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黠犀利,還是艱澀拗口?
____漫談爵士鋼琴家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的辛酸史1963-1970
Andrew Hill本尊如果你問我,有一位頗有才氣的爵士樂手,年紀尚輕,創作力豐富,若身處於一九六七年 的紐約,成功的機會如何?
我非神仙,自然無法鐵口直斷。不過,從歷史遺留的蛛絲馬跡作合理的判斷:假如你想像中的這位樂手,還不打算擁 抱探索「新事物」(New Thing)的自由爵士風,也不想化繁為簡,全心投入「靈魂爵士」,以振興黑人都會舞曲或流 行樂為目標(雖然這是最容易餬口的差事)。那麼,恕我直言,即使他已經和紐約最好的爵士樂獨立唱片公司簽約, 不要說成名,這位樂手可以在市場成功的機會,實在渺茫之至。
也許,只是「也許」,三十餘年後,命運之神會再一次眷顧這位樂手,派遣一位崇拜他的粉絲兼製作人(他不但音樂 品味出眾,而且熟知珍貴的歷史錄音,精明幹練到令所有樂迷衷心佩服),幫他把重要作品悉數翻出土,重新發行。 這位樂手,至此才能獲致所謂的「成功」,並得到應有的桂冠與讚美。但在當時,在搖滾樂才將要大行其道的一九六 ○年末期,我只能抱歉地說:老兄,運氣不可能屬於您!
我心裡想的這位樂手,真有其人。
最近三年,拜精明幹練,熟知珍貴歷史錄音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之賜,這位樂手在藍調之音的歷史錄音一張張陸續出土。二○○三年是從未發行過的Passing Ships(此次錄音鮮為人知,連正式記錄都查不到),二○○四年是Dance with Death(六○年末曾發行),最近一張於二○○五年十一月在台重新發行,專輯以他的名字命名Andrew!!!(錄音時間較Dance with Death早四年,不過發行的時間卻差不多)。看官們,猜到他是誰了嗎?沒錯!他就是鼎鼎有名的鋼琴家Andrew Hill。
約莫十年前,我在台北公館的宇宙城買到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在藍調之音「鑑賞家系列」重發盤Components與Patterns,聆聽之後,驚為天人,決定將這位厲害的樂手六○年代在藍調之音發行的作品盡量蒐集齊全。當時台灣的網購風氣並不發達。我自力救濟的辦法,是先取得馬賽克唱片公司子廠牌True Blue的爵士唱片型錄,將每一張Bobby Hutcherson領銜的作品都勾起來,請美國的親友代訂,幾個月後,Bobby Hutcherson的Dialogue寄來了。Dialogue是Bobby Hutcherson在藍調之音的第一張專輯,由Andrew Hill擔任鋼琴手,大部分的曲子也由他包辦,兩人合作無間,打造出頗具野心,十分獨特,又非常耐聽的作品,這也是我認識Andrew Hill的開始。
Bobby Hutcherson, Dialogue
Andrew Hill出生、成長於芝加哥,早期有樂評人稱他有海地血統,應該是誤會。Andrew Hill小時候被視為有創作天分的才藝少年,進了芝加哥大學的附屬實驗學校,唱歌、跳踢踏舞、演奏手風琴,樣樣都行,在才藝競賽中得過不少獎品。他在中學時開始學鋼琴,也能吹高音薩克斯風或上低音薩克斯風(baritone)這類樂器。這或許解釋了Andrew Hill待在藍調之音時,為何會在幾次錄音中,能夠選擇演奏高音薩克斯風。
一九五四年,Andrew Hill初試啼聲,為Vee Jay廠牌錄音,掛在低音貝斯手Dave Shipp名下發行。此時Andrew Hill已經顯露不凡的創作野心。他喜愛的爵士樂手,全都是以作曲知名,原創性很強的鋼琴家:Art Tatum、Bud Powell與Thelonious Monk。Andrew Hill先拜爵士樂手,也是一位作曲家William Russo為師,後來又寄作品給遠在耶魯大學教書的德裔音樂理論教授兼作曲家Paul Hindemith,向他請益。Paul Hindemith來芝加哥時,Andrew Hill絕不錯過親自拜訪的機會,前後約有五次。Paul Hindemith的指導,對Andrew Hill的作曲觀念,以及作品的進步成熟,影響深遠。
Andrew Hill音樂生涯真正的轉捩點,是從六零年代初,與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結識時開始的。結婚之後,Andrew Hill協同夫人Laverne Gillete搬到紐約,此時Joe Henderson已經與藍調之音簽約,正準備第二張專輯Our Thing的錄音工作,邀請了Andrew Hill擔任鋼琴伴奏。Andrew Hill與Joe Henderson氣味相投,常混在一起琢磨音樂,對爵士樂發展的想像,已經漸漸要跳脫原有的精純咆勃(hard bop)音樂格局。聽到Our Thing的錄音成果,藍調之音的老闆兼製作人Alfred Lion對Andrew Hill的表現十分驚豔。他特別指出,聽到Andrew Hill演奏,就像初次聽到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或Herbie Nichols的作品一樣。雖然為他發行專輯可能背負極大的市場風險,但藍調之音仍要傾全力,盡可能地為這一位原創性強的樂手錄音。
Alfred Lion說到做到。他先邀請Andrew Hill為薩克斯風手Hank Mobly的專輯No Room for Squares錄音。接下來,則盡可能地物色適合的樂手,為他安排錄音機會,演奏個人創作。從六三年十一月到六四年六月,Andrew Hill進入Rudy Van Gelder錄音室五次,前後歷時不超過八個月,卻發行了五張足以讓他名留歷史的重要專輯,依序為:Black Fire、Smokestack、Judgment、Point of Departure和Andrew!!!。不過,也如同Alfred Lion所料,部分專輯如Smokestack與Andrew!!!,均因市場因素,延後至少三年發行。
Black Fire
Judgment!
關於Andrew Hill的鋼琴演奏風格,西方樂評人最常給的形容詞是「慧黠」(cerebral)與「犀利」(edgy)。這些形容詞都算是恰如其份。不過,從入門者的角度來看,初次聆聽Andrew Hill,會覺得他的作品深澀拗口,需要花點腦筋細心聆聽,如此一來,將耗損不少腦細胞,而這不正是「cerebral」的原意嗎?而關於「犀利」的形容詞,聽不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他的作品充滿了不和諧感,和聲過於複雜,使用的音程也不尋常,與「悅耳好聽」的標準,實在相差太遠。一言以蔽之,喜歡Andrew Hill作品的人,會稱讚他風格銳利,不落俗套,討厭Andrew Hill的人,則批評他的作品色澤灰暗,音樂刺耳,不知所云。
對我來說,Andrew Hill最卓越的貢獻,是為藍調之音發展到六零年代中後期,「爵士樂可以如何發展?」一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和絕佳的示範。他根植於精純咆勃風格,偏好使用小調,但卻不受其拘泥。在一定的和弦進行架構下,Andrew Hill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探索旋律、和聲甚至「空間」的無限可能上。當你逐漸聽懂之後,你會發現,他的作品不但有跡可尋,更是言之有物,絕非神經質的晦暗刺耳之作。Andrew Hill作品中的音符容或彼此衝撞,但這都是Andrew Hill巧手安排的結果,只要選擇「對」的樂手,他們彼此之間的默契搭配,會讓人覺得好像彼此合作多年,聯手打造出來的音樂,自然是妙不可言。
打從一開始,Andrew Hill的樂團似乎就沒打算與商業世界妥協。這一群年輕樂手,包括低音貝斯手Richard Davis或Eddie Khan、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鼓手Roy Haynes、Elvin Jones、Joe Chambers或Tony Williams,個個充滿了實驗精神。他們絕不彈奏陳腔濫調,絕對要跳脫窠臼,就像一群好奇的尋寶者在挖掘,越刨越深,越是往下探索,趣味越深,驚喜也就更多。每一段旋律,每一組和聲配置,樂器輪流獨奏,彼此之間的呼應,都配合地極好。他們的音樂格局是開闊的,演奏空間是開放的,每首曲子聽起來都是深邃曼妙,如果不是錄音時間限制,我猜想,Andrew Hill或許可以十幾二十幾分鐘,無止盡地演奏下去。源源不絕的創意,正是Andrew Hill的作品歷經三十餘年,仍然如此耐聽的原因。
一九六六年,藍調之音首度易手,被賣給西岸的Liberty唱片公司。原先力挺Andrew Hill的前老闆Alfred Lion,於隔年九月監督Jack Wilson的專輯Easterly Wind錄音後離職。Alfred Lion請辭原因是健康不佳,然而這只是表面理由而已。由於戰後嬰兒潮的關係,一九六○年中期以降,北美有將近一半的人口在二十五歲以下。二次戰後美國歌舞昇平,生活富庶,年輕人的零用錢悉數花在娛樂活動,包括買唱片上。唱片公司爭相併購,開始托拉斯化,主力則放在開發、試探年輕樂迷的音樂喜好。此時,時代潮流也在劇烈變化著,搖滾樂狂潮正襲捲西方,浩浩蕩蕩,沛之莫能禦。就在Alfred Lion引退的一九六七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創刊,瑞士的蒙特婁國際流行音樂節吸引了三萬名觀眾,他們熱衷的不是爵士樂,而是「傑佛遜飛船」(Jefferson Airplane)、「死之華」(the Grateful Dead)這類搖滾樂團。再過兩年,知名的烏茲塔克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將吸引四十萬的群眾參加,將搖滾樂推向無可超越的高峰,音樂板塊的大移動,宣告爵士樂傾頹的開始。
一九六七年Alfred Lion的離職,預示了Andrew Hill的厄運。原先標榜獨立自由的藍調之音,此時開始顛簸。即使接手的合夥人Francis Wolff想撐住大局,樂手可以發揮的空間卻越來越受限。就在這一年,Lou Donaldson從芝加哥的Argo/Cadet廠牌鳳還巢,為藍調之音錄製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專輯之一Alligator Bogaloo,影響七○年代的黑人都會舞曲至深。但Alligator Bogaloo也像雙面韌,它的賣錢固然一舉砍去藍調之音沈重的財務負擔,但也斬斷了新東主對於Andrew Hill這類樂手的信心,並加快了大量發行靈魂與流行爵士樂的腳步。從此之後,藍調之音的「Out Jazz」(略帶前衛風格的爵士樂,注意「前衛」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已)越發越少,與舞曲結合,流行取向的爵士樂越發越多,
即使演奏風格不落俗套,原創力也相當豐富,但時不我予,Alfred Lion離職之後,Andrew Hill卻變成了藍調之音旗下樂手的壞示範,他的錄音作品拒絕率高居所有樂手之冠。從一九六七年Alfred Lion不再過問公司事宜,到一九七○年三月Andrew Hill為藍調之音錄製最後一個session為止,這位鋼琴家總共有十五次(有跡可考)的錄音,真正在當時可以被製作人認為OK且發行的,只有三次錄音而已。這也就是說,每五次錄音,只有一次錄音被「認可」,四次被「拒絕」。Andrew Hill被視為票房毒藥,連帶拖累了當時與之合作的樂手如Woody Shaw、Charles Tolliver或Bennie Maupin等人。以Andrew Hill之才情,卻被此等對待,真是情何以堪。
其實,Andrew Hill並不是沒有能力寫暢銷曲,小號手Lee Morgan的專輯Sidewinder(另一張藍調之音最暢銷的專輯)大賣之後,續集Rumproller專輯同名曲即出自Andrew Hill之手。然而,「向商業靠攏」從來都不在這位鋼琴家的人生規劃之中。Andrew Hill大部分的作品難度較高,對樂手演奏的要求又極為嚴格,要找到合適且志同道合的樂手本來就已經很困難。易手之後的藍調之音,屢屢拒絕了Andrew Hill的新作品,他知道,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鄉親不可不知,Lee Morgan's「Rumproller」竟然是Andrew Hill的作品勒!
一九七○年,Andrew Hill離開藍調之音,他在這個廠牌最後兩年(六九至七○年)的錄音,有正式紀錄可考證的,至少有七次,但幾乎全數被冰凍,束之高閣達三十餘年之久。唯二的例外,是曾於一九七五年以雙LP形式首度發行,專輯原名One for One,編號BN-LA 459-2與六九年發行的Lift Every Voice,這張奇特的,將人聲疊唱當成即興樂器一環的專輯,是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的告別作。之後,Andrew Hill退出樂壇,回到學校,攻讀博士班,教音樂,直到他的粉絲,一位熱愛爵士樂的年輕人Michael Cuscuna在四年後找上門來,Andrew Hill才重返樂壇。
一九七四年,Michael Cuscuna正負責Freedom廠牌的部分製作事宜,計畫幫Andrew Hill錄音,協助他東山再起。Michael Cuscuna首次在Andrew Hill家聽到他在藍調之音從未曝光的錄音(包括後來發行的Passing Ships)時,大受震懾。他發願有朝一日,一定要讓它們解凍,重新發行。當時的Michael Cuscuna還沒有資格摸到藍調之音的母帶,也不是EMI(後來併購Liberty廠牌,取得藍調之音)旗下的重發製作人。然而,當機會來敲門時,精明幹練的Michael Cuscuna絕不讓它溜過。一九七五年以雙LP形式首度發行的專輯One for One、一九九五年由馬賽克唱片公司重新發行的The Complete Blue Note Andrew Hill Sessions (1963-1966)、二○○五年發行的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1967-1970錄製的「三片一套精選系列」……等,皆由Michael Cuscuna統籌製作發行事宜。除此之外,Michael Cuscuna也負責這十年來Grass Roots、Lift Every Voice、Passing Ships、Dance with Death和Andrew!!!等單張西低的重新發行工作。
Mosaic Select: Andrew Hill
Andrew Hill的單張重發專輯,特別是歸在藍調之音鑑賞家系列中發行的作品,每一張都像強力炸彈,發行之後屢屢引起樂評與樂迷之間的大震動,可惜在台灣似乎從未獲得矚目。以二○○三年發行的Passing Ships為例,當它首次被發行時,各大爵士樂雜誌佳評如潮,歐美樂評人紛紛選為當年十大爵士專輯之一。滿心以為代理商一定會在隔年引進的我,忍著沒有在網路下單。這麼一等,就等了快兩年。好不容易,盼到這張專輯終於發行歐版,盼到代理商終於引進,盼到唱片行終於通知我去領貨。到手之後,仔細聽了三五遍,越聽越有滋味,如斯專輯,如斯鋼琴手,如斯要得!難怪Passing Ships發行之後,順著市場的反應,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後期1967-1970的錄音,終於全數發行完全。
Passing Ships
一如往常,Andrew Hill在Passing Ships中包辦所有的作曲與編曲,是一張充滿個人化音樂色彩而又饒富創意的作品。和以往較為不同的是,Andrew Hill安排了一些不尋常的樂器,例如低音號與低音單簧管(Howard Johnson)、長號(Julian Priester)與法國號(Bob Northern)。節奏部分則由低音貝斯手Ron Carter、鼓手Lenny White及鋼琴手Andrew Hill本人擔綱。最奇特的是Andrew Hill安排了兩把小號(Woody Shaw與英國來的Dizzy Reece),並讓可以吹五種樂器,當時還十分年輕的Joe Farrell(七○年代他加入了另一鋼琴手Chick Corea的融合樂團Return to Forever,並因此大紅大紫)站上前線,負責薩克斯風、長笛以及英國管(English horn)等樂器的演出。這不禁令人想起曾經也跟Andrew Hill合作的John Gilmore(為Compulsion跨刀)或Eric Dolphy(為Point of Departure跨刀)。這些樂手由於擅長吹多種樂器,對於音樂的想像與Andrew Hill也是有志一同,因此在音色的掌握和變化上,呈現了一種戲劇化又詭魅多變的效果,
在Passing Ships專輯中,Andrew Hill首次嘗試以九重奏的編制來演奏他的作品,那些低音樂器合奏出來的律動感,令人十分著迷。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早年在紐奧良的傳統爵士樂團中充當節奏樂器的低音號(後來全面性地被低音貝斯取代),在Passing Ships專輯中竟然聽起來是這麼富生命力,更不用提Julian Preister靈巧而又言之有物的伸縮號即興了!而主角Joe Farrell的表現最令人驚豔,不但爆發力十足,鋪陳即興靈感時與Andrew Hill的鋼琴緊密呼應,時而理性冷靜,時而狂野潑辣,是整張專輯中最有明星架勢者。小號手Woody Shaw與Dizzy Reece的表現也不惶多讓,只聽見他們在低音樂器交織而成的「音海」律動中,釋放出充滿自信而言之有物的樂句。
總而言之,無論是樂手陣容、編曲水準、即興創意和整體表現,Passing Ships都是一張五顆星的專輯。在爵士樂歷史中,也有一位以使用低音樂器見長的優秀作曲家Charles Mingus,Andrew Hill在Passing Ships中的成就,足以與Charles Mingus並駕齊驅。兩者的音樂風格都根植於精純咆勃,但卻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奇妙的是,Charles Mingus也好,Andrew Hill也好,他的作品旋律再怎麼拗口,整體的演奏總是保持了黑人音樂最顯著的特徵:絕佳的律動感。「全音樂指南」的樂評人Thom Jurek評鑑Passing Ships時,打抱不平地說道:「Passing Ships早就該發行了。為何它不能在當時被發行,與一般大眾見面?委實令人匪夷所思。何苦折磨如此一位藝術家呢?」
如果你問我,有一位頗有才氣的爵士樂手,年紀尚輕,創作力豐富,若身處於一九六七年的紐約,成功的機會如何?我會請您看看Andrew Hill的例子,好好想一想。不過,也別急著唱衰這位樂手。因為,正確答案將是:「歷盡滄桑,苦盡甘來」!
[ 後記 ]
與Roger聊Andrew Hill
這篇稿子寫完後,與樂友Roger閒聊了幾次對於Andrew Hill在Blue Note 1963-1970錄音作品的看法。Roger與我都是Andrew Hill的粉絲,初聽爵士樂時,對於他的作品雖有直覺上的喜愛,但卻對如何聆賞這位鋼琴家的作品,卻也曾經不得要領。因此聆賞之後的樂友分享,對於瞭解Andrew Hill的作品是極為重要的。
Grass Roots
Lift Every Voice
Roger與我一致同意,Andrew Hill的音樂再怎麼詭異,他作品中的律動感卻很鮮明,這可從Andrew Hill後期的作品如Grass Roots、Lift Every Voice聽出端倪。即使音符扭曲,音樂再怎麼有稜有角,只要細心聆聽,Andrew Hill作品的律動味都「在那裡」。
Roger指出:
「Andrew Hill乍聽之下是個很out的鋼琴手,實際上,可是一點都沒有忘記爵士樂起自於黑人音樂。他擅於在暗色的小調與大量的不和諧音中,塞進Groovy(律動性)到不行的『黑』。這種『黑』跟小號手Lee Morgan的funky不大相同,是比較接近Horace Silver那種強調自然的黑人音樂之美。只是在他詭異、懸疑的琴音伴奏下,似乎比較少人注意到這點?」
我的回應是:
「Andrew Hill的演奏根源於黑人音樂是無庸置疑的。不過我也推測,現代音樂的作曲觀念,例如製造不尋常的聲響堆疊、在和弦進行中無止盡也似的音樂探索(Andrew Hill的作品常令人覺得可以隨時開始,也可以隨時結束)、選擇奇怪的音程等,對他似乎有蠻大的影響,這點與慣常聽到的精純咆勃(這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名詞,但姑且假設我們指涉的是Clifford Brown這類的作品)已有相當大的分歧。」
「因為Andrew Hill的作品不大好演奏,可是又要保持節奏的律動感,所以他選擇誰來擔任節奏樂手就非常重要了!與他合作過的低音貝斯手Richard Davis,是創造Andrew Hill 1963-1966黃金時期的最大功臣。樂迷不難發現,其實他walking的方式並不複雜,但他卻可能是最知道Andrew Hill想幹嘛的人。透過Richard Davis的協力合作,讓Andrew Hill領導的樂團整體感鮮明而清晰,他用低音貝斯的旋律去『攪動』Andrew Hill那種狀似不穩定的琴音,卻又不忘把節奏弄得很帶勁,與Andrew Hill簡直是最佳拍檔!另外,與他合作過的鼓手Roy Hayes、Elvin Jone與Joe Chambers都厲害地很,為整體作品加分了!」
「不過,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1965-1966錄製的作品,如Compulsion或 Involution專輯,已經跳脫較早作品的格局。他似乎又『進化』(或步入)到不同的想法與概念中,旋律線也更抽象了。我認為這是為他67年以後,想搞各種不同樂器(人聲、低音樂器或提琴)甚至大編制的前哨。可惜這段時期的音樂大多未以單張專輯形式重新發行,注意的人很少……」
至於在這段時期與Andrew Hill合作過的主奏樂手,誰與Andrew Hill最「麻吉」呢?Roger與我一致同意是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他總是能領略Andrew Hill的想法,無論是Dialogue、Judgement或是Andrew!!!,Bobby Hutcherson的電顫琴旋律展現了一種詭異的特殊美感,這恰好與Andrew Hill的鋼琴彈奏特別契合,三張專輯都值得推薦給樂迷。除此之外,兩位曾經與Andrew Hill合作過的薩克斯風手John Gilmore(Compulsion)與Sam Rivers(Involution),尤其是Sam Rivers,雖然未能榮登最佳拍檔第一名,但其辛辣的即興演出,風格成熟而鮮明,與Andrew Hill互相搭配,產生了相乘的效果。我們也寄望精明能幹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再加把勁,把One for One、Compulsion、Involution一併發行完畢,造福樂迷!
Andrew!!!是去年發行的鑑賞家系列專輯之一,很讚喲!
p.s.其實,Andrew Hill在Steeplechase與East Wind都有不少很優的專輯,礙於篇幅以後再聊!
Andrew Hill本尊如果你問我,有一位頗有才氣的爵士樂手,年紀尚輕,創作力豐富,若身處於一九六七年 的紐約,成功的機會如何?
我非神仙,自然無法鐵口直斷。不過,從歷史遺留的蛛絲馬跡作合理的判斷:假如你想像中的這位樂手,還不打算擁 抱探索「新事物」(New Thing)的自由爵士風,也不想化繁為簡,全心投入「靈魂爵士」,以振興黑人都會舞曲或流 行樂為目標(雖然這是最容易餬口的差事)。那麼,恕我直言,即使他已經和紐約最好的爵士樂獨立唱片公司簽約, 不要說成名,這位樂手可以在市場成功的機會,實在渺茫之至。
也許,只是「也許」,三十餘年後,命運之神會再一次眷顧這位樂手,派遣一位崇拜他的粉絲兼製作人(他不但音樂 品味出眾,而且熟知珍貴的歷史錄音,精明幹練到令所有樂迷衷心佩服),幫他把重要作品悉數翻出土,重新發行。 這位樂手,至此才能獲致所謂的「成功」,並得到應有的桂冠與讚美。但在當時,在搖滾樂才將要大行其道的一九六 ○年末期,我只能抱歉地說:老兄,運氣不可能屬於您!
我心裡想的這位樂手,真有其人。
最近三年,拜精明幹練,熟知珍貴歷史錄音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之賜,這位樂手在藍調之音的歷史錄音一張張陸續出土。二○○三年是從未發行過的Passing Ships(此次錄音鮮為人知,連正式記錄都查不到),二○○四年是Dance with Death(六○年末曾發行),最近一張於二○○五年十一月在台重新發行,專輯以他的名字命名Andrew!!!(錄音時間較Dance with Death早四年,不過發行的時間卻差不多)。看官們,猜到他是誰了嗎?沒錯!他就是鼎鼎有名的鋼琴家Andrew Hill。
約莫十年前,我在台北公館的宇宙城買到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在藍調之音「鑑賞家系列」重發盤Components與Patterns,聆聽之後,驚為天人,決定將這位厲害的樂手六○年代在藍調之音發行的作品盡量蒐集齊全。當時台灣的網購風氣並不發達。我自力救濟的辦法,是先取得馬賽克唱片公司子廠牌True Blue的爵士唱片型錄,將每一張Bobby Hutcherson領銜的作品都勾起來,請美國的親友代訂,幾個月後,Bobby Hutcherson的Dialogue寄來了。Dialogue是Bobby Hutcherson在藍調之音的第一張專輯,由Andrew Hill擔任鋼琴手,大部分的曲子也由他包辦,兩人合作無間,打造出頗具野心,十分獨特,又非常耐聽的作品,這也是我認識Andrew Hill的開始。
Bobby Hutcherson, Dialogue
Andrew Hill出生、成長於芝加哥,早期有樂評人稱他有海地血統,應該是誤會。Andrew Hill小時候被視為有創作天分的才藝少年,進了芝加哥大學的附屬實驗學校,唱歌、跳踢踏舞、演奏手風琴,樣樣都行,在才藝競賽中得過不少獎品。他在中學時開始學鋼琴,也能吹高音薩克斯風或上低音薩克斯風(baritone)這類樂器。這或許解釋了Andrew Hill待在藍調之音時,為何會在幾次錄音中,能夠選擇演奏高音薩克斯風。
一九五四年,Andrew Hill初試啼聲,為Vee Jay廠牌錄音,掛在低音貝斯手Dave Shipp名下發行。此時Andrew Hill已經顯露不凡的創作野心。他喜愛的爵士樂手,全都是以作曲知名,原創性很強的鋼琴家:Art Tatum、Bud Powell與Thelonious Monk。Andrew Hill先拜爵士樂手,也是一位作曲家William Russo為師,後來又寄作品給遠在耶魯大學教書的德裔音樂理論教授兼作曲家Paul Hindemith,向他請益。Paul Hindemith來芝加哥時,Andrew Hill絕不錯過親自拜訪的機會,前後約有五次。Paul Hindemith的指導,對Andrew Hill的作曲觀念,以及作品的進步成熟,影響深遠。
Andrew Hill音樂生涯真正的轉捩點,是從六零年代初,與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結識時開始的。結婚之後,Andrew Hill協同夫人Laverne Gillete搬到紐約,此時Joe Henderson已經與藍調之音簽約,正準備第二張專輯Our Thing的錄音工作,邀請了Andrew Hill擔任鋼琴伴奏。Andrew Hill與Joe Henderson氣味相投,常混在一起琢磨音樂,對爵士樂發展的想像,已經漸漸要跳脫原有的精純咆勃(hard bop)音樂格局。聽到Our Thing的錄音成果,藍調之音的老闆兼製作人Alfred Lion對Andrew Hill的表現十分驚豔。他特別指出,聽到Andrew Hill演奏,就像初次聽到鋼琴怪傑:Thelonious Monk或Herbie Nichols的作品一樣。雖然為他發行專輯可能背負極大的市場風險,但藍調之音仍要傾全力,盡可能地為這一位原創性強的樂手錄音。
Alfred Lion說到做到。他先邀請Andrew Hill為薩克斯風手Hank Mobly的專輯No Room for Squares錄音。接下來,則盡可能地物色適合的樂手,為他安排錄音機會,演奏個人創作。從六三年十一月到六四年六月,Andrew Hill進入Rudy Van Gelder錄音室五次,前後歷時不超過八個月,卻發行了五張足以讓他名留歷史的重要專輯,依序為:Black Fire、Smokestack、Judgment、Point of Departure和Andrew!!!。不過,也如同Alfred Lion所料,部分專輯如Smokestack與Andrew!!!,均因市場因素,延後至少三年發行。
Black Fire
Judgment!
關於Andrew Hill的鋼琴演奏風格,西方樂評人最常給的形容詞是「慧黠」(cerebral)與「犀利」(edgy)。這些形容詞都算是恰如其份。不過,從入門者的角度來看,初次聆聽Andrew Hill,會覺得他的作品深澀拗口,需要花點腦筋細心聆聽,如此一來,將耗損不少腦細胞,而這不正是「cerebral」的原意嗎?而關於「犀利」的形容詞,聽不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他的作品充滿了不和諧感,和聲過於複雜,使用的音程也不尋常,與「悅耳好聽」的標準,實在相差太遠。一言以蔽之,喜歡Andrew Hill作品的人,會稱讚他風格銳利,不落俗套,討厭Andrew Hill的人,則批評他的作品色澤灰暗,音樂刺耳,不知所云。
對我來說,Andrew Hill最卓越的貢獻,是為藍調之音發展到六零年代中後期,「爵士樂可以如何發展?」一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和絕佳的示範。他根植於精純咆勃風格,偏好使用小調,但卻不受其拘泥。在一定的和弦進行架構下,Andrew Hill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探索旋律、和聲甚至「空間」的無限可能上。當你逐漸聽懂之後,你會發現,他的作品不但有跡可尋,更是言之有物,絕非神經質的晦暗刺耳之作。Andrew Hill作品中的音符容或彼此衝撞,但這都是Andrew Hill巧手安排的結果,只要選擇「對」的樂手,他們彼此之間的默契搭配,會讓人覺得好像彼此合作多年,聯手打造出來的音樂,自然是妙不可言。
打從一開始,Andrew Hill的樂團似乎就沒打算與商業世界妥協。這一群年輕樂手,包括低音貝斯手Richard Davis或Eddie Khan、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鼓手Roy Haynes、Elvin Jones、Joe Chambers或Tony Williams,個個充滿了實驗精神。他們絕不彈奏陳腔濫調,絕對要跳脫窠臼,就像一群好奇的尋寶者在挖掘,越刨越深,越是往下探索,趣味越深,驚喜也就更多。每一段旋律,每一組和聲配置,樂器輪流獨奏,彼此之間的呼應,都配合地極好。他們的音樂格局是開闊的,演奏空間是開放的,每首曲子聽起來都是深邃曼妙,如果不是錄音時間限制,我猜想,Andrew Hill或許可以十幾二十幾分鐘,無止盡地演奏下去。源源不絕的創意,正是Andrew Hill的作品歷經三十餘年,仍然如此耐聽的原因。
一九六六年,藍調之音首度易手,被賣給西岸的Liberty唱片公司。原先力挺Andrew Hill的前老闆Alfred Lion,於隔年九月監督Jack Wilson的專輯Easterly Wind錄音後離職。Alfred Lion請辭原因是健康不佳,然而這只是表面理由而已。由於戰後嬰兒潮的關係,一九六○年中期以降,北美有將近一半的人口在二十五歲以下。二次戰後美國歌舞昇平,生活富庶,年輕人的零用錢悉數花在娛樂活動,包括買唱片上。唱片公司爭相併購,開始托拉斯化,主力則放在開發、試探年輕樂迷的音樂喜好。此時,時代潮流也在劇烈變化著,搖滾樂狂潮正襲捲西方,浩浩蕩蕩,沛之莫能禦。就在Alfred Lion引退的一九六七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創刊,瑞士的蒙特婁國際流行音樂節吸引了三萬名觀眾,他們熱衷的不是爵士樂,而是「傑佛遜飛船」(Jefferson Airplane)、「死之華」(the Grateful Dead)這類搖滾樂團。再過兩年,知名的烏茲塔克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將吸引四十萬的群眾參加,將搖滾樂推向無可超越的高峰,音樂板塊的大移動,宣告爵士樂傾頹的開始。
一九六七年Alfred Lion的離職,預示了Andrew Hill的厄運。原先標榜獨立自由的藍調之音,此時開始顛簸。即使接手的合夥人Francis Wolff想撐住大局,樂手可以發揮的空間卻越來越受限。就在這一年,Lou Donaldson從芝加哥的Argo/Cadet廠牌鳳還巢,為藍調之音錄製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專輯之一Alligator Bogaloo,影響七○年代的黑人都會舞曲至深。但Alligator Bogaloo也像雙面韌,它的賣錢固然一舉砍去藍調之音沈重的財務負擔,但也斬斷了新東主對於Andrew Hill這類樂手的信心,並加快了大量發行靈魂與流行爵士樂的腳步。從此之後,藍調之音的「Out Jazz」(略帶前衛風格的爵士樂,注意「前衛」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已)越發越少,與舞曲結合,流行取向的爵士樂越發越多,
即使演奏風格不落俗套,原創力也相當豐富,但時不我予,Alfred Lion離職之後,Andrew Hill卻變成了藍調之音旗下樂手的壞示範,他的錄音作品拒絕率高居所有樂手之冠。從一九六七年Alfred Lion不再過問公司事宜,到一九七○年三月Andrew Hill為藍調之音錄製最後一個session為止,這位鋼琴家總共有十五次(有跡可考)的錄音,真正在當時可以被製作人認為OK且發行的,只有三次錄音而已。這也就是說,每五次錄音,只有一次錄音被「認可」,四次被「拒絕」。Andrew Hill被視為票房毒藥,連帶拖累了當時與之合作的樂手如Woody Shaw、Charles Tolliver或Bennie Maupin等人。以Andrew Hill之才情,卻被此等對待,真是情何以堪。
其實,Andrew Hill並不是沒有能力寫暢銷曲,小號手Lee Morgan的專輯Sidewinder(另一張藍調之音最暢銷的專輯)大賣之後,續集Rumproller專輯同名曲即出自Andrew Hill之手。然而,「向商業靠攏」從來都不在這位鋼琴家的人生規劃之中。Andrew Hill大部分的作品難度較高,對樂手演奏的要求又極為嚴格,要找到合適且志同道合的樂手本來就已經很困難。易手之後的藍調之音,屢屢拒絕了Andrew Hill的新作品,他知道,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鄉親不可不知,Lee Morgan's「Rumproller」竟然是Andrew Hill的作品勒!
一九七○年,Andrew Hill離開藍調之音,他在這個廠牌最後兩年(六九至七○年)的錄音,有正式紀錄可考證的,至少有七次,但幾乎全數被冰凍,束之高閣達三十餘年之久。唯二的例外,是曾於一九七五年以雙LP形式首度發行,專輯原名One for One,編號BN-LA 459-2與六九年發行的Lift Every Voice,這張奇特的,將人聲疊唱當成即興樂器一環的專輯,是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的告別作。之後,Andrew Hill退出樂壇,回到學校,攻讀博士班,教音樂,直到他的粉絲,一位熱愛爵士樂的年輕人Michael Cuscuna在四年後找上門來,Andrew Hill才重返樂壇。
一九七四年,Michael Cuscuna正負責Freedom廠牌的部分製作事宜,計畫幫Andrew Hill錄音,協助他東山再起。Michael Cuscuna首次在Andrew Hill家聽到他在藍調之音從未曝光的錄音(包括後來發行的Passing Ships)時,大受震懾。他發願有朝一日,一定要讓它們解凍,重新發行。當時的Michael Cuscuna還沒有資格摸到藍調之音的母帶,也不是EMI(後來併購Liberty廠牌,取得藍調之音)旗下的重發製作人。然而,當機會來敲門時,精明幹練的Michael Cuscuna絕不讓它溜過。一九七五年以雙LP形式首度發行的專輯One for One、一九九五年由馬賽克唱片公司重新發行的The Complete Blue Note Andrew Hill Sessions (1963-1966)、二○○五年發行的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1967-1970錄製的「三片一套精選系列」……等,皆由Michael Cuscuna統籌製作發行事宜。除此之外,Michael Cuscuna也負責這十年來Grass Roots、Lift Every Voice、Passing Ships、Dance with Death和Andrew!!!等單張西低的重新發行工作。
Mosaic Select: Andrew Hill
Andrew Hill的單張重發專輯,特別是歸在藍調之音鑑賞家系列中發行的作品,每一張都像強力炸彈,發行之後屢屢引起樂評與樂迷之間的大震動,可惜在台灣似乎從未獲得矚目。以二○○三年發行的Passing Ships為例,當它首次被發行時,各大爵士樂雜誌佳評如潮,歐美樂評人紛紛選為當年十大爵士專輯之一。滿心以為代理商一定會在隔年引進的我,忍著沒有在網路下單。這麼一等,就等了快兩年。好不容易,盼到這張專輯終於發行歐版,盼到代理商終於引進,盼到唱片行終於通知我去領貨。到手之後,仔細聽了三五遍,越聽越有滋味,如斯專輯,如斯鋼琴手,如斯要得!難怪Passing Ships發行之後,順著市場的反應,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後期1967-1970的錄音,終於全數發行完全。
Passing Ships
一如往常,Andrew Hill在Passing Ships中包辦所有的作曲與編曲,是一張充滿個人化音樂色彩而又饒富創意的作品。和以往較為不同的是,Andrew Hill安排了一些不尋常的樂器,例如低音號與低音單簧管(Howard Johnson)、長號(Julian Priester)與法國號(Bob Northern)。節奏部分則由低音貝斯手Ron Carter、鼓手Lenny White及鋼琴手Andrew Hill本人擔綱。最奇特的是Andrew Hill安排了兩把小號(Woody Shaw與英國來的Dizzy Reece),並讓可以吹五種樂器,當時還十分年輕的Joe Farrell(七○年代他加入了另一鋼琴手Chick Corea的融合樂團Return to Forever,並因此大紅大紫)站上前線,負責薩克斯風、長笛以及英國管(English horn)等樂器的演出。這不禁令人想起曾經也跟Andrew Hill合作的John Gilmore(為Compulsion跨刀)或Eric Dolphy(為Point of Departure跨刀)。這些樂手由於擅長吹多種樂器,對於音樂的想像與Andrew Hill也是有志一同,因此在音色的掌握和變化上,呈現了一種戲劇化又詭魅多變的效果,
在Passing Ships專輯中,Andrew Hill首次嘗試以九重奏的編制來演奏他的作品,那些低音樂器合奏出來的律動感,令人十分著迷。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早年在紐奧良的傳統爵士樂團中充當節奏樂器的低音號(後來全面性地被低音貝斯取代),在Passing Ships專輯中竟然聽起來是這麼富生命力,更不用提Julian Preister靈巧而又言之有物的伸縮號即興了!而主角Joe Farrell的表現最令人驚豔,不但爆發力十足,鋪陳即興靈感時與Andrew Hill的鋼琴緊密呼應,時而理性冷靜,時而狂野潑辣,是整張專輯中最有明星架勢者。小號手Woody Shaw與Dizzy Reece的表現也不惶多讓,只聽見他們在低音樂器交織而成的「音海」律動中,釋放出充滿自信而言之有物的樂句。
總而言之,無論是樂手陣容、編曲水準、即興創意和整體表現,Passing Ships都是一張五顆星的專輯。在爵士樂歷史中,也有一位以使用低音樂器見長的優秀作曲家Charles Mingus,Andrew Hill在Passing Ships中的成就,足以與Charles Mingus並駕齊驅。兩者的音樂風格都根植於精純咆勃,但卻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奇妙的是,Charles Mingus也好,Andrew Hill也好,他的作品旋律再怎麼拗口,整體的演奏總是保持了黑人音樂最顯著的特徵:絕佳的律動感。「全音樂指南」的樂評人Thom Jurek評鑑Passing Ships時,打抱不平地說道:「Passing Ships早就該發行了。為何它不能在當時被發行,與一般大眾見面?委實令人匪夷所思。何苦折磨如此一位藝術家呢?」
如果你問我,有一位頗有才氣的爵士樂手,年紀尚輕,創作力豐富,若身處於一九六七年的紐約,成功的機會如何?我會請您看看Andrew Hill的例子,好好想一想。不過,也別急著唱衰這位樂手。因為,正確答案將是:「歷盡滄桑,苦盡甘來」!
[ 後記 ]
與Roger聊Andrew Hill
這篇稿子寫完後,與樂友Roger閒聊了幾次對於Andrew Hill在Blue Note 1963-1970錄音作品的看法。Roger與我都是Andrew Hill的粉絲,初聽爵士樂時,對於他的作品雖有直覺上的喜愛,但卻對如何聆賞這位鋼琴家的作品,卻也曾經不得要領。因此聆賞之後的樂友分享,對於瞭解Andrew Hill的作品是極為重要的。
Grass Roots
Lift Every Voice
Roger與我一致同意,Andrew Hill的音樂再怎麼詭異,他作品中的律動感卻很鮮明,這可從Andrew Hill後期的作品如Grass Roots、Lift Every Voice聽出端倪。即使音符扭曲,音樂再怎麼有稜有角,只要細心聆聽,Andrew Hill作品的律動味都「在那裡」。
Roger指出:
「Andrew Hill乍聽之下是個很out的鋼琴手,實際上,可是一點都沒有忘記爵士樂起自於黑人音樂。他擅於在暗色的小調與大量的不和諧音中,塞進Groovy(律動性)到不行的『黑』。這種『黑』跟小號手Lee Morgan的funky不大相同,是比較接近Horace Silver那種強調自然的黑人音樂之美。只是在他詭異、懸疑的琴音伴奏下,似乎比較少人注意到這點?」
我的回應是:
「Andrew Hill的演奏根源於黑人音樂是無庸置疑的。不過我也推測,現代音樂的作曲觀念,例如製造不尋常的聲響堆疊、在和弦進行中無止盡也似的音樂探索(Andrew Hill的作品常令人覺得可以隨時開始,也可以隨時結束)、選擇奇怪的音程等,對他似乎有蠻大的影響,這點與慣常聽到的精純咆勃(這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名詞,但姑且假設我們指涉的是Clifford Brown這類的作品)已有相當大的分歧。」
「因為Andrew Hill的作品不大好演奏,可是又要保持節奏的律動感,所以他選擇誰來擔任節奏樂手就非常重要了!與他合作過的低音貝斯手Richard Davis,是創造Andrew Hill 1963-1966黃金時期的最大功臣。樂迷不難發現,其實他walking的方式並不複雜,但他卻可能是最知道Andrew Hill想幹嘛的人。透過Richard Davis的協力合作,讓Andrew Hill領導的樂團整體感鮮明而清晰,他用低音貝斯的旋律去『攪動』Andrew Hill那種狀似不穩定的琴音,卻又不忘把節奏弄得很帶勁,與Andrew Hill簡直是最佳拍檔!另外,與他合作過的鼓手Roy Hayes、Elvin Jone與Joe Chambers都厲害地很,為整體作品加分了!」
「不過,Andrew Hill在藍調之音1965-1966錄製的作品,如Compulsion或 Involution專輯,已經跳脫較早作品的格局。他似乎又『進化』(或步入)到不同的想法與概念中,旋律線也更抽象了。我認為這是為他67年以後,想搞各種不同樂器(人聲、低音樂器或提琴)甚至大編制的前哨。可惜這段時期的音樂大多未以單張專輯形式重新發行,注意的人很少……」
至於在這段時期與Andrew Hill合作過的主奏樂手,誰與Andrew Hill最「麻吉」呢?Roger與我一致同意是電顫琴手Bobby Hutcherson,他總是能領略Andrew Hill的想法,無論是Dialogue、Judgement或是Andrew!!!,Bobby Hutcherson的電顫琴旋律展現了一種詭異的特殊美感,這恰好與Andrew Hill的鋼琴彈奏特別契合,三張專輯都值得推薦給樂迷。除此之外,兩位曾經與Andrew Hill合作過的薩克斯風手John Gilmore(Compulsion)與Sam Rivers(Involution),尤其是Sam Rivers,雖然未能榮登最佳拍檔第一名,但其辛辣的即興演出,風格成熟而鮮明,與Andrew Hill互相搭配,產生了相乘的效果。我們也寄望精明能幹的製作人Michael Cuscuna再加把勁,把One for One、Compulsion、Involution一併發行完畢,造福樂迷!
Andrew!!!是去年發行的鑑賞家系列專輯之一,很讚喲!
p.s.其實,Andrew Hill在Steeplechase與East Wind都有不少很優的專輯,礙於篇幅以後再聊!
看了您的這篇介紹之後
回覆刪除便對Andrew Hill的東西極感興趣
剛好在唱片行發現他於1987年在Soul Note廠牌推出的Shades專輯
便買了下來
聆聽之後
相當喜歡
覺得他在旋律的經營上頗具巧思
豐富多變卻又不失理性
而且與薩克斯風手Clifford Jordan的互動也很精采
以後應該會繼續收集他的其他作品
感謝您的推薦
根據allboutjazz消息,六月份鑑賞家的發行裡還包含Andrew Hill於1965年錄製的Pax專輯,祇剩Compulsion!!!與Involution的重發令樂迷持續期待中.
回覆刪除此外,2006年的Time Lines已經在台灣上架,裡頭有Charles Tolliver助陣當然精采可期!
粉紅機器人六號,
回覆刪除Shades這張專輯在台灣雖然賣到貨底,售價已經便宜到不行,卻還是零星可見於各唱片行,十分可惜。
酒神,
說到Andrew Hill今年在BN發行的新專輯,我昨日去誠音信義店逛了一下,好像沒有看到(當然與我目賙一向「大蕊」也有關係),再去其他唱片行看看!其實我蠻喜歡逛誠音信義店的,因為試聽功能作得不錯,很方便。
8/11 (五)晚上7:30
回覆刪除FOURPLAY
九O年代爵士夢幻組合-「 爵士四人行」
演出者:
鍵盤手 / 鮑伯‧詹姆斯(Bob James)
貝斯手 / 納森‧伊斯特(Nathan East)
吉他手 / 拉瑞‧卡爾頓(Larry Carlton)
鼓手 / 哈維‧梅森(Harvey Mason)
8/19 (六)晚上7:30
KURT ELLING QUARTET
藍調之音當家爵士男聲-「 庫特.艾靈」
演出者:
庫特.艾靈與專屬樂團(KURT ELLING Quartet)
8/25 (五)晚上7:30
JAZZ QUARTET KARTAⅡ
跨界典範的最佳詮釋者-「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
演出者:
小號 / Markus Stockhausen
低音大提琴 / Arild Anderson
打擊 / Patrice Heral
鋼琴 / Angelo Comisso
9/9 (六)晚上7:30
BRAD MEHLDAU TRIO
比爾艾文斯最佳接班人-「布瑞德.梅爾道三重奏」
演出者:
鍵盤手/布瑞德.梅爾道(Brad Mehldau)
貝斯手/拉瑞.葛雷納迪爾(Larry Grenadier)
鼓手/傑夫.派拉爾德(Jeff Ballard)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http://www.ntch.edu.tw/
票價:500/800/1200/1600/2000/2500 (8/11,8/19,9/9)
500/700/900/1200/1600/2000 (9/9)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兩廳院售票處:www.artstick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