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由心生:談瑞士廠牌 Hat Hut 中的 hatOLOGY 系列精彩作品


來有趣,就台灣的聽眾分佈來說,如果唱片行有賣前衛爵士樂的 CD ,通常部分會被放在屬於年輕族群的搖滾區(或是被細分出來的前衛搖滾區),說明了大部分的爵士樂迷似乎對前衛爵士敬謝不敏。前衛爵士是什麼?它真的如大家所說,那麼的抽象難懂嗎?就音樂性而言,前衛爵士究竟有沒有條理或脈絡可循?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引用法國作家修伯理(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在「小王子」一書中,曾經說過的真實故事。

修伯理年幼時,曾經讀過一本名為『自然實錄』的書,他看到書中有一張畫,是一條大蟒蛇吞吃動物的樣子。書上寫著:「大蟒蛇將獵物整個吞下去,不咀嚼。這一來牠們都不能動,要六個月才能消化,便足睡了六個月。」
修伯理被書中描繪的意象震懾住了。他默想著森林中發生的殘酷紀實,一邊完成了生平第一張畫,試圖捕捉「蛇吞象」的畫面。完成之後,修伯理把作品拿給大人看,問他們看到這張畫,會不會覺得恐怖,有沒有被嚇到?
然而,出乎修伯理意料之外,大人們一派輕鬆,瞅了一下這張圖畫,淡淡地說:『嚇著?怎麼會有人被帽子嚇著呢?』
修伯理自忖,他明明畫的是大蟒蛇吞下大象的情景,無奈大人們好像看不懂。不死心的他又畫了一張,這次他刻意畫了大蟒蛇肚子裡的東西,希望大人能夠更清楚他所描繪的意思。
這回大人的反應,並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對修伯理的執著覺得不解,轉而勸他擱下這些無聊的玩意兒,專心讀書,作一些大人世界中所認為有用的事情。如果修伯理生在台灣的話,大概就會被鼓勵去念醫科吧?就這樣,修伯理的繪畫生涯至此中斷,他心灰意冷的在「小王子」一書說:「大人自己從不瞭解什麼,小孩子得經常向他們解釋,永遠解釋個沒完,真累人。」

修伯理講的這個故事,其實是一段精彩的藝術教育的引言。台灣早已邁入資訊社會,各種影像,聲音與文字,透過大眾媒體,充斥於我們生活的周圍。在這個強調商品消費的社會中,快速的吸收消化資訊變成一種強迫性學習,大部分的人都已習於觀察事物的表面,而非好整以暇地,讓自己有更多時間,深入挖掘事物背後的意涵。
我們的感知系統負責感受事物的表象,而我們的腦袋則負責思考,如何將那些對事物的感受,轉化為一套可以理解的符號,進而透視表層之下的深層意涵?我們思考著:見山真的是山,見水真的是水嗎?如果是聽音樂的話,我們又如何聽出「弦外之音」?其實,就像修伯理的童年畫作一樣,「象」由心生,正因為人類有多元化的思維,才能提供更有趣的詮釋啊!

「小王子」作者修伯理提到的蛇吞象以及被誤認為帽子的故事,正是以出品前衛即興音樂聞名的瑞士廠牌 Hat Hut 名稱及其 logo 的由來。一九七五年,瑞士爵士樂迷,同時也是企業老闆的 Werner X. Uehlinger 因為喜愛美國樂手 Joe McPhee (小號,次中音與中音薩克斯風)的作品,常向 Joe McPhee 郵購 LP's ,興起為他喜愛的樂手創設廠牌的構想。為求節省製作經費, Hat Hut 唱片公司創設初期的四張專輯都是 Joe McPhee 現場錄音(以 Joe McPhee 的 Black Magic Man 為編號之首),後來才開始邀請樂手進錄音室錄音,當時在歐洲發展的爵士樂手 Steve Lacy 也曾加入 Hat Hut ,錄製了不少經典專輯如 Clinkers ,目前已經重發。

出於對爵士樂的熱愛而成立廠牌, Werner X. Uehlinger 並不是第一人。 Verve 的創始人 Norman Granz 還是 UCLA 學生時,在洛杉磯的酒館看了不少精彩的表演,興起了他自創廠牌的構想,從而締造了輝煌的 Verve 王國。然而,「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願意出資發行冷門的前衛爵士音樂, Werner X. Uehlinger 還真是一個異數。他年少時住在瑞士與德國邊界,適逢二次戰後美軍進駐德國,帶來了美軍電台廣播,成天播送著包括爵士樂在內的美國流行音樂, Werner X. Uehlinger 耳濡目染,與爵士樂結下不解之緣。第一張個人蒐藏是薩克斯風手 Charlie Parker 在 Dial 廠牌的十吋盤。
Hat Hut 創設至今已經三十週年,發行了三百多張專輯。而 Joe McPhee 後來也開始擔任 Hat Hut 的音樂總監,為更多優秀但未獲重視的樂手製作專輯。許多年輕有為的爵士樂手,如鋼琴手 Myra Melford 或 Matthew Shipp ,更因此重新獲得美國樂壇的矚目,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發行專輯。然而,最尊重樂手創作的,仍非 Hat Hut 莫屬。由於聽眾市場並不大, Hat Hut 每一張專輯均以限量(目前約為三千至五千張)發行,平均每年發行二十幾張新專輯。而部分口碑甚佳的經典專輯,也已經有重新包裝的再發行。 Hat Hut 廠牌的特色包括:

• 環保的薄紙殼包裝
• 以攝影作品為主,具品味的封面設計(需注意重發的專輯已經改頭換面,封面與首發盤已經不同)
• 自由、多元、開放的音樂製作態度

公元兩千年,瑞士銀行集團 UBS 結束了對於 Hat Hut 長達十五年的贊助( Hat Hut 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曾經被銀行贊助過的前衛音樂唱片公司)。幸運的是, Hat Hut 旗下部分樂手仍有贊助來源,支持著他們不向商業力量妥協的創作,而為了順應財源縮減的問題, Hat Hut 也從兩年前展開特價系列,以中價( mid-price )販售部分專輯,在台灣,最便宜可以新台幣 290 元(一般價格是單張西低 550 元,通常是新錄音)買到 Hat Hut 西低。就價格而言,算是相當實惠。 Hat Hut 旗下可約略分為四大音樂系列:
HatNOW (台灣有引進)
現代音樂作品與新音樂( Contemporary Composition and New Music ),紅白薄紙殼包裝為主。
hatART
以珍貴錄音或重發 CD 為主。
hatOLOGY (台灣有引進)
爵士與即興音樂為主,也有跨界演出者之作品,黃灰紙盒系列,品項的數目為四大系列之冠,也是本文介紹的焦點。
hatNoir
Innovation Musical and Spoken Word Projects

編號 801-803 ,以開發大膽創新的「聲音」為主。

雖然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Werner X. Uehlinger 在經營 Hat Hut 時卻絲毫沒有商業包袱,反而充滿了樂迷的理想性。他在接受爵士樂雜誌訪問時曾經說過:
「我自知 Hat Hut 絕對無法與大型唱片公司競爭,所以我也不會把心放在主流聽眾,迎合他們的口味。相反地,我希望透過音樂品味區隔,全心投入即興甚至前衛音樂的製作,吸引全球的死忠樂迷。」

「與其說 Hat Hut 是一個前衛廠牌,不如說它發行的音樂,世人需要三十至四十年的時間才能理解,體會並喜歡。」
筆者相當認同 Werner X. Uehlinger 這番話。畢竟所有音樂的發展,幾乎是追索前人的足跡,一步一腳印演化而來的。放眼當今標榜前衛的歐陸爵士音樂家,再如何之抽象,樂迷還是可以聽出五○年代的 Thelonious Monk 或是六○年代的 Ornette Coleman 對他們的影響。筆者並不認為「現在」的 A 樂手會比「以前」的 B 樂手更好,更進步。對於音樂,筆者抱持著一種演變的觀點, A 樂手的作品或許是從 B 樂手的作品演化而來的,但現在的音樂創作條件,讓 A 樂手可以創造出獨特且令人喜愛的聲音,所以 A 與 B 樂手各自彰顯其特色。

從這個觀點出發,前衛音樂也不是從真空裡迸出來的。也許 Thelonious Monk, Ornette Coleman, John Coltrane… 等樂手的作品在當時被人誤解,甚至被嘲諷「不知如何演奏音樂」,但時過境遷,這些樂手早已取得不朽的地位,而 HatOLOGY 的專輯則說明了他們對於七零年代以降前衛爵士樂的影響。

所以,筆者也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特定結構或形體,前衛爵士樂也不例外,問題在於聽眾如何避免從表面去否定事物的現象,如何去掌握音樂的「核心」,從中獲取聆聽的樂趣,而不是還沒有聽過時,就先拒於千里之外。當我們聽到薩克斯風手吹出刻意擠壓過,甚至扭曲成一團幾近哭喊的聲音(如 Albert Ayler ),或是鋼琴手從頭到尾都以團塊狀的快速音堆疊成一片片的音符之海時(如 Cecil Taylor ),就像欣賞抽象畫一樣,我們要如何從習於「寫實」(習慣於和弦進行)的思維中,後退一步,轉而欣賞那大筆揮灑的意象之美?

時至今日,許多原本用來定義的爵士樂的元素,如藍調曲式或是搖擺的節奏感,已經越來越不適用於現在(特別是非美國)的爵士樂創作環境。全世界正朝向一個多元融合,消除文化界線的趨勢發展,樂手也好,樂迷也好,不停地向前探索音樂的可能性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也應以樂觀其成的心態面對之。這就是為何有人開始以即興音樂( improvised music )來取代對於爵士樂的稱呼,而 Hat Hut 廠牌所收錄的音樂,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想一窺 Hat Hut 廠牌堂奧的爵士樂友,筆者建議可以先從 HatOLOGY 系列中的音樂節現場錄音,或是向樂手致敬的專輯入手。因為許多音樂節的現場錄音,囿於主辦單位經費因素,常無法請到一個完整的樂團來演出,而臨時搭配起來的陣容,通常都會跳過需要多點時間練習的原創曲( originals ),轉而選擇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 standards )。如此一來,反而變成入門樂迷之福。為什麼呢?因為聆聽前衛樂手如何詮釋標準曲目,並且比較這種手法,與傳統的爵士樂差異在哪裡?感受有何不同,正是認識前衛音樂的第一步。以下,筆者推薦並介紹十張 HatOLOGY 的專輯,以供對前衛爵士樂有好奇心的樂迷參考。

• Marc Copland Trio/ Haunted Hearts and Other Ballads
推薦曲目:第六軌 -- My Favorite Things
筆者在今年一月份的「音響論壇」爵士樂的故事專欄中,曾經將鋼琴家 Marc Copland 與低音貝斯手 Gary Peacock 兩人合奏的 What It Says 選為二○○四年十大爵士樂專輯之一。 Marc Copland 在 Hat Hut 的作品,並沒有這個廠牌的前衛味道,聽來十分恬靜,充滿詩意。原本吹薩克斯風的 Marc Copland ,中年以後才開始彈琴,無論是 Marc Copland and .... ,與薩克斯風手 David Liebman 合作的 Bookend... ,還是 Haunted Heart & Other Ballads ,都可聽出他堆疊充滿靈性聲響的用心。
單是看到曲目中收錄了「 My Favorite Things 」、「 Crescent 」、「 Greensleeves 」等作品,不難猜想到 Haunted Heart & Other Ballads 是 Marc Copland 向 John Coltrane 致敬的專輯。說來有趣, Marc Copland 彈琴時使用的 voicing (和聲配置)手法,卻相當有 Bill Evans 的味道。那種夜晚狀似平靜,卻又隱隱然帶著騷動不安的氣息,與專輯名稱「惑之心」( Haunted Hearts )頗為契合。即使只是微調, Marc Copland 在頭、中、尾仍以不同的手法來詮釋「 My Favorite Things 」,版本雖然都很短,聽來卻相當有意思。



• David Liebman-Marc Copland Duo/ Bookends 推薦曲目: 第一軌 --Bookends I
第四軌 -- Lester Leaps In (David Liebman 獨奏 )
以重發爵士樂夢幻逸盤全集而聞名的美國馬賽克唱片公司( Mosaic Records ),去年重發了以薩克斯風手 David Liebman 及鋼琴手 Richie Beirach 合作的幾張專輯,是去年重發盤中的傑作之一。這兩位樂手在七○年代時,曾組過名為 Lookout Farm 的樂團,錄製了不少佳作。聽慣原音爵士樂的人或許會對受嚴謹古典訓練的 Richie Beirach 彈 Fender Rhodes (電子琴)相當感冒,不過筆者聽來卻覺得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 Richie Beirach 的名作「 Elm 」,怎麼聽都覺得十分過癮。
在 Bookends 這張專輯中, David Liebman 合作的鋼琴手換成了 Marc Copland ,舒暢的旋律、緊密的默契,少了一份原本應有的激情( David Liebman 曾受到 John Coltrane 的影響很深),多了一份靜謐悠遠。
而以次中音薩克斯風獨奏的「 Lester Leaps In 」一曲中, David Liebman 自然地吹出這項樂器獨特的搖擺韻味,肥厚、甘甜,令人回味再三。

• Matthew Shipp/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
推薦曲目:第一軌 --Autumn Leaves 這一組演出陣容,除了領軍的鋼琴手 Matthew Shipp 之外,還有低音貝斯手 Williams Parker 與菲律賓裔的美國鼓手 Susie Ibarra ,他們原為活躍於曼哈頓下城的薩克斯風手 David S. Ware 的節奏班底,這幾年來各自分飛,紛紛以個人名義發行專輯,成績斐然。音樂鬼才 Matthew Shipp 目前為前衛爵士廠牌 Thirsty Ear 的音樂總監,創作頗豐。而 Hat Hut 發行的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 ,證明了 Matthew Shipp 可以成功地在傳統與前衛之間取得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他一方面彈出了「秋葉」原來的旋律主調,但接下來卻以變奏徹底的解構這首哀愁的法國香頌。北宋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在「聲聲慢」這闕詞中描寫的孤家寡人的落寞與悲愴:「淒淒慘慘戚戚 …… 怎一個愁字了得」, Matthew Shipp 不但以音樂揣摩地出神入化,還添加幾分怒氣,配上 William Parker 以貝斯拉弦的高音來堆砌那種悲憤狂亂的氣氛,誰說愛情很浪漫呢?喜歡 Matthew Shipp 這種破壞型鋼琴手的樂迷,也不應錯過他在 Thirsty Ear 廠牌發行的 Pastoral Composure 。

• Matthew Shipp Duo with Mat Maneri/ Gravitational System
推薦曲目: 第二軌 --Greensleeves
第十軌 --Naima
這是另一張值得推薦的 Matthew Shipp 專輯。與上張專輯不同之處在於這是 Matthew Shipp 與小提琴手 Mat Maneri 二重奏的作品。 Mat Maneri 是前衛爵士傳奇人物 Joe Maneri (黑管,薩克斯風)的兒子,曾與 Matthew Shipp 組成三重奏,在 Hat Hut 也有作品發行。在這張專輯 Gravitational System 中, Mat Maneri 的小提琴拉得頗有粗獷的民謠風(所以詮釋英國民謠「綠袖子」特別對味),配上 Matthew Shipp 張牙舞爪的琴技,屬於那種樂迷絕對不會忘記的版本。「 Naima 」是 John Coltrane 獻給愛妻之作,曲子原本有著 John Coltrane 作品中罕見的溫柔味,不過這兩位鬼才再一次發揮後現代主義的精神,不但讓曲子脫去了浪漫氛圍,還另外製造了鬼魎游移漂浮的詭異感。不過他們兩人畢竟功力深厚,解構後的版本並無任何輕佻,反而是憂傷與深沈的。

• Archie Shepp/ I Know about the Life
推薦曲目:第三軌 --Giant Steps
西方樂評人常評論 Archie Shepp 的作品(特別是他在日本廠牌 Venus 的「芭樂歌」專輯)今不如昔,甚至早已出賣良心,向主流音樂臣服。個人倒不作如是想。像 Archie Shepp 這樣的黑人樂手,經歷了六○年代民權運動的洗禮後,對於自己的生命歷程已有嚴肅的回顧,如果四十年如一日,每天都以憤怒的吹奏能量來轟炸樂迷,甚至純粹為表達「賭爛」的情緒而前衛而缺乏深層省思,長久以往, Archie Shepp 一定會像超速的車子衝向大海滅頂。
因此, Archie Shepp 從狂亂歸於平靜,甚至回歸福音教會中的靈性風格,實在是明智之舉。 I Know about the Life 原本是加拿大廠牌 Sackville 旗下的現場錄音系列, Hat Hut 則予以重發。在這場多倫多的演奏會中,由於鋼琴手是以悅耳流暢著名的 Kenny Werner ,對於 Archie Shepp 稍顯前衛的風格,有很好的平衡效果。

• Sun Ra Arkestra/ Sunris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推薦曲目: 第一軌 --Light From A Hidden Sun
第十三軌 --Take the A Train
看到「 Light From A Hidden Sun 」這樣的曲名時,或許樂迷還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如果你聽過 Sun Ra 以那明星氣質與恢弘大度演奏著完全震懾人心的音符時,馬上就明白什麼叫做「浮雲蔽日,草木無光」了!太陽或許被雲朵遮住了光芒,但那投射出來的餘光,仍然充滿著騷動不安的巨大能量,這正是一生都懷才不遇的 Sun Ra 想要表達的感覺。
一生為嚴重失眠(與疑似精神官能症)所困擾的 Sun Ra ,其鋼琴演奏與大樂團編曲技巧之卓越,鮮少樂手能出其右。然而, Sun Ra 也是在世時最被低估的爵士音樂家之一。這是因為特立獨行的 Sun Ra ,以戲劇化(超現實)的方式來對抗不公不義的美國社會體系。他自創宗教與宇宙觀,宣稱自己來自外太空,將來也會再次回到太空(這也影響了他用早期的電子琴 Moog 演奏了許多具有迷幻味道的爵士樂)。將古埃及太陽教融入信仰的 Sun Ra 認為,音樂表演就是宣道活動,反之亦然。一直到今天, Sun Ra 的樂迷就像是秘密宗教的信徒一樣,雖然小眾但相當死忠,筆者就曾經在美國的唱片行看到研究 Sun Ra 作品的「同人誌」,而每年在歐洲都有大批樂迷群集,舉辦「 Sun Ra 研習夏令營」,鑽研主題之深,涵蓋面之廣,令人咋舌。不過,筆者個人最偏好的,仍是 Sun Ra 那獨一無二的鋼琴獨奏,有興趣的樂迷請務必找幾張他的獨奏專輯來細細品味,因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地球不可能再有第二個 Sun Ra 了!

• Lee Konitz-Martial Solal/ Star Eyes, Hamburg 1983 (518)
推薦曲目:第五軌 --Subconcious-Lee
由於師承知名的現代作曲家 Lennie Tristano , Lee Konitz 所發展出來的薩克斯風吹奏風格,並沒有直接受到 Charlie Parker 影響,在現代爵士樂中,實屬少見。筆者以前對於 Lee Konitz 略顯冷調而又使用特殊音程的吹法並不感興趣,而對於那種現代音樂慣有的拗口,甚或不和諧音的使用,更是聽得一頭霧水。
這幾年來,或許是前衛爵士音樂聽得比以前更多(一般認為, Lennie Tristano 與其學生如 Warne Marsh 均可算是開自由爵士樂之開河),對於 Lee Konitz 的接受度也就提高了。擔心踩到地雷的讀者請放一百個心,由 Lee Konitz 與法國鋼琴家 Martial Solal 聯手演出的 Star Eyes, Hamburg 1983 ,並非是一張前衛的專輯。作為見證法國爵士樂半世紀的鋼琴老將, Martial Solal 早期融合了 Art Tatum 的技巧與 Erroll Garner 的華麗,他的和聲配置頗具巧思,音樂的意境豐富。流暢的鋼琴與優雅的薩克斯風彼此互相對話,兩位老手高來高去,互相釋放創意,讓 Lee Konitz 的名作「 Subconcious-Lee 」也顯更鮮活了!

• Wallin & Johansson/ Proklamation I , Farewell to Sweden (563)
推薦曲目: Disc II 第一軌 -- Farewell to Sweden
即使是相當狂熱的爵士樂迷,對於這位雙腳不良於行的瑞典鋼琴家 Per Henrik Wallin 的作品也可能十分陌生。其實, Proklamation I , Farewell to Sweden 的內頁解說就已經以爵士百科 New Grove Dictionary 為例,說明了這位鋼琴家如何備受冷落。撰寫解說的 Peter Niklas Wilson 說,如果藍調歌手 T-Bone Walker 都可以被列入爵士百科中,那有何理由不列 Per Henrik Wallin 的大名呢?
Wilson 如此忿忿不平是很有道理的。由於殘障關係, Per Henrik Wallin 很難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知名度當然也就相對地低。然而,喜歡 Thelonious Monk 的樂友,應好好的聆聽這張專輯,因為它是 Monk 風格在歐洲被發揚光大的代表作之一。厚重的鋼琴和聲中,帶出了相當搖擺的節奏組合(鼓與低音貝斯)。雖說有著明確 Monk 式聲響的堆疊,但鋼琴家 Per Henrik Wallin 右手流暢的琶音,古怪狂放中自有其細緻之美,每一個細節都聽得出趣味,是一張十分耐聽的專輯。

• Myra Melford-Han Bennik / Eleven Ghosts (507)
Track 11: The Maple Leaf Rag
筆者曾在四年前西雅圖的的 Earshot Jazz Festival 聽過女鋼琴手 Myra Melford 的演出。當時對於這位嬌小的女鋼琴手帶勁( Groovy )的鋼琴演奏印象深刻;只見她手指來回瘋狂快速的「揉」鋼琴,精準且巧妙無比,令人大呼過癮。
說來有趣, Melford 雖然是芝加哥出身的白人,但或許是在西雅圖學風開明的 Evergreen College (這個學校是女子另類搖滾的大本營)求學之故,鼓勵她走上音樂之路的 Don Pullen 或是 Henry Threadgill 都是黑人,而 Melford 彈起藍調絲毫不含糊,黑味十足。如今已自成一格的 Melford ,作曲、領團皆拿手,好學不倦的她,更曾前往印度,拜加爾各達的 Sohanlal Sharma 為師,學習小風琴( harmonium )的印度式彈奏與聖樂吟唱,製成專輯 The Tent ,深受好評。
Eleven Ghosts 是 Melford 與鼓手 Han Bennink 聯合演出的二重奏專輯,整體聽來,演出氣氛充滿活力。雖然「 Maple Leaf Rag 」是一首老掉牙的「菜市仔歌」(幾天前還在台北市的忠孝復興捷運站上聽到這首曲子),不過兩人將曲子詮釋得相當活潑,很有個性。請特別注意 ending 的部分, Myra Melford 稍微露了一手快彈特技,配上 Han Bennik 銳氣十足的鼓聲,是舊曲新編的成功例子。
醉心於鋼琴三重奏作品的爵士樂迷,也請務必找 Alive in the House of Saints 來聽聽看。它是 Myra Melford 在德國的現場錄音,許多音樂的段落都很有創意,樂手之間的搭配更是天衣無縫,這也是九○年代最有代表性的鋼琴三重奏專輯之一。

• Horace Tapscott/ The Dark Tree 1 & 2
推薦曲目: Disc II, 第四軌: A Dress for Renee
Horace Tapscott 的專輯在台灣十分之難買。
幾年前筆者上網郵購他在 Nimbus (似乎是為了發行 Horace Tapscott 的專輯才設立的)廠牌的個人專輯,曾與 Nimbus 的老闆 Tom Albach 幾番電子郵件往返,客氣的 Albach 為了答謝我的大筆採購,還免費贈送了幾張 Nimbus 的其他專輯,讓我深刻感受了音樂同好的人情味。
說起 The Dark Tree 這套雙 CD ,不但是這位偉大的鋼琴家(同時也是領團人,作曲家,編曲者)在 Hat Hut 唯二的作品,也可能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傑作。這是因為在 The Dark Tree 專輯中,為 Horace Tapscott 跨刀的樂手陣容十分堅強,無論是黑管好手 John Carter 、低音貝斯手 Cecil McBee 或是實力堅強的前衛爵士鼓手 Andrew Cyrille ,個個都有強悍且精彩的表現。
雖然 Horace Tapscott 是如此了不起的一位樂手,惟終其一生,他從不為五斗米折腰,謝絕了大部分必須長途旅行的演出機會,選擇在洛杉磯黑人社區定居,並致力於黑人社區的音樂教育,假日時則率領大樂團在社區附近的教堂或公園免費演出,以音樂服務著人群。
Horace Tapscott 的執著,注定他一生沒沒無名。「 A Dress for Renee 」可說是一名音樂家真性情流露之作,透過流暢優美的鋼琴獨奏, Horace Tapscott 展現了他溫柔的一面,與另一首名曲「 Music for Barbara 」(獻給他高中時的一段不了情女主角 Barbara )都是情感洋溢之作。

留言

  1. 好文!
    威師果然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乎焉在後!

    回覆刪除
  2. 好文!(x2)
    堪稱典論詩文中的經典!

    回覆刪除
  3. 小威姐姐:

    大陆的爵士迷们把你那本爵士春秋看做是爵士红皮书和圣经,人手一本.连我这样的伪爵士迷都先后买了2本,还要为可怜的买不到该书的孩子买第3本.

    可惜的是那本书是前传,到了60年代就结束了.对于更喜欢当代爵士,欧洲爵士比如ECM的孩子们来说,一直就期待着小威姐姐的"爵士后传"出现.记得我曾写有蒙克的随笔推爵士乐出火车.多么希望小威姐姐再次接着推我们出火车啊.

    久已期待这篇文字,刚买了sunra的钢琴独奏,那种听太阳神弹钢琴的幻觉太好了.听着这张唱片看小威姐姐的这篇Hat Hut ,那真是一种刺激之上的刺激.

    只是,强烈建议小威姐姐,你的这篇文章只是写了个开头,请再发力,续写第2第3篇,我是要靠着你的文字来买碟的啊.哈哈.

    在北京见过这个公司的唱片多次,还没有买,这次要出手了.

    ps:在听阿布熏的萨独,青春是有多少死亡的预兆组成的啊,死亡是最快的舞蹈,还好我们有爵士的身体.被你的随笔的雨击打冲洗着.

    回覆刪除
  4. 上週五在新天新地買進David Liebman-Marc Copland Duo/ Bookends
    的確跟一般印象中的「帽牌藝術」很不一樣。
    如威師所言:「舒暢的旋律、緊密的默契,少了一份原本應有的激情,多了一份靜謐悠遠。」

    倒是雙CD要價800台票,價格也跟一般印象中的「帽牌藝術」很不一樣就是了......
    http://www.hathut.com/home.html?content=copland-content.html

    回覆刪除
  5. 滴爾IBIZA,
    hat hut的CD分高價,中價兩種,很不巧這幾年發的新片似乎都是高價,每次買完一堆Hat Hut之後,至少有兩個月不敢再去XXXX唱片行。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