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圖片
  懷念 Lou Donaldson   我曾經在二○○九年的東京爵士音樂節看過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的表演。那一年適逢 Blue Note 廠牌成立七十週年,這位享譽國際的老牌樂手特地在東京登台演出。   六○年代曾以暢銷專輯 Alligator Bogaloo 轟動一時的 Lou Donaldson ,曾經是結合舞曲的潮爵士指標。當時他和日本的 Club Jazz 「 A 咖」樂團 Quasimode 同台演出,兩個世代的音樂人同聚一堂,演奏 Blue Note 廠牌發行的專輯曲目,純熟又激昂的演奏,太令人感動了。   以下摘自美聯社新聞:   爵士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融合多種音樂風格,享年 98 歲 以溫暖流暢風格著稱的爵士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曾與 Thelonious Monk 到 George Benson 等人合作,他的作品也曾被 Nas 、 De La Soul 以及其他嘻哈音樂人取樣,已離開人世,享年 98 歲。   根據他個人網站的聲明, Donaldson 於星期六辭世。   Donaldson 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 Badin ,是一位二戰退伍軍人。他參與了戰後崛起的 Bop 音樂場景,並在職業生涯初期與 Thelonious Monk 、 Milt Jackson 等人錄製作品。 Donaldson 也協助天才小號手 Clifford Brown 的事業起步 (Brown 在 1956 年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年僅 25 歲 ) 。 Donaldson 也曾參與鋼琴家 Horace Silver 早期的錄音會。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中, Donaldson 融合靈魂樂、藍調和流行音樂,並以 1967 年翻唱當時流行的歌曲「 Ode to Billy Joe 」而獲得主流認可,該曲中有年輕的 Benson 擔任吉他手。他的著名專輯包括《 Alligator Bogaloo 》、《 Lou Donaldson at His Best 》以及《 Wailing With Lou 》。 Donaldson 常以 1958 年發行的酷炫爵士曲「 Blues Walk 」開場演出。   「那是我的主題曲,有很棒的律動,真的很棒。」他在 2013 年接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採訪時說。該機構曾授予
圖片
  【小威點唱機】   台中爵士音樂節於本週末展開,其中一個來自日本的 Club Jazz 樂團 JABBERLOOP ,除了在台中主舞台的演出之外,也會在臺北公館的「這牆」 The Wall 演出。   JABBERLOOP 團員之一的鍵盤手岸本亮和臺灣是很有淵源。這個爵士樂團曾在 2010 年與蛋堡合作《月光》專輯,並於隔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雖然後來沒能得獎,但這是我心目中,蛋堡的作品裡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專輯。   岸本亮後來於 2011 年組成鋼琴三重奏樂團「 Fox Capture Plan 」。作為該團的靈魂人物,鋼琴手岸本亮的演奏風格與瑞典爵士樂團「 e.s.t. 」有幾分相似,擅長以結合現代搖滾(後搖,前衛搖滾)的方式來進行激情、繁複、格局恢弘的即興創作。我曾經在第十五屆東京爵士音樂節聽過他們的演出,後來他們也受邀來台中爵士音樂節。他們來臺灣演出的那一年 (2017) ,日劇「四重奏」因為劇情很有趣,成為流行文化中的話題,而這部戲的配樂操刀者正是「 Fox Capture Plan 」。   我本來以為 JABBERLOOP 早已解散,沒想到這兩年他們又開始活躍,這張專輯相當好聽,值得推薦給樂迷。   https://open.qobuz.com/album/ndf1jyui6unha   演出資訊 : 𝙅𝘼𝘽𝘽𝙀𝙍𝙇𝙊𝙊𝙋 “𝙉𝙊𝙒” 𝟮𝟬𝙩𝙝 𝘼𝙣𝙣𝙞𝙫. 𝙍𝙚𝙡𝙚𝙖𝙨𝙚 𝙏𝙤𝙪𝙧 𝙞𝙣 𝙏𝙖𝙞𝙬𝙖𝙣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𝟭𝟵 ▚ 臺中爵士音樂節 𝗧𝗮𝗶𝗰𝗵𝘂𝗻𝗴 𝗝𝗮𝘇𝘇 𝗙𝗲𝘀𝘁𝗶𝘃𝗮𝗹 𝟭𝟵:𝟬𝟬 - 𝟮𝟬:𝟬𝟬 : 台中 市民廣場主舞台 (免費入場)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𝟮𝟬 ▚ 台中 爵士 𝟮𝟬 限定音樂會 𝟭𝟯:𝟯𝟬 - 𝟭𝟰:𝟯𝟬 : 台中 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購票連結|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818586340052664321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𝟮𝟬 ▚ 台北 "𝗡𝗢𝗪" 𝗥𝗲𝗹𝗲𝗮𝘀𝗲 𝗟𝗶𝘃𝗲 𝗶𝗻 𝗧𝗮𝗶𝗽𝗲𝗶
圖片
  【小威點唱機】 Flying Types- Remembrance   我習慣在夜晚的木柵長堤上散步。颱風才剛剛離開臺灣,天氣漸漸放晴,偶爾有驟雨,但大抵上適合外出。走在堤上,晚風徐徐吹來,夜涼如水,四周如此安靜。   走著走著,想起幾個月前過世,沒來得及在生前見到一面的大學同學,還有六年前過世的母親,淡淡憂傷悄悄來襲。   我不是個容易傷春悲秋的人,畢竟生活裡有太多繁忙的工作需要處理。但那種揮之不去,總在秋天來臨的陰霾,以及無法言喻的失落、遺憾,正好和我最近聽的《追憶》( Remembrance )這張專輯想表達的內容,若合符節。   其實《追憶》這張作品並不悲傷。它誕生於鋼琴家 Piper Maxine Baker 失去母親之後,最終透過一個名為「 Flying Types 」的三重奏留下了寶貴的演奏錄音。這組三重奏的成員為: Piper Maxine Baker (鋼琴)、 Jeff Chang (中音薩克斯風)和 Nick Sokol (次中音薩克斯風,曼陀鈴)。   以第一軌的 ”Spark in the Ashes” (「餘燼星火」)為例,旋律出乎意料的美,曼陀鈴和鋼琴感性的旋律,為接下來的即興演奏揭開序幕, 依序為 Jeff 的中音薩克斯風、 Nick 的曼陀鈴、回到中音薩克斯風、然後是 Baker 的鋼琴 … 彷彿是一首誕生於冬季的田園詩歌,家人們湊在火爐前取暖,談笑風生,你一言我一語,多麼甜蜜的景象啊。   又如專輯同名曲「追憶」,由次中音薩克斯風的演奏開場,接下來中音薩克斯風加入,管樂和聲似在表達沉重的心情,接下來鋼琴、中音薩克斯風和次中音薩克斯風輪流 solo ,每一段獨奏都是心情構成的風景,揭露了過往種種記憶。最後三位樂手創造的聲響彼此層層相疊,無論是心情或音樂,都得到了解決。   如同 Piper Maxine Baker 所說: ”when life doesn’t make sense, make art.” (「當生活失去意義時,那就創作吧。」) 創作音樂以及接下來的表演,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似乎起了關鍵作用,讓她能夠將內心的幽微感受,轉化為具體的聲音,並透過鋼琴、薩克斯風或曼陀鈴的組合,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編制不但為整張專輯營造了溫暖而富有詩意的氛圍,而且充滿了優雅與細膩的情感表達。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

原作:星野秋男 翻譯: Rachel          搖滾與爵士樂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搖滾是以「歌唱」( vocal )為主的音樂,器樂演奏則是為了歌唱伴奏,同時以「曲」為單位流行的特性,比起爵士樂有著更強烈的流行音樂的性格。雖然如此,在 1960 年代末期,卻誕生了以藝術為主的實驗性質的搖滾樂。在此音樂類型當中,主要在披頭四末期的專輯當中有相當顯著的傾向,然而在地下音樂的世界中,則早在以前,如藍調搖滾、 R & B 、 Hard Rock 、 Psychedelic Rock 、古典搖滾、 Brass Rock 、 Traditional Fork 等各式各樣的領域中,以藝術為志向的芽早已萌生。搖滾樂團 Cream 在發表 White Room 的時候,就突然加上「 Art Rock 」的文案。         在當時的搖滾運動中,以可以強烈感受到前衛性的作品登場的是 1969 年發表的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繼此之後, 1970 的 Emerson, Lake & Palmer (按: 英國前衛搖滾團)同名專輯及 Pink Floyd 的 Atom Heart Mother , 1971 年的 Yes 的 Fragile , 1972 年的 Soft Machine 的 5 等都是重要的例子。         以青少年對大人的反抗姿態在 1950 年代中期誕生的 Elvis Presley 時代的 Rock & Roll ,在經過誕生以來超過十年的歲月也越發成熟,它具有高度的音樂性,以及追求更深層的表現,然而當時在歐洲搖滾樂界,最能成為範本的,卻是歐洲的爵士樂。比起流行音樂更加重視音樂內容的藝術導向、豐富的樂器技巧與對樂理的重視、追求未曾出現的聲音的實驗革新性與尖銳性、複雜的 theme melody (主題旋律)、複雜的和聲進行、複雜的 ensemble (樂器編制)、複雜的變拍、高度的編曲、透過計算過的演奏流程可以看到的想法、比起即興獨奏更加重視即興演奏、演奏的長時間化、管樂器的導入、 keyboard (鍵盤)所扮演的角色的提升、歌唱所佔的空間的壓縮、 Free Jazz 的前衛性與模式的導入、樂團參加成員的流動化、重視概念的專輯製作等等,前衛搖滾所

歐洲爵士歷史

                                                                原作:星野秋男                                                                 翻譯:Rachel         談到歐洲爵士樂,前提「歐洲到底是什麼?」,意外地,這個問題有些地方並沒有被正確地理解。關於歐洲,人種方面係以日耳曼系、拉丁系及斯拉夫系為主要民族,也有像匈牙利及芬蘭等亞洲系的游牧民族,是從東方移入定居之後,建立自己的國家。雖然大半的日本人認為耶穌基督是歐洲人(白人),但在中東出生的耶穌當然不是歐洲人,而是與阿拉伯人幾乎同源的猶太人這件事,意外地,也幾乎被人遺忘。         另一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是,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歐洲經常是世界的中心、先進地區等錯誤看法的日本人很多。雖然希臘文明、古羅馬帝國時代曾是世界的先端,但在中世紀時,世界最強大的是阿拉伯,之後是蒙古,再之後則是土耳其,古時候的歐洲文明發展相當遲緩,像是長時間在森林中沈睡的狀態。歐洲再度在歷史中以華麗之姿回歸,是在近代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政治、經濟、科學的發展,音樂也從此開始以無以倫比,令人驚異的方式發展。         美國爵士樂起源時最知名的 Buddy Bolden (小號手)出生在 1865 年左右。據聞他組成樂團開始演奏是在 1891 年,爵士從美國傳播到歐洲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呢?在檢視這個之前,先來掌握一下爵士傳到歐洲之前,也就是十九世紀末歐洲當地的狀況吧。         當時歐洲受歡迎的民俗音樂是法國的 Chanson (香頌)及 Musette 、義大利的 Canzone 、西班牙的 Flamenco 、葡萄牙的 Fado 、蘇格蘭民謠、愛爾蘭民謠、德國的 Cabaret Song 等等。在那之上,擁有壓倒性的存在感,雄霸樂界的則是古典音樂,這是歐洲與美國最不相同之處。大致上來說,在美國鄉下的話,民俗音樂是白人的 Hillbilly (譯按:盛行於洛磯山脈旁村落的鄉土歌謠)與黑人的 Blues (藍調),在都會則是有兩者混合產生的 Minstrel (白人模仿滑稽黑人的江湖走唱秀),從這些融合中,誕生了爵士與流行樂。但是歐洲則不然,在無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