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崎嶇的人生道路是創作的泉源:介紹爵士作曲家楊又臻與她的作品

圖片
           大約是十年前,我在東京爵士音樂節觀賞日本知名的爵士鋼琴手小曾根真( Makoto Ozone )領導「無名馬」( No Name Horses )大樂團,與美國貝斯手 Christian McBride 領導的大樂團同台演出。讀者只要在 YouTube 以「第 13 回東京 JAZZ Vol 3 」為關鍵字就可以找到這場演出的連結。此時,請將影片播放時間移至 32:46 ,先看 Christian McBride 大樂團演奏他自己的創作「 In A Hurry 」,並在 43:30 處觀賞「無名馬」大樂團演奏喬治 ‧ 蓋西文的「藍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s )。兩個爵士大樂團相互相較勁,音樂氣勢磅礡,獨奏樂手的表現也很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2016 年的東京爵士音樂節讓我再一次體驗爵士大樂團的魅力。那一年主辦單位 NHK 以「這就是東京爵士」( This is Tokyo Jazz )為主題,再度邀請了小曽根真,這次他指揮的是 JFC 明星大樂團,和紐約來的茱利亞音樂學院爵士樂團同台演出。「 JFC 」指的是幾所日本音樂院合辦的爵士音樂節( Jazz Festival at Conservatory ),而小真根真帶領的大樂團成員,就是從 JFC 選拔出來,包含國立音樂大學、昭和音樂大學、尚美園大學、洗足園音樂大學等學校的傑出樂手。日本與美國的年輕好手在舞台上的表現毫不馬虎,演奏了幾首很有味道的創作。 這兩次的聆賞經驗養出我想聽爵士大樂團的胃口。一開始,我的想法很單純:去日本旅行時,順便造訪富士山附近的河口湖町,參加每年一度的爵士大樂團音樂節,聽更多不同的樂團演奏,但這個計畫隨即被新冠肺炎疫情終止了。 然而,也因為疫情,全球各地進入封城或自肅狀態,有一段時間,臺灣反而成為少數可以讓演出如常進行的國家。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臺灣出身,或活躍於臺灣爵士圈的創作人,認識了更多優秀的本地音樂家,其中也包括了大樂團作曲家。 在疫情之後,這些作曲家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單以 2024 年的臺灣爵士唱片市場為例,至少有三張原創大樂團專輯問世,包含了之前曾介紹過,趙默涵大樂團的 Time Chamber 、踢霹歐( TPO )大樂團的《繞 ‧ 境》,以及楊...
圖片
  懷念 Lou Donaldson   我曾經在二○○九年的東京爵士音樂節看過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的表演。那一年適逢 Blue Note 廠牌成立七十週年,這位享譽國際的老牌樂手特地在東京登台演出。   六○年代曾以暢銷專輯 Alligator Bogaloo 轟動一時的 Lou Donaldson ,曾經是結合舞曲的潮爵士指標。當時他和日本的 Club Jazz 「 A 咖」樂團 Quasimode 同台演出,兩個世代的音樂人同聚一堂,演奏 Blue Note 廠牌發行的專輯曲目,純熟又激昂的演奏,太令人感動了。   以下摘自美聯社新聞:   爵士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融合多種音樂風格,享年 98 歲 以溫暖流暢風格著稱的爵士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曾與 Thelonious Monk 到 George Benson 等人合作,他的作品也曾被 Nas 、 De La Soul 以及其他嘻哈音樂人取樣,已離開人世,享年 98 歲。   根據他個人網站的聲明, Donaldson 於星期六辭世。   Donaldson 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 Badin ,是一位二戰退伍軍人。他參與了戰後崛起的 Bop 音樂場景,並在職業生涯初期與 Thelonious Monk 、 Milt Jackson 等人錄製作品。 Donaldson 也協助天才小號手 Clifford Brown 的事業起步 (Brown 在 1956 年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年僅 25 歲 ) 。 Donaldson 也曾參與鋼琴家 Horace Silver 早期的錄音會。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中, Donaldson 融合靈魂樂、藍調和流行音樂,並以 1967 年翻唱當時流行的歌曲「 Ode to Billy Joe 」而獲得主流認可,該曲中有年輕的 Benson 擔任吉他手。他的著名專輯包括《 Alligator Bogaloo 》、《 Lou Donaldson at His Best 》以及《 Wailing With Lou 》。 Donaldson 常以 1958 年發行的酷炫爵士曲「 Blues Walk 」開場演出。   「那是我的主題曲,...
圖片
  【小威點唱機】   台中爵士音樂節於本週末展開,其中一個來自日本的 Club Jazz 樂團 JABBERLOOP ,除了在台中主舞台的演出之外,也會在臺北公館的「這牆」 The Wall 演出。   JABBERLOOP 團員之一的鍵盤手岸本亮和臺灣是很有淵源。這個爵士樂團曾在 2010 年與蛋堡合作《月光》專輯,並於隔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雖然後來沒能得獎,但這是我心目中,蛋堡的作品裡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專輯。   岸本亮後來於 2011 年組成鋼琴三重奏樂團「 Fox Capture Plan 」。作為該團的靈魂人物,鋼琴手岸本亮的演奏風格與瑞典爵士樂團「 e.s.t. 」有幾分相似,擅長以結合現代搖滾(後搖,前衛搖滾)的方式來進行激情、繁複、格局恢弘的即興創作。我曾經在第十五屆東京爵士音樂節聽過他們的演出,後來他們也受邀來台中爵士音樂節。他們來臺灣演出的那一年 (2017) ,日劇「四重奏」因為劇情很有趣,成為流行文化中的話題,而這部戲的配樂操刀者正是「 Fox Capture Plan 」。   我本來以為 JABBERLOOP 早已解散,沒想到這兩年他們又開始活躍,這張專輯相當好聽,值得推薦給樂迷。   https://open.qobuz.com/album/ndf1jyui6unha   演出資訊 : 𝙅𝘼𝘽𝘽𝙀𝙍𝙇𝙊𝙊𝙋 “𝙉𝙊𝙒” 𝟮𝟬𝙩𝙝 𝘼𝙣𝙣𝙞𝙫. 𝙍𝙚𝙡𝙚𝙖𝙨𝙚 𝙏𝙤𝙪𝙧 𝙞𝙣 𝙏𝙖𝙞𝙬𝙖𝙣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𝟭𝟵 ▚ 臺中爵士音樂節 𝗧𝗮𝗶𝗰𝗵𝘂𝗻𝗴 𝗝𝗮𝘇𝘇 𝗙𝗲𝘀𝘁𝗶𝘃𝗮𝗹 𝟭𝟵:𝟬𝟬 - 𝟮𝟬:𝟬𝟬 : 台中 市民廣場主舞台 (免費入場)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𝟮𝟬 ▚ 台中 爵士 𝟮𝟬 限定音樂會 𝟭𝟯:𝟯𝟬 - 𝟭𝟰:𝟯𝟬 : 台中 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購票連結|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818586340052664321 ▚ 𝟮𝟬𝟮𝟰.𝟭𝟬.𝟮𝟬 ▚ 台北 "𝗡𝗢𝗪" 𝗥𝗲𝗹𝗲𝗮𝘀𝗲 𝗟...
圖片
  【小威點唱機】 Flying Types- Remembrance   我習慣在夜晚的木柵長堤上散步。颱風才剛剛離開臺灣,天氣漸漸放晴,偶爾有驟雨,但大抵上適合外出。走在堤上,晚風徐徐吹來,夜涼如水,四周如此安靜。   走著走著,想起幾個月前過世,沒來得及在生前見到一面的大學同學,還有六年前過世的母親,淡淡憂傷悄悄來襲。   我不是個容易傷春悲秋的人,畢竟生活裡有太多繁忙的工作需要處理。但那種揮之不去,總在秋天來臨的陰霾,以及無法言喻的失落、遺憾,正好和我最近聽的《追憶》( Remembrance )這張專輯想表達的內容,若合符節。   其實《追憶》這張作品並不悲傷。它誕生於鋼琴家 Piper Maxine Baker 失去母親之後,最終透過一個名為「 Flying Types 」的三重奏留下了寶貴的演奏錄音。這組三重奏的成員為: Piper Maxine Baker (鋼琴)、 Jeff Chang (中音薩克斯風)和 Nick Sokol (次中音薩克斯風,曼陀鈴)。   以第一軌的 ”Spark in the Ashes” (「餘燼星火」)為例,旋律出乎意料的美,曼陀鈴和鋼琴感性的旋律,為接下來的即興演奏揭開序幕, 依序為 Jeff 的中音薩克斯風、 Nick 的曼陀鈴、回到中音薩克斯風、然後是 Baker 的鋼琴 … 彷彿是一首誕生於冬季的田園詩歌,家人們湊在火爐前取暖,談笑風生,你一言我一語,多麼甜蜜的景象啊。   又如專輯同名曲「追憶」,由次中音薩克斯風的演奏開場,接下來中音薩克斯風加入,管樂和聲似在表達沉重的心情,接下來鋼琴、中音薩克斯風和次中音薩克斯風輪流 solo ,每一段獨奏都是心情構成的風景,揭露了過往種種記憶。最後三位樂手創造的聲響彼此層層相疊,無論是心情或音樂,都得到了解決。   如同 Piper Maxine Baker 所說: ”when life doesn’t make sense, make art.” (「當生活失去意義時,那就創作吧。」) 創作音樂以及接下來的表演,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似乎起了關鍵作用,讓她能夠將內心的幽微感受,轉化為具體的聲音,並透過鋼琴、薩克斯風或曼陀鈴的組合,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編制不但...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

原作:星野秋男 翻譯: Rachel          搖滾與爵士樂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搖滾是以「歌唱」( vocal )為主的音樂,器樂演奏則是為了歌唱伴奏,同時以「曲」為單位流行的特性,比起爵士樂有著更強烈的流行音樂的性格。雖然如此,在 1960 年代末期,卻誕生了以藝術為主的實驗性質的搖滾樂。在此音樂類型當中,主要在披頭四末期的專輯當中有相當顯著的傾向,然而在地下音樂的世界中,則早在以前,如藍調搖滾、 R & B 、 Hard Rock 、 Psychedelic Rock 、古典搖滾、 Brass Rock 、 Traditional Fork 等各式各樣的領域中,以藝術為志向的芽早已萌生。搖滾樂團 Cream 在發表 White Room 的時候,就突然加上「 Art Rock 」的文案。         在當時的搖滾運動中,以可以強烈感受到前衛性的作品登場的是 1969 年發表的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繼此之後, 1970 的 Emerson, Lake & Palmer (按: 英國前衛搖滾團)同名專輯及 Pink Floyd 的 Atom Heart Mother , 1971 年的 Yes 的 Fragile , 1972 年的 Soft Machine 的 5 等都是重要的例子。         以青少年對大人的反抗姿態在 1950 年代中期誕生的 Elvis Presley 時代的 Rock & Roll ,在經過誕生以來超過十年的歲月也越發成熟,它具有高度的音樂性,以及追求更深層的表現,然而當時在歐洲搖滾樂界,最能成為範本的,卻是歐洲的爵士樂。比起流行音樂更加重視音樂內容的藝術導向、豐富的樂器技巧與對樂理的重視、追求未曾出現的聲音的實驗革新性與尖銳性、複雜的 theme melody (主題旋律)、複雜的和聲進行、複雜的 ensemble (樂器編制)、複雜的變拍、高度的編曲、透過計算過的演奏流程可以看到的想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