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適合聽氣質熟女唱歌

談義大利即興歌手
瑪麗亞‧琵雅‧狄薇朵
Maria Pia De Vito


對入門級的爵士樂迷而言,爵士歌手作品的親近性一向是最高,也最容易產生共鳴的。這是因為藉由歌詞想要表達的意涵,配上樂器伴奏鋪陳適合的情境氣氛(浪漫、激昂、輕快),任何一位新手都可以很輕易地掌握歌手想要表達的情感。

爵士樂發展至今已逾百年歷史,對任何樂迷而言,單是消化經典的爵士歌唱專輯,恐怕就要花上一段時間。坊間販售的爵士歌唱專輯,大多以選取經典曲(standards)或敘事歌謠(ballads)為主,有的是膾炙人口的銘盤重新發行,有的是年輕一代的歌手重唱雋永的經典曲,中生代樂迷可藉此懷舊,年輕樂迷則溫故而知新。即使是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歌手唱來,所表達或運用的技巧各異,帶給樂迷的感受自是不同。

知名的歌手都有其註冊商標般,辨識度很高的嗓音(signature sound)。例如:誕生於咆勃樂革命時代的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和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均以擅長模仿各式樂器的擬聲唱技(scatting)而聞名,惟前者甜美搖擺,後者音域寬廣渾厚。又如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與戴娜‧華盛頓(Dniah Washington),受到傳統黑人音樂的影響更為明顯,只是哈樂黛的演唱風格根值於藍調,而華盛頓則受福音詩歌的影響更深。

經歷了「消化經典」的階段,瞭解何謂「擬聲唱技」、「填新歌詞」(vocalese)、「即興」或「搖擺感」之後,好奇的樂迷或許會問:今日爵士歌唱的面貌為何?可能走向何方?有任何新的歌唱發展,深受爵士樂影響,卻又能自成一家,受到樂壇的認可與市場的矚目嗎?

其實,今日的爵士歌唱發展是十分多元的。「主流派」延續咆勃革命留下來的傳統,以歌喉為樂器,如Dee Dee Bridgewater、Stacey Kent或Jane Monheit。「跨界派」融合流行,鄉村,爵士,搖滾等音樂元素,如Norah Jones或Lizz Wright。「前衛派」探索聲音極限與即興的實驗,這類歌手大多集中於歐陸發展,例如定居於德國的美籍歌手Lauren Newton。當然,也有歌手不是那麼前衛,但也沒有特別強調傳統爵士歌唱中的「搖擺感」,但卻能從地方民謠或各國的音樂元素取材,結合爵士樂中的「即興」理念,將人聲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因而得到樂迷的認同。這類歌手通常不以「爵士歌手」,稱之,考量他們所走的歌唱路線,「即興歌手」的名號可能更為適合。兩位歐洲女歌手可作為代表:一為英國的諾瑪‧溫絲彤(Norma Winstone),二為義大利的瑪麗亞‧琵雅‧狄薇朵(Maria Pia De Vito,以下以狄薇朵稱之)。在義大利極富盛名的即興歌手瑪麗亞‧琵雅‧狄薇朵,如今已是享譽全球的聲樂家,在義大利、英國等地發行了評價極高的專輯。她,正是本期專欄的主題人物。

狄薇朵出生於義大利西南部歷史悠久的古城那不勒斯,受過歌劇、現代聲樂以及音樂理論的訓練。一九七六年出道時,她不但擔任主唱,還兼任吉他演奏,後來也曾擔任鋼琴手,以演唱地中海及巴爾幹民謠風味的歌曲為主。八○年代以後,狄薇朵轉向爵士界發展,合作對象均為歐美爵士樂手的一時之選,並活躍於各地爵士音樂節的演出。

經歷了二十年的音樂耕耘,狄薇朵的努力付出終於在九○年代開花結果。她以家鄉那不勒斯的民謠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作為即興歌唱的素材,結合義大利頂尖的爵士樂手,於一九九五年在EGEA(擷取愛琴海Egean前四個字母,以發行地中海特色的即興專輯而聞名)廠牌發行了Naupilia。那不勒斯原為希臘人於西元六世紀所創建,一千多年來,歷經了許多不同民族的統治,留下豐富且多元的藝術遺產,並以美食文化聞名於世。顧名思義,Naupilia專輯強調以現代創新手法重新詮釋傳統的歌謠主題,冶美國的藍調精神和地中海民謠於一爐,這對大部分聽慣美式爵士的聽眾而言,頗為新鮮。

Naupilia整張專輯交替著不同情緒、氣氛的曲子。第一軌收錄的是百年前盛行於那不勒斯的經典歌謠「'Mmiezo 'o ggrano 」,此曲以哀歌為主題,將戀人的麥色頭髮與夜晚漫步時的月光互為比擬,帶出一名女性思念情人的愁緒。在女鋼琴家Rita Marcotulli行雲流水的鋼琴獨奏中,帶出了狄薇朵抒情歌唱,那夜晚漫步於麥田中,因思念而孤寂、渴望相逢的情感,隨著低音貝斯與鼓的加入,在層次豐富鋼琴三重奏伴奏中,表露無遺,最後以狄薇朵由高而低的自由吟唱結束。第二軌的「Zitto chi sape 'o juoco」,以詼諧的手法向拿不勒斯的方言致敬。在節奏樂手Alfio Antico、Naco以及Amaldo Vacca雜沓的敲打樂器聲中,帶出了狄薇朵恣意的吟唱。她有時跟隨著旋律,有時則隨著複雜的節奏快速地「饒舌」,十分有意思。

第三首曲子「Come un ritratto」為Rita Marcotulli與狄薇朵之間,鋼琴以及人聲歌唱的對話。在鋼琴伴奏下,狄薇朵似在向遠方的朋友訴說著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希望、以及曾經歷的改變。狄薇朵以沈穩、娓娓道來的手法,帶出這首曲子明亮樂觀的音樂色彩。接下來的曲子由弦樂團伴奏,諷刺曾經統治過那不勒斯的「四人幫」(the band of four)政客。帶著現代音樂風格的旋律,配上狄薇朵「正義凜然」的嗓音,帶出新城市,新觀念的嚴肅主題。第五軌的「Scalinatella」與第一首曲子的風格較為類似,都是以抒情的鋼琴伴奏,帶著淡淡哀愁的歌唱,來訴說一名癡情女孩等待外國情郎的故事。

接下來的「 'Stu core mio」是十六世紀的古典歌曲。在狄薇朵的歌唱聲中,帶出了色彩繽紛的音樂,各種節奏樂器、鋼琴、提琴紛紛加入了伴奏,將聆聽的情緒帶至高點。接下來的三首曲子,無論是歌唱技巧、編曲、即興演奏以及情緒轉折等,皆可視為這此一專輯的代表作品。在Rita Marcotulli慧黠的鋼琴即興旋律中,「 'Stu core mio」的歌詞訴說著即使如鑽石般堅不可催的心,仍然會因為痛苦而受傷。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如光之永恆,只能被折射,而不會破碎嗎?狄薇朵以歌唱提出了哲學式的疑問。類似的哲學思維可見於接下來的第七軌「Ciardino d'ammore」(愛之花園)。即使在生命的旅途中,凡人因貪嗔痴而付出代價,但愛可療傷、戰勝恐懼、克服哀傷,因為「在愛的花園裡沒有冬天,它永遠綠意盎然,沒有界線。」

哲學主題亦出現於接下來的「Viene notte-Aurora-Scitame」。整首近十三分鐘的組曲分為三段:「夜晚來臨—黎明—破曉時分」,每一段分別以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樂器和聲編寫(由狄薇朵與鋼琴手Rita Marcotulli共同操刀)來描述日夜生生不息的自然變化。相較於夜晚的神秘、孤寂與深不可測,黎明來臨時的寧靜,則帶領著即將到來的白晝,陽光將普照大地。Rita Marcotulli的即興演奏尤其精彩,精彩的鋼琴樂句帶出了日夜交替,柳暗花明的情緒,堪稱此張專輯的代表作。

Naupilia收錄的作品,具體而微地說明了狄薇朵歌唱走向;她繼承的並不全然是美國為主的藍調或搖擺風格。事實上,以節奏或歌唱的抑揚頓挫而言,Naupilia專輯一點都不搖擺,義大利的古典樂和那不勒斯的地方民謠才是狄薇朵創作靈感的來源。真正與爵士樂相關的,是狄薇朵和伴奏群順著旋律或節奏而作的即興演出。狄薇朵結合那不勒斯民謠與古典歌謠的即興演出,對於想要經營出自我風格,卻又不是美國裔的即興歌手,作了很好的示範。

一九九八年,狄薇朵在EGEA發行的第二張專輯Phoné ,與上一張作品Naupilia相比,格局又更為開闊了。除了低音貝斯手Enzo Pietropaoli之外,Phoné 的伴奏群全數換人。這張專輯大多為狄薇朵個人的原創作品,音樂元素則取材於世界各地,也因此狄薇朵唱得更為自由不羈了。她彷彿在雕塑聲音,隨著情緒,音樂色彩而變化其演唱風格。在音樂取材方面,Phoné 涵蓋的範圍更為廣闊,從第一、第七軌的馬其頓舞曲或民謠,到第三、第八軌大量運用印度tabla鼓打出來的複雜節拍,狄薇朵彷彿帶領聽眾繞了地球一圈。

在伴奏樂手方面,相較於Rita Marcotulli行雲流水,營造浪漫氛圍的鋼琴伴奏,John Taylor的演奏更有個性,明確而強勢。Rita Marcotulli的角色在於襯托狄薇朵,但John Taylor卻扮演了旋律及即興主導的方向。演奏單簧管的Gianluigi Trovesi則是義大利知名的即興吹管手,無論是吹奏異國情調音階或即興表現都十分老練,在氣氛的營造方面扮演了相當吃重的角色。至於擅長印度tabla鼓的節奏樂器打擊手Federico Sanesi,則在第三軌的「Eucharisto Soi」,以tabla與狄薇朵的歌唱進行極為精彩的即興對話。

第一軌「Voulez-Vous…?」表現的是馬其頓吉普賽舞曲快速複雜的節奏,狄薇朵隨著旋律與節奏作即興演出。而每一段之間的旋律、和聲與音色截然不同,藉著音樂之間的對比反映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John Taylor的即興,Gianluigi Trovesi單簧管的加入,整首曲子洋溢著活潑快樂的嘉年華氣氛。第二軌「Il Paradiso dei cacciottielli」為狄薇朵創作的搖籃曲,旋律極為優美,和第六軌由John Taylor所譜的「Adios Iony」是本張專輯的代表作。在這兩首曲子中,可聽見John Taylor信手拈來,自信滿滿的即興旋律,尤其是「Adios Iony」一曲,結合了東歐的舞曲元素和非洲的多重節奏(polyrhythm),配上鋼琴與單簧管的激昂演出,可謂跨界音樂的典範!

第四軌的「Lengue」是一首編曲單純的小品,旨在表現狄薇朵模擬樂器的唱技,而在樂器伴奏方面,則以鋼琴撥弦和節奏樂器來搭配歌唱。第五軌「Scugnizzeide」是一首慢板的抒情曲,描述狄薇朵童年目賭街頭少年騎著速克達呼嘯而過的情景,感性懷舊的曲風與上一張作品Naupilia較為類似。單簧管在第七軌「Notturno Macedone」有吃重的表現,這是因為曲子取材自馬其頓民間哀歌(folk lament),原由kaval(牧笛,不絕如縷的氣音為其特色)伴奏。狄薇朵選擇以單簧管取代牧笛,Gianluigi Trovesi必須在稀疏簡約的伴奏中「清楚闡釋」(articulate)單簧管音色,以襯托出整首曲子的哀傷氣氛。

除了在EGEA發行專輯之外,狄薇朵也曾應英國作曲家Colin Towns的邀約,在他所創設的廠牌Provocateur嘗試與不同編制的樂團合作,發行了數張口碑甚佳的專輯。喜歡三重奏的樂迷,尤不可錯過由英國鋼琴手John Taylor及美國吉他手Ralph Towner(七○年代爵士樂團Oregon的創團元老,大部分作品皆由ECM發行)跨刀的Verso專輯。

以演唱風格而論,Verso與Phoné 較為類似,讓狄薇朵將歌唱的自由度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是少了向世界音樂取材。在人聲與樂器互動方面,這張作品表現出人聲、吉他、鋼琴三方對話的精彩,每位藝術家都有九十分以上的表現,與其說是狄薇朵的專輯,不如說是由她「掛名」,三位音樂人合作的結晶。很有意思的是,狄薇朵在Verso專輯中重新演唱了憶童年的「Scugnizzeide」,與Phoné收錄的版本不同之處在於,Verso的版本係由Ralph Towner的空心吉他與狄薇朵進行二重奏,迷人的空心吉他旋律宛如如詩歌吟頌,恰到好處呼應狄薇朵,述說著遙遠的回憶以及童年曾許下的願望。至即興演出時,Ralph Towner清澈動人的旋律,經營的音樂氣氛臻於完美。筆者猜測,狄薇朵對於Ralph Tonwer充滿同理心的演奏表現,一定滿意極了!

John Taylor之所以參與Verso的錄製,不單是因為曾在Phoné 專輯中為狄薇朵伴奏。事實上,這位知名的鋼琴家很早就以人聲伴奏而聞名。早在七○年代末期,他就曾與前妻諾瑪‧溫絲彤、小號手Kenny Wheeler合組「Azimuth」三重奏,以(當時)較具前衛性的演奏風格聞名。同時曾為兩位歐洲最偉大的即興女歌手伴奏,John Taylor這項傲人的紀錄,應該很少有鋼琴家能打破吧!綜合而言,Verso較為偏重抒情唯美氣氛的經營,雖然不能算是一張突破性的專輯,但Verso證明了一件事情:即使沒有知名的印度tabla鼓伴奏,但不愧是練家子,狄薇朵還是將自己當成一只鼓,巧妙地模擬極為繁複的節奏,第六軌的專輯同名曲「Verso」即為一例。

二○○五年,狄薇朵回到義大利以發行爵士版電影音樂馳名的Cam Jazz廠牌,結合了義大利最頂尖的爵士樂手,包含了鋼琴手Danilo Rea、低音貝斯手Enzo Pietropaoli、鼓手Aldo Romano等人,發行了一張向加拿大民謠女歌手Joni Mitchell致敬的專輯So Right。這也是這篇文章介紹的四張專輯中,最有爵士及搖擺味道的作品。狄薇朵為何選擇向Joni Mitchell致敬呢?Joni Mitchell雖然不是爵士歌手,但她唱歌時的即興精神,雋永的歌詞與平易近人的曲調,以及巡迴演出時常使用爵士樂手擔任伴奏,讓她廣受爵士樂壇的崇敬和喜愛。也因此爵士藝人向Joni Mitchell致敬並非是什麼罕見之事。小號手Dave Douglas、鋼琴家Fred Hersch、乃至於黑人女歌手Lizz Wright,都曾經演奏或翻唱Joni Mitchell的作品。不過,整張爵士專輯有三分之二的曲子都是Joni Mitchell的作品,So Right算得上是前幾名的創舉。

So Right收錄的Joni Mitchell創作如「Amelia」、「All I Want」、「God Must Be A Boogie Man」或「River」,對她的粉絲而言都是極為熟悉的歌曲。狄薇朵出身於南義大利,英文並非其母語,其嗓音特色與Mitchell也不相同。她要如何修飾義大利腔英語,掌握Mitchell歌唱精神,而又能發揮即興演出的特色?聆聽了So Right專輯的曲目之後,筆者以為並不需擔心狄薇朵的英文發音,至少就歌唱而言,她已經表現得盡善盡美了。畢竟狄薇朵成長於英美搖滾樂征服歐洲的年代,詮釋這些耳熟能詳的曲子對她而言,完全不成問題。至於如何以爵士或即興的手法演奏Joni Mitchell的作品?為狄薇朵伴奏的鋼琴三重奏,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在這裡必須特別交代鋼琴手Danilo Rea。聽過他的鋼琴三重奏或獨奏作品的樂迷或許已經發現,Danilo Rea可能是全歐洲最喜歡演奏或引述(quote)通俗歌曲,卻又能不落俗套的爵士鋼琴手。從普西尼的歌劇到MTV早期捧紅的Cyndi Lauper成名曲「Time After Time」,都是Rea即興詮釋的素材。他擅長以耳熟能詳的旋律為創作主題,詮釋的手法並不會太複雜,但在後來的即興演繹方面,卻能慢慢帶進自己的思考,最後把通俗歌曲「完全解決掉」,填上自己賦予的音樂架構及血肉,同時又能保持很好的搖擺感。同樣的手法與精神同樣可見於So Right專輯,也因此在整張作品裡,鋼琴手Danilo Rea扮演了鮮明的引導角色,自然也影響了狄薇朵,在搖擺的爵士樂句中,表現出樂迷比較熟悉的技巧。例如向低音貝斯手Charles Mingus致敬的「God Must Be A Boogie Man」,狄薇朵有較多走爵士風的擬聲技法展現,與伴奏樂器你來我往,玩得好不盡興!

寫到這裡,相信讀者對狄薇朵的作品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如果您在乎的,除了音樂一定要好聽之外,還有錄音發燒與否的問題。筆者在這裡慎重背書:關於錄音問題,發燒友完全不用擔心。尤其是EGEA廠牌,由錄音師Francesco Ciarfuglia操刀的作品,一向口碑極佳。無論是醇厚的女聲、鈴鼓或tabla等節奏樂器細緻的共鳴感、清晰透明的琴鍵,其錄音表現均令人滿意。五月適逢春末夏初,陰晴不定、冷熱交替的季節,在潮濕的暑熱即將來臨之前,放假時不妨輕鬆地待在家裡,細細品味這位義大利氣質熟女的歌唱風采吧!


Maria Pia De Vito::《Int' 'o rispiro》O1:43
From::《Nel Respir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