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爵士樂的瑰寶(下)

::談 Fantasy 爵士名人堂的名作決定盤系列

這一期繼續介紹 Fantasy 爵士名人堂精選專輯系列。本文要介紹的五位樂手,演奏的樂器均不一樣,在風格方面更是大異其趣。在幾位樂手中,鋼琴家伊比爾‧文斯與小號手查特‧貝克的作品不但悅耳動聽,部分曲目又極為抒情,可能是最適合入門級樂迷的,而筆者也就從他們先介紹起。

比爾‧伊文斯 (Bill Evans) 名作決定盤
有好一陣子沒有聽伊文斯三重奏了。最近買了兩套伊文斯一九六七年八月中旬在紐約前鋒村酒館( Village Vanguard )現場錄音專輯(由日本環球公司發行, Verve 為原廠牌)。這兩套 CD 記錄了伊文斯兩天的演出,即使不過是伊文斯浩瀚的現場演奏與錄音生涯的短暫片刻,筆者聆聽伊文斯率領的三重奏演繹艾靈頓公爵的「 In A Sentimental Mood 」時,那自信滿滿的演奏格局,彈出了所有樂迷熟悉而又無比陶醉的琴音,大師的風範流露其間,仍令人覺得震撼無比。
三○年代以降,鋼琴手領軍的小編制三重奏,幾乎都是吉他、鋼琴和貝斯的組合,如 Art Tatum 和在商業上更為成功的 鋼琴手兼歌手 Nat King Cole 。五○年代開始,伊文斯不但以鼓手取代貝斯手,更將鋼琴、貝斯與鼓三重奏的形式發揚光大,錄製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而伊文斯與貝斯手 Scott LaFaro 、鼓手 Paul Motian 的搭配,也被認為是鋼琴三重奏的夢幻組合。
此張精選集的曲目從伊文斯在 Riverside 的大全集中選出,除了幾首與其他樂手搭配的四重奏或五重奏作品外,大部分的曲目仍以伊文斯的三重奏為主,不但最能彰顯其音樂魅力,這段時期的錄音也是伊文斯生涯的黃金期。精選集的第一、二軌分別為「 Waltz for Debby 」鋼琴獨奏和四重奏的版本。喜愛古典音樂的樂友,相信沒有不愛上伊文斯在「 Waltz for Debby 」中,如夢似幻,魅惑人心的和聲配置方式吧?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分多鐘的曲子,道盡了伊文斯的鋼琴演奏是如此地特別。作為一名風格的原創者,無論是 Cole Porter 寫的「 Night and Day 」,或是伊文斯個人的原創曲「 Peace Piece 」,還是戴維斯知名的調式爵士名曲「 Blue in Green 」,伊文斯那種信手拈來的輕鬆自在,兼顧旋律與創意的即興之美,不但討喜,也令人難忘。
伊文斯一出道就與海洛因結緣,七○年代之後變本加厲,服用毒性更強的古柯鹼,更曾因注射毒品傷及右臂,造成暫時性的神經麻痺。伊文斯在演奏會現場常必須拖著無知覺的右臂,以右側身體的重量穩住琴鍵,緩慢游移,左手則照常靈活地即興。不過,精選集並無收錄這些「奇景」狀況發生時的錄音,樂迷請放心。筆者只想強調,靠單手就能夠征服樂迷的爵士鋼琴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伊文斯是唯一一個。

查特‧貝克 (Chet Baker) 名作決定盤

曾被媒體炒作為爵士樂壇「白人新希望」的查特‧貝克,五○年代時曾因為專輯狂賣,一度讓同為小號手的戴維斯(曾於上一期介紹過)倍感威脅。作為美國「酷派」( Cool School )代表樂手之一,貝克無論是外貌、演奏或吹奏風格,甚至是他所代表的西海岸生活形態,不但最有好萊塢式的明星氣質,對入門級的樂迷可能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筆者剛認識爵士樂時,貝克在德國廠牌 Enja 的最後現場錄音不但是唱片行中的常銷盤,也是筆者家中 CD Player 的熱門點播片。雖然貝克在過世前早已因為吸毒而形容枯槁,然而他吹出的曲調如此溫柔,有嘆息,也有耳語。那小號的旋律一如他抒情的歌喉,譜出世間最動人的情歌,這就是貝克魅力之所在。
貝克精選集的曲目大部分從 Fantasy 與 Riverside 兩家廠牌的專輯中選出,也記錄了他早期錄音的精華。第一軌「 My Funny Valentine 」為貝克與低音薩克斯風手 Gerry Mulligan 合作的曲子。 Gerry Mulligan 所領導的四重奏捨棄了鋼琴, 以少有泛音、簡潔、低調的方式鋪陳旋律,開創了「酷派」爵士之先河。不過,貝克最具代表性,也最有魅力的專輯,仍是 Chet Baker Sings: It Could Happen to You ,精選集就收錄了三首貝克在這一張專輯的曲子,分別為「 The More I See You 」,「 Old Devil Moon 」與「 Do It The Hard Way 」。貝克陰柔氣質的中性嗓音,一如他蒼白頹廢的美少年形象,不知征服了多少女性聽眾的心!此外,在這張專輯中為貝克助陣的節奏組合實力相當堅強,值得細細聆聽體會,例如為貝克唱歌伴奏的鋼琴手 Kenny Drew ,打起鼓來音樂的「表情」生動的 Philly Joe Jones ,或是實力頗被低估的鋼琴手 Al Haig 等。
雖然被爵士樂壇視為有天分又具明星氣質的樂手,不過貝克終究也像其他大部分的樂手一樣,沈淪於毒品的夢魘中。有英俊外貌的他,曾為服飾代言,也是好萊塢爭取拍片的對象。不過,生活荒唐的貝克並不知珍惜自己的天賦,也就白白浪費了這些機會,例如電影「情海波瀾」( All The Fine Young Cannibals )的男主角人選, 就是因為貝克吸毒過深,拱手將機會讓給了演員羅伯韋納。有興趣進一步瞭解貝克其人其事,建議可以找貝克的紀錄片「一起沈醉吧!」( Let's Get Lost )來看。

魏斯‧蒙哥馬利 (Wes Montgomery) 名作決定盤


對所有爵士吉他的愛好者而言,只聽一張蒙哥馬利的名作決定盤實在太「小兒科」了。誠如樂評人 Ken Dryden 在內頁說明所言,若讀者買了精選集,相信聽了這張專輯選擇的曲目之後,假以時日,一定會想辦法將他在 Riverside 廠牌發行的錄音蒐集齊全吧!確實,蒙哥馬利或許並不是爵士樂史上最花俏的吉他手,但他那承襲藍調風格,不慍不火的旋律線條,言之有物的即興樂句,以及渾然天成的律動感,卻是獨樹一幟,別有種成熟穩重的魅力。
 一般人提起蒙哥馬利的吉他演奏風格,除了不用 pick 彈吉他,改用拇指撥弦外(這是因為蒙哥馬利早年為生活奔波,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回到家練吉他時怕吵到小孩,所以不用 pick ),還有比較特殊的八度音彈法( octave playing )。八度音彈法雖然不是蒙哥馬利所創,但他是第一個將此種技法發揚光大的樂手。蒙哥馬利用拇指而不用 pick 的彈法,會使音色較沈,但也因為有八度和聲的關係,旋律聽起來格外溫暖飽滿。
蒙哥馬利與吹管手 Eric Dolphy 一樣,都是大器晚成卻又不幸早夭的樂手。從三十二歲開始錄製個人專輯,一直到四十三歲因心臟病過世為止,短短十一年間,記錄了蒙哥馬利短暫卻輝煌的吉他演奏生涯。這張精選集收錄的曲目,全部選自蒙哥馬利在 Riverside 的大全集,不但錄製於他個人演奏生涯起飛的時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蒙哥馬利在 Riverside 廠牌以後為其他唱片公司錄製的專輯較為商業化)。
在這張精選集中,筆者要特別介紹蒙哥馬利演奏的三首精彩的曲目:與電顫琴手米爾特‧傑克森( Milt Jackson )合作的「 Delilah 」、以低音吉他( bass guitar )演奏的「 Body and Soul 」以及和 Johnny Griffin 、 Wynton Kelly 三重奏合作的現場演出「 Full House 」。由於 Milt Jackson 十分欣賞蒙哥馬利,「強力要求」製作人 Orrin Keepnews 安排他與這位吉他手進場錄音,催生了 Milt Jackson and Wes Montgomory: Bags Meet Wes! 這張足以傳世的專輯。無論是旋律、搖擺感、或是即興樂句、米爾特‧傑克森與蒙哥馬利在「 Delilah 」一曲中的表現不但是旗鼓相當,而且是無懈可擊。由於使用低音吉他之故,蒙哥馬利詮釋的「 Body and Soul 」聽起來有一種管樂器的沈穩,配上 James Clay 輕盈剔透的長笛,讓這首家喻戶曉的名曲聽起來特別有韻味。至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附近的 Tsubo 現場演出的「 Full House 」,記錄了當晚精彩的演出。蒙哥馬利與薩克斯風手 Johnny Griffin ,鋼琴手 Wynton Kelly 輪流即興演出,三位明星各抖包袱,大顯身手,聽起來格外過癮。 Full House 是蒙哥馬利迷一定要擁有的專輯,那談笑自若的旋律,你來我往,互丟即興靈感的盛況,實在令人難忘!


米爾特‧傑克森 (Milt Jackson) 名作決定盤
米爾特‧傑克森是美國現代爵士樂頂尖的電顫琴手,與鋼琴手 John Lewis 並列為 現代爵士四重奏 ( MJQ , Modern Jazz Quartet )的核心人物。在傑克森之前,電顫琴在爵士樂中扮演的角色無足輕重,即使是像電顫琴手 Lionel Hampton 率領的同名樂團曾經紅透半邊天,這樣樂器的娛樂價值仍大過於藝術價值。自傑克森開始,才有少數樂手認真開發電顫琴「爵士語彙」。傑克森所參與的「現代爵士樂四重奏」,其特色在於降低音樂共鳴感的頻次,鐵琴與鋼琴的音質互相折衝迴轉,融合成一種成熟世故的都會風格。現代爵士樂四重奏所選擇的演出曲目(有許多為傑克森所作),從悅耳的搖擺樂到創新大膽的音樂都有,剛柔並濟,在當時相當吸引大學生,在各大學巡迴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說現代爵士樂四重奏為音樂的佈道者,實不為過。
傑克森年幼就開始學習吉他,後來改學鋼琴,最後選擇了電顫琴。年輕的傑克森在故鄉底特律因為表現傑出而被咆勃樂的開山祖師爺 Dizzy Gillespie 挖掘,二次戰後在紐約有極為活躍的演出,也是錄音室裡的常客,先後與薩克斯風手 Charlie Parker 、鋼琴手 Thelonious Monk 、小號手 Howard McGhee 以及 Woody Herman 大樂團等合作過。五○年代開始,傑克森與鋼琴手 John Lewis ,低音貝斯手 Percy Heath 及鼓手 Kenny Clarke 合組現代爵士樂四重奏,雖然團員曾有變動,不過它也是美國爵士樂史上屬一屬二的長壽樂團。一直到七四年,或許是因為爵士樂在當時的美國市場已經完全被搖滾樂打敗,喪失了商業價值,傑克森為經濟因素所逼,不得不解散樂團,一直到八一年才東山再起,直到他去世為止,傑克森都是備受敬重的電顫琴手,也是現代爵士樂的代言人之一。
米爾特‧傑克森的名作決定盤以傑克森在 Prestige 及 Riverside 兩個廠牌的錄音為選擇對象,錄音時間則跨越了五○與六○年代,合作的樂手幾乎都是現代爵士樂的重量級人物,如鋼琴手 Horace Silver 、薩克斯風手 Cannonball Adderley (筆者也真心希望 Fantasy 能夠發行他的名作決定盤)、吉他手魏斯‧蒙哥馬利以及小號手 Kenny Dorham 等。值得一提的曲目至少包括第三軌的「 Blues Oriental 」、第四軌的「 Sam Sack 」與第八軌的「 Namesake 」等。
「 Blues Oriental 」選錄自筆者心目中的五顆星名盤 Cannonball Adderley with Milt Jakcson: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參與這張專輯錄音的每位樂手不但為一時之選,也處於個人演奏生涯的高峰。異國情調(五聲)音階的出場說明了曲名的由來,旋即轉為傑克森最擅長的:藍調和弦的即興,搭配 Cannonball Adderley 那流暢快意,精神抖擻的薩克斯風旋律,搖擺興味十足。「 Sam Sack 」則是吉他手 Wes Montgomery 與傑克森合作的曲目,兩人自以擅長的樂器搭配地完美無間,蒙哥馬利強勁的拇指撥奏,熟悉的八度和弦、鋼琴手 Wynton Kelly 妝點得恰到好處的伴奏、 Philly Joe Jones 潑辣又熱力四射的鼓韻,都讓這首曲子有加分的效果。「 Namesake 」是六○年代的作品,為傑克森與大樂團合作的曲子,有點 Gil Evans 酷派大樂團的影子,而靈魂人物傑克森的電顫琴,自然是這首曲子的核心,唯一的遺憾就是三分鐘的曲子實在有點短,因為所有的樂迷都想多聽一點傑克森的演奏啊!

亞特.派伯 (Art Pepper) 名作決定盤
從來都不是風格開創者的薩克斯風手亞特‧派伯,即使一生飽受命運折磨,卻擁有最美麗的藝術靈魂,也是爵士樂史上最偉大的中音薩克斯風手( alto saxophone )之一。懷疑筆者誇大其詞的讀者,建議到「全音樂指南」( All Music Guide )的網站,以「 Art Pepper 」關鍵字檢索樂手的姓名,瞧瞧美國的樂評人是怎麼說他的:「基本上亞特‧派伯的每一張專輯都值得擁有。」「五十六歲去世時他已經是世界上頂尖的中音薩克斯風手。」
派伯的錄音生涯跨越了三十年之久,其中約有十一的時間是在蹲苦牢。為什麼?就像鋼琴手比爾‧伊文斯一樣,派伯也深陷毒癮,日子過得糟透了!五○年代後期現代爵士樂的音樂革命如火如荼在進行時,派伯正忙著從牢裡進進出出,六○年代末時,毒癮嚴重侵蝕派伯的身體,讓他差一些就掛點!不過,奇妙的是,可怕的吸毒習慣似乎從來沒有威脅過他的演奏實力。相較之下,小號手貝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為了購買毒品,貝克還真錄了不少不怎麼樣的作品哩!
每次從牢裡放出來時,派伯的作品水準總是令人驚豔。或許這是因為派伯永遠不吝惜把生命的苦痛經驗投射於演奏之中。我們一方面聽到甜美動人的旋律,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派伯寄情於樂的執著。作為一名擁有黑人靈魂的白人樂手(筆者曾經看過派伯的紀錄片,他吹的藍調樂句真是棒透了!),派伯能將既有的演奏概念吸收、轉化,全心全力地把即興樂句做得盡善盡美,聽眾也就自然能理解、感動,從而認可派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樂手實力。
派伯最好的錄音作品集中於 Contemporary 與 Galaxy 兩個廠牌,也是這張精選集曲目收錄的對象。不過,由於派伯的錄音生涯跨越了三十年,作品實在太多了,也讓選曲工作顯得格外困難。如果有機會發行亞特‧派伯名作決定盤第二集的話,筆者倒是希望可以多收錄一些隸屬於 Galaxy 廠牌,派伯於前鋒村的現場演出、與鋼琴手的二重奏,還有 The Hollywood All-Star Sessions 等精彩曲目。在這個夢想實現之前,先來介紹一下這張精選集。
一九五七年一月,小號手戴維斯率領的樂團赴加州演出,把自己的節奏班底借給了 Contemporary 廠牌的老闆 Lester Koenig 。在 Koenig 的撮合下,催生了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這張專輯,也是派伯的代表作之一。戴維斯的班底(鋼琴手 Red Garland 、低音貝斯手 Paul Chambers 和鼓手 Philly Joe Jones )是當時最好的節奏組合,錄音水準也屬上乘,讓這首帶著拉丁風味「 Tin Tin Deo 」的曲子的節奏部分聽起來格外生動,配上派伯搖曳生姿的薩克斯風,不愧是派伯的代表作。「 Move 」收錄於 Art Pepper + Eleven ,是派伯與西海岸十一位樂手的明星組合,派伯在這首曲子搖擺得十分帶勁( swing hard ),勇猛得讓我懷疑他是不是把 alto 當成 tenor 來吹?
一九七五年以後,派伯已經漸漸跳脫傳統咆勃樂的影子,合作班底也換人了。「 Mambo Koyama 」是另一首饒富拉丁風味的曲子,在優美的薩克斯風旋律中,帶出了 Kenneth Nash 的康加鼓的精彩演出。鋼琴手 Stanley Cowell 也是派伯此一時期的核心人物,激發了派伯豐沛的即興靈感。最後,「 Over the Rainbow 」一向是派伯的招牌曲,當樂迷聽到薩克斯風深情款款的旋律時,一切應是盡在不言中吧?這,就是派伯留給世人最真實、最美麗,需要用「心」與「情」去體會的音樂。

留言

  1. 小威老師
    你好

    我是傅子綺
    前一陣子有打電話給你
    請你參加塔羅JAZZ CD記者會
    幫我加持

    你記得嗎


    現在要厚臉皮
    來這裡做個廣告
    我有一張塔羅JAZZ MUSIC
    http://blog.roodo.com/theressa_fu/archives/cat_72520.html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4279

    本週六日 在環亞的fnac下午1500--1630
    舉辦簽算會

    買本塔羅jazz幸運點唱機 就可免費得到塔羅占卜一次
    歡迎捧場
    並體會傅子綺與一般塔羅師不同的不同的溝通方式

    回覆刪除
  2. 威師:我建議您可將 MP 的連結移除,昨日看到吳姓版主蠻橫刪除文章與帳號的行徑,根本就是白色恐怖,雖說那版是某些人捐獻的,可是我相信您是學傳播的,作為一個已經公開而且有一定流量一定影響力的論壇媒體,如果不能讓一般人暢所欲言,那我實在不知道那個版子的作用是甚麼?

    回覆刪除
  3. 台灣有發行這兩張嗎
    "One Down, One Up: Live at the Half Note"
    Thelonious Monk Quartet with Coltrane, "At Carnegie Hall."

    http://news.yahoo.com/s/nm/20051027/music_nm/coltrane_dc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