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風發、激昂熱烈的即興聯演Jam Sessions

___談小號手Buck Clayton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經典錄音
去年拜休假之賜,讀了一本與爵士樂有關,而又極具參考價值的好書--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作者Andrew F. Jones為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系的副教授,他針對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形成,其歷史、政治、科技及經濟條件,進行了翔實而有創見的分析,並以致力於音樂平民化的中國音樂家黎錦暉為例,說明流行音樂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遭逢之困境,並耙梳文化與品味之間的關係。這本書最吸引爵士樂迷的地方,在於Andrew F. Jones參考了Buck Clayton’s Jazz World(小號手Buck Clayton的傳記)與爵士樂雜誌Metronome,由Claude Laphem撰寫的專文,生動地描述了一名美籍黑人爵士樂手於一九三○年代旅居上海的故事:
一九三四年,爵士小號手Buck Clayton年方二十三,受邀至即將開幕的上海「逸園舞廳」(Canidrome Ballroom)長期演出。作為上海上流社交圈的重鎮之一,「逸園」吸引了中外富商、租界區的官員、嫻熟外語的外交官及軍人等,名氣之大,連中國最知名的宋氏姊妹都參加了Buck Clayton的「哈林十四紳士」樂團的首演!當時被稱為亞洲爵士樂聖地的上海,讓Buck Clayton首次發現,即使身為黑人也可以獲得尊重和認可。他學習當地的上流社會人士,身穿精緻手工西服,到處看球賽、逛夜總會、喝伏特加,甚至還學會騎馬,過得好不快活。

然而,Buck Clayton身處世外桃源的好心情和頂級待遇,很快就被歧視他的美國白人「同胞」破壞殆盡。他與其他的樂團成員先與一群歧視他們的美國大兵打群架,後來Buck Clayton又在「逸園」被莫名痛毆,肇事者也是美國白人大兵,最後,他的「同胞」們居然聯名寫信給「逸園」,要求撤換這群「哈林紳士」,否則就要賞他們「一頓機關槍大餐」!

被「逸園」中止聘約,沒錢買船票回洛杉磯的Buck Clayton,只好在另一家規模小很多的「卡薩諾瓦舞廳」(Casa Nova Ballroom)找到差事,勉強餬口。這家舞廳與「逸園」大不相同,客人多半是本地新崛起的資產階級,也因此Buck Clayton必須演奏些許中國的流行歌曲。根據《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一書,Buck Clayton是這樣說的:
(中國流行歌曲)吹起來就像我們早就吹慣的老曲子了。他們的歌其實和我們的音樂沒多大差別,就只是中國歌的音階不太一樣,但只要寫得進我們美國的音階裡去,就可以演奏」(頁六—七)。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流行歌曲流傳於國外,甚至影響了美國爵士樂的創作,Buck Clayton可算是扮演了媒介角色。不過,關於中國流行歌曲是否真的透過Buck Clayton的改編而揚名海外,甚至「趕上世界流行音樂的水平」?由於缺乏直接證據,筆者無法妄作斷語。事實上,即使由樂團領班Fletcher Henderson所作的「Shanghai Shuffle」,雖然直接以上海命名,充其量也只是創作者的異國想像而已,絲毫聽不出有何中國流行曲的味道。

就音樂的層面而言,真正的重點在於,兩年後Buck Clayton結束旅居中國上海的生活,返回美國,在洛杉磯的俱樂部繼續演出。稍後他答應了另一位樂團領班Willie Bryant,到紐約加入他的演出陣容。Buck Clayton在前往紐約的途中,經過了堪薩斯城,到雷諾俱樂部(Reno Club)觀看貝西伯爵樂團的演出。Buck Clayton極為欣賞此一樂團的高水準又熱力四射的精彩演出,顧不得先前與Willie Bryant的約定,決定留在堪薩斯城,取代Hot Lips Page的角色,成為小號首席,為貝西伯爵樂團效力。當時年輕的Buck Clayton或許還不知道,成為貝西伯爵樂團的紅牌小號手,將成為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

在製作人John Hammond的安排下,貝西伯爵樂團與Decca唱片公司簽約,於一九三七年在紐約市錄下熱鬧而又搖擺興味十足的「One O’Clock Jump」,它不但成為暢銷曲,提高了貝西伯爵樂團的知名度,也讓小號首席的Buck Clayton獲得更多的錄音機會。他不但為女歌手Billie Holiday伴奏,與鋼琴手Teddy Wilson合作,亦曾與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聯手演出,並在爵士廠牌Commondore與Keynote發行唱片,Buck Clayton真正揚名立萬,從此開始。

或許有人會問,Buck Clayton的魅力何在?就演奏風格而言,Buck Clayton受Louis Armstrong的影響甚深。他的小號音色清亮透徹,精準地勾勒搖擺感,並且能以高超的技巧帶出了豐富的即興靈感,卻又不失其優雅,讓他成為樂團在俱樂部中「即興聯演」(jam sessions)中的明星人物。所謂「即興聯演」,通常指的是在午夜過後,俱樂部的氣氛變得更放鬆時,節奏班底會開始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而身處「前線」的樂手們(如小號或薩克斯風)便會扛起樂器,在主旋律之後盡情地各顯神通,輪流作即興演出。這些樂手們並不一定屬於同一樂團,有些人是臨時起意,跑來觀摩或客串的,即興的樂句從一位樂手傳到下一位,好似音樂接龍,又像武林高手接招,兩位吹同樣樂器的樂手互相比劃一番。功力深厚的樂手參與「即興聯演」時,不但可以將俱樂部的氣氛再次炒熱,更能完美地融入整體音樂,與其他樂手作絕佳的競爭/搭配。

雖然大樂團在俱樂部演出時的「即興聯演」已經相當普遍,也受到聽眾的歡迎,但若要藉由當時的錄音技術紀錄爵士樂手較長的即興演出,卻相當不容易。在第二次大戰之前,唱片公司採用的軟體規格,是每分鐘七十八轉的唱片,這種唱片每面只能錄製一兩首短曲。Commondore廠牌的老闆Milt Gabler為了記錄即興聯演的盛況,曾發行四面十二吋的七十八轉的爵士專輯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但市場銷售施展不開,評價也不佳(註一)。當時市面上雖然有賣可以連續播放不同張七十八轉唱片的機器,但不但複雜難用,也無法處理盤況不佳(例如:不平整)的唱片。品質較為穩定,可播放較長音樂的機器或軟體,則只限於錄音室或廣播電台的專業使用,無法大量普及。

一九四八年時,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推出了新式的三十三轉唱片規格,隔年RCA唱片公司也推出了四十五轉的唱片與之競爭。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競爭之後,三十三轉的唱片規格勝出,四十五轉唱片改走EP的單曲路線。新的唱片規格雖然可以容納時間較長的樂曲,但或許是尚未普及,並沒有立即影響爵士樂的製作形式。當時舉辦「即興聯演」音樂表演最知名的人物Norman Granz,在記錄JATP(Jazz at the Philharmonic)(註二)現場演出時,仍以發行十二吋的七十八轉唱片為主。

一九五一年,紐約市一家專門發行爵士唱片的獨立廠牌Prestige以新規格發行了長達八分鐘的Zoot Swings the Blues,這似乎給了其他唱片製作人靈感,為何不利用LP的優勢,紀錄一些精彩的爵士即興聯演呢?精明的Norman Granz在一九五一年至五二年間,率先發行數張JATP的即興聯演LP,在市場掀起不小的波瀾。Norman Granz稍後為爵士樂雜誌Downbeat寫了一篇名為「LP如何改變錄製爵士演出的方法」(How LP Changed Methods of Waxing Jazz Sessions)的文章,精闢地指出,小的爵士樂廠牌都知道爵士現場錄音的價值;像加州的燈塔咖啡屋(Lighthouse Cafe)匯集了不少西岸好手,Massey Hall則有有知名的東岸好手參與。樂迷談到Oberlin這個地方,一定會想到Dave Brubeck在那裡演出的盛況,而Stan Getz則與Storyville的精彩現場演出脫離不了關係(註三)

很弔詭的是,作為新式唱片規格推手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對於記錄爵士樂的即興聯演,腳步卻是格外保守。一直要等到JATP系列唱片大賣,哥倫比亞公司才想到「賺錢要趁早」,何不製作幾張爵士即興聯演專輯呢?於是,就在製作人John Hammond與George Avakian的安排下,Buck Clayton於一九五三至五五年間,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旗下,發行了七張以「即興聯演」為主題的LP(註四)。其中十吋盤兩張,十二吋盤五張,後為Mosaic唱片公司重新整理,發行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這套全集不但是Buck Clayton個人音樂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之一,錄音品質較同期發行的即興聯演LP更為優異。即使是批評即興聯演「鬆散、缺乏凝聚力」,言論流於苛刻的樂評人,也不得不承認新規格唱片的錄音品質一流。

既然是聯合創作,即興聯演好壞的責任,也不是由Buck Clayton一人承擔。這幾張專輯雖由他領銜,參與演出的樂手,個個皆非等閒人物。負責吹小號的樂手,除了Buck Clayton之外,還有Joe Thomas和Joe Newman。被稱為「小號喬」(Trumpet Joe)的Joe Thomas,陽剛的音色與他的偶像Louis Armstrong如出一轍。Joe Newman是另一位貝西伯爵樂團的當家小號手,他是在Buck Clayton入伍從軍之後才入團的。這裡所介紹的哥倫比亞錄音,乃是兩人首次攜手合作,別具紀念意義。進錄音室錄製的第一首曲子,是被譽為貝西伯爵樂團國歌的「Moten Swing」,在輕快的搖擺節奏中,帶出了Joe Newman悠揚的小號,他還俏皮地引述了一小段Louis Armstrong的名曲「Dinah」哩!

提到「短號」(cornet)這樣樂器,有些樂迷可能會認為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留下來的軍樂器,它常與古早的紐奧良爵士樂連在一起。不過,在搖擺樂風行的時代,短號手Ruby Braff精益求精,讓聲音既響亮肥厚,帶著誇示色彩的短號,變成搖擺樂中,獨樹一幟而又魅力十足的樂器。值得一提的是,Ruby Braff為Buck Clayton即興聯演跨刀結果,也是他個人生涯中的代表作,尤其是「Rock-a-bye Basie」曲子中,Ruby Braff以短號帶出音樂的輕快喧鬧和色彩繽紛,配合著踢他舞者Jack Ackerman的靈活律動,彼此巧妙地接榫、一唱一答,令人拍案叫絕!

在次中音薩克斯風手的陣容安排方面,除了依照錄音順序,先後由Julian Dash、Al Cohn、Coleman Hawkins、Buddy Tate輪流擔綱。就筆者之見,Julian Dash和Buddy Tate的風格類似於貝西伯爵樂團的薩克斯風當家Lester Young。他們吹的薩克斯風音色是愉快的輕盈感,想要鋪陳的氣氛則是閒適而舒服的。而Coleman Hawkins吹奏時則具有寫書法般「勾勒」的「力道」,尾韻(使用綿延的氣音)渲染的,是一種化不開,濃郁深刻的情感,反映的是Coleman Hawkins沈穩而豐富的音樂思想,帶著欲語還休的藍調愁緒。單是聆聽Coleman Hawkins和Buddy Tate同台演出曲子如「Broadway」或是「Out of Nowhere」,即可辨識兩位薩克斯風手在演奏風格上的差異。

比較特別的是薩克斯風手Al Cohn參與的錄音(「How Hi the Fi」、「Blue Moon」和「Jumpin’ at the Woodside」,其中「How Hi the Fi」錄了兩個版本,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全都收齊了)。不單是因為跟之前提到的薩克斯風手相比,Al Cohn的「現代感」(相對而言)更為濃烈,也是因為Al Cohn參與的錄音中,來了一位非常特別的來賓:樂團領班兼單簧管好手Woody Herman。Woody Herman本來只是來跟George Avakian談未來的合作計畫,卻不經意遇上了這次的即興聯演錄音。隔天就要飛到歐洲演出的Woody Herman,吃飯的傢伙早已全送往機場。在Avakian的邀請下,他特地差遣了一個小弟到機場把自己的樂器帶回錄音室來!這場錄音,冶傳統(長號手Urbie Green和Trummy Young的草根味)和現代(Al Cohn和中音薩克斯風手Lem Davis較偏咆勃風格的演出)於一爐,再加上Woody Herman活潑的單簧管音色,將整體的演出氣氛烘托地極為熱鬧。藉由即興聯演的機會,每位樂手輪流上陣,大展身手,彷彿述說著不同時代曾有的點點滴滴,而負責節奏的樂手則像穩定的引擎般,驅動著整輛爵士列車,一路搖臀扭腰,搖搖擺擺,很有精神的向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Al Cohn及Woody Herman參與的錄音的四首曲子(一九五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在正式發行的時候被打散了。其中「How Hi the Fi」和「Blue Moon」分別曾以十吋及十二吋盤的版本發行,專輯名稱為How Hi the Fi & Blue Moon(CL 6326)與How Hi the Fi (CL 567)。在爵士樂的領域中,十吋盤通常為市場的測風球,若是銷售成績不錯,唱片公司才會再接再厲,發行「加長型」的十二吋LP。Buck Clayton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有的即興聯演錄音中,就只有「How Hi the Fi」和「Blue Moon」曾經發行兩種LP版本,代表它頗受樂迷歡迎!

然而,同一天錄製的「Jumpin’ at the Woodside」跑去哪裡了?答案是稍後發行的同名專輯Jumpin’ at the Woodside(CL 701)。除了收錄了貝西伯爵樂團團員最喜歡演奏的「Jumpin’ at the Woodside」(Woodside乃是貝西伯爵團員到紐約下榻的旅館名)之外,還收了幾首錄製於一九五五年三月十五日的曲子如「Rock-a-bye-Basie」和「Broadway」等,距離「Jumpin’ at the Woodside」的錄音時間,已經是將近一年之後的事情了。由於當時LP長度仍有其限制,所以製作人George Avakian必須得在後製過程剪輯母帶。當時的後製技術,已經可以允許製作人視品味和長度限制,刪除某些樂手的獨奏,或是更動前後的即興順序,所以「Jumpin’ at the Woodside」和「Broadway」都不是原有的即興聯演面貌,而是大量剪輯的結果。即使是後來重新發行的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全集中,也因為原始母帶遺失,而必須以乾淨,品相良好的LP進行轉錄重製的工作。這也就是說,「Jumpin’ at the Woodside」的原始完整面貌究竟是如何,後人無從知曉。合理的懷疑是,Woody Herman(以及其他參與錄音的樂手)在「Jumpin’ at the Woodside」的即興片段,明顯地比別首曲子(例如:「How Hi the Fi」)短,很有可能是因為長度的考量,而被George Avakian「喀」掉了!

筆者手邊剛好有編號CL 701的Jumpin’at the Woodside首刻盤。比較這張LP與後來重製的CD,LP版的錄音有著單聲道錄音的溫暖特質、單簧管與薩克斯風「形體」的活生感十足,音色也是優美動人,只可惜因為歷史悠久,LP品相不佳,大量的吵豆聲不免影響了聆聽的樂趣。相較之下,CD版的轉錄品質去掉了這些惱人的雜訊,音色銳利而清晰,立體感也不錯,不過LP特有的溫暖感覺就不見了!

在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全集中,最有意思,但也最有可能被忽略的,莫過於幾位長號手的安排了。在熱鬧的即興聯演中,長號角色絕不可少。它相對低沈的音域不僅可以扮演節奏角色,慧黠的即興樂句同樣可以讓長號扮演明星角色。無論是Urbie Green、Benny Powell、Trummy Young、Dick Harris或是Tyree Glenn,都是馬力全開,演奏的熱度十足,個個有高超的傑出表現。以「Blue Moon」一曲為例,擔任長號演出的Urbie Green和Trummy Young盡情地揮灑從主旋律延伸出來的即興樂句,讓長號展現生動的演奏「表情」,這絕對是「Blue Moon」最精彩的版本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Tyree Glenn,除了演奏長號之外,他也負責演奏電顫琴,表現亦十分稱職。

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完即興聯演之後,Buck Clayton繼續忙碌於各類演出及錄音等工作。他既為人作嫁,加入Sidney Bechet與Eddie Condon等人的樂團,在五○年代老爵士復興運動時出盡鋒頭,也曾自組樂團,協同薩克斯風手Buddy Tate巡迴各地,以優秀的即興聯演征服不少樂迷。畢竟,這是Buck Clayton最擅長的功夫,有多少人抗拒得了那種既優雅,品味又出眾的小號吹奏呢?

十餘年前,當我購入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時,便深深愛上這一套錄音,也曾想透過廣播電台的爵士樂節目,推薦給喜愛即興聯演的同好。無奈此套專輯的每一首曲子都在十分鐘,甚至十五分鐘以上,與商業廣播電台的節目段落安排難以配合,因而錯失了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s被更多人聽到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套限量專輯也絕版了。Buck Clayton以及他曾經營造的,那曾經有過的輝煌榮耀,以及氣氛美、燈光佳的搖擺興味,隨之沒入滔滔歷史洪流。

下次,如果您不經意的,在某個積滿灰塵的唱片行古典/爵士區角落,發現Buck Clayton在丹麥廠牌Steeplechase或是美國的Swingville廠牌(由Fantasy發行,台灣曾有專單引進)發行的專輯,請不要猶豫,趕緊買單!因為,目前還在市面上通行的Buck Clayton作品,本來就不多見,況且即興聯演在當今的爵士樂唱片市場中並不被大廠牌青睞。像Buck Clayton或是其他的貝西伯爵樂團弟兄們那種出色、熱鬧、意氣風發且品味出眾的即興聯演,現已瀕臨絕種。不好好把握機會,更待何時?

[ 註釋 ]
註一:關於爵士唱片史上,從七十八轉唱片過渡到三十三轉唱片規格的過程,以及稍後哥倫比亞公司決定邀請Buck Clayton錄音等相關細節,部分係參考荷蘭裔樂評人Dan Morgenstern為The Complete CBS Buck Clayton Jam Session全集撰寫的內頁說明。
註二:JATP是Verve唱片公司的創辦人Norman Granz為了推廣爵士樂而舉辦的系列性音樂表演,演出歌/樂手均為一時之選,進行激昂熱烈的即興聯演。JATP最初的演出地點選在洛杉磯愛樂廳,因此命名為「Jazz at the Philharmonic」,簡稱JATP。Norman Granz在發行JATP現場演出時,受限於當時的七十八轉規格,必須得一次發行三、四張為一套的唱片。
註三:Norman Granz所提的這些即興聯演的知名錄音,現都已經成為爵士史上的經典,市面上並不難找,例如:
The Quintet, Jazz at Massey Hall (Debut/OJC)
Dave Brubeck Quartet, Jazz at Oberlin (Fantasy)
Stan Getz Quintet, Jazz at Storyville (Roost)
註四:雖然Buck Clayton在哥倫比亞的錄音以「即興聯演」為主軸,不過並非現場演出,而是在錄音室完成錄音工作。類似的製作方式,亦可參考前年由環球唱片公司發行的The Complete Norman Granz Jam Sessions(Verve)。筆者猜測,製作人選擇讓樂手們在錄音室即興聯演,「錄音品質」為首要考量。畢竟讓樂迷「見識」三十三轉唱片的錄音品質,對於當時音樂軟硬體市場的拓展,助益頗大。

留言

  1. 好文!

    另,該馬賽克是否願意外借小弟?

    回覆刪除
  2. 手上有一張(2LPs)The Essential Buck Clayton的黑膠(封頁也是同一照片), 是美國Vanguard Records 1977年出的重發版, 錄音時間是1954 and 1957. 不知道跟CBS發行的全集是否相同? 參與的小號手也有Ruby Braff, Buddy Tate, Benny Morton, Bobby Donaldson, Aaron Bell ...等.

    回覆刪除
  3. 謝謝小威老師提供曲目資料!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天使死亡的臉孔--我所知道的CharlieParker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