,Don Friedman的獨奏也有稱職的表現。

 「So Goes My Love」由Bill Holman負責編曲作品。Bill Holman曾加入Stan Kenton樂團,也是一名優秀的薩克斯風手。他的編曲手法相當特別,讓電鐵琴與上低音薩克斯風互相搭配,Jack Millman的翼號則穿插其中,聽起來很特別。「Bolero de Mendez」則由Pete Rugolo的編曲。義大利裔的Rugolo是Stan Kenton樂團的主要編曲者,本身相當擅長拉丁節奏編曲。在他的巧手安排下,充分展現出拉丁歌曲的浪漫、輕鬆和愉快的感受,可能也是這張專輯中最討喜的一首曲子,吹長笛的Buddy Collette有傑出的獨奏表現。同樣也屬於拉丁風味的曲子,還有第十一軌的「Cathy Goes South」,Bob Gordon在這首曲子以及第十軌的「Just A Pretty Tune」都有傑出的獨奏表現。可惜的是,作為一名出色的上低音薩克斯風手,Bob Gordon的知名度遠不及Gerry Mulligan,作品也非常地少,使得他的獨奏表現在這張專輯中彌足珍貴!

「Jazz Studio」第五集的推手,是在Woody Herman樂團中負責編曲的Ralph Burns。他與Stan Kenton樂團負責編曲的Pete Rugolo,彼此既是競爭對手,也是白人爵士樂的生力軍,更是編曲界的靈魂人物。Ralph Burns出身美國東岸,三○年代末就讀於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不但是優秀的作曲和編曲家,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手。二次大戰期間,Burns加入了Woody Herman樂團,創作了「Bijou」、「Apple Honey」等暢銷曲。

 大部分的樂迷,包括筆者在內,對於Ralph Burns的認識通常都是由Woody Herman樂團而來。四○年代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推動黑膠唱片Long Play的風潮,發行了Woody Herman樂團的十吋盤Sequence in Jazz。雖然十吋盤能收錄的音樂有限,其出色的編曲和傑出的獨奏表現,卻讓樂迷印象深刻,因而認識了Ralph Burns這位編曲家。除此之外,Stan Getz正是因為在Ralph Burns所作的「Summer Sequence」組曲中的「Early Autumn」有傑出的獨奏表現而成名。後來更進一步由Johnny Mercer填詞,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

    作為才華洋溢的作曲、編曲家,Ralph Burns活躍的範圍並不限於爵士樂壇。早年幫百老匯歌舞劇寫曲的經驗,讓他後來在電影界發光發熱,電影《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酒店》(Cabaret)和《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等片的配樂皆出自Burns之手。Ralph Burns很能掌握爵士樂的搖擺韻律,營造各式各樣的音樂氣氛,因此而受到電影界的青睞。作為出色的編曲家,Burns的想像力豐富,總是能寫出色彩斑斕、氣勢不凡,又膾炙人口的作品來。前面提到的三部電影主題曲,相信讀者只要看過電影,要哼出正確的主旋律並非難事,這就是Ralph Burns作曲功力過人之處。
   
 雖然是同一年的錄音,又屬於同一個專輯系列,不過就音樂及編曲風格而言,「Jazz Studio」的第四與第五集並不相同。第四集以小編制的演奏型態為主,特別重視樂器的音色配置與樂器合奏。就音樂風格而言,是很典型的五○年代西海岸爵士樂。參與「Jazz Studio」第五集錄音則以十重奏的編制為主,算得上是一個中等規模的樂團,而音樂則在傳統的搖擺樂中求創新,加入新鮮的咆勃樂元素,經過Ralph Burns的編曲安排,主奏樂手的獨奏表現都很搶眼。

 這個十重奏的成員有:Joe Newman(小喇叭)、Billy Byers(長號)、Jim Buffington (法國號)、Bill Barber(低音號)、Dave Schidkraut(中音薩克斯風、單簧管)、Herbie Mann (次中音薩克斯風、長笛)、Danny Bank (上低音薩克斯風、單簧管)、Ralph Burns (鋼琴、作曲)、Milt Hinton(貝斯)、Osie Johnson(爵士鼓)。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演出陣容包含了兩種爵士樂演奏中較少採用的樂器:法國號與低音號。雖然低音號是傳統紐奧良爵士樂團中負責節拍的管樂器,但後來被貝斯所取代。或許是因為它們的音色相當特殊,Ralph Burns希望可以透過編曲,讓這樣的樂器帶給聽眾不同的聆聽氣氛。

    「Cool Cat On A Hot Roof」曲名源自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劇作「Cat On A Hot Tin Roof」,原意是「熱鍋上的螞蟻」,後來改編成電影,由伊麗莎白‧泰勒主演,台灣片商命名為《朱門巧婦》)。在爵士樂的俚語中,cat常帶有紳士的意思,而cool cat則變成了「酷紳士」。Ralph Burns擅長編寫節奏律動感強烈、聽來十分輕快的曲子。從Dave Schidkraut模仿Charlie Parker中音薩克斯風的獨奏中,聽眾可感受當時咆勃樂與傳統搖擺樂的「混搭」,屬於老派樂手的Joe Newman和Billy Byers接續於後,激動高昂的小號、技巧純熟,韻味十足的長號獨奏,令人回味不已。

   「What Am I Here For」是艾靈頓公爵四○年代的作品。Billy Byers精彩的長號演出是這首曲子的聆聽重點。Joe Newman演奏著裝了弱音器的小號,讓原本陽剛的音色多了一點陰柔與纖細感,迥異於第一軌的咆勃式演奏,中音薩克斯風手Dave Schidkraut刻意拖曳著音符,營造出抒情的氛圍,有著音色對比的趣味。

    「Jazz Club U.S.A.」中最出色的獨奏演出,莫過於Herbie Mann精神奕奕的長笛獨奏。雖然在七○年代以後走上融合爵士,甚至流行音樂的道路,錄製了一些毀譽參半的專輯,但作為一名功力紮實的演奏家,Herbie Mann在爵士長笛的表現,仍然足以名列前茅。而他錄製於五○年代的作品,也曾贏得不少樂評人的讚譽。「I’ll Be Around」則是二次大戰後的流行歌曲,Joe Newman浪漫又舒適的小號獨奏為特色,令人回味再三。

 「Royal Garden Blues」是年代久遠的藍調,在這張專輯中算是舊曲新編。Ralph Burns一方面想要表現原曲的熱鬧風味,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彰顯個別樂手的獨奏實力,在他的安排之下,從Herbie Mann的次中音薩克斯風、Joe Newman的小號一路到Dave Schidkraut的中音薩克斯風,然後是上低音薩克斯風、法國號、貝斯、鼓、長笛、低音號到長號等。這就像火車駛過,車廂一節接著一節,每個車廂有不同的擺設,載著不同的客人,呈現出互別苗頭的熱鬧景致。「Nocturne」是Burns本人的創作,將它命名為「夜曲」似乎是受到了蕭邦夜曲的啟發。沈靜內斂的氛圍,與前幾首活潑的搖擺曲很不相同。從Burns的鋼琴演奏中,聽眾可感受到充滿詩意,如夢似幻的浪漫氣氛。

 這張專輯的最後一首曲子「South Gonzales Street Parade」亦由Ralph Burns本人所作,也是這張專輯唯一的一首拉丁曲風作品。熟悉Herbie Mann演奏的樂迷應該都知道,拉丁曲本來就是Mann長笛演奏的強項,而Billy Byers充滿自信,音色飽滿的長號獨奏,也是這首曲子的神來之筆。


最後來介紹「Jazz Studio」第六集,也是此一系列的最後一張專輯。

 這張專輯的核心人物是法國號手David Amram。被視為天才型樂手的他,能演奏多項樂器如長笛、鋼琴等。Amram亦是傑出的作曲家,曾創作多部現代音樂作品,在古典跟爵士樂兩個領域同時大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猶太裔的David Amram是知名的德國指揮家奧圖‧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的外甥,因家學淵源而展開其音樂生涯。

 Decca發行這張專輯時,David Amram還是不折不扣的新人,雖然演奏的曲目有部分為標準曲,但透過Amram具原創特色的編曲,聽起來絲毫沒有落入窠臼的感覺。以第一軌「The Best Song For You」為例,聽眾不難感受到古典室內樂對於Amram編曲手法的影響。尤其是內斂、冷調的節奏組合,樂迷馬上聯想到的可能是西海岸的Chico Hamilton樂團吧?還記得「Jazz Studio」第五集裡,Osie Johnson用力擊鼓,那種汗水淋漓的激昂感嗎?由David Amram操刀的第六集,由於其編曲手法的緣故,節奏樂手演奏起來總是「輕飄飄」的,恰好與前一集的熱烈氣氛,呈現明顯的對比。

    「Jazz Studio」第六集的成員非常精簡,只有四位樂手,分別為:David Amran(法國號、低音號與鋼琴)、George Barrow(次中音薩克斯風)、Arthur Phipps(Bass)與Al Harewood(鼓)。主要負責即興獨奏的是吹法國號的Amran和薩克斯風的Barrow,而這張專輯也以他們的演奏為聆聽重點。很有趣的是,雖然編曲手法受到古典音樂的影響,不過Amram的演奏帶有爵士樂中明確的律動感,受到藍調的影響也很深。George Barrow次中音薩克斯風的演奏受到精純咆勃的影響,給人厚實、率直的感覺。

    第一軌的「The Best Thing For You」雖然是作曲名家Irving Berlin的流行歌曲作品,但聽起來卻帶著古典樂的影響,有冷靜自持的氣氛。很難得聽到薩克斯風與法國號的合奏,法國號的表現雖然不多,但聽起來相當獨特。第二軌的「Darn That Dream」也是流行於四○至五○年代的流行曲,Barrow的薩克斯風演奏聽起來很放鬆,似乎緩慢地在訴說什麼,而Amram的鋼琴演奏接續於後,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展現他作為全方位演奏者的功力。

 Barrow的薩克斯風獨奏在「Someday Morning Will Come」一曲中也很精彩,即興獨奏的順序依照薩克斯風、鋼琴、低音貝斯來進行,演奏技巧純熟而流暢。聆聽這樣的音樂,不禁令人想起當時盛行於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尤其是路易‧馬盧《死刑台與電梯》這樣的作品配樂,給人懸疑、神秘的感受。接下來的「I Let A Song Go Out Of My Heart」是很典型的搖擺樂團時期的曲子,由艾靈頓公爵所作。Amram的法國號獨奏技巧相當高超,還帶著點長號常強調的拖曳尾音,並和Barrow在結尾的部分對戰(battle)一番。Barrow在這首曲子中吹得像Lester Young,是一首聽起來很舒適的曲子,可惜短了些。

    第五軌「City Talk」是Amram的創作曲。整體的演奏聽起來,無論是編曲或樂器的獨/合奏,都可感受五○年代那種特有的摩登感。它沒有流行旋律的親和性,不過聽起來仍然很有活力,Amarm甚至還在法國號演奏中穿插著鋼琴的彈奏,一人分飾兩角,這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接下來的「Lobo Nocho」也是Amram的原創曲,若仔細的聆聽主奏者的音樂「句型」,不難發現這應是很典型的精純咆勃,搖擺的節奏,以藍調和弦進行為主的句型,結構完整但又簡潔,只不過節奏部分沒有那麼激昂罷了,屬於耐聽的曲子。

 其餘曲子如Cole Porter的「I Love You」、或是Sammy Gallop與Kurt Adams「Somewhere Along The Way」,Amram的演奏,無論是法國號或鋼琴,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最後一首曲子「Phipps Quipps」是低音貝斯手Arthur Phipps的原創曲,他在這張專輯中有相當吃重的獨奏演出,曲子帶著幽默的趣味,Amram和Barrow各自秀了一段獨奏,而原本「靜悄悄」的鼓手Al Harewood,在這裡也讓節奏加溫,讓曲子變得熱烈起來。

 逛完這一回爵士樂的「奧之細道」,或許您已漸漸瞭解,作為三○=四○年代美國音樂市場的主要「玩家」,美國Decca唱片公司並沒有在五○年代現代爵士樂崛起之時缺席。在製作人Bob Shad的策劃之下,這一系列的專輯水準之高,有目共睹。很可惜的是,這一系列的參與錄音或領銜者,都不是赫赫有名的爵士大師,「Jazz Studio」系列因而埋沒多年,一直要等到目前的版權擁有者-環球唱片日本分公司-為了慶祝美國Decca創立七十週年,才又重新「出土」,以CD形式重回市場。這好比被塵土淹沒的荒山古道,在有心人的整理之下重見光明,樂迷們何不帶著好心情,再來遊山玩水,瀟灑走一回?


「奧之細道」一詞出自《奧細道》,原為日本知名的俳句大師松尾芭蕉於十七世紀末創作的旅遊紀行。一六八九年五月中旬,當時的芭蕉先生約四十餘歲,偕同弟子曾良從江戶(東京)出發,展開徒步之旅。兩人跋山涉水,一路走訪了日本現在的朸木、福島、宮城,往北至岩手南部,再向西往山形,隨後經秋田南部,沿著日本海經過新潟、富山、石川等地,最後抵達岐阜。這趟行程歷時五個月,約走了兩千餘公里,旅程結束後,芭蕉完成《奧細道》這部流傳後世的作品。

留言

  1. 小威老師這系列帶領我們探訪爵士樂發展歷程中
    細微但重要的歷程和作品
    真是太精采了
    Decca這大廠在當時願意進用新人
    實在有魄力及眼光
    要給當時的製作人
    還有出錢的老闆拍拍手

    回覆刪除
  2. 小威老師,久仰您的大名呀!
    您出的兩本書我都有買,小弟是個新科爵士樂迷
    看到你對爵士樂的見解實在是有夠佩服。
    我也有寫部落格紀錄我的爵士體驗http://www.wretch.cc/blog/demon7231
    希望有機會可以常常交流唷!!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