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爵士揭密:介紹鋼琴怪傑Leszek Możdżer

對臺灣樂迷而言,波蘭爵士樂就像一個不設任何路標的秘境,未經老手指點,根本無從著手。這是因為波蘭曾經是東歐的鐵幕國家之一,源自美國的爵士樂被視為低俗之物。樂手在發行唱片時,不但要經過嚴格檢查,也需透過國家設立的文化單位才能發行。

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波蘭爵士樂壇依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例如:波蘭現代爵士樂的推手Krysysztof Komeda,不但曾以Astigmatic專輯一鳴驚人,被日本樂評人星野秋男譽為「東歐爵士樂中最有新意與霸氣的金字塔之作」,更曾為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大作「水中刀」、「失嬰記」等片擔任配樂工作。Krysysztof Komeda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演奏中大膽融合調式與自由爵士風格,對於東歐即興音樂的革新卻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曾經是Krysysztof Komeda五重奏的一員,參與Astigmatic錄音的小號手Tomasz Stanko,繼承了Komeda的創新精神,堪稱波蘭爵士樂的「地標」。至今依然活躍的他,在德國ECM廠牌持續發行許多佳作。這位小號手剛出道時受Miles Davis影響較深,但捷克籍的鋼琴手Adam Makowicz合組前衛四重奏「Jazz Darings」之後,他就大膽地擁抱自由即興,其作品洋溢著霸氣與強韌的意志,可說是波蘭爵士樂裡出類拔萃的人物。

Krysysztof Komeda、Tomasz Stanko共同的特色是,他們的音樂原創性都很高。由美國樂手Miles Davis、Ornette Coleman、John Coltrane等人起頭的新爵士,在波蘭當地起了微妙的化學變化,經由這些音樂前輩的巧思,轉換為一種表徵時代特有的,帶著暗闔與緊張感的前衛音樂。

或許,波蘭現代爵士的發展因為有這麼特殊的起源,所以當今活躍於全球樂壇的波蘭鋼琴家也特別地多樣化。有些樂手受到古典音樂裡民族樂派的影響較深,如擅長演奏蕭邦作品的Andrzej Jagodzinski(去年耶誕夜曾經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有些樂手則受到現代音樂的影響,演奏時極為重視意象表達,如Marcin Wasilewski。整體而言,波蘭爵士鋼琴名家的作品,不像英、法受到美國咆勃樂直接的影響,而是將古典、民族、現代甚至前衛音樂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即興演奏之中。本文所要介紹的Leszek Możdżer,其演奏風格冶古典與前衛於一爐,他的技巧卓越、速度驚人,而對於自己所詮釋的作品具有驚人的敏銳直覺,可說是波蘭叫好又叫座的超人氣鋼琴家,很值得推薦給臺灣樂迷。

以下的介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先介紹他與貝斯名家Lars Danielsson合作的專輯,第二部分再介紹他個人的鋼琴獨奏專輯。

Leszek Możdżer with Lars Danielsson and Zohar Fresco-The Time (Outside Music, 2005)


雖然在一九九九年就以詮釋蕭邦的作品Impressions on Chopin造成轟動,但筆者認為,Leszek Możdżer向全球樂壇進軍的契機,是與瑞典低音貝斯手Lars Danielsson合作之後才開啟的。Lars Danielsson何許人也?他曾與美國薩克斯風手David Liebman於一九八五年合組四重奏,曾在瑞典當地的爵士廠牌Dragon錄製過評價很高的專輯New Hands。樂團解散之後,Lars Danielsson偕同原有的節奏組合,包含了鋼琴手Bobo Stenson與鼓手Jon Christensen繼續巡迴演出並發行專輯。

身為瑞典最頂尖的貝斯手,迥異於一般貝斯手傳統的跟拍角色,Lars Danielsson的演奏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不但旋律鮮明,音色也是變化多端,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聆聽深度。以本作The Time為例,雖說是三位藝人的演出,不過其實是鋼琴與貝斯的二重奏,再搭配歌手Zohar Fresco的吟唱。第一軌「Asta」即標示了The Time的特色:以一個簡單的旋律動機,讓三位樂手各展所長。Leszek Możdżer先以集中於高音群、尖銳的即興彈奏開場,然後Lars Danielsson演奏緩慢而深沈的主旋律,Zohar Fresco悠揚的吟唱則接續於後。旋律雖然悅耳,但演奏的情緒卻深沈而悲傷。「Asta」在第六軌及十二軌再度出現,依然保持了原來的主旋律,但演奏的手法有一些即興及技巧上的變化(例如Lars Danielsson交互運用拉弓與撥弦)。

整體而言,Leszek Możdżer、Lars Danielsson合作的專輯偏離北美主流的爵士樂甚遠,反而運用較多的地方民謠旋律與音階作為創作基礎。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賞心悅「耳」的「歌唱特質」(singing quality),單純但卻寓意深遠。筆者相信,只要他們演出的現場有歌手,很多作品是可以拿來即興演唱的。

Lars Danielsson &Leszek Możdżer -Pasodoble (Act Music, 2007)


如果說The Time是一張試水溫的實驗品,測量兩人合作的「麻吉」程度,那Pasodoble絕對是穩定成熟、博得各方掌聲、叫好又叫座的名盤。在The Time這張專輯裡,由於是三位藝人掛名的關係,大家以樂器表述各自的特色,風格與調性稱不上統一。但本作Pasodoble係由Lars Danielsson主導創作,以鮮明旋律為動機的作品強力貫穿了整張專輯。在這張作品裡,Leszek Możdżer有稜有角的銳利演奏收斂許多,但正因為有退才有進,給了Lars Danielsson的低音貝斯更多表現音色變化的空間,而鋼琴與貝斯的二重奏也可達成和諧對話的狀態。



由於Pasodoble是一張以演奏鮮明旋律見長的專輯,所以在音樂取材方面,除了北歐民謠(如第十二軌的「Eja Mitt Hjarta」)與原創作品之外,兩位樂手也向其他文化借火,第四軌的「Prado」取材自巴西歌謠,在慢板節奏中帶出Leszek Możdżer彈奏的主旋律,接續其後的是Lars Danielsson純熟的即興演奏,撥弦與拉弓交錯運用,曲子雖短但絕對精彩,整體音色之豐富,一點都不像是二重奏的演出。最後一軌的「Distance」則是Leszek Możdżer的創作,不過Lars Danielsson反覆演奏著西班牙音樂特有的音階,搭配鋼琴的尖拔的旋律,是一首簡潔明快但很有氣勢的佳作。

Lars Danielsson-Tarantella (Act Music, 2009)


記得筆者兩年前同時購入Pasodoble Tarantella這兩張專輯時,很不能理解為什麼Leszek Możdżer Lars Danielsson合作之後變得這麼「溫良恭儉讓」?不過,在偶然的機會裡,將以演奏Tarantella為主的音樂會現場錄音轉到iPod裡,透過耳道式耳機,筆者靜下心來專心聆聽,才真正感受到這場演奏裡,每一件樂器所表現出來的優異音色與作品質感。除了原有的二重奏班底之外,參與Tarantella錄音的還有來自挪威的小號手Mathias Eick、英國吉他手John Parricelli與美國鼓手Eric Harland,堪稱是一支彙集各方英雄好漢的「聯合國部隊」。

Tarantella Pasodoble類似的地方在於,無論是旋律或節奏,兩者與我們傳統所認知的爵士樂都相去甚遠。不同之處則有幾點:首先,就音樂色彩而言,Tarantella受古典音樂的影響更為濃厚。以第三軌的「Traveller’s Wife」為例,Lars Danielsson以拉弓開場,簡直就是在模仿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作品!其次,這張專輯有五位樂手參與,和聲不但更為豐富,音色也就更為細膩,尤其是Mathias Eick溫暖的小號音色,特別適合演奏抒情旋律,令人聽了真是陶醉不已。最後,可能是因為有Eric Harland跨刀演出,所以特地安排讓這位知名鼓手有炫技的機會。在第四軌的「1000 Ways」一曲中,Eric Harland透過吟唱與打擊樂器的方式模擬印度古典音樂,這是本張專輯裡少數不以鮮明旋律見長的作品。



至於Leszek Możdżer本人在Tarantella中的表現如何呢?事實上,雖然是一張五位樂手共同演出的專輯,這位鋼琴手仍有相當精彩且長篇幅的即興表現,如第五軌以「鋼琴/貝斯」二重奏為主的「Ballet」,Leszek Możdżer那洋溢著活力、犀利慧黠的琴音主導了整首作品,是本張專輯中的推薦曲。

Leszek Możdżer-Solo in Ukraine(Gowi Records, 2003)


九○年代的Leszek Możdżer是波蘭現代爵士樂團「Miłość」(愛)的成員。這個樂團成立之初以演奏自由爵士為主,一度還曾經邀請美國小號手Lester Bowie助陣,現場演出曾經發行過專輯Not Two(後來成立的波蘭前衛爵士廠牌Not Two,其命名可能源自於此)。

一九九四年以後,Leszek Możdżer每年都被波蘭的爵士樂雜誌Jazzforum選為最佳鋼琴手至今,據說他的演出聚集的人潮從來不會輸給最紅的流行歌手,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千禧年以後,Leszek Możdżer以獨奏的形式活躍於歐洲的爵士音樂節,Solo in Ukraine收錄了他二○○○~二○○一年在烏克蘭的精華演出。在這張作品裡,以第一軌為例,Leszek Możdżer從古典樂的旋律動機出發,但予以大幅度的改編。表面上聽起來,一開始似乎是受到古典的影響比較深,但隨著他精心的鋪陳,不時穿插與古典無涉(例如:以五聲音階為主的民謠旋律)的變奏,他的獨奏也起了鬼靈精怪的化學變化,非常有意思。

Leszek Możdżer也會以各種手法(例如:刻意壓琴弦,以製造悶音或短音的效果)來操弄鋼琴聲響的變化,左手彈著反覆低音,右手則飛快的速度狂敲琴鍵,甚至將即興演奏的旋律集中於高音部分,製造一叢又一叢的尖銳音群。筆者只聽過樂手以電子鍵盤手模仿原音鋼琴,從沒聽過原音鋼琴也可以製造插電樂器的效果,這張專輯裡第二軌的演出可真是讓筆者大開「耳」界了,也讓Leszek Możdżer的即興演奏聽起很有戲劇效果。

放眼國際樂壇,有能耐將原音鋼琴的音色搞成多變化的千面樂器,似乎也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即使是像日本鋼琴家上原廣美這樣的超級巨星,擁有一流的演奏速度與技巧,大概也沒想過要把原音鋼琴「擬電子化」吧?聽完這張專輯後,筆者只能說:真是服了Leszek Możdżer!

Leszek Możdżer-Piano (Arms Records, 2004)


從出道至今,Leszek Możdżer已經發行了不少專輯,假如只能推薦一張專輯,那這張作品絕對是筆者的銘心絕品,足以一拳定勝負,讓這位鋼琴家打敗天下無敵手!如前所述,在千禧年前後,Leszek Możdżer曾以重新詮釋蕭邦的作品而讓他大受歡迎。但在波蘭,重新詮釋蕭邦作品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他的前輩Andrzej Jagodzinski也做得很好,其甜美、搖擺的風格甚至比Leszek Możdżer還更討喜。

追求更高的音樂原創性本來就是年輕樂手的遠大目標,繼承了波蘭爵士樂諸多前輩大膽求新求變的傳統,才華洋溢的Leszek Możdżer交出了本作,作為自己創作實力的證明。這張鋼琴獨奏專輯Piano與之前的Solo in Ukraine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完全跳脫了以蕭邦為主軸的古典敘事傳統,取而代之的是以五聲音階為主的民謠、現代音樂為主的旋律動機,最後發展成格局恢弘、帶著前衛色彩的作品。



整張專輯以抒情的「Zdrowy Kołłątaj」開場,從史坦威鋼琴傳出的晶瑩剔透的琴音,好似長了翅膀、輕鬆自在地遨翔於聆聽空間之中,那是我們不會忘記的美好感受,如此真實地反映於音樂之中。接下來則是帶著幻影色彩的「Sanctus」,以及戲劇性強烈的「Exploris」。以「Exploris」為例,Leszek Możdżer就像是以鋼琴「說書」的藝術家,左手反覆演奏低音以代表鼓或節奏聲響,右手則帶出長段的即興樂句,雖然有明確的主題動機,但接下來的旋律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的細微變化,似乎都在描述不一樣的情節。像這類有著強烈故事性的即興旋律,不時出現於Leszek Możdżer的作品之中,也是他的鋼琴獨奏專輯裡,最明顯的演奏特色之一。

從Solo in Ukraine到Piano,Leszek Możdżer漸次脫離古典音樂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東歐的民謠音樂與現代音樂。依然不變的是他咄咄逼人的演奏手法:飛快的速度、集中於高音叢,神經質的即興演奏,反映的正是不願陷入窠臼,大無畏的創作精神,值得肯定!

Leszek Możdżer-Komeda (Act Music, 2011)


可能是因為上述專輯裡的「Zdrowy Kołłątaj」大受歡迎,給予德國廠牌Act Music製作這張專輯的靈感:演奏浪漫音樂並不是法國或義大利鋼琴手的專利,何不替這位波蘭最好的鋼琴手,製作一張以浪漫(非古典)旋律為動機的鋼琴獨奏專輯呢?

顧名思義,Komeda是一張向波蘭爵士先驅Krysysztof Komeda致敬的專輯。這位英年早逝的音樂全才,曾經是六○年代黯淡的波蘭藝文風景裡投射出來的光芒,卻在走訪美國好萊塢時,因意外而不幸過世。Krysysztof Komeda並不是一個技巧特別高超的鋼琴手,但他的創作成功地將美國的爵士樂轉化為具有歐陸特色的即興音樂。整體而言,在其短暫的音樂生涯裡,Krysysztof Komeda展現出令人驚艷的高度原創性。

拜網路發達之賜,目前youtube裡也有Komeda的名作Astigmatic專輯裡的音樂。這張專輯發行於一九六五年,當時筆者只有兩歲,同一時期的臺灣還處於保守的戒嚴時期,但Astigmatic卻已經展現出走在時代尖端的大膽格局,尖銳的旋律、長段的即興與瘋狂卻又不失序的合奏,真難以相信這是來自鐵幕國家的音樂。

相較於音樂前輩Krysysztof Komeda的代表作Astigmatic,Leszek Możdżer選擇以相對柔美的手法來詮釋他的作品。開場的「Svantetic」採取古典樂的手法,為整張專輯的浪漫風格定了基調。從柔美的旋律動機出發,Leszek Możdżer的鋼琴即興旋律發展,仍不時穿插著戲劇化,「情節式」的變化,隱約透露著淡淡哀愁,如第二軌的「Sleep Safe and Warm」,不知道是否受到了波蘭電影配樂大師Zbigniew Preisner的影響?



從古典到爵士、從傳統到前衛、從草根到電影音樂,從浪漫旋律到無調性音樂,Leszek Możdżer自在地悠遊於這些截然不同的風格之中,卻又能冶於一爐,自然而不造作,亦不拗口。想瞭解波蘭爵士樂,就從聆聽Leszek Możdżer的作品開始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