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介紹日本爵士樂團Quasimode


這幾年來,東京爵士音樂節主辦單位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聽眾,時常邀請日本當地知名的夜店爵士樂團參與演出,獲得不錯的效果。二○○九年,適逢Blue Note廠牌創辦七十週年,六○年代曾以暢銷專輯Alligator Bogaloo轟動一時的薩克斯風手Lou Donaldson,特地飛到東京,與日本最有指標性的Club Jazz「A咖」樂團Quasimode同台演出,老少兩個世代同聚一堂,演奏Blue Note廠牌發行的專輯曲目,純熟又激昂的演奏令人秉息,而這也是從西方傳到東方,爵士歷史上重要的一刻。談到日本的Club Jazz,就必須溯源到盛行於八○~九○年代英國倫敦跳舞俱樂部的Acid Jazz。Acid Jazz原本是俱樂部DJ的發明,他們將自己喜愛的黑人音樂裡,律動感比較強的曲子類型如靈魂、放克與嘻哈互相混搭,配上固定的循環節拍,呈現出一種帶著爵士即興趣味,但又有舞曲迷幻感的音樂。這些DJ取樣的來源大多是Blue Note後期的放克或靈魂爵士樂,後來被唱片公司命名為「rare groove series」(罕見律動系列)的專輯,如吉他手Grant Green的Blue Break Beats、Lou Donaldson 的Alligator Bogaloo、女長笛手Bobbi Humphrey的Satin Doll等。最值得一提的是Lou Donaldson發行於一九六七年的Alligator Bogaloo,這張專輯當時狂銷熱賣,不但活化了當時漸露疲態的爵士樂,更拯救了江河日下的Blue Note廠牌,一路撐到七○年代。

就現代爵士樂的創新度而論,錄製「rare groove series」專輯的藝人都不能算是全新風格的開創者,但他們結合電風琴、電子鍵盤、吉他,共同引導出律動感強烈,廣受年輕人歡迎的「靈魂爵士」或「放克爵士」風潮,在藝術導向的「現代爵士樂」和流行導向的「節奏藍調」之間扮演橋樑與平衡的角色,開啟年輕樂迷認識爵士樂的大門。「靈魂爵士」最明顯的風格特徵在於管樂的旋律活潑,尾韻上揚,有時樂手甚至會以嘶吼、近乎靈魂出竅般的旋律來炒熱現場氣氛。

隨著Acid Jazz大受歡迎,這種溯源於跳舞俱樂部的音樂也越來越多元化,首先是DJ擴大取樣對象,不限於靈魂爵士作品,Freddie Hubbard、Lee Morgan等以陽剛音色見長的小號手,甚至某些前衛樂手如Sun Ra、Pharoah Sanders的專輯,都是DJ取樣時的選擇。其次,有些年輕的爵士樂手開始組團,直接「撩落去」,搞自己的跨界作品,以真材實料的樂器取代唱盤(或是兩者都有),重新詮釋他們心愛的爵士曲。最後,由於爵士樂本來就是重視律動感的音樂,因此有越來越多的DJ或樂手將取樣或詮釋範圍擴及拉丁音樂,如源自巴西的桑巴(samba)、非洲-古巴節拍(Afro-Cuban beat)等。

Acid Jazz發展到千禧年之後,已經呈現百花齊放、「各自表述」的狀態,而原有的Acid Jazz一詞已漸漸少用,以Nu Jazz或Club Jazz取代之,唯一不變的是它的精神:藝人向傳統借火,以自己的創意不斷地進行混血和演化。而作為日本Club Jazz頂級樂團之一的Quasimode,正是這種傳承精神的代表。

自二○○六年發行第一張專輯oneself-LIKENESS以來,Quasimode可說是日本爵士樂壇的後起之秀中,最值得期待的樂團。創團之初的成員包含了平戶祐介(鋼琴)、松岡“matzz“高廣(打擊樂器)、須長和弘(貝斯)與奧津岳(鼓),後來鼓手奧津岳因病退出,由今泉總之輔取代。最初提出組團構想的是鋼琴手平戶祐介,長崎出身的他,因為家裡經營爵士喫茶店的關係,從小就熟知Blue Note專輯及其曲目,自美國留學回來之後,有感於推廣爵士樂絕不可曲高和寡,因而創立了Quasimode。負責打擊樂器的松岡高廣則出身自拉丁樂團,本人也時常在俱樂部裡擔任DJ,是一個可以精確掌握律動感,炒熱演出氣氛的高手。貝斯手須長和弘曾擔任多位日本流行(J-Pop)藝人的伴奏,而後來才加入的今泉總之輔則是新世代中備受矚目的鼓手。他在青森縣三澤美軍基地俱樂部雲集的街上長大,一開始是對嘻哈曲風有興趣,加入Quasimode之後,其演奏風格越來越多元化,無論是爵士搖擺、靈魂、放克等都難不倒他。

Quasimode在第一張專輯oneself-LIKENESS裡就展現了卓越的選曲品味。在這張作品中,團員們重新詮釋了英國薩克斯風手Tubby Hayes的名作「Down In The Village」。Tubby Hayes是英國六○年代最頂尖的精純咆勃樂手,無論是在Tempo或是Fontana發行的黑膠唱片,都是爵士DJ和樂痴們心目中拼死以求的夢幻逸品。而在Quasimode重新詮釋的版本中,松岡以巧妙靈活的拉丁鼓開場,帶出氣度恢弘、旋律優美的管樂器合奏。音樂結構本身並不複雜,曲子的長度適可而止,不至於長篇大論,對入門級的樂迷而言,算是「和藹可親」。整體而言,團員們的演奏深受精純咆勃與調式和弦的影響,但在聆聽方面並不會有什麼負擔。



Quasimode於二○○七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The Land of Freedom邀請了知名的爵士女歌手Carmen Lundy再度演唱其代表作「This Is Love」。接下來以前兩張專輯曲目為主,發行了現場錄音Straight To The Land of Freedom。二○○八年發表的Sounds Of Peace專輯中則演奏了Duke Pearson的「Jeannine」,以及鼓手Billy Parker專輯Billy Parker's Fourth World-“Freedom of Speech”裡的「Dance Of The Little Children」。令人感動的是,雖然Quasimode以推廣爵士樂為職志,希望帶給年輕樂迷好聽又有品味的作品,但選曲方面卻從來不馬虎,也不曾向商業妥協。無論是Tubby Hayes或Billy Taylor,都算不上是爵士樂界的知名人物,但他們所留下的作品,卻有如好酒沉甕底,越陳越香。

經由代理商引介,Quasimode在臺灣也發行了兩張較新的專輯,均為日本原版,介紹如左:

Quasimode-Mode of Blue (EMI/金牌大風)

Mode of Blue是一張不折不扣向六○年代Blue Note廠牌致敬的專輯。事實上,早在四年前日本就有一個相似的專輯企畫,誕生了Blue Note Street這張專輯。專輯的主要構想是,以Blue Note音源作為創作依據,讓活躍於日本俱樂部的DJ或樂團予以發揮、重新詮釋。主要參與者有Soil and Pimp Sessions、Jazztronik、Kyoto Jazz Massive、須永辰緒、松浦俊夫、DJ Muro、DJ Kawasaki等。這些風格各不相同的藝人選定曲目後,以自己的手法進行有創意的詮釋;例如:純粹的現場演奏、利用電腦程式做出電子音樂、以house及hip hop節拍去詮釋…等。

Blue Note Street表現的是不同藝人對於Blue Note音樂的多元想像,音樂作品宛如萬花筒般色彩繽紛。Mode of Blue的凝聚性更強,對於Blue Note的「忠誠度」更強,無論是選定的曲目、宣傳MV的美術設計或是重新詮釋的手法,都令人覺得更接近Blue Note廠牌編號4000系列(也就是一九五七、五八年以後發行)的專輯。最重要的是,Quasimode本來就是技巧純熟的爵士樂團,所以也理所當然地以演奏,而非重新混音的手法來表現。

第一軌「Mode Of Blue」是專輯同名曲,也是整張專輯中唯一的原創曲。在平戶抒情的鋼琴旋律開場後,接續的是Blue Note樂迷熟悉的調式和弦,世故冷靜的抒情感貫穿其中。在即興演奏方面,小號手兼管樂編曲的福山光晴、薩克斯風手岩本義雄都有卓越的演奏表現。據說這首曲子是平戶與松岡聽了Bobby Hutcherson、Harold Land、Wayne Shorter等人作品的結果,不同的是Quasimode由於有打擊樂器手松岡的關係,大量注入club jazz所強烈的律動元素,是一首頗富新意,聽起來很過癮的作品。接下來的「On Children」,原收錄於鋼琴手Jack Wilson發表於一九六七年的專輯Easterly Wind,鼓手是筆者非常喜愛的Billy Higgins,他靈巧的擊鼓讓整首曲子聽來充滿張力,而Quasimode詮釋的版本則繼承了這樣的活潑感,高岡的拉丁節奏搭配精神飽滿的小號演奏,很適合在夜店炒熱跳舞氣氛。

第三軌「Afrodosia」原來收錄在小號手Kenny Dorham的專輯Afro-Cuban中,是一首洋溢著陽光的拉丁風味作品,樂手輪流即興的部分也十分精彩。與原版相較之下,Quasimode的編曲更華麗,躍動感也就更鮮明。在保留原曲風味(主旋律與節奏感)的同時,平戶的順暢悅耳的鋼琴旋律,加上高岡精彩的擊鼓真是沒話講。接下來是「Little B’s Poem」,原收錄在電鐵琴手Bobby Hutcherson的作品Components之中,是以三拍為主的抒情曲,Quasimode的詮釋版本加入了女歌手Valerie Etienne的演昌。平戶先以優美的鋼琴琶音開場,接著Valerie Etienne以高亢的嗓音唱出主旋律,後段的擬聲唱技(scatting)也很有味道。第五軌的「The Loner」原收錄於小號手Donald Byrd的Slow Drag專輯,作曲人是曾於Jazz Messenger(爵士信差)樂團擔任伴奏的鋼琴手Cedar Walton,在日本是擁有超人氣支持的爵士藝人。原曲是小號與高音薩克斯風的雙管即興,Quasimode在此安排四支管樂進行聲勢浩大的演出,小號手類家心平的獨奏表現尤其精彩。

第六軌「No Room For Squares」出自薩克斯風手Hank Mobley的No Room For Squares專輯同名曲,原來是由薩克斯風手Hank Mobly」小號手Lee Morgan聯合演奏,值得注意的是原創性很強的鋼琴手Andrew Hill也參與了錄音。Quasimode的版本是由類家心平(小號)與安田將人(薩克斯風手)擔任雙管即興的部分,跳脫常規的節奏與抑揚頓挫的管樂旋律表現為其特色。第七軌「Congalegre」也是一首拉丁風味的作品,原收錄在鋼琴手Horace Parlan錄製於六一年的專輯Headin’ South,由Ray Barretto擔任打擊康加鼓(conga)的角色,他的獨奏非常經典,也是Quasimode的節奏樂器手高岡模仿的對象。原曲是鋼琴三重奏加上康加鼓,律動味十足,Quasimode的詮釋更為華麗,是一首熱鬧的作品。

第八軌的「Ghana」原收錄在小號手Donald Byrd的專輯Byrd In Fight。顧名思義,無論是旋律或節奏,原曲都帶著些許非洲風味,經由平戶的巧手編排,Quasimode整體音樂的格局變得更恢弘,從尖銳、富攻擊性的5/8拍作為起點,熟悉的旋律帶出熱情的拉丁爵士之旅,而福山光晴極具韻味的小號獨奏,以及細膩的管樂編曲,讓這首曲子閃耀著迷人的光澤。接下來的「Sayonara Blues」是放克爵士鋼琴手Horace Silver錄製於六二年的作品The Tokyo Blues,原曲是以異國情調主題為主的藍調,由Blue Mitchell(小號)與Junior Cook(薩克斯風)負責雙管即興,Quasimode則將之大幅改編,搖身一變成為桑巴節奏的嘉年華音樂,性感、明亮的演奏風格,是整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改編作品。

接下來的「African Village」原出自鋼琴手McCoy Tyner發行於六八年的專輯Time For Tyner。如曲所示,係以非洲大陸為靈感的作品,鋼琴三重奏加上電鐵琴手Bobby Hutcherson的即興演出,盡情表現美國黑人樂手對於原鄉的想像。Quasimode將之擴張為適合跳舞,富含躍動感的作品,而高音薩克斯風手岩本義雄靈魂出竅般的演奏也令人印象深刻。最後一軌「Night Dreamer」是薩克斯風名家Wayne Shorter錄製於六四年的專輯Night Dreamer同名曲。Quasimode選擇以這首抒情曲作為專輯的結尾,並沒有作大幅度的改編,反而是忠實呈現作品原有的詩意風格,只是管樂和聲的編寫聽起來更豐富,更有層次感。

日本EMI公司於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發行Mode of Blue時,短短時間之內,就在各大唱片行與購物網站締造亮麗的銷售佳績,高居爵士樂排行榜第一名。Mode of Blue不但是日本年輕的爵士樂手向經典品牌致敬的佳作,更證明了爵士樂無國界,Blue Note廠牌對全球音樂人與樂迷的影響,早已超越了時空與文化藩籬。

Quasimode-Daybreak (EMI/金牌大風)

Mode of Blue的暢銷很快地催生了Quasimode在日本EMI錄製第二張專輯Daybreak,而演出陣容則更為豪華了;女歌手是Dee Dee Bridgewater的女兒,有著宏亮豪邁嗓音的China Moses,貢獻男聲的是擁有「新世代法蘭克‧辛那區(Frank Sinatra)」稱號,來自荷蘭的實力派男歌手Wouter Hamel。喜歡精純咆勃的樂迷則會驚喜地發現:義大利High Five五重奏的核心成員,知名的小號手Fabrizio Bosso也加入了演出陣容。

Quasimode的獨特魅力在於以五○~六○年代的Blue Note音樂風格為基礎,將之轉化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時尚感的club jazz,無論是旋律或節奏都洋溢著活力與熱情。如果說Mode of Blue是經典作品的再詮釋,那麼Daybreak則具備了高度的原創性。整張專輯有許多平戶祐介(鋼琴)與須長和弘(貝斯)的原創作品,讓樂迷感受到這個樂團似乎想要打造所謂的「Quasimode Sound」:活潑的躍動感、歷久彌新的即興樂句再加上優美的管樂合聲。以專輯第一軌「All Is One」為例,平戶以深具渲染力的琴音開場,節奏樂器接續於後,隨即展開管樂合奏,穿插漂亮的鋼琴獨奏,與煽情的薩克斯風旋律互相輝映,貝斯與拉丁鼓聯合打造的濃烈律動感始終貫穿全曲,完全就是週末夜放鬆狂歡,令人覺得暢快的音樂。

男歌手Wouter Hamel參與錄製的「Happy Few」(第三軌)是以華麗的管弦樂伴奏開場,頗有復古的搖擺樂風情,一貫地,高岡的拉丁鼓有搶眼的表現。就打造Quasimode音樂的獨特性,也就是所謂的Club Jazz而言,筆者認為主打曲「Relight My Fire

(第五軌)是很好的範例。這首曲子是美國歌手Dan Hartman一九七九年的暢銷曲,也是迪斯可(Disco)舞曲經典。透過Quasimode的編曲,一方面保留原曲優美的旋律,另一方面則以流暢的鋼琴旋律、火熱的打擊樂器及Q度十足的貝斯來營造爵士味道。本來是結構很單純的流行曲,透過Quasimode巧妙的詮釋,聆聽水平又晉升至另一個層次。

義大利小號手Fabrizio Bosso所參與的「Rules of The Blood」(第十軌)是快節奏的拉丁爵士曲,這也是他所隸屬的Hot Five樂團近來喜愛演奏的風格。因為是快節奏的曲子,考驗著樂手演奏的實力,而Fabrizio Bosso也不負眾望地有著極為精彩的即興,是一首節奏明快,可以帶給聽眾單純愉悅感的曲子。而女歌手China Moses所唱的「Afro Blue」(第十一軌)是Dee Dee Bridgewater出道專輯同名曲,據說一直到現在都是廣受歡迎的club jazz經典。在低音貝斯的獨奏中帶出Moses的吟唱,然後是松岡最擅長的,以打擊樂器營造所謂的「非洲-古巴之聲」。主旋律聽起來有點像電影「真善美」的主題曲「My Favorite Things」,平戶則以厚重的調式和弦伴奏,搭配尖拔的高音薩克斯風獨奏,是一首很有氣魄的作品。

仔細聽完整張專輯後,嘻哈樂迷可能會提出質疑:「這真的適合跳舞嗎?」而爵士樂迷可能會問:「像『Relight My Fire』這種迪斯可舞曲也算爵士樂嗎?」就這些問題,日本知名的DJ小川充提出了他的看法:在Club Jazz這個領域,由於各類音樂混血得太厲害,逐漸被擴大解釋,實際上不適合跳舞的爵士樂不在少數。當然,如果只是純粹到夜店聽音樂,Club Jazz的音樂價值無庸置疑,但比起House、Techno或Hip-Hop,無論是氣勢或適合一般人跳舞的程度,Club Jazz都處於劣勢。但他也明確地指出,Quasimode始終沒有偏離適合跳舞的音樂這個主軸,至今已經發行七張專輯的Quasimode,擁有不遜於其他類型的club music的能量。

的確,隨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作為實力派的演奏團體,Quasimode具有非常好的調適能力,他們一方面吸引了那些熱愛五○~六○年代爵士樂的粉絲,另一方面也讓追求時髦,勤泡夜店的年輕人趨之若鶩,在Quasimode的場子裡盡情享受時尚感。透過出色的演奏連結了老少兩個世代,正是Quasimode最重要的貢獻。


留言

  1. 謝謝小威老師精闢的介紹,又讓我認識了多元的爵士音樂!

    回覆刪除
  2. 喔,台灣代理版進來了嗎?不知道價格有比較可親點否?謝謝小威老師介紹這個最近自己也很有興趣的日本團。

    回覆刪除
  3. Quasimode臺灣代理的這兩張分別為699 & 709,博克來的價格,供參考。

    回覆刪除
  4. 請問小威老師可以多推薦類似這種風格的樂團嗎?
    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