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爵士樂回顧:新盤篇(下)

Terell Stafford-This Side of Strayhorn(Maxjazz)


關於這張專輯所表達的意境,樂評人Greg Victor說得很好:「在飄著雨的下午,我走在紐約曼哈頓區的街上,邊聽著iPod播放2011年發行的最複雜的爵士樂。像紐約這樣一個世俗、灰暗、障礙重重的城市,突然之間(在我的眼裡)看起來像一個立體派的戲劇舞台,到處都是浪漫的男性與女性…然後我理解到爵士樂的能耐,它之所以能勝出其他音樂類型,就在於改變我們看世界的觀點。」

對樂迷而言,只要編曲與演奏精彩,爵士樂確實可以帶來妙不可言的效果,小號手Terell Stafford領銜的This Side of Strayhorn即為一例。這是一張向艾靈頓公爵的左右手Billy Strayhorn致敬的作品,無論是旋律或和聲,Strayhorn的創作素以優美、明亮著稱。專輯的原始構想脫胎於一個向Billy Strayhorn致敬的爵士音樂節,舉辦地點是Strayhorn的家鄉-俄亥俄州的Dayton城。小號手Terell Stafford參與演出,頗受好評,於是決定將演出成果錄製下來,由貝斯手John Clayton擔任製作,找來薩克斯風手Tim Warfield、鋼琴手Bruce Barth、貝斯手Peter Washington與鼓手Dana Hall,組成了一個五重奏,錄製了這張非常耐聽的This Side of Strayhorn。

This Side of Strayhorn的聆聽重點是Terell Stafford變化多端、洋溢著感性音色的小號。從九○年代中期出道至今,閱歷豐富的Terell Stafford已經是主流爵士中的要角。擅長演奏精純咆勃樂的他,音樂成長歷程與Wynton Marsalis有幾分相似。他們都是古典音樂訓練出身,但也加入了爵士樂團,很早就獲得前輩的提攜賞識。Terell Stafford唸大學時曾跟隨薩克斯風手Bobby Watson巡迴演出,豐富的演出經驗讓Stafford在編曲、作曲和指揮樂團等方面功力大增,也影響了日後風格取向。他的演奏自信純熟,小號音色收放自如,對於曲子想表達的情緒掌握得很精確,以第二軌的「Smada」為例,在輕快的節奏中,Tim Warfield與Terell Stafford輪流即興,其中Terell Stafford的小號隨著即興旋律的開展,漸次邁向咄咄逼人的高峰,令人想起犀利的Lee Morgan,而接下來的「My Little Brown Book」則轉換成另一種情緒,裝了弱音器之後的小號,以溫暖、沈靜的音色訴說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除了Stafford傑出的表現之外,與他搭配的「前線」薩克斯風手Tim Warfield和負責編曲的鋼琴家Bruce Barth也值得記上一筆。This Side of Strayhorn並沒有想要講什麼深奧的大道理,它的可貴之處,在於用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重新詮釋Billy Strayhorn的創作,讓聽眾深刻體會其雋永與美好。就這點而言,Terell Stafford做得非常成功。

Marcin Wasilewski Trio-Faithful(ECM)


瑞典鋼琴手Esbjörn Svensson意外過世之後,歐洲爵士樂迷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後起之秀,波蘭鋼琴手Marcin Wasilewski身上。Marcin Wasilewski雖然年紀尚輕,不過他的三重奏已經成軍十八年,貝斯手Slawomir Kurkiewicz與鼓手Michal Miskiewicz都是波蘭科薩林音樂中學(Koszalin High School of Music)的同學。當他們還是高中生時就已經到處參加音樂比賽,獲獎無數,在波蘭享有高知名度,也曾在當地廠牌發行過五張專輯。千禧年以後,這組三重奏加入了Tomasz Stanko樂團,為這位知名的小號手錄製了Soul of Things(2002)、Suspended Night(2004)、Lontano(2006),Marcin Wasilewski與Slawomir Kurkiewicz也曾經為鼓手Manu Katché錄製Neighbourhood (2005)與Playground(2007),以上專輯皆由歐洲最大的即興音樂獨立廠牌ECM發行。

加入Tomasz Stanko樂團並參與ECM專輯錄音,正是這組來自波蘭的三重奏走上國際舞台的契機。二○○五年,他們將原來的團名「簡單原音三重奏」(Simple Acoustic Trio)更名為Marcin Wasilewski三重奏,並陸續在ECM發行了Trio(2005)、January(2008)與Faithful(2011)等三張專輯。

Marcin Wasilewski三重奏去年發行的Faithful可說是該團出道至今最成熟、最好的作品,而靈魂人物Marcin Wasilewski的選曲與鋼琴演奏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整張專輯由沈靜的「An den kleinen Radioapparat」揭開序幕,零碎的音符與不規則的緩慢節奏,鋪陳出冰冷寂寥的氣氛。接下來的「Night Train To You」,由Marcin Wasilewski的鋼琴獨奏率先開場,他演奏的旋律悅耳且辨識力強,搭配輕快的鼓鈸節奏,在貝斯的潤飾下,逐漸進入聆聽高潮。Marcin Wasilewski從來都不是一個華麗的威力演奏者(power player),但他的即興演奏概念在感性與理性之間維持一個極佳的平衡,而三重奏整體的聲響也很漂亮。

Marcin Wasilewski的選曲相當有意思,專輯同名曲,第三軌的「Faithful」原出自前衛薩克斯風大師Ornette Coleman於一九六七年在Blue Note發行的專輯The Empty Foxhole。經過改編之後,這首曲子並沒有什麼自由爵士的味道,反而比較像是寫意式的田園詩歌。Marcin Wasilewski也選了一首鋼琴家Paul Bley的作品「Big Foot」(第九軌),是一首帶著幽默感,洋溢著強韌律動感的曲子。透過鋼琴、貝斯與鼓緊密的互動,三件樂器各有表現,交織成生動的樂章。

ECM去年發行了不少優質專輯,美國薩克斯風手Charles Lloyd的Athens Concert,義大利小號手Enrico Rava的Tribe都是被樂評人高度推薦的作品。有點可惜的是截稿之前這些專輯都還沒有正式抵台。Marcin Wasilewski三重奏的Faithful是目前可得性較高的作品,喜歡聽三重奏的樂迷們千萬不要錯過了!

Geri Allen-A Child Is Born(Motema)


對於迎合節慶的爵士樂專輯,筆者一向興趣不大,總覺得熱鬧有餘,深度不足。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女鋼琴家Geri Allen來錄製耶誕歌曲專輯,結果又是如何呢?出於好奇心買了這張專輯。聽後的感想是:重點不在於Geri Allen演奏了什麼曲子,而是她實在太會演奏,將貌似平凡無奇的傳統歌謠,透過即興的詮釋,轉化為妙不可言的作品。相對而言,如果只是舉辦派對,想找一張熱鬧應景、旋律簡單,眾人皆可跟唱的耶誕專輯,筆者絕不推薦這張專輯。A Child Is Born是獻給那些長期以來對於鋼琴即興內涵有興趣的樂迷,透過獨奏以及鍵盤使用的變化,Geri Allen希望以自身的觀點來闡述她作為虔誠基督徒的音樂/宗教觀。

A Child Is Born以耳熟能詳的耶誕曲「Angles We Have Heard On High」開場,這是一首關於天使報佳音的歌謠,雖然依稀聽得出主旋律,但Geri Allen的改編版與原曲想展現的歡欣熱鬧感是不太相同的。如果原版是燒燙燙的火鍋大餐,Geri Allen則是意味深長的儉樸料理,聆聽重點在她強勁右手所展開的即興樂句。接下來的專輯同名曲「A Child Is Born」,Geri Allen之所以選擇這首曲子是因為鋼琴家Hank Jones曾經詮釋過,而且這是他的弟弟Thad Jones所作,帶著向Jones家族致敬的味道。有「標準曲先生」稱號的Hank Jones,演奏一如其人,素以溫文儒雅著稱,Geri Allen在這裡也傳承了相似的典雅風格。

Geri Allen在第四軌「O Come, O Come Emmanuel」中,以這首教堂詩歌的旋律為基礎,併入了另一首南方黑人歌謠。兩首曲子原本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但透過巧手改編,音樂跨越了種族藩籬,觸動人心深處,就像是宗教信仰,不分地域與族群一樣。第六軌「We Three Kings」是一首很美的曲子,也是本張專輯的必聽曲,從Fazioli鋼琴流洩出來的音符,隨著即興演奏跳上躍下,牽引著樂迷的耳朵,是如此深刻、美麗。
去年筆者曾赴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每日清晨都會聽到窗外傳來清真寺的召禱(Call to Prayer),宛如天籟。無論是破曉的吟唱,或是黃昏在清真寺裡看著虔誠的穆斯林膜拜,筆者深深覺得宗教不只是信仰,從中延伸出來的音樂及文化真是迷人!同樣的道理,A Child Is Born是身為基督徒的Geri Allen藉由音樂來展現她的宗教思考,很值得有興趣的樂迷一起來探索。

Michele Polga Meets Fabrizio Bosso-Live At Panic Jazz Club(Abeat)


如果前一張推薦的專輯屬於思考型作品,樂迷需用心體會樂手的即興創作概念,那麼這一張現場錄音恰好相反:樂迷只要帶著輕鬆的好心情,就可以充分享受這類「直覺式」的音樂饗宴!筆者以前曾在專欄提過,除了美國以外,放眼全世界,最能掌握精純咆勃精髓的樂手,幾乎都是來自義大利的好手。這個國家的爵士樂手不但人才濟濟,創作量也豐富,每年的發片數十分可觀。這裡所介紹的Live At Panic Jazz Club是薩克斯風手Michele Polga偕同小號手Fabrizio Bossa所進行的五重奏現場演出,演出地點是位於北義大利維琴查城(Vicenza)附近,馬洛斯提嘉鎮(Marostica)的Panic爵士俱樂部。

因為是現場演出,所以無論是Michele Polga或是Fabrizio Bossa均有長段激昂的即興表現,現場high到破錶!專輯一共收錄了五首曲子,其中「Bemsha Swing」係鋼琴家Thelonious Monk所作,「Body and Soul」則是耳熟能詳的抒情歌謠,兩首曲子都是樂手對尬時的最愛。其餘三首則為團長兼薩克斯風手Michele Polga及團員Luca Mannutza原創。根據內頁說明,這組五重奏在Panic俱樂部演出時,已經是巡迴演出的尾聲,演出結束後大家就可以歡渡聖誕節,所以樂手演出時心情都非常輕鬆,即興時特別帶勁。整張專輯以Michele Polga的創作「Clouds Over Me」開場,起始的薩克斯風旋律與音色深受John Coltrane的影響,不過接下來的即興樂句又更為「現代」一點,可聽出Michele Polga的音色與風格其實是多變化的。第二軌「Bemsha Swing」由小號手Fabrizio Bosso起頭,與Michele Polga互飆,搭配節奏組合的「助攻」,將這首曲子詮釋得非常精彩。接下來的「Body And Soul」,鋼琴手Luca Mannutza的即興表現不遑多讓,完全展現了義大利樂手強悍而美麗的一面。第四首曲子「Re-Trane」也是向John Coltrane致敬的曲子,慢板節奏中帶出深沈的主旋律,搭配五聲音階的鋼琴伴奏,氣勢恢弘。

去年義大利與法國廠牌都發行了不少出色的專輯,筆者也入手了不少,礙於篇幅,只能推薦若干:義大利「十二個月亮」(Dodicilune)廠牌所發行的Paolo Bernard Quartet-Fahrenheit Project與Michele Gori Quartet-Flute Stories,法國廠牌Plus Loin Music發行的Remi Panossian-Add Fiction(臺灣有引進),Discograph發行的浪漫鋼琴大師Giovanni Mirabassi的新專輯Adelante(臺灣有引進),演奏水平都很高,提供給有興趣的樂迷參考。

Stefon Harris/David Sanchez/Christian Scott-Ninety Miles(Concord Picante)


這張專輯領銜演出者都是美國主流爵士樂壇的當紅炸子雞,但錄音工作卻是在古巴首府哈瓦那完成的,為什麼?答案就在專輯名「九十哩」(Ninety Miles)中。從美國最南端到古巴,恰好就是九十哩之遙。雖然距離如此之近,不過美國官方長久以來抵制古巴,當然也影響了兩國之間的音樂交流。「九十哩」代表的不僅是距離,也道出了美國與古巴樂手期待更多合作的心聲。

這張專輯的製作概念,是希望以古巴跳舞音樂節奏為基礎,讓這些美國好手大展即興演奏空間。節奏來自古巴,旋律來自美國,就風格而論,並不算是一張「正港」的拉丁爵士作品,「前線」樂手演奏的大多是屬於「後咆勃」(post-bop)風格的旋律。什麼是「後咆勃」風格呢?簡單的說,就是將四○~六○年代先後成型的咆勃、精純咆勃、調式爵士、自由爵士等各種音樂類型融合在即興旋律中,而不再拘泥於某一類型,所以我們在Ninety Miles可以聽到廣納百川的音樂「句型」。

這張專輯主要的參與者有電鐵琴手Stefon Harris、薩克斯風手David Sanchez與小號手Christian Scott,都是可以獨挑大樑的知名樂手,所以三人「合體」所爆發的演奏能量也相當驚人。而為他們伴奏的,則是分別由古巴鋼琴手Rember Duharte 與Harold Lopez-Nussa所領導的節奏組合。以揭開序幕的「Nengueleru」為例,David Sanchez的薩克斯風獨奏在繁複的節奏中登場,他的音色沉穩自然,輕鬆悠遊於貝斯及節奏樂器所打造的聲浪之海上。在第二軌的「E’cha」一曲中,電鐵琴手Stefon Harris與小號手Christian Scott的即興演出接續於古巴鋼琴手Harold Lopez-Nussa精彩的獨奏之後,其中Christian Scott小號的音色宛如力透紙背的書法,結實飽滿的音色,搭配Stefon Harris玲瓏巧妙的電鐵琴旋律,聽來很有味道。

第三軌「City Sunrise」是David Sanchez的原創曲,在非洲-古巴節奏的律動中帶出現代感濃厚的演奏,隨著樂句的開展,樂手們的即興也逐漸邁向狂野的高潮,最後又回到主旋律結束,戲劇張力十足。第五軌的「Congo」也是一首以非洲律動為主的曲子,在熱鬧的節奏中,主奏樂手先吹出暗色的主旋律,Harold Lopez-Nussa的鋼琴首先登場,他的演奏混和著拉丁與藍調,然後是小號手Christian Scott更純粹的藍調風格獨奏,尖銳而咄咄逼人的音色,再次證明他是當今北美最出色的小號手之一。

Ninety Miles是一張運用大量節奏樂器,和聲複雜,必須仔細聆聽的專輯。第一次播放時讀者也許會覺得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多聽幾次,就會像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順帶一提,音響迷們也不妨測試一下家裡的喇叭是否可以表現貝斯的鬆軟彈性,以及低頻的綿延感。另外,好的音響也應該可以表現這張專輯中薩克斯風、電鐵琴與小號獨奏時,那種鮮活、自然的形體感。

Joe Fielder Trio-Sacred Chrome Orb(Yellow Sound Label)


一直活躍於前衛爵士界的長號手Joe Fielder,曾經效力於小號手Charles Tolliver、鋼琴手Andrew Hill與Satoko Fujii所領導的樂團,而個人所領導的三重奏也在葡萄牙的前衛爵士廠牌Clean Feed發行過Plays The Music of Albert Mangelsdorff與The Crab,評價都很高。
坦白講,從商業來考量,前衛爵士的全球發行量至多可能是兩千張,根本不可能賺錢。受到mp3下載風潮的衝擊,年輕樂迷喜新厭舊,聽過即刪,Clean Feed卻仍逆勢操作,穩定持續發行專輯(他們也透過emusic提供下載服務),著實令人佩服。這個小廠牌默默耕耘,提供了許多才華洋溢的樂手發表創作的園地,以前介紹過的小號手Peter Evans、Nate Wooley,本篇介紹的Joe Fielder都來自美國,這幾年來陸續在Clean Feed發表令人驚艷的傑作。如果讀者對前衛爵士感興趣,Clean Feed所發行的專輯絕對是探索這個音樂領域的重要來源。

沿襲Clean Feed的製作方向,Yellow Sound Label發行的Sacred Chrome Orb仍是由Joe Fielder所領導的三重奏擔綱演出,成員是貝斯手John Herbert與鼓手Michael Sarin。這張作品與之前的專輯有何不同?筆者認為,無論是錄音水平或Joe Fielder的即興魅力,Sacred Chrome Orb都超越了以前的作品,說這張專輯是Joe Fielder三重奏的顛峰之作,應不為過。

和小號或薩克斯風相比,長號的音色更為粗砥、朦朧,本來就是不易駕馭的樂器,想要吹出動人的旋律很不容易,更何況是長段言之有物的即興?然而,對Joe Fielder而言,這些問題彷彿都不存在。技巧高超的他,每一首曲子都吹得虎虎生風,氣勢十足,配合John Herbert韌性十足的貝斯walking與鼓手Michael Sarin經驗老道的伴奏,整個樂團聽起來像是一個自然的有機體,在複雜的節奏中,同步運作出美妙的聲響。

遺 珠?


最後要來談談二○一一年的遺珠之憾。首先是筆者喜愛的印度裔鋼琴手Vijay Iyer與薩克斯風手Rudresh Mahanthappa ,去年都在德國的Act廠牌發行了專輯,分別為Tirtha與Samdhi。雖然兩張專輯並不完全相像,但主要製作概念都是向印度傳統音樂借火,與爵士樂的即興演奏相互融合,作品新鮮而有創意。


接下來是女鼓手Terri Lyne Carrington所率領的女子爵士樂團,去年也發行了The Mosaic Project(Concord Jazz),它不是一張劃時代的專輯,但活潑的律動節奏,迷人的即興樂句,加上幾位女歌手靈騷味十足的演唱,相信可贏得許多節奏藍調樂迷的青睞。
英國的小號手Matthew Halsall發行的On The Go(Gondwana)令人想起六○年代初期藍調廠牌的作品,世故的演奏深具都會風情,可說是頗富內涵的專輯。最後是薩克斯風手Charles Lloyd在ECM的新作Athens Concert,許多樂評人都給予極高的評價。這張專輯收錄了Charles Lloyd四重奏與女歌手Maria Farantouri在雅典古劇場演出的現場演出,十分動聽。不過筆者認為Athens Concert以演奏/唱希臘民謠為主,爵士樂的演出比例較低,跨界色彩濃厚,所以最後沒有選入榜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