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樂音(上)

::介紹法國貝斯手Henri Texier在藍牌的幾張專輯

寫爵士樂這件事情對筆者來說,越來越像「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
不過是前幾年的事情,台北街頭尚還矗立著幾間堅持理想的獨立唱片行,有系統地引進歐洲爵士廠牌CD,讓充滿好奇心的樂迷大開眼界,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和選擇。
豈料,二○○五年之後,禁不住網路下載導致實體CD消費人口驟降的衝擊,這些唱片行有的關門大吉,有的則對樂迷失去信心,不再引進爵士新片。

歐洲爵士樂在臺灣,真的這麼不堪一擊嗎?
還記得大小唱片行林立的年代,曾有店員向我推銷法國的「藍牌」(Label Bleu)CD。隨意挑了幾張叫得出樂手名字的專輯,如Joe Lovano與David Liebman的作品帶回家,聽後果然十分滿意!於是,我先以e-mail向原廠牌索取目錄,接下來的動作就完全憑直覺了:只要得過獎,聽過名字,或是封面設計得不錯者,都列在我的購買清單之中。另外,藍牌還有一個子廠牌Indigo專門製作世界音樂,無論是藝人陣容或錄音表現均不俗,也列入我「敗家」的對象。

後來,另一家獨立唱片行開幕,更有系統地引進藍牌CD,我的消費行為就不用全憑直覺了。已經累積了先前的聆聽經驗,再加上網路所提供的廠牌資訊越來越詳細、完整,對於藍牌旗下的藝人逐漸不陌生。在「藍牌初體驗」中,我曾經對於和美國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oe Lovano合作的法國貝斯手Henri Texier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當更多Henri Texier在藍牌錄製的專輯陸續於唱片行上架時,我也不錯過把它們請回家的機會,如此買了十幾張他的作品。

低音貝斯不像鋼琴或薩克斯風是爵士樂中的明星樂器,它大部分時候都是配角的命。然而,傑出的低音貝斯演奏可以強化律動感,豐富音樂層次,讓整體的演奏加分。具前瞻性的低音貝斯手如Charles Mingus,更可以從低音貝斯的樂器特色出發,透過有創意的編排,展現與主流爵士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



Henri Texier就是這麼一位創作理念近似Charles Mingus的樂手。和Charles Mingus不相同的是,他的演奏風格並沒有太多搖擺年代的老派音樂色彩。這位出身、活躍於法國的低音貝斯手,八歲開始學鋼琴,十五歲時就在俱樂部演出,隔年Henri Texier十六歲時改學貝斯。據說當時巴黎的Blue Note俱樂部時常有美國樂團來訪,沒有任何學院派訓練的Henri Texier就在那個時候,透過實際演出的機會精進自己的貝斯技巧。同時間Henri Texier也加入了前衛鋼琴手Jef Gilson的樂團,並認識了另一位來自瑞士的鼓手Daniel Humair。後來兩人與英國的Gordon Beck或瑞士的George Gruntz合組了「歐洲節奏機器」(European Rhythm Machine)樂團,並為美國的中音薩克斯風手Phil Woods跨刀,活躍於各大音樂節,受到樂迷熱烈的歡迎,也被譽為六○年代歐洲最強的節奏組合。

Henri Texier的演奏受到六○年代崛起的自由爵士運動的影響頗深。他不但擺脫跟拍的從屬角色,更讓音樂從和弦進行中解放出來--他重視的是音樂與時代精神結合,從而追求不斷創新的可能。對這位跑遍大江南北,個性深思熟慮的法國樂手而言,音樂不只是一種情調的催化劑,也不是有錢有閒階級的專利品,它代表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手段,藉由音樂,藝術家盡情、發揮表達他們對世界的關懷和看法。八○年代中期以降,Henri Texier正式與藍牌簽約,發行了一系列質量俱佳的專輯,其中不乏足以傳世的秀異傑作,茲介紹如左。

Henri Texier Quartet - La Companera (1983)

八○年代開始,Henri Texier展開了嶄新的音樂里程碑。他偕同吉他手Philippe Deschepper、吹管手Louis Sclavis及鼓手Bernard Lubat組成了自己的四重奏。同時Henri Texier的表演範圍也擴大了:他不但擔任爵士音樂節中的樂團指揮,為電影或電視節目製作配樂,更親自披掛上陣,演起戲來!

兩年後,另一位鼓手Jacques Mahieux取代了Bernard Lubat,成為Henri Texier四重奏中的新成員。這組四重奏隨後錄製了La Companera,為Henri Texier在藍牌發行的首張專輯。聽過Henri Texier六○年代在「歐洲節奏樂器」作品的樂迷,或許會很驚訝地發現,除了即興演奏外,La Companera並沒有運用太多美國爵士樂的元素。專輯名La Companera是西班牙文「朋友」或「伙伴」的意思,它展現的樂風比較接近搖滾樂和世界音樂,這或許與錄音之前Henri Texier四重奏曾到各地巡迴演出,足跡甚至遠及印度和中東有關。

第一軌「Não incomodar」(葡萄牙文「請勿打擾」之意)的開場旋律就帶出了濃厚的異國情調。吉他和高音薩克斯風的旋律在Henri Texier沈穩的貝斯音階之上游移,銳利的即興旋律咄搭配搖滾樂風格的鼓點,聲勢咄咄逼人。曲子的後半段吉他手刷著和弦,搭配瘋狂快速的管樂,再接上一段鼓群獨奏,宛如置身於搖滾樂喧鬧的場子,激烈過癮!相較於前曲的躁動,第二軌「Nebbia」抒情悠揚多了,接在吉他、薩克斯風即興之後的是小號,由Michel Marre客串演出。他尖拔的音色以及注重意境鋪陳的即興手法暗示著Miles Davis的影響,低調的伴奏聲中,Henri Texier鮮明的貝斯旋律讓妝點聲響,帶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第三軌的「Resistance」以「多管齊下」的自由即興開場,隨即帶入Henri Texier的獨奏,只聽見他以不同的技巧撥弄琴弦,恣意變換貝斯聲響的質感,最後又以同時即興收場。第四軌的「Hyeoka」與第二首曲子類似,都以和緩的旋律鋪陳意境,Louis Sclavis演奏的薩克斯風旋律則緊緊扣住主題動機,曲子雖然不長,但鼓手Jacques Mahieux有精彩的獨奏表現。

La Companera是一張混血的專輯,Philippe Deschepper迷幻的吉他旋律帶著搖滾色彩,Henri Texier的貝斯音階是非洲民謠與自由爵士的融合,Michel Marre的小號即興則屬於「正港」的精純咆勃樂,Louis Sclavis則是不受羈絆的野馬,他的薩克斯風或單簧管即興「出乎自由,入乎爵士」,充滿挑戰音樂界線的張力,似乎沒有什麼事能難得倒他。La Companera為一九八○年代初期法國新派爵士的發展以及音樂元素融合的手法,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Henri Texier Quartet - Paris-Batignolles (1986)

一九八五至八八年間,Henri Texier與美國的薩克斯風手Joe Lovano合作頻繁,時常組團至各大音樂節巡迴演出,頗受好評,Paris-Batignolles紀錄了當時精彩的現場演出,它不但反映了Joe Lovano八○年代的表演精華,也是Henri Texier的生涯代表作。

雖然是美國樂手,但嚴格地來說,Joe Lovano是先在歐洲發片、演出,廣受歡迎後才紅回美國的。現在樂迷比較熟悉的Joe Lovano作品,大部分都是九○年代以後與EMI旗下Blue Note廠牌簽約、發行的專輯。Paris-Batignolles見證了Joe Lovano更早在歐洲演出的成果,誠屬難得。

第一軌的「Zentral Motiv」應該指的是「核心動機」(Central Motive),也是後咆勃(post bop)時代爵士樂團最常使用的創作策略;以一小段核心旋律為基礎,讓接下來的音樂演奏序列有所依據。然而,即興要如何進行才能巧妙,將故事發展得精彩,端賴樂手如何施展看家本領!這首曲子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三位扮演「前線」角色樂手演繹主題動機的手法:首先是Philippe Deschepper迷濛疏離的吉他旋律,接下來是Louis Sclavis出神入化的高音薩克斯風即興,最高潮則是Joe Lovano的次中音薩克斯風獨奏,那形體豐滿、尾勁十足的音色,搭配驚人的吹奏速度,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即興後段插入Louis Sclavis的演奏,「雙頭」薩克斯風彼此抗衡較勁,這些曼妙的即興音符,足以作為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學習的教材!

相較於前曲有清楚的主題動機,第二軌「Baton Rouge」是一首走自由風格的創作。它一開始沒有明確的調性,而是讓樂手彼此即興發揮,Joe Lovano在這裡展現了思緒敏捷的一面,無論是主動出擊或被動回應,都可以吹出言之有物的樂句,實在難能可貴;很多人常認為自由爵士就是集體合奏、不知所云的噪音,Joe Lovano翻轉了這種刻板印象,證明自由爵士也可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

第三軌「La Lousiane」(指路易斯安納州,也是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延續了前首曲子的風格和張力,但有較為明確的旋律動機,樂手則各展所長,精彩的即興聽來也十分過癮。第四軌的「Grillage」為組曲形式,Louis Sclavis的開場與接下來的合奏頗具聽覺挑戰性,然而由吉他手Philippe Deschepper展開的獨奏,卻又讓氣氛丕變;搖擺的節奏、舒緩悅耳的旋律中,帶出Joe Lovano挪用「Summertime」旋律的即興片段。這似乎是Henri Texier樂團一貫的風格;將自由即興的精神融入創作中,無論演奏的手法或曲式為何,樂手的演奏仍有一定的親和力。第五軌專輯的同名曲「Paris-Batignolles」是現場演出的壓軸曲,也是本張專輯中最抒情銷魂的短曲。

Paris-Batignolles是筆者初識Henri Texier的專輯,整張CD優異的演出錄音,讓我下定決心要盡可能地蒐藏這位貝斯手在藍牌的作品。在這張專輯之後,Henri Texier樂團再度改組,在這之後,樂迷們再也沒有太多機會再聽到Louis Sclavis與Joe Lovano同台演出的作品了!

Henri Texier “Azur” Quartet - An Indian's Week (1993)

九○年代初期,Henri Texier組了一個名為「Azur」的新團,成員分別為來自美國的Glenn Ferris(長號)、來自南斯拉夫的Bojan Zulfikapasic(鋼琴)以及Tony Rabeson(鼓)。「Azur」樂團正式成軍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An Indian's Week的風格與Henri Texier之前的作品有些許差異。

首先,雖然「Azur」樂團的創作仍會引用民族風味濃厚的音階或旋律,也偏愛從簡單的動機出發,延展為完整的即興創作,但與之前的成員相比,「Azur」的樂手似乎更偏好旋律性更強(而非無調性)的即興演奏,尤其是長號手Glenn Ferris與鋼琴手Bojan Zulfikapasic。Glenn Ferris曾經是爵士怪傑Don Ellis的學生,後來赴法國發展,被Henri Texier網羅為班底。他的創作理念與Henri Texier很類似,擅長由簡入繁,將演奏發展成江河般滔滔不絕的樂章。然而,Glenn Ferris的旋律並不拗口,也不艱澀,他的演奏帶著美式爵士的俐落率直,拉近了樂團和聽眾之間的距離。

An Indian's Week有趣的地方在於,整張專輯收錄的短曲,其起始的旋律動機聽起來都很相似,但下一軌(通常為長曲)發展出來的即興,以及想要表達的情緒和質感(mood & texture)卻大異其趣。而Michel Portal與Louis Sclavis這兩位法國爵士大將的跨刀演出,也讓作品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以第二軌「Laguna Veneta」為例,節奏組合的同音反覆中,帶出客串樂手Michel Portal感性的bandoneon旋律。與現代的手風琴(accordion)相較,bandoneon更為宏亮,聲響的穿透力也更強,是阿根廷國粹「探戈」的主力樂器。接續於bandoneon演奏之後的,依序為長號、鋼琴與貝斯的即興,抒情的旋律似有一抹揮之不去的感傷。

第四軌的「Stanislas」是一首小品,即興的順序分別為:鋼琴手Bojan Zulfikapasic的電子鍵盤Fender-Rhodes、Glenn Ferris的長號及Henri Texier的貝斯,整體演奏受節奏藍調流行曲的影響,輕鬆、性感而又簡潔,是聽起來很舒服的曲子。整張專輯最長的作品是第八軌的「Indians/Desaparecido」,音樂風格和演奏色彩深受美國自由爵士先驅John Coltrane的影響,Glenn Ferris、Bojan Zulfikapasic與Louis Sclavis各自有出色的即興表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鋼琴手Bojan Zulfikapasic。他與Glenn Ferris都是擅長演奏抒情旋律的樂手,或許是因為來自南斯拉夫的關係,Bojan Zulfikapasic也很喜歡將南歐民謠融入即興創作之中。他那風格鮮明、恢弘大度的演奏手法,彷彿預示了幾年後將自成一家,成為眾人矚目的歐洲明星鋼琴手。

Henri Texier Trio – The Scene is Clean (1996)

The Scene is Clean是Henri Texier在藍牌領銜的作品中最接近美式爵士風格的作品。之前發行的An Indian's Week固然有來自美國的長號手Glenn Ferris的參與,因此帶著些許美式爵士樂的色彩,但無論是意境鋪陳、編曲或即興旋律,仍是以Henri Texier為創作意識核心的風格。The Scene is Clean則不然,這張專輯不但收錄了多首精純咆勃時代的名曲,Henri Texier所領導的三重奏演奏手法也是效法那些知名的美國鋼琴三重奏:受咆勃風格影響的即興樂句、藍調和弦進行以及律動十足的節奏。

這組三重奏由Henri Texier(貝斯)、Alain Jean-Marie(鋼琴)與Aldo Romano(鼓)等人組成,他們都是法國爵士樂壇的頂尖好手,其中Alain Jean-Marie出身法屬瓜達盧佩島(Guadeloupe)的皮特爾角城(Pointe-à-Pitre)。他的成長過程深受瓜達盧佩的「biguine」歌謠與美國咆勃樂的影響,也因此Jean-Marie在正式展開演奏生涯後,致力於兩種節奏性強烈的音樂之融合,且以此知名。二十二歲時,Jean-Marie離鄉至加拿大法語區首府Montreal發展,在那裡他吸收了Bill Evans印象派式的演奏語彙,音樂風格轉趨成熟。三年後,Jean-Marie移居巴黎,琴藝高超的他,隨即受到當地爵士俱樂部的矚目,曾為多位美國知名的爵士樂手如Chet Baker、Sonny Stitt、Art Farmer、Johnny Griffin等人伴奏,可說是來自加勒比海的爵士鋼琴手中,在法國順利發展的典範。鼓手Aldo Romano原籍義大利,童年時隨家人移居法國,他最有名的功績是挖掘了鋼琴神童,有「小巨人」之稱的Michel Petrucciani。幾年前曾經率領自己的三重奏來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是一位風格多元,全方位的鼓手。

The Scene is Clean以編曲家Oliver Nelson知名的作品「Stolen Moments」開場。這首曲子最知名的版本收錄於Oliver Nelson領銜的The Blues and the Abstract Truth專輯中,原曲是以管樂為主的六重奏演出,氣勢磅礡雄渾。Henri Texier三重奏則不然,經由他們的詮釋,原本熱鬧的「Stolen Moments」轉為低調,變成了一首可輕鬆聆聽,韻味十足的小品,Alain Jean-Marie慧黠的獨奏則是聆聽重點。第二軌的「The Scene is Clean」為專輯同名曲,為咆勃時代的作曲/名家Tadd Dameron所作,Alain Jean-Marie以俏皮的拉丁風格獨奏開始,隨即接上咆勃樂緊湊的旋律,搭配搖擺的貝斯與鼓群聲響,聽起來有說不出的暢快!

第三軌的「Arrival」也是一首快板的咆勃曲,由擅長演奏放客風格的Horace Parlan所譜,考驗著樂手的技巧,但Henri Texier三重奏演奏起來一路無礙,真是輕鬆極了!在這首曲子我們可聽到Aldo Romano火燙燙,熱鬧無比的鼓群,只可惜曲子太短了點,真還想一聽再聽!第五軌的「Soul Eyes」的作曲者為鋼琴聲響厚重的Mal Waldron,是一首聽起來很感傷的曲子,雖然沒有什麼炫技的表現,不愧是老牌鋼琴家,Alain Jean-Marie的即興彈奏仍然相當卓越。

The Scene is Clean收錄的都是精純咆勃全盛時期,也就是藍調之音廠牌發展最高峰時,由樂手創作的名曲。這裡沒有好萊塢電影配樂,也沒有百老匯歌舞劇名曲。Henri Texier三重奏只選爵士前輩的創作,向這些偉大的樂手/作曲家致敬,整張專輯從頭到尾絕無冷場,是一張很紮實,很有內涵的作品,值得推薦給喜好鋼琴三重奏的樂迷。

Henri Texier – Mad Nomad(s) (1997)

前面介紹的Paris-Batignolles雖然比較重視音樂的旋律性,但這是因為「Azur」的核心成員演奏特色的關係,並不代表Henri Texier向市場靠攏。在藍牌發行了兩張風格相當可親的專輯後,這位野心勃勃的貝斯手於九○年中期成立了名為「Sonjal」的七重奏,由年輕好手組成,陣容為:Noël Akchoté (吉他)、Henri Texier的兒子Sebastien Texier (單簧管、中音薩克斯風) 、Julien Lourau (高音、中音、次中音薩克斯風) 、François Corneloup (中音薩克斯風、上低音薩克斯風) 、Bojan Zulfikarpasic (鋼琴、電子合成器) 、Tony Rabeson (鼓、節奏樂器 ) 與Jacques Mahieux (鼓、節奏樂器 ),並發行了一張名為「瘋狂游牧民族」(Mad Nomad(s))的專輯。

Mad Nomad(s)令人想起Henri Texier在藍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La Companera:多元的風格、銳利的獨奏、同時即興以及對於聲響的實驗性。不同地方在於,因為演奏編制變大,甚至還有兩位鼓手同時參與,所以Henri Texier必須在編曲方面下功夫,讓整體的演出具張力卻又不失平衡。就創作理念而言,除了具挑戰性的編曲與即興演出之外,Mad Nomad(s)也是一張洋溢著人文關懷的作品。或許是身為爵士樂手的關係,Henri Texier長期以來極為關心非洲等第三世界區域。之前發行的Paris-Batignolles專輯中就曾經收錄了「Don’t Buy Ivory, Anymore」一曲,控訴盜獵象牙讓非洲自然生態日趨惡化的問題。Mad Nomad(s)則進一步將Henri Texier的政治理念發揚光大,擴展成史詩般的樂章。

專輯以「S.O.S Tibet」(救救西藏)開場,鑼鼓等節奏樂器是這首曲子的主角,旋即進入第二軌的專輯同名曲「Mad Nomad(s)」。在撒哈拉沙漠裡,由於環境惡劣,游牧民族逐漸失去了長期賴以維生的水源,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一群。在低音的節奏樂器聲中,管樂合奏悲傷的主旋律,隨著鼓群改變節奏,個別樂器如吉他、薩克斯風、電子鍵盤的獨奏陸續出場,伴奏不但越來越繁複,旋律也越來越激昂,最終,Henri Texier選擇以集體自由即興來表達狂亂與憤怒,然後以鼓手的獨奏收場。激情過後,第四軌的「Dezarwa」是一首舒緩情緒的曲子,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ulien Lourau的獨奏令人想起Dexter Gordon柔情似水的風格。第五軌「Go!」則是一首活潑的鋼琴與鼓二重奏小品,宛如燦爛流星,稍縱即逝。

第七軌的「Entrave」回到游牧民族主題,控訴貧窮和人口販賣的問題。曲名雖然帶著濃厚的政治意涵,不過Julien Lourau的高音薩克斯風即興卻是極為悅耳動聽,接續在後的是Noël Akchoté的吉他演奏,扭曲的電子聲響帶出不安與騷動的情緒,似在控訴人口販子的殘暴,最後回到主旋律結束。比較特殊的是第十軌的「Radio Bo」,是一首美麗的鋼琴三重奏作品,據說是鼓手Tony Rabeson為鍵盤手Bojan Zulfikarpasic所作,Henri Texier在此有優美的貝斯獨奏表現。一般樂迷聽到Mad Nomad(s)專輯裡喧鬧凌亂的節奏樂器,或是震天架響的自由即興,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張難以親近的專輯。不過,可別誤會了Henri Texier,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為前衛而前衛的極端主義者。自由即興對他而言,只是一種表演策略而已,他從來都沒有嚇跑聽眾的意圖,只是希望用音樂來表達自我思想及態度而已。從整體表現來考量,這是一張主題明確、極有內容,且足以流傳後世的專輯,部分薩克斯風的獨奏尤其優美,特別推薦給可接受多元風格的樂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