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的鋼琴魔法師

::談溫頓‧凱利Wynton Kelly
1959~61年在Vee Jay的錄音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末,我在還美國求學,拜地緣之賜,曾多次造訪中西部最大城芝加哥。這個被譽為「風之城」(windy city)的熱鬧都會,有許多知名地標如收藏豐富的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有圓頂戲院的天文台、氣勢宏偉、夢幻般的海洋生物館(芝加哥位於內陸,並沒有靠海)、畢卡索獻給芝加哥的雕塑Chicago Picasso等。除此之外,人文薈萃的芝加哥也是都會藍調起源地,不但有Chess、Alligator、Delmark等藍調/爵士音樂廠牌,城市南邊黑人區的藍調酒吧,以及每年一次的藍調音樂節盛會,更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和音樂相關的產業中,例如宣傳促銷、俱樂部、套譜出版(music publisher)等,在美國一開始都是由白人經營的。曾於五○至六○年代盛極一時的黑人音樂廠牌Vee Jay唱片公司,卻是少數由黑人經營的特例。它由一對來自印第安那州的黑人夫婦Vivian Carter及James C. Bracken創於故鄉蓋瑞城,後遷移至芝加哥,Vee Jay即為夫婦兩人名字「Vivian」、「Jay」的縮寫。Vee Jay唱片公司之所以能在創立之後迅速擴展,它所簽下的藝人甚至獲得全國性的矚目,選擇芝加哥為根據地,在那裡吸收了寶貴的黑人音樂養分,是這個小廠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芝加哥為根據地的Vee Jay廠牌,在美國流行音樂史上,有幾項重要意涵。首先,作為少數黑人擁有的音樂廠牌,曾有一段時間(約在五○年代末,六○年代初),Vee Jay是傳統藍調、福音詩歌、節奏藍調、爵士樂等類型的音樂廠牌中,最受聽眾歡迎也最有影響力的。其次,在首都唱片(Capitol Records)進行強勢行銷之前,Vee Jay慧眼獨具,早已發行了英倫明星團體「披頭四」(Beatles)的單曲唱片。再者,Vee Jay簽下的藍調或爵士藝人,大多與芝加哥有地緣關係。換言之,這個廠牌忠實地程度地記錄了以芝加哥為中心,中西部非裔藝人為主的音樂景致,這對有興趣深入瞭解黑人音樂的樂迷或研究者而言,至為重要。

然而,究竟出於何種機緣,催生了由黑人經營的Vee Jay廠牌?它留下了哪些重量級的爵士樂錄音?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先從五○年代芝加哥最紅的廣播電台黑人DJ Al Benson談起。

當時極為走紅的DJ Al Benson在電台節目中公開招募新人,舉辦新秀選拔。入選的兩名年輕人,一男一女,後來都成為Vee Jay廠牌的重要人物。男生是Sid McCoy,後來進入Vee Jay擔任爵士樂部門的製作人,女生就是創辦Vee Jay唱片公司的Vivian Carter。

為Al Benson效力數個月之後,Vivian Carter返回故鄉印第安那州蓋瑞城,在當地電台上班,而Sid McCoy則繼續為Al Benson效力。巧合的是,這時Vivian Carter和Sid McCoy不約而同,開始對經營唱片生意產生興趣,前者決定自創廠牌,後者從事唱片銷售。這幾個年輕黑人的想法很單純:他們都在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聽過許多精彩的音樂錄音或現場演出。遺憾的是,這些音樂再怎麼精彩,都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被發行。主要的原因,仍出在大唱片公司不夠重視黑人聽眾市場。於是,秉持著「DIY」精神,一九五三年,Vivian Carter和老公Jimmy C. Bracken向當鋪質借五百塊美金,找來藍調歌手Jimmy Reed和節奏藍調樂團The Spanials錄音,發行單曲專輯,編號分別為100與101,銷售不惡,穩定了Bracken夫婦兩人繼續經營Vee Jay唱片的信心。

打著黑人流行音樂的招牌,Vee Jay逐步開拓市場。他們將單曲發行權賣給位於芝加哥的另一個廠牌Chance,藉以打破地域限制,擴大聽眾群,最後乾脆搬到了芝加哥。一九五五年時,Vee Jay已經建立運作良好的「錄音室樂團」(house band),成員包括了Vernal Fournier(鼓)、Von Dreeman(薩克斯風)這些知名的爵士樂手,他們技巧成熟,默契良好,豐富了Vee Jay旗下藝人的音樂內涵。

一九五八年,Vee Jay正式成立爵士部門,延攬舊識Sid McCoy加入。在製作人Sid McCoy的安排下,Vee Jay延攬了不少重量級的爵士樂手:包括了小號手Lee Morgan及韋恩‧蕭特(Wayne Shorter)等,留下多張膾炙人口的專輯,例如:Lee Morgan的Here’s Lee Morgan(編號3007)與Wayne Shorter的Introducing Wayne Shorter(編號3006)等。另一方面,Vee Jay也致力於推廣芝加哥出身的樂手之作品,例如:薩克斯風手Eddie Harris的出道作品Exodus to Jazz,不但曾經是該廠牌最暢銷的專輯,反映了芝加哥城的藍調風情,也是搖滾樂當道時,最暢銷的爵士專輯之一,讓Eddie Harris成為全國矚目的音樂人物。

雖然都是獨立廠牌,位於芝加哥的Vee Jay和位於紐約市的藍調之音(Blue Note)在經營風格上,卻是大不相同。芝加哥是美國都會藍調(urban blues)的發源地,有廣大的聽藍調音樂的黑人市場(群集於城市南邊)。也因此Vee Jay與其他爵士廠牌(特別是位於東岸)發行的專輯相較,更為壓倒性地收錄了以藍調曲式為基礎的爵士曲子,參與錄音的樂手也更強調那種基於直覺,情感充沛激昂的音樂。當時為麥爾‧戴維士(Miles Davis)樂團效力的鋼琴手溫頓‧凱利(Wynton Kelly),偕同低音貝斯手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為Vee Jay錄製的Kelly Great(3004)和Kelly at Midnight(3011),就是很好的例子。

被譽為「爵士樂史上最佳伴奏樂手」的溫頓˙凱利,曾經在一九五九至六三年間擔任小號手麥爾‧戴維士(Miles Davis)樂團的伴奏,在現代爵士樂全盛時期留下來的名盤裡,溫頓˙凱利和桑尼‧克拉克(Sonny Clark)可並列為貢獻最多的鋼琴家。尤其是那些洋溢著濃厚藍調或放克風味的演出,總是少不了凱利的參與,深深為聽眾所喜愛。

凱利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牙買加,四歲時隨家人移居紐約布魯克林區。有意思的是,就讀音樂學校時,凱利的主要學習樂器並非鋼琴,而是貝斯。凱利展開職業演奏生涯後,《重拍》(Downbeat)雜誌曾經報導,凱利為吉他手Wes Montgomery伴奏時,如果低音貝斯手保羅‧錢伯斯有事缺席,凱利就得幫他彈貝斯!

雖然有人聲稱凱利的鋼琴演奏風格受到Eroll Garner或是Nat“King" Cole的影響,不過只要仔細聆聽他的唱片,不難發現凱利的風格是屬於他自己的。凱利的彈奏俐落洗鍊,沒有多餘的廢話,每個音符都是擲地有聲,洋溢著濃得化不開的藍調風情。原本並不複雜的藍調曲式,透過凱利的巧思經營,糅弄出變化多端、色彩豐富的即興音樂,不禁令人讚嘆,凱利真是藍調的鋼琴魔法師啊!

凱利出道時,先加入了以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為演出根據地的Abrams兄弟所領導的樂團,他當時伴奏的對象,包含了Cecil Payne、Ahmad Abdul-Malik等爵士樂手。Abrams樂團受邀加入加勒比海遊輪巡迴之旅,演出結束後,凱利返回紐約,轉而為一些老派的樂手如Hot Lips Page或Eddie “Lockjaw” Davis伴奏。真正讓凱利打開知名度的關鍵,是加入了女歌手黛娜˙華盛頓(Dinah Washington)的伴奏樂團,凱利因此認識了當時華盛頓的老公吉米‧寇伯(Jimmy Cobb),奠立了日後兩人(加上低音貝斯手錢伯斯)組成三重奏的基礎。

一九五一年,凱利為藍調之音唱片公司(Blue Note Records)錄製了一些七十八轉唱片和一張十吋盤New Faces, New Sounds,基於市場考量,當時並沒有立即發行。他真正受到樂壇矚目,是在一九五六至五七年,為小號手Dizzy Gillespie所領導的大樂團效力之後。此時的凱利在個人風格方面更趨成熟,他彈著如鈴聲般清亮、顆粒鮮明的藍調旋律,與貝斯及鼓互為搭配,營造出妙不可言而又舒適愉快的搖擺感,深深吸引了當時的爵士同行,包括了延攬他的小號手戴維士。一九五九年,戴維士所領導的六重奏進哥倫比亞的錄音室,錄下知名的經典作品Kind of Blue(台譯:《泛泛藍調》)時,凱利與Bill Evans輪流擔任鋼琴伴奏,負責錄製「Freddie Freeloader」一曲。《泛泛藍調》的發行震動了爵士樂壇,接下來的三、四年間是凱利的演出全盛期,無論是擔任伴奏或是錄製個人專輯,凱利表現不但活躍且傑出,留下無數足以讓他名留青史的經典錄音。

一九五九年二月,戴維士所領導的六重奏在中西部巡迴演出,芝加哥的蘇澤蘭廳(The Sutherland Lounge)為其中一站。Vee Jay爵士部門製作人Sid McCoy抓住這個機會,積極向戴維士遊說,讓團員為Vee Jay錄製專輯。戴維士答應了,不過聰明的他留了一手,向McCoy說:「你們不能把我們的人都挖光!」留住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於是,戴維士六重奏的成員,除了戴維士和科川之外都進了錄音室,這是凱利、錢伯斯與Vee Jay合作的開始。

凱利和錢伯斯在Vee Jay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名為Go,由錢伯斯領銜,可視為戴維士六重奏「分身」:組成樂手分別為溫頓‧凱利(鋼琴)、保羅‧錢伯斯(低音貝斯)、加農砲‧愛德利(中音薩克斯風)、吉米、寇伯(鼓),外加一個初生之犢--小號手佛萊迪‧赫伯(Freddie Hubbard)。

為了Go專輯而進行的錄音一共有三場,包含了幾軌較長的「即興聯演」(jam sessions)錄音,總長度在一百分鐘以上。然而,如此豐碩的錄音成果,最後得以發行的音樂比例,卻不及總量三分之一。難怪有究極精神的日本唱片公司,在重新發行CD時,不辭辛勞地把當時的「alternative takes」(副版錄音,相對於主版錄音「master takes」)找出來,發行Go專輯續篇。

在Go專輯中表現最搶眼的,莫過於薩克斯風手愛德利。剛出道就被視為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傳人的愛德利,演奏時全身上下充滿了明星氣質,以慧黠的即興演奏、愉快而精神飽滿的薩克斯風音色聞名。不過,由於愛德利的表現搶眼,也預示了他不久後即將離開戴維士六重奏,組成自己的五重奏巡迴演出。愛德利在這張專輯最傑出的表現,莫過於演奏他自己的創作「Dear Ann」,音樂十分悅耳動聽。與他搭配的小號手佛萊迪‧赫伯來自印第安那州,年紀雖輕,卻已經展現不凡的技巧及演奏實力。赫伯是現代爵士樂史上,繼戴維士之後,最常被模仿的小號手。一直到八○年代以後,他的地位才被Wynton Marsalis取代。在Go專輯中,可聽到赫伯一開始有想要模仿戴維士的企圖,他的即興樂句漸入佳境,越吹越好,最後幾次即興聯演的錄音,已經可以聽出自信與成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五九年正值爵士樂的黃金錄音期, Go專輯收錄的曲目,選擇詮釋旋律的方式,乃至於曲子的基礎結構,和溫頓領銜的Kelly Blue、Sonny Clark領銜的Cool Struttin’(錢伯斯跨刀)、愛德利領銜的Cannonball & Coltrane以及The Cannonball Adderley Quintet in Chicago 等專輯,都有些相似或關連之處,並可聽到樂手彼此之間的影響。Go專輯的遺憾,在於它原來發行的LP收錄的曲目實在太有限,以即興聯演概念為主,長達九分鐘以上的「I Heard That」一共錄了三次,各有千秋,惜原盤完全未收入。小號手赫伯在充滿搖擺韻味的伴奏中,有著極為出色的表現,而凱利則是一貫地展現他活潑而變化多端的藍調演奏,搭配著錢伯斯肥厚、響亮的貝斯旋律,以及寇伯稠密的鼓群聲響,讓Go得到相當高的評價。

凱利接下來在Vee Jay的錄音,是為錢伯斯的第二張Vee Jay專輯1st Bassman跨刀。由於吹管手尤賽‧拉提夫(Yusef Lateef)的加入,負責了所有作曲及編曲工作,讓1st Bassman覆蓋了一層極為獨特,具有東方情調的音樂色彩。無論是和聲編寫、和弦進行,亦或是即興樂句的發展,拉提夫的思考邏輯,都與當時頗受黑人市場歡迎的精純咆勃樂大異其趣。當時的拉提夫已經對南亞及中東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即興樂句中總少不了來幾段這樣的旋律,是他演奏時明顯的特徵。有意思的是,除了拉提夫之外,參與錄音的樂手如小號手Tommy Turrentine或是長號手Curtis Fuller都不算是「新」派演奏者,但不愧是箇中老手,尤其是Tommy Turrentine,他特別能融入拉提夫想要營造的音樂之中,無論是演奏的火熱度或是即興靈感的發展,都一一回應了拉提夫丟出來的音樂挑戰,使得合作的成果緊密紮實,凝聚性很高。無論是「Melody」或是「Bass Region」(這是整張專輯中最令人讚嘆的佳作),擔任「前線」演出的樂手們,不但要向不尋常的和弦進行挑戰,獨奏時的即興旋律也已經開始偏向新穎的調式演奏。整體而言,Go專輯的音樂調性是明亮活潑的,1st Bassman的音樂色彩偏暗,較為世故內斂,表現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深沈之美,喜歡拉提夫的樂迷請務必找來聽聽看。

一九五九年八月,凱利為Vee Jay錄製第一張由他個人領銜的專輯Kelly Great,這是他在Vee Jay中最好的五重奏專輯。演出陣容為:韋恩‧蕭特(次中音薩克斯風)、Lee Morgan(小號)、Philly Joe Jones(鼓)、凱利和錢伯斯。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蕭特演奏生涯裡的首次錄音。他與Lee Morgan是鼓手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領導「爵士信差」樂團的成員,當時年紀雖輕,但無論是作曲(「Mama “G”」與「Sydney」)或演奏實力,都已經有明星樂手的架勢。日本爵士樂評人原田和典將Kelly Great選為「放克爵士名演決定版三十張」之一,足見這張專輯地位之高。它是戴維士和布雷基團員的「群星會」錄音(all-star sessions),由凱利、錢伯斯和爆發力強的Jones扮演著引擎的角色,驅動了前線樂手的盡情揮灑,整張專輯洋溢著強烈的律動感。蕭特思慮縝密、言之有物的獨奏樂句以及卓越的編曲概念,預示了日後他將替代科川,成為戴維士最倚重的演奏及作曲能手。Kelly Great的錄音母帶已經遺失,樂迷沒有機會比較版本之間的差異,誠為一大遺憾。

凱利接下來擔任伴奏的樂手,是沒沒無名的中音薩克斯風手法蘭克‧史卓濟爾(Frank Strozier),為他的個人首張專輯The Fabulous Strozier跨刀。史卓濟爾是一位很有天分的演奏家,作曲實力堅強,可惜他的才氣始終未能受到認可,留下來的錄音也不多。相對於愛德利演奏時的Q甜,史卓濟爾的薩克斯風音色像Jackie McLean,他偏好擠壓、扭曲的音符(如帶著戲劇性色彩的「Tibbit」),套句樂評人Bob Bluementhal的話,音色比較「酸」(vinegar)一點。在這張專輯中,和他搭配的小號手是布克‧理托(Booker Little)。這位傳奇樂手在二十三歲時就因尿毒症突然辭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的演奏風格對後來的小號手影響頗深。理托係古典音樂科班出身,他駕馭小號的能力極強,音色明亮優美,和聲與旋律的發展都走在當時的前端。在The Fabulous Strozier專輯中,理托和史卓濟爾搭配得極好,尤其是「A Startling Theme」一曲中,理托即興時使用連續大幅跳躍的音程,同時又保持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委實不簡單。

一九六○年四月,凱利偕同錢伯斯和Philly Joe Jones,首度為Vee Jay錄製三重奏專輯Kelly At Midnight,這是三人唯一合作過的三重奏錄音,也是他們演奏生涯顛峰期的最好成果。身為藍調的鋼琴魔法師,凱利在此盡情展現了他的作曲和演奏實力,無論是創意或是搖擺感都屬一流,配上錢伯斯帶勁的低音貝斯旋律,加上Jones營造的活潑奔放之節奏,真是動感十足!LP曲目順序與原始錄音順序恰好完全相反,以歡樂的「Temperance」為頭陣,速度稍慢的「Pot Luck」作為結束。對聽眾而言,無論是原創或是標準曲,無論速度快或慢,無論合奏或即興,凱利那絲毫不含糊的藍調演奏,永遠是如此迷人,而貫穿其中的,正是三人緊密默契之下,所營造出來的律動感。倘若有完美音樂的存在,那麼Kelly At Midnight應是其中之一了!


繼Kelly At Midnight之後,凱利隔年又為Vee Jay錄製三重奏演出,錄音成果分成兩張專輯發行,分別為Wynton Kelly!及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這也是凱利在Vee Jay最後發行的兩張專輯。一般認為,凱利最好的三重奏作品,是他與錢伯斯和Philly Joe Jones合作的成果。畢竟Philly Joe Jones是當時評價很高,獨當一面的鼓手,他同時擁有亞特‧布雷基的爆發力、Max Roach嚴謹的演奏架構(這使得他打鼓的層次細節極為豐富),以及自身活潑燦爛的演奏風格。即使凱利的老搭檔寇伯在這兩張專輯中營造的節奏律動極佳,默契也很好,凱利最後在Vee Jay發行的這兩張專輯,在總體評價方面,並沒有超越Kelly At Midnight。不過,由於凱利擅長詮釋悅耳的抒情歌謠:主打的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係迪士尼卡通「白雪公主」插曲,而Autumn Leaves則為名聞遐邇的法國香頌,也是凱利現場演出時,最愛詮釋的抒情曲。由酷愛藍調的凱利來詮釋這兩首曲子,在主題和變奏之間添加了許多巧妙的變化,讓這兩張專輯非常值得一聽。

一九六三年,因為演出酬勞糾紛的關係,凱利、錢伯斯和寇伯三人同時離開了戴維士樂團。凱利仍活躍於樂壇,到處演出,更與Verve廠牌簽約,發行了四張專輯。但此時凱利已經無法超越自我,他的運勢也開始走下坡。一如他的音樂,凱利總是熱情洋溢,熱心助人。但也如同當時許多在路上馬不停蹄,巡迴演出的爵士樂手,凱利酗酒嗑藥,終於將他帶到無法挽回的深淵。

多年前,我買到一張號稱凱利三重奏最後錄音的專輯Last Trio Session,由芝加哥的爵士廠牌Delamrk發行,錄音時間是一九六八年八月。令人心碎的是,距離離開戴維士樂團不過五年,毒品和酒精已經徹底征服了凱利。他的演奏實力大不如前,令人懷念的搖擺指觸,色彩豐富的藍調樂句,以及搭配著錢伯斯強勁貝斯的精妙旋律,蕩然無存、已不復見。此時的凱利,一味向流行音樂靠攏,他的選曲品味和詮釋手法平庸、了無新意。曾是萬人推崇的一代藍調鋼琴魔法師,竟然淪落至此,令人不勝欷噓。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二日,病入膏肓的凱利,因長期酗酒導致嚴重癲癇,病逝於巡迴演出的加拿大多倫多城,這位傑出音樂家的演奏生涯,至此劃上一個遺憾的句點。

上個世紀最後一年,我計畫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擔任客座研究員,此時馬賽克唱片公司堂堂推出溫頓‧凱利和保羅‧錢伯斯於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在Vee Jay參與的錄音全集(The Complete Vee Jay Paul Chambers-Wynton Kelly Sessions 1959-1961)。到西雅圖第一件與蒐碟有關的大事,便是趕緊向馬賽克郵購這一套珍貴的全集。同時間發行的,還包括了韋恩‧蕭特與Lee Morgan在Vee Jay的錄音全集。除了日本以外,還沒有任何唱片公司像馬賽克蒐集到如此完全的錄音。就完整度而言,馬賽克更勝日本唱片公司一籌。不過,馬賽克版的這套專輯最彌足珍貴的,是知名樂評人Bob Blumenthal執筆的內頁說明,對於凱利和錢伯斯此一時期的作品進行詳盡的考據、介紹與分析,值得樂迷一讀再讀。可惜的是,礙於合約規定,這套CD有其銷售期限,時間一到,Rhino唱片公司收回授權,The Complete Vee Jay Paul Chambers-Wynton Kelly Sessions 1959-1961,連同蕭特與Lee Morgan在Vee Jay的錄音全集,一起從市場上消失,列入馬賽克唱片公司的絕版名單之列。

不知不覺,這個潤七月的夏天已經結束了,空氣中泛著微涼的秋意,距離中秋月圓也不遠了。夏天的浮躁心情,被沈靜的秋天思緒取代,正是聽爵士樂的好時光。喜歡爵士樂的朋友們,有空時,別忘了在您的音響上放一張由凱利跨刀的專輯:Sonny Rollins的Newk's Time,或是Hank Mobly的Soul Station……只要有他的參與,這張專輯絕對可以「自動加一顆星」。或許,您已經融入了令人陶醉連連的藍調演奏與搖擺節拍……這時,溫頓‧凱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藍調鋼琴魔法師,正對著您施展著千變萬化的演奏技法哩!

留言

  1. 偶然的機會看到這個網站,不錯,資料很詳細~~

    回覆刪除
  2. 好久不見啊
    我在lab偷懶時逛到你這裡,看到你介紹Wynton Kelly
    他是我超喜歡的鋼琴手之一,不過他掛名的專輯實在不多啊,大多是當sideman
    我下次回台灣大概至少是明年暑假的事
    以後網購敗家的東西可以寄到我那邊
    等下寫mail把我的住址寄給你
    如果有要來美國玩,也歡迎來這邊作客

    回覆刪除
  3. 小威老師:
    有個問題想請教您,但非關爵士樂.
    記得您曾經在多年前一個研討會後的座談中
    提及"台灣尚處於戒嚴時期,一名日本新聞記者來台灣觀察選舉,意外的發現,在每一場黨外人士自辦政見發表會中,路邊攤永遠有兩種搶手貨:政治禁書與色情錄影帶。"
    您提及的這故事,不知道是出自於哪裡呢?!
    我一直找不到此一資料,一直想看看有
    無一手報導之資料.
    祝 安好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