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心靈饗宴:側寫二○○五東京爵士音樂節


二○○五東京爵士音樂節宣傳單(感謝環球唱片傅先生提供)


製作成黑膠唱片形狀的東京爵士音樂節手冊(右下為票卷)

對於工作忙碌但又喜歡爵士樂的朋友而言,除了每年八月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舉行的夏日爵士音樂節、十月於台中舉行的爵士音樂節之外,距離台灣約三小時飛行時間的東京爵士音樂節,於八月下旬舉辦,參與的樂手陣容不但堅強,音響設備更是一流,也非常值得樂迷考慮。

由日本公共電視NHK集團主辦的東京爵士音樂節最大的優點,在於所有的演出集中於週六、日兩天,對於忙碌的樂迷而言不啻於一大福音。再者,東京爵士音樂節每天的演出分為日場與夜場,日場約有五組人馬演出,夜場約有三組人馬。若以每組人馬平均演出一小時來計算,兩天下來,全程參與的樂迷至少可以觀賞十五個小時的演出,只要你的體力負荷得了,去東京參與爵士音樂節,絕對比去新宿、涉谷血拼還要超值!

二○○五年東京爵士音樂節的靈魂人物是大名鼎鼎的鋼琴家Herbie Hancock,他不但擔任音樂節的總監,負責邀請樂手並安排演出場次,更是夜場聚光燈的主秀焦點。雖然年年都向東京爵士音樂節報到,Herbie Hancock及其率領的人馬,在演奏型態與風格方面,卻是千變萬化,從來沒有重複過。

Herbie Hancock/Headhunters


今年Herbie Hancock的演出打著「Headhunters 05’」的名號,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風格多元的Hancock,即將在音樂節中大玩融合樂(fusion)。為什麼呢?Headhunters是Herbie Hancock融合節奏藍調(R & B)、搖滾樂與爵士樂的扛鼎之作。就在一九七三年,演奏生涯遇到瓶頸的Herbie Hancock皈依佛教,秉持「在世就是要讓眾人喜樂」的生活哲學,在爵士樂中放進大量的黑人流行音樂元素(如James Brown、Curtis Mayfield等人的作品),發行了Headhunters。這張專輯不但佳評如潮,更啟發了年輕一輩的音樂創作,對於日後的靈魂、嘻哈、放克等樂風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東京爵士音樂節的場地位於東京台場Big Sight東翼一廳。夏天熱得像大火爐的東京,前兩年的音樂節場地都是在戶外,去年據說熱到攝氏四十二度,一整天的表演聽下來,不但烈日當頭、揮汗如雨,對樂迷的體力更是一大考驗。此次於有空調的室內舉行,怕熱又怕曬的樂迷終於可以鬆口氣了!東京台場區的Big Sight是一個倒三角形的巨型建築,交通相當方便,為各項大型活動舉行的最佳場地。對於外來的旅客而言,最簡單的走法,就是在國營鐵路JR所經營的山手線新橋站換台場的觀光小火車百合鷗號,坐到「國際展示場正門」即可到Big Sight。

Day 1
循著Big Sight室內的「Tokyo Jazz」指示牌,趕到演出現場時,我已經錯過了第一天日場的開場演出,而正在舞台上演出的第一場主角,是致力於結合日本傳統音樂與爵士樂的三味線樂手上妻宏光,另有兩位穿著傳統服飾的樂手分坐側邊,彈奏的樂器也是三味線。只見上妻宏光把三味線當成電吉他猛刷,演奏的正是Miles Davis的名作「Milestone」,聽起來頗為新鮮。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綁著馬尾的和太鼓(taiko)手響道宴,精力充沛地揮著鼓槌,那轟隆的低音從巨型喇叭流洩而出,聲響結實且力道十足。綜觀上妻宏光率領的樂團演出特色,是將傳統的日本音樂元素融入黑人音樂(節奏藍調與爵士樂)。然而,筆者也發現,或許受限於日本傳統曲調,總覺得上妻宏光的樂團的即興功力與音樂的想像並沒有充分發揮,有時後聽起來反而比較像「男子十二樂坊」(事實上,中國的「女子十二樂坊」確實曾在東京爵士音樂節演出!)。


十分年輕的三味線好手上妻宏光

接下來是由鍵盤手野崎良太所率領的「Jazztronik」樂團的演出。顧名思義,「Jazztronik」結合了電子音樂與爵士樂,所以演出的曲目,自然也是一種融合樂的風格。「Jazztronik」的演出特別來賓是擅長演唱拉丁歌曲的女歌手Sandii,節奏組合的陣仗不小,除了原有的爵士套鼓之外,還加上了康加鼓等節奏樂器。薩克斯風兼長笛手姬野朋久在這一場演出表現不俗,即興樂句言之有物,令人想起另一位長笛好手Herbie Mann。

這一天日場真正令人興奮的樂團演出,是從擅長非洲音樂的樂團「Material」開始的。當筆者看到演出陣容有鼓手Hamid Drake時,不禁興奮大叫。尤記得筆者於今年一月的「音響論壇」中評介二○○四年爵士樂十大專輯時,就曾經在芝加哥的薩克斯風老將Fred Anderson與 Hamid Drake合作的Back Together Again 中提到這名技巧高超的鼓手,並期望有朝一日可以親臨他的現場演出,領教一下「打鼓就像在唱歌」的Hamid Drake現場功夫到底有多厲害?沒想到這個願望很快的就實現了,怎不令人欣喜若狂呢?


Material演出現場,受限於距離與燈光,只拍到鍵盤手Abegas Shiota與percussion player Aiyb Dieng。

由於「Material」演奏的是以節奏為重的非洲音樂,所以除了鼓手Hamid Drake之外,還有另一名演奏各式節奏樂器(陶壺、葫蘆)的Aiyb Dieng。至於在前線負責主奏的,除了特別來賓小號手Nils Petter Molvaer之外,最搶眼的,自然是演奏非洲二十一弦豎琴(kora)的Foday Musa Suso。只見他出場時,雙手前兩指靈活地撥動如同西方豎琴般繁複的琴弦,後三指則穩穩地鉤住琴把(琴上的兩根角狀支柱),那豁達自在的歌聲,配上悠揚的kora音樂,譜成一篇如詩如畫,動人的非洲故事。而我也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仔細觀察了一下Hamid Drake的表現,只見穿著非洲黃袍的他,自信滿滿地手執鼓槌,隨著Foday Musa Suso吟唱的詩歌,以細密的鼓點製造音樂的高低起伏,時而與拍著陶壺的Aiyb Dieng互相對話,十分動聽。「Material」是一個讓傳統非洲歌謠賦予新意的樂團,非常值得推薦給喜好世界音樂的朋友。


Foday Musa Suso and his kora (left)


Kora

「Material」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非洲音樂之旅,此時第一天日場的節目也進入了高潮:巴西歌手Ivan Lins及其樂團的演出。Ivan Lins是頗富盛名的巴西作曲家,也是極為優秀的鍵盤手,近幾年來重要的作品集中於巴西EMI唱片發行。Ivan Lins所作的曲子不但是爵士歌手與樂手重新詮釋的經典,難能可貴的是,其中部分經典曲更帶著政治革新的意識,足見這一位音樂家對於巴西社會的關懷。在這一場演出中,出盡鋒頭的伴奏樂手自然是長得帥,技巧又高超的吉他手Leonardo Amuedo,漂亮的即興樂句中,帶著巴西samba樂的激昂與銳利,而另一位鍵盤手Macro Brito也非等閒之輩,幾段電風琴的演出不但帶勁且黑味十足,撩撥現場觀眾的亢奮情緒。至於最佳男主角Ivan Lins,則是一刻也不曾閒,只見他一會兒彈著電子琴,一會兒大玩模仿長號即興的口技,最後甚至唱起饒舌歌曲來了,雖然不懂葡萄牙文,但是從他手作開槍手勢「碰!碰!」幾聲,不難猜想得到,Ivan Lins正控訴著前陣子發生的事件:英國警察出於反恐理由,在倫敦地鐵站不分青紅皂白誤殺巴西同胞的悲劇。這一首憤怒之歌結束時,也是日場終了的時刻。


老帥哥Ivan Lins

簡單地吃完咖哩晚餐後,繼續回到Big Sight東翼一廳。晚場於七點準時開始,大排長龍的聽眾此時也魚貫入場,人數遠超過日場,可見夜場主角Herbie Hancock的號召力!夜場的暖場秀以拉丁音樂為主,由菲律賓裔的女歌手Charito主唱多首膾炙人口的爵士標準曲,Charito唱起歌來迴腸盪氣,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也極為熱烈,此時Ivan Lins也現身了,與Charito合唱了一首曲子,炒熱現場的氣氛。


個性活潑的菲律賓女歌手Charito,歌喉相當好,唯一遺憾是咬字怪怪的,常不知道她在唱什麼-->也許日本人也不在乎吧?

八點多左右,在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器材調整之後(時間的長短似乎與樂手的大牌程度有關),主秀--Herbie Hancock主導的「Headhunters 05’」終於開始。成員有年輕的女鼓手Terri Lyne Carrington、小號手Roy Hargrove、負責節奏的Munyungo Jackson、長得像得道高僧的非洲吉他手Lionel Loueke、貝斯手Marcus Miller(他在第二天日場也有主秀)、以及Headhunters的原始團員,擅長玩插電音樂的吉他手Wah Wah Watson(人如其名,他刷出來的吉他弦,果然是「哇哇」聲響)。

Herbie Hancock接受訪問時指出,Headhunters發行至今已經三十年以上,原始團員幾乎都已經離去,只有電吉他手Wah Wah Watson仍在此次演出名單之列。他的構想,並不是去重現Headhunters原來的音樂,而是順應著新世紀的到來,以不同的成員,嶄新的風格,重現Headhunters當時求新求變的精神。由於Herbie Hancock恰好也在今年與薩克斯風手Wayne Shorter(亦是東京爵士音樂節的常客)、拉丁裔吉他手Carlos Sntana合作,發行了一張新專輯Possiblities,所以演出中也將安排新專輯的曲目。

Herbie Hancock/Possibilities (Victor)

Herbie Hancock的這一場表演,可說是整個東京爵士音樂節的高潮,不但現場的觀眾high到最高點,每個樂手不愧都是練家子,各憑本事,大展身手。自信滿滿的演出,不斷地刺激觀眾的感官,觀眾都大呼過癮!Herbie Hancock的Headhunters演出概念,是以七○年代風靡於都會黑人區的流行音樂--節奏藍調—為主軸,用即興的手法將以延長、演繹,兼用插電樂器的各種聲響效果,特別是蘊染力極強的吉他與電子合成器,加上充滿活力的節奏(只見精力充沛的女鼓手Terri Lyne Carrington從頭敲到尾,一刻也不得閒),製造黑人音樂中特有的律動感(groove),讓音樂聽起來熱鬧十分。

然而,Herbie Hancock從來沒有讓插電的爵士樂矯飾浮誇,或流於空洞化。只見他一會兒調一下電子合成器,弄出趣味盎然的聲響,一會兒轉向巨大的義大利製的Fazioli原音鋼琴,彈出紮實而言之有物的樂句,流暢而優美,讀者若有機會觀賞NHK的轉播,一定要好好地聆賞他在原音鋼琴上彈奏的即興樂句,實在是厲害得不得了!另一位令人激賞的樂手則是小號手Roy Hargrove,雖然筆者並沒有特別欣賞他近年來結合嘻哈音樂的專輯RH Factor,不過親眼見他的小號吹奏,才深刻地理解到,無論是速度、力道、質感,Roy Hargrove現場的表現,已經輕易地幹掉日場所有的小號手了!而他隨著節奏的激昂即興,好比輕舟順著激流渡過萬重山,原本以為前邊兒已經很陡峭,沒想到迴過一個險灣,又來了另一個更險峻的大灣,正當眾人驚呼救命時,這位武功高強的船夫Roy Hargrove,則是處變不驚,穩穩地掌著舵,左彎右拐,只見他身形輕盈,手法熟練,可從來沒有讓音樂失控過,您說,現場的觀眾怎能不瘋狂呢?


Roy Hargrove-->他最新的髮型應是理平頭


聽完這張專輯,恩恩,阿阿,臉上掛滿了小丸子的線條

Day 2
由於注意到第二天的日場開場表演陣容有在Telarc發行專輯的鋼琴手Geoffrey Keezer,及電顫琴手Joe Locke,所以這一天筆者特地提前了一個小時出發到Big Sight,沒想到還是只看到了這一天開場的尾巴。雖然覺得有點遺憾,不過還是很佩服主辦單位NHK電視台嚴格的現場管控以及準時表演的精神。


Geoffrey Keezer/Sublime (Telarc)

開場演出結束之後,緊接著的是今年九月七日於日本環球唱片(Verve廠牌)推出新專輯Outside by the Swing(編號UCCJ-2040)的年輕女鋼琴手山中千尋(Chihiro Yamanaka)三重奏的演出。就像許多日本爵士鋼琴新秀(如上原廣美Hiromi),山中千尋也是在美國拿到音樂學位的,而她剛出道的專輯,則集中於大阪的澤野工房。能夠讓以發行歐洲三重奏為主的澤野老闆欣賞,願意為她發行專輯,此姝實力絕不容小覷。而我的觀察則是,有資格在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日本女鋼琴手,例如秋吉敏子、大西順子、上原廣美、藤井鄉子、以及定居德國的Aki Takese,沒有一個是強調「溫柔甜美」風格的。相反地,這些女性音樂家彈起鋼琴來,不但個個強悍,追求原創性的企圖心,也令人刮目相看。她們不但重視彈奏的勁道,對於創造複雜聲響的用心,也是一絕。果不其然,山中千尋不但演奏了多原創曲,她大量運用左手的即興,不但製造了饒富趣味的暗色聲響,頗具巧思的即興旋律,更說明了她前途未可限量。無怪乎九月的Swing Journal雜誌中,小川隆夫盛讚山中千尋是有個性的鋼琴家,其地位與大西順子並列,殆無疑義。


山中千尋/Outside by the Swing(Verve, Japan)


山中千尋/Madrigal (澤野工房)

接下來是美國小號手Terence Blanchard的演出。這一場的演出特別來賓是前一天十分活躍的非洲吉他手Lionel Loueke,所以演奏會也由他開場。Lionel Loueke相當重視吉他的節奏功能,他最喜歡在空靈的旋律線上,踏著效果器製造極為繁複的節奏效果,顯然Terence Blanchard很欣賞這種玩法,配合著Lionel Loueke吹著民族音樂的曲調。他的企圖是將民族音樂、新世紀音樂與爵士樂互相結合,創造一種全新的風格。不過這一場的演出實在不對筆者的胃口,除了薩克斯風手Brice Winston表現不俗之外,其他樂手發揮有限,所以能記載的也不多。

Terence Blanchard謝幕之後,中場休息沒多久,老牌電顫琴手Gary Burton與一群平均年齡十九歲的樂手組成的五重奏就上陣了!這次來日本之前,就已經有樂友報馬,盛讚Gary Burton今年四月十三日在Concord唱片公司發行的新專輯Next Generation非常好聽,特別是一九八八年生的少年吉他手Julian Lage,有非常搶眼的表現。掐指一算,Julian Lage今年也不過十七歲,還是唸高中的年齡,已經在國際大型的音樂節中,與重量級的樂手同台演出,真是不得了!被All Music Guide譽為吉他天才的Julian Lage,五歲開始彈吉他,八歲與Carlos Santana同台演出,十二歲時在Grammy Award頒獎典禮上演出,如此算來,十七歲來到東京演出,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Gary Burton and his "generations"


Gary Burton年度新碟「Next Generation」(Concord)


Gary Burton and the gifted guitar player Julian Lage (唸朱力安.拉格)

迥異於先前大部分場次插電音樂的表演,這一場演奏會全以原音樂器演出,仔細去體會並感受原音樂器之美是聆賞的關鍵。演奏的曲目則以Next Generation專輯收錄的音樂為主,優美的旋律與漂亮的即興是整場演出的特色。只見Gary Burton靈活地操弄四隻棒槌,帶出主旋律之後,就將即興的工作交給吉他手Julian Lage與留著西瓜皮髮型的鋼琴手Vadim Neselovskyi。這兩位年輕樂手也不負眾望,他們既不滔滔雄辯,也無意長篇大論,但其即興表現卻是拳拳到肉,功夫精確紮實,委實令人驚豔不已。假以時日,這些年輕樂手必能成大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日場的最後一場由電貝斯手Marcus Miller率團演出,這也是筆者在東京音樂節所觀賞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因為這一天晚場的演出與前一日晚場的人馬重疊,特別是主秀明星Herbie Hancock,基於不重複原則,加上體力有限,筆者並沒有買這一日晚場的票。

中場休息時冗長的調音,再一次證明調音時間與大牌程度成正相關!久聞Marcus Miller大名,對於他常戴著紳士帽,扛著電貝斯的帥氣形象並不陌生,不過對於他的作品卻沒有什麼印象。這次Marcus Miller的全才演出,端出了節奏藍調的饗宴,包山包海,大開筆者的眼界!整場演出以帶勁的節奏藍調加上嘻哈再加上插電爵士樂為主,本來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而Marcus Miller不但是彈電貝斯的能手,更能吹低音單簧管與高音薩克斯風,兼玩舞廳DJ擅長的效果器。令全場觀眾瘋狂的是,Marcus Miller還獻唱了幾首曲子,尤其是他非常受歡迎的「Silver Rain」,唱來有模有樣,不輸給任何一位歌手。而薩克斯風手Keith Anderson,與戴著墨鏡,長得很酷的小號手Patches Stewart(筆者早在入境時就已經於成田機場見過)更是搏命演出,將現場氣氛炒到最頂點。Marcus Miller謝幕時,全場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人站起來一邊跳舞,一邊大喊安可。能夠讓壓抑的東京人解放自己,Marcus Miller確實有一套!


帥氣的Marcus Miller演出現場(he drives everyone crazy!!!)

後記
東京爵士音樂節的第一天演出,坐在隔壁的日本太太告訴我:「Jazz is very popular in Japan.」(爵士樂在日本非常流行),一語道中了日本人對於爵士樂的喜愛與重視程度。日本人重金聘請世界一流的樂手演出,對他們百般禮遇,十分敬重,而一年一度的東京爵士音樂盛會,更是由日本電視界的龍頭:NHK公共電視集團舉辦,並有十餘家企業財團贊助(聽說想贊助的單位有一堆,還得輪流排隊)。大眾媒體除了以綜藝節目「娛樂」觀眾,新聞節目「告知」重大訊息之外,還肩負了「文化推廣」與「教育」的重責大任,日本NHK雖被批評有老化傾向,但是卻從來沒有辜負傳播功能中文化交流與推廣之使命。



筆者在台場Big Sight演出現場,親眼目睹了一流的燈光、音響與攝影水準所構成的音樂饗宴。NHK的工作人員精銳盡出,單是攝影機就動用了七部以上,從各種角度捕捉演出者的精彩畫面。多場演出經過剪輯後播出至少四小時以上,全日本觀眾可以低廉成本(支付NHK執照費)收看到精彩的音樂會。於是,爵士樂不再是少數付得起門票者的專利,由NHK挹注經費,大力推廣,蔚為全民運動的優質音樂,不論是古典、爵士還是流行音樂,透過公共電視的努力,「真正」落實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環,而這不就是音樂推廣的終極目標嗎?當一個國家的國民把音樂欣賞視為食衣住行的一部份,音響店、唱片行及演出的pub當然就會跟解決民生問題的餐館一樣,生意源源不絕了!難怪Gary Burton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樂於拜訪日本,正因為日本爵士樂迷的平均素質是全球最高的。姑且不論評斷「素質」的標準是什麼,但日本人推廣音樂的熱情,令人由衷敬佩!

不過,待在東京短短幾天,筆者也觀察到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首先,雖然爵士樂在日本廣受歡迎,但軟體購買的主力似乎過度集中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樂迷,「性別區隔」的現象十分明顯。粗略逛過東京知名的連鎖唱片行Disk Union(大部分集中於新宿)後,筆者發現,無論是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專門店(特別是黑膠唱片行)的客人,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歐吉桑,白天晚上皆是如此,難道日本女性不逛唱片行嗎?還是只逛流行音樂為主的唱片行?令人費解。


陽盛陰衰的Disk Union中古唱片行(位於紀伊國屋隔壁)

另外,筆者雖然十分欣賞日本爵士樂評界彙整音樂資訊的究極精神(例如完整地列出某一廠牌所有的專輯資訊,並盡可能地考據演出細節),但對於唱片市場中不停地炒「藍調之音」(Blue Note)的冷飯,不免覺得有點厭煩。當Swing Journal開始研究Sonny Clark的專輯Cool Struttin’封面的那一雙美腿出自何處時,筆者就覺得如此欣賞爵士樂,已經有走偏門之嫌了!對日本人而言,五、六○年代「藍調之音」的專輯就像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盃一樣,值得畢生追求。筆者無意否定「藍調之音」經典錄音的貢獻與重要性,然而,一誕生就注定為音樂混血兒的爵士樂,百年來與其他音樂的融合腳步從來沒有放慢,而「藍調之音」經典錄音之後的爵士樂,仍有許多精彩的發展與後起之秀,執著的日本主流爵士樂壇與雜誌,是否也應該作更多的前瞻性報導?畢竟,關於音樂的文字並不等同於古董(爵士經典錄音)鑑定百科,時時為爵士樂注入活水,密切關注爵士樂與世界上各類音樂的接軌,才能喚回更多年輕人對於爵士樂的喜愛,不是嗎?


究竟是音樂的表象,還是音樂的內涵重要呢?單是專輯封面這雙美腿,居然也可以掰出一篇文章來~~~

東京爵士音樂節落幕了,兩天密集的演出,對於音樂類型之間的接軌與文化交流,作了最好的示範。這幾年來,台灣部分縣市政府的文化單位對於爵士樂的演出越來越濃厚,爵士樂演出活動也辦得比以前多了。筆者祈願,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官員與音樂活動籌辦者,能夠從一流的國際音樂節中借火,讓台灣的音樂會越辦越好,音樂與音響水準的提升,將有助於音樂軟體市場的活絡,一起加油吧!


Herbie Hancock率領眾家人馬向大家說掰掰!

留言

  1. 正覺得寫得太厲害了
    是小威老師嗎
    我是倩如不知還記得嗎
    祝你也一切順心

    回覆刪除
  2. 羨慕!
    本來我打算明年若有機會再去一次紐奧良,參加那紐奧聊爵士節,
    但短期內大概不太可能了。

    回覆刪除
  3. To Dannyboy,
    紐奧良是一個靠觀光撐起來的城市,否則應該早就變成一個大池塘了。那邊的爵士音樂節據說反而比較普通,去芝加哥吧!六月底與八月底各有藍調與爵士音樂節。

    To Lara,
    倩如,妳還在破報嗎?一切是否都好?有空多來部落格聊聊天吧(我沒有MSN)。

    回覆刪除
  4. 曾是Herbie Hancock迷,他的boxes我是必收到自己破产的地步,但现在开始喜欢anthony braxton等更新的爵士;

    小威姐姐,可以介绍些吗?比如fmp psf的唱片.

    回覆刪除
  5. FMP的片子我不太多,不過Sam Rivers的「Portrait」專輯相當不錯,他一個人搞獨門秀,又是鋼琴又是vocal又是薩克斯風,聽起來很過癮。另外,Keith Tippet在FMP的專輯如「Mujician」也有相當好的評價,他是少數可以成功地把rock與前衛的元素結合地很好的英國爵士鋼琴手。Charles Gayle的「Touchin' on Trane」是一張向John Coltrane致敬的專輯,不過風格更為大膽,AMG五顆星評價。
    Psi我一張也沒有,不過PARKER / SCHLIPPENBACH / LYTTON
    America 2003這張專輯去年頗受資深樂評人好評,你或許可以一試。

    回覆刪除
  6. 結果紐奧良現在真的變成了一個大池塘
    就算再普通的音樂節,也很難聽得到了...(悼)

    回覆刪除
  7. 老師我今年初已離開那個那個了啦
    現實社會很難茍活,一切看著辦>__<

    回覆刪除
  8. to doowop,
    紐奧良現在已淪為人間煉獄啦。BBC以「地獄中的威尼斯」來形容慘況。

    to lara,
    有興趣去音響雜誌社擔任編輯與採訪嗎?請聯繫:hhsun@nccu.edu.tw

    回覆刪除
  9. 一個人去日本的音樂節不會無聊/寂寞/不安嗎??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