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音樂神童[下]

___談義大利爵士鋼琴家安東尼奧‧法侯

從二○○三年起,法侯在義大利的Cam Jazz廠牌發行專輯。
Cam Jazz是Cam Original Soundtracks的子廠牌。
Cam Original Soundtracks以發行義大利電影配樂為主,因而影響了Cam Jazz專輯的走向,創作素材常以義大利知名電影導演的作品配樂為基礎,製作了不少叫好叫座的爵士樂專輯。
Cam Jazz的規模雖然不大,發片量卻很穩定,到目前為止,法侯在Cam Jazz發行了三張水準很高的專輯,依序為《Far Out》、《Encore》、《Takes on Pasolini》

《Far Out》是一張四重奏的專輯,除了法侯領導的節奏組合之外,扮演「前線」靈魂人物的,是美國知名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ob Berg。遺憾的是,錄完這張專輯不久,Bob Berg就因為車禍不幸過世,Far Out也就成為他生前最後的代表作之一。專輯一開場就是Miles Davis的名作「Seven Steps to Heaven」,也是Bob Berg八零年代時隨Miles Davis樂團巡迴演出時經常演奏的曲子。在緊湊而反覆的低音貝斯與鼓的節奏中,帶出Bob Berg明朗直率的主旋律,繼而進入流暢的即興段落,接下來輪到法侯的即興演出,技巧和詮釋概念都極為成熟的他,其表現亦是不遑多讓,複雜的旋律中帶出音樂的張力,情感充沛而又動聽,最後整組四重奏回到主旋律,簡單明快地結束演奏。「Andalusia」長達九分多鐘,亦是以輪流展現Bob Berg及法侯的即興功力為主。陽剛的Bob Berg,強悍的法侯,兩人風格鮮明的演奏,猶如支撐專輯的兩大支柱,讓整體的音樂帶著炫麗明亮的色彩。

「More」是耳熟能詳的電影配樂,也是爵士樂手喜愛詮釋的抒情曲,「Cat Steps」可視為一首post bop風格的小品,它沒有高辨識感的旋律,曲子結構有點突兀,演奏嘎然而止,似是意在言外,但整體音樂卻是和諧的。第五軌的「Walking with My Soul」少了Bob Berg的參與,由法侯領銜的三重奏負責演出,將藍調樂句和古典浪漫的氛圍適度地融合,並保持了絕佳的搖擺感,在這首曲子中展現無遺。專輯同名曲「Far Out」是一首有著強烈節奏感的作品,Bob Berg和法侯彼此交替,大顯身手,在激昂的音樂裡,將聆聽的氣氛帶入高潮。法侯在專輯內頁說明中自陳,要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自然而盡情地投射於演奏的動能之間,從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對於創作的執著,以及強勢的音樂力道,確實如Herbie Hancock所言,法侯不但是一位好的鋼琴家(a fine pianist),更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a great one)!

接下來,法侯在Cam Jazz發行的第二張專輯《Encore》,是一張以鋼琴為主的三重奏專輯,低音貝斯手為Martin Giakonovski、鼓手為Dejan Terzic,節奏組合與《Far Out》相同。這張專輯與《Far Out》最大的不同在於,《Encore》回歸了部分樂迷十分熟悉的歐式鋼琴三重奏:無論是優美的旋律,或是複雜的和聲配置,均可聽出古典音樂對爵士鋼琴三重奏之影響。與《Encore》相較之下,前一張專輯《Far Out》中的「Seven Steps to Heaven」、法侯的原創曲「Walking with My Soul」或「Far Out」等曲子中的放克節奏或是藍調和弦的使用,表現出更鮮明的美國爵士樂影響。


很有趣的是,Encore幾乎沒有受到義大利以外,特別是英語世界的爵士樂評人矚目。這並不代表專輯水準不夠,相反地,法侯在這張專輯中作了一個很重要的宣示:他的風格即將蛻變、轉型。昔日的法侯,被視為彈得像美國人的音樂神童,樂迷甚至可在他以前的作品裡聽到Cedar Walton或是Herbie Hancock的影響:華麗、飽滿、流暢,一流的搖擺味,即興時廣納百川式的「抖包袱」,其炫技程度令聽眾驚嘆連連。然而,這些特色在Encore專輯中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法侯對於旋律細緻感的強調,以及音樂深度的追求。而在Far Out專輯中扮演陪襯角色的Martin Giakonovski和Dejan Terzic,則與法侯進行三方對話、互動,表現極為精彩。

無論是第一軌的「Gospello」、專輯同名曲「Encore」、美得令人心碎的「I’m Lost」、描述寂寥心情的「A Double Life and More」、受小巨人Michel Petrucciani影響的「Sylvie」,樂迷都可依循著明確的主旋律,完整的曲式結構,細細品味法侯所打造的鋼琴三重奏典範。法侯不再以強悍的演奏把樂迷的聆聽空間填得滿滿的,像中國的山水畫家,他選擇留白、寫意,讓聽眾有更多的空間可以省思、回味。從專輯曲名推論,這張專輯收錄的曲目,大部分應是法侯巡迴演出時,在旅途所作:例如「Encore」、「I’m Lost」、「News From Europe」或是「Japan」,將法侯「忙與盲」的心境表露無遺。若您喜歡低音貝斯拉弓的音色,請務必好好聆賞Encore最後一軌「Japan」中,Martin Giakonovski的表現。

法侯在Cam Jazz發行的第三張專輯《Takes on Pasolini》,亦是一張鋼琴三重奏專輯,錄音陣容十分堅強,包括了低音貝斯手Miroslav Vitous以及鼓手Daniel Humair。Takes on Pasolini發行於二○○五年,是向皮耶‧帕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以下稱帕索里尼)致敬的專輯。帕索里尼是義大利最知名,左派立場鮮明,也最有爭議性的電影導演。他不但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文學和電影創作者,也是廣受矚目的電影符號學者和政治評論家。身為一名反資本主義的左派文人,又是公開「出櫃」的同性戀者,帕索里尼選擇創作的題材大多驚世駭俗,故事內容往往諷刺、挑戰甚至控訴權威體制,而其敘事手法更因為常訴諸於性慾或同性情愛,甚至挑戰了普世價值(例如將食人、弒父一舉視為對社會的反叛),而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激烈的情感和價值對抗,因而屢屢被義大利政府以傷風敗俗之名查禁。

為何選擇向一位頗富爭議的導演致敬?法侯指出,他本人是帕索里尼電影作品的超級粉絲,而Takes on Pasolini發行的二○○五年,適逢帕索里尼逝世三十週年(一九七五年帕索里尼被一名男妓謀殺,行兇動機至今仍眾說紛紜,混沌未明),身為一名爵士鋼琴家,法侯希望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曾經啟發過他靈感的,帕索里尼作品中諸般激烈的情緒(these strong emotions)。

傳統而言,音樂之於電影,是透過旋律、節奏與不同樂器的安排,來增強影像的效果。帕索里尼對於電影音樂的美學概念,毋寧是更大膽的。他採取所謂的垂直法則(vertical rule),音樂非但不是配角,反而與影像互相抗衡,甚至干擾(contaminate)、轉換了電影敘事的意涵。在他早期的電影裡,經常使用古典音樂名家,如巴哈或維瓦爾弟的作品,藉此轉變了影像意義被詮釋的方向。例如:在街頭打鬥的段落裡,配上巴哈莊嚴高尚的音樂,讓帕索里尼直接跳脫了當時盛行於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電影風格,而賦予了故事全然不同的意義。

依照帕索里尼的概念,音樂不再是影像的陪襯,而是獨立的主體,甚至能達到轉換影像意涵的效果。《Takes on Pasolini》專輯反映的正是這樣的精神。Takes on Pasolini第一、二軌作品,出自帕索里尼早期的作品《羅馬媽媽》。這部電影描述羅馬市邊緣人的生活,披著當時盛行於義大利影壇的「新寫實主義」的外衣,但透過鏡頭以及音樂的剪接運用,讓帕索里尼的作品多了幾分怪異、突兀,視覺上的衝擊,這也是他引發爭議的開端。在法侯的編排下,《羅馬媽媽》的兩首配樂刻意表現出一種鬆散、凌亂卻又騷動不安的氛圍,無論是第一軌的「Cha Cha Cha」,或是第二軌的「Stornello」,低音貝斯手Miroslav Vitous以及鼓手Daniel Humair皆有傑出之即興表現。

第三軌的「狂烈人生」(Una Vita Violenta),並不是帕索里尼的電影,而是他寫成於一九五八年的小說名。故事描述居住於羅馬近郊貧民窟,生命漫無目標的年輕混混托瑪索(Tommaso),因偷竊案服刑出獄後,在偶然的機會中,決定改變自己,他曾在一場水災中奮不顧身地拯救貧民窟的居民,最後則因肺病死於醫院中。「狂烈人生」一如曲名,鋼琴、低音貝斯和鼓群彼此對話,時而激烈、時而平靜,不平整的節奏,高低起伏的音樂情緒,呼應了托瑪索戲劇化的人生。




_
____
第四軌的「美狄亞」(Medea)原為希臘神話,曾被帕索里尼改編成電影,由知名的希臘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飾演,描述女巫美狄亞的愛情悲劇。在電影中,陰森恐怖的吟唱聲為這部戲開啟序幕。美狄亞聯合愛人傑森,竊取了象徵權柄和生命力的金羊毛,並刺殺了幫助她的弟弟。但他們的背叛卻徒勞無功,傑森並沒有得到許諾的王國,當然也無從與美狄亞展開新生活。於是傑森背叛了美狄亞,愛上別人,為了報復愛人變心,美狄亞不但刺殺自己一雙幼兒,並縱火將房子燒成灰燼。

法侯並沒有從原始的電影配樂取材,他選擇以創作曲向《美狄亞》致敬。美狄亞最大的悲劇來自於她被慾望征服,其結果就是無法挽回的,血腥駭人的殺戮。法侯的音樂對於這個故事的悲慘下場作出註腳。低調、悲鳴的鋼琴及低音貝斯,不斷訴說著悲劇的宿命性,而主旋律則不時低迴、擺盪,訴說著美狄亞的悲劇。

第五軌的「Julian e Ida」以及第六軌的「Percorso malinconico」原出自《豚小屋》(Procile)。帕索里尼在這部電影中,藉由奇形怪狀、卑劣可鄙角色之描繪,對中產階級提出尖銳的批判。電影分為兩條敘事線:遠古時代一名以食人為樂的年輕人,以呼朋引伴方式結成食人族黨羽,最終被誘入陷阱遭到處決;一名現代的年輕人朱利安,被難以言喻的恐怖秘密纏身,並捲入了商業競爭戰,最後朱利安被豬吞食,而互為競爭對手的企業家們,則決定聯手遮掩這項醜聞,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帕索里尼在這裡再一次訴諸極端,以「食人」一舉來比喻異端反抗社會,最後被社會體制「吞食」、消滅的過程。低音貝斯手Miroslav Vitous再一次扮演引導角色,演奏著「Julian e Ida」詭異低調的旋律。至於「Percorso malinconico」,整段音樂聽起來,既沒有明確的開端,也沒有清楚的終了,似在質問:這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還是社會吃人的社會呢?

「定理」(Teorema)是法侯的創作曲,向帕索里尼的電影《定理》致敬。《定理》故事可以被嚴謹地分割成幾個段落,其內容是以一個俊美的陌生人(代表「神聖之愛」divine love)拜訪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作為故事運作的主軸,這個陌生人與家庭成員的邂逅,甚至肉體上的關係,讓他們的內心和既有的價值體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當陌生人離去時,他們變成了自我厭惡,終究走向毀滅的可憐人。故事快要終了時,家庭裡扮演父親的角色在沙漠中痛苦吶喊,質疑精神上的荒蕪貧瘠,並道出了對遠古時代的豐饒文明之嚮往。

令當時的義大利觀眾駭異的是,在帕索里尼的安排下,象徵神的陌生人,係以年輕俊美的形貌出現,而宗教之愛竟是從性,甚至同性戀的角度加以詮釋,也難怪《定理》是《索多瑪120天》(很奇怪的是,在這張專輯中,法侯並沒有選擇向這部電影致敬)之外,帕索里尼最有爭議的電影。法侯所作的「定理」一曲,是這張專輯最富張力的音樂之一,鋼琴演奏的主旋律格局開闊,似在訴說著今昔文明的對比,悲傷的情懷、擾動的氣氛不時貫穿其中,直到法侯的即興樂句將情緒帶到最高潮,接下來則是Daniel Humair熱烈、肌理分明的鼓群,以及Miroslav Vitous低音貝斯靈活的撥奏,最後整首曲子回到法侯的鋼琴旋律,為這部爭議性電影加上了悲壯的註解。

筆者以為,無論是樂手彼此搭配的默契,個別的即興表現,以及音樂創作的深度,Takes on Pasolini都是法侯出道至今最好的作品,也是二○○五年最值得推薦的爵士鋼琴三重奏專輯。在法侯巧妙的安排之下,Takes on Pasolini整體的音樂創作精神,並不是要忠實詮釋帕索里尼作品中的配樂。他採取的是帕索里尼的「垂直法則」,以重新創作的方式,透過三位樂手風格鮮明的演奏,表達、甚至「干擾」了他對於帕索里尼作品的感受。這與Cam Jazz旗下的其他樂手詮釋費里尼電影配樂的方式大不相同。就爵士樂的角度而言,如果說費里尼的電影音樂(大多由知名的作曲家Nina Rota所作)是膾炙人口、旋律動聽的經典歌謠,那麼帕索里尼電影中的音樂,則是由寥寥數條抽象的動機組成,騷動不安、結構不明確的旋律,由法侯的鋼琴三重奏重新述說,為帕索里尼狂烈的電影/人生,提供了極為精彩的音像展演。



關於帕索里尼電影故事概要及風格說明,部分參考自《巴索里尼的性、政治與神話:異端的電影與詩學》,原作著Noami Greene,譯者林寶元,係一九九四年由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現已絕版。此書也是島內關於帕索里尼作品討論中較有代表性者。

留言

  1. 坦白說
    我聽《Takes on Pasolini》這張專輯
    總是覺得不如他在enja及sketch時的流暢悅耳
    看了老師的解讀
    回去再聽聽看
    他是如何透過這垂直法則(vertical rule)
    來詮釋Pasolini的作品
    謝謝老師的不吝分享

    回覆刪除
  2. 請問小威老師,國內買得到Cam Jazz的CD嗎?還是非得郵購不可?

    回覆刪除
  3. Cris,
    抱歉,前一陣子回覆您,不知為何無法留言,此次再寫一次:
    Cam Jazz目前台灣尚未正式引進,建議郵購方式進行,直接向Cam Jazz網站買,購五張就免運費,一週左右可送到。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