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突破與創新的可能:漫談幾位爵士小號新秀

八○年代末,長相斯文,身穿手工剪裁西裝,出身音樂名校茱利亞學院的美國小號手Wynton Marsalis,同時獲得葛萊美古典與爵士類大獎,開啟了近二十年來的爵士復興風潮。在Wynton Marsalis之後,與他風格相似的年輕小號手如Roy Hargrove、Nicholas Payton、Christine Scott陸續冒出頭來,各領風騷,其他如Terrence Blanchard,雖然演奏風格略有不同,基本上還是以延續咆勃樂之後的混和樂風為主。 Wynton Marsalis的走紅固然吸引、匯集了新一代的爵士迷,不過他保守的音樂史觀與評論,也曾引發眾怒,關於「爵士樂究竟是什麼?」的爭議,雖然稱不上是熱門話題,但偶爾也會在媒體上演著詮釋權爭奪戰。 出身紐奧良音樂世家的Wynton Marsalis,父親Ellis Marsalis是當地有名的Snug Harbor俱樂部常駐鋼琴師,兄弟們也都是傑出的爵士樂手,被認為是「經典」爵士的傳承代表。根據Wynton Marsalis的說法,爵士樂的風格發展到六○年代後期就差不多寫了完結篇。但他沒交代:發展到六○年代末的爵士樂,面臨一代大師John Coltrane病逝,搖滾樂席捲全球,爵士樂與樂手們究竟經歷了哪些調整與轉型?當美國人高聲疾呼薪火傳承的重要性時,Wynton Marsalis是否也忽略了,本身就帶著混血色彩的爵士樂,在世界各地發展時,歷經了何種變化?這些變化,有哪些特別值得樂迷注意呢? 爵士復興運動至今,爵士樂又繼續存活了二十年。這幾年來,唱片產業江河日下,有心挖掘新人的主流唱片公司越來越少,只剩獨立廠牌苟延殘喘(或曰:默默耕耘)。筆者一向認為音樂絕不可以像博物館的寶物,放在玻璃櫃裡供人憑弔。爵士樂亦然,一旦進入博物館了,它的生命也隨之終止。爵士樂應該像有機體一樣,廣泛地吸收各種元素,生機盎然地繼續發展。 這幾年來有不少卓越的年輕新秀嶄露頭角,知名度不一定高,但他們潛心致力於音樂領域及風格的拓展,成績斐然,絕對超越Wynton Marsalis所述的「經典」格局,很值得介紹給勇於嘗鮮的樂迷。本期專欄就以小號手為例,為各位介紹幾位值得矚目,具有突破創新潛力的新秀。 Mathias Eick – The Doors (ECM, 2008) 挪威是一個只有四百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