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9的文章

唱出世故知性的都會風情

圖片
::介紹女歌手Stacey Kent 四年前,爵士女歌手Stacey Kent首度訪台。當時她還在獨立廠牌發行專輯,在台灣的知名度並不算高。令我意外的是,個性相當內斂的她,原來早就擁有一大票忠誠的台灣歌迷,當時滿坐的國家音樂廳就是證明。在那場演唱會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Kent清唱「It Might As Well Be Spring」一曲,時節是溽暑炎夏,她那細膩、柔美而又自然的嗓音,如同山谷冷泉,蜿蜒輕洩,冷凝了現場炙熱的空氣,聽眾們從她的嗓音裡找到莫大的撫慰,那珍貴的聆聽時刻,令人難忘。 Stacey Kent的演唱風格從來都不是爵士樂裡一脈相承的主流派。迥異於Billie Holiday的悲苦或Dinah Washington的洪亮,她並未以演唱藍調或福音詩歌見長,也不像Ella Fitzgerald、D. D. Bridgewater、Diana Krall等人擅長運用擬聲唱法(scat singing,以人聲模仿樂器的技巧)。就像一流的演員,Stacey Kent真正厲害的是她清晰流暢的口條,演唱情歌時,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將情緒掌握得恰如其分,還有那充滿細節,需要專心聆聽的婉約嗓音。Stacey Kent的表演不曾咄咄逼人,也不是滿場炫技、熱力四射的娛樂秀。如同白人女歌手Shiela Jodan、Blossom Dearie,Stacey Kent以知性而世故的風格取勝。透過她的演唱所體現出來的,正是一種符合現代感的都會搖擺,精緻而精準地展現千樣面貌、萬種風情,需要聽眾用心領會。 Stacey Kent畢業自紐約Sarah Lawrence學院,主修比較文學。大學畢業後,她赴歐洲遊學,卻無心插柳柳成蔭,步上爵士歌唱生涯。為了進一步琢磨自己的演唱技巧,又在學校裡的爵士樂課程中認識了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im Tomlinson。兩人後來結為連理,也成為最佳音樂夥伴,共同製作專輯,並攜手巡迴演出。 Stacey Kent最初只是在倫敦的小酒館演唱,後來亦曾在麗池飯店夜總會擔任大樂團主唱,她真正的轉捩點是在九○年中期,將自己的試聽帶同時寄給了唱片公司以及英國最有威望的爵士樂前輩,也是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Humphrey Lyttelton,並幸運地同時獲得兩者青睞。一九九七年,Stacey Kent發行了第一張專輯Close Your Eyes,廣受好評

《仁太坊》(Nitoboh)與上妻宏光(Hiromitsu Agatsuma)

圖片
爵士樂迷看世界的角度總是與眾不同。 話說今(週二)早訪友。 友人家電視極妙,不管前次關掉時是在哪一台,再次打開時,它一定會跳回公視十三台。 所以我就很意外地在友人家看到公共電視播出這一段卡通的尾巴: 這段三味線的solo,搭配櫻吹雪,嘈嘈切切,珠玉落盤,太正點了!回來查了一下,公視播出的這部卡通名為《仁太坊》,描述的是日本知名的民族樂器-津輕三味線始祖仁太坊的人生故事,屬於文部省(相當於臺灣教育部)欽定的勵志之作。明治時期,主人翁仁太郎因感染天花而雙目失明,某天,仁太郎聽到盲女瑞奈的表演,被三味線的琴音所感動,求瑞奈教他彈奏,仁太郎不向厄運屈服的決心,最後獲得肯定,成為一代輕津三味線大師,卡通最後一段高潮,正是他向所有人證明自己能耐的演奏。 四月曾去京都賞櫻,歷經一百號觀光公車擠了一百人,嵐山渡月橋人潮爆炸的盛況,看了不少開得欣欣向榮的吉野櫻、芝垂櫻等,所以看到這段影片,又是三味線,又是櫻吹雪,特有fu,所以很專心地將末段仔細看完。 還好就是因為看到最後一秒,赫然發現,在卡通幕後演奏三味線的樂手,正是我熟悉的上妻宏光,尤記得2005年,我去東京台場Big Sight聽東京爵士音樂節,回來之後,是這麼記錄上妻宏光演出實況的: ...正在舞台上演出的第一場主角,是致力於結合日本傳統音樂與爵士樂的三味線樂手上妻宏光,另有兩位穿著傳統服飾的樂手分坐側邊,彈奏的樂器也是三味線。只見上妻宏光把三味線當成電吉他猛刷,演奏的正是Miles Davis的名作「Milestone」,聽起來頗為新鮮。 欲看完整文章請見 舊 文 。 這是兩分多鐘的《仁太坊》宣傳影片,演奏者自然是上妻宏光,不用懷疑: 這是《仁太坊》的海報: Youtube收錄了一些上妻宏光的演出,這一段是和日本大鼓合作,電貝斯也來湊一腳,大致上可算是上妻君這幾年來走的融合路線: 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三味線演奏,對於上妻走融合路線不是特別感興趣,不過看了他在《仁太坊》的演奏,不由得想,其實輕津三味線的solo本身就很有自由爵士的fu,也許Don Cherry以前除了敲甘美朗之外,也應該找三味線手一起合作才對。

最近在聽的一些人聲專輯

圖片
假期雖然將近尾聲, 不過今年由於閏五月的關係, 暑熱並沒有減少幾分, 8/26才到七夕, 九月三日是中元普渡,還 得熱上一陣子。 整理一下最近聽的爵士人聲專輯, 還真的蠻多樣化的,有這些: 趙可(Coco Zhao)—夢境(Dream Situation)(Effendi) 趙可是一位(生理)男性歌手,不過聲音非常中性。他的歌喉稱不上獨樹一幟,但對於爵士樂的律動感掌握得很好,在演唱技巧方面,對於曲子的articulation很有一套,幫他伴奏的鋼琴與小提琴手表現也很傑出。整張專輯收錄的都是三○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因為都是大家熟悉的歌曲,或許更能瞭解他的改編/重唱策略是什麼? 樂友Rose 這篇介紹 十分詳細,值得一讀。 Karin Krog & Steve Kuhn –Together Again (Grappa Musikfortag) 自七○年代以降,以鋼琴三重奏的編制而論,Steve Kuhn身為其中佼佼者,殆無疑義。他的演奏一方面帶著絢爛的Soundscape(聲音景致),另一方面則有男性鋼琴家較少見的纖細感性。以Playground這張今年重發的ECM專輯為例,Steve Kuhn與Sheila Jordan合作,而他的鋼琴獨奏實在美到像精細半透明但脆弱的汝窯(瓷器),令人聽了,簡直快要掉下眼淚來==。演唱的女歌手是挪威籍的女歌手,冷靜沈穩的嗓音,則像極酷派樂手。 在「鋼琴-人聲」二重奏方面,筆者的選片原則是,只要鋼琴手是Fred Hersch,John Taylor或是Steve Kuhn,都值得購入,他們不但適合替歌手伴奏,還可以在間奏發展出一套「不可方物」的優美獨白。 Molly Johnson -- Lucky (EmArcy) 坦白講,以「耳目一新」的程度而言,來自加拿大的Molly Johnson比起同國的Diana Krall(講句不客氣的話,她今年發行的新專輯,聽到最後,筆者沒病都快要生病了)或是Sophie Millman都要強。她的歌聲強勁、厚實,帶著點鼻音的性感,戲劇感也比較強,整張專輯的編曲風格是放客、拉丁、藍調與流行兼容並蓄,當然少不了爵士樂的即興與律動感,聽起來煞是活潑、生動。All Music Guide居然沒有任何關於這張專輯的評鑑文字,果然過了加拿大邊界,就已經不是美國樂評人的勢力範

史上最強音樂說書人

圖片
::介紹爵士鋼琴家傑基‧拜爾德 這幾年坐飛機到國外旅行,行囊裡總少不了iPod與Shure E3C耳機。旅人如我,深諳耳內式耳機之奧妙。耳機塞入後,不但可抵抗轟隆的飛機引擎聲,也可有效阻絕機艙內各種雜音的干擾,再加上Shure E3C音響效果不錯,動態清晰鮮明,所以我在旅行時,反而能更專心聽音樂,甚至作與專欄寫作有關的功課。忘記是哪一次,我在旅途中聽音樂,不知不覺進入夢鄉。就在淺睡時,從耳機那端傳來妙手琴音,那鋼琴獨奏時而活潑激昂、時而婉約抒情,整段演奏揉合了老式的散拍樂、honky tonk(一種更強調節奏感的散拍樂)和紐約哈林區曾經盛行的「闊步」(stride)風格,總共四分鐘長,正好把我叫醒,趕緊看一下iPod究竟在放什麼音樂? 低音貝斯手查理‧明格斯(Charles Mingus)六重奏於一九六四年在紐約康乃爾大學的現場演出雙CD Cornell 1964(藍調之音發行)裡的「ATFW You」鋼琴前奏。演奏鋼琴的樂手,正是爵士樂史上赫赫有名的鋼琴活字典--傑基‧拜爾德(Jaki Byard)。只聽見他行雲流水的演奏,一路配合「暴君」明格斯的指揮,澎湃豐沛的感情源源不絕,展演不同年代各種鋼琴演奏的風格,精湛的演出毫無冷場。 Cornell 1964的錄音水準平平,但它卻是拜爾德、Eric Dolphy、Johnny Cole加入明格斯樂團演出的寶貴記錄。由這些樂手所組成的明格斯六重奏,稍後在巡迴歐洲演出時,就因為小號手Johnny Cole於巴黎住院、吹管手Eric Dolphy不幸猝死於柏林而倉促改組。最彌足珍貴之處,在於這張專輯不但記錄了Eric Dolphy生涯裡最精彩的長段即興獨奏,也讓聽眾見識到拜爾德音樂知識的淵博,他那一身「抖包袱」的即興功夫,真是令人驚嘆連連。 拜爾德出生於美國東北麻州的沃歇斯特市(Worcester),父母親都是音樂人。父親在軍樂團裡吹長號,母親則是衛理教會詩班的伴奏。拜爾德的外婆曾在默片戲院裡擔任鋼琴伴奏。默片時代結束之後,戲院用不上鋼琴,外婆把它送給了拜爾德的母親,這是拜爾德學鋼琴的開始。 拜爾德曾於四○年代末加入由薩克斯風手Earl Bostic領導的節奏藍調樂團。Bostic是二次戰後最重要的節奏藍調樂手,他那響亮、奔放而又精神飽滿的演奏風格不但影響了拜爾德,也影響了John Coltr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