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西海岸之聲

___談中音薩克斯風手雷尼‧倪浩斯(Lennie Niehaus)

以好萊塢為中心的美國電影產業中,
不乏優秀的音樂作曲人才,
為各種類型的電影劇情增添風味。
然而,也許您很少想到,
究竟有多少爵士樂手棲身於好萊塢電影產業,
靠著譜寫或演奏電影配樂養家活口呢?
這張名單寫下來可能有一大串,不過有兩個名字特別值得一提,第一位是為電影「尖峰時刻」(Rush Hour)以及「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舊的電視版譯為「虎膽妙算」)譜寫電影配樂的阿根廷裔作曲家Lalo Schrifin。Lalo Schrifin是一位傑出的爵士樂鋼琴手,曾為Dizzy Gillespie樂團伴奏兼編曲,表現十分出色,也因此受到這位小號手的提攜,轉介到好萊塢發展。作為一個全才的作曲家,Lalo Schrifin特別擅長以精緻的編曲營造戲劇性的氣氛,讓他廣受好萊塢電影圈的歡迎。

第二位是中音薩克斯風手雷尼‧倪浩斯(Lennie Niehaus),他的際遇與Lalo Schrifin不大相同。一般而言,爵士樂手轉向流行音樂,大多出於生計考量。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仍希望可以專職於爵士樂演奏。Lalo Schrifin以電影作曲聞名紅好萊塢之後,仍持續錄製爵士樂專輯,說明了即使是在美國,一位才華洋溢的樂手也未必能求得一份長久穩定的爵士演出工作,用其他的工作收入來支持自己對於爵士樂的興趣,對許多樂手而言,實屬常態。

一出道就光芒四射,廣受樂評與聽眾的喜愛的倪浩斯,曾在五○年代發行了六張評價很高的專輯,站上西海岸之聲(West Coast Sound)的顛峰,沒有人會認為擅長演奏、作曲和編曲倪浩斯需要轉換跑道。他曾經為Stan Kenton領導的大樂團寫過暢銷曲「Pennies from Heaven」,也曾經是這個樂團最受矚目的中音薩克斯風新秀。倪浩斯在現代唱片(Contemporary Records)旗下發行了個人第一張十吋盤專輯,銷售成績之好,讓現代唱片的老闆Lester Koenig當下決定乘勝追擊,替他發行十二吋的加長版專輯。

然而,前景無比光明的倪浩斯,最後卻選擇專職於好萊塢電影作曲。六○年代以後,他從爵士樂壇淡出,三十年之間再也沒有發行過任何爵士樂專輯。還好,倪浩斯的爵士樂天分也沒有完全被埋沒,這是因為最常找倪浩斯一起合作的電影導演,正是美國爵士樂的重要推手,在螢幕上以硬漢形象知名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由他所執導的「菜鳥帕克」(Bird)、「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和「熱天午後之慾望地帶」(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等片的配樂,都由倪浩斯操刀,使用了大量的爵士樂,口碑相當不錯。

雖然偶爾會在片中運用爵士樂元素,但倪浩斯大部分的作品,如「神秘河流」(Mystic River)、「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或是「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等,多與爵士樂無涉。倪浩斯在電影配樂事業上的成功,很容易讓聽眾忽略他在爵士樂方面的表現,這實在是非常可惜!因為,就如前所述,倪浩斯在一九五○年以降陸續發行的六張專輯,五張在現代唱片旗下發行,另一張為EmArcy廠牌而作,音樂作品成熟度令人驚豔,足以使當時年紀輕輕的他,成為美國西海岸爵士史上榜上有名的重要樂手。

雷尼‧倪浩斯出生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一九二九年,他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姊姊專職於鋼琴演奏。倪浩斯七歲時跟著家人從密蘇里州聖路易城遷徙到南加州,而倪浩斯的父親也在好萊塢謀得錄音室伴奏的工作。十一歲時,倪浩斯先跟著父親學小提琴,然後學巴松管和雙簧管,不過出於對爵士樂強烈的興趣,十三歲以後,少年倪浩斯選擇了更具爵士風味的單簧管和中音薩克斯風。在這同時,倪浩斯也開始嘗試作曲,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他曾短暫地加入Stan Kenton樂團,隨後接到入伍令,被送到北加州的歐德堡(Fort Ord)軍事基地。

歐德堡號稱全美最漂亮的軍事基地,這是因為它位於氣候舒適宜人的北加州蒙特瑞灣(Monterey Bay)海邊。不過,五○年代正值美蘇冷戰,韓戰爆發,千萬名美國大兵來到歐德堡,整裝待發,靜候命令,隨時都會橫渡太平洋到韓國打戰。或許是因為具音樂演奏專長,倪浩斯並沒有被送到韓國打戰,他在歐德堡加入了「藝工隊」,負責娛樂在基地服役的大兵。在這段期間,沒有商業包袱的倪浩斯嘗試了各種編制,例如八重奏、沒有鋼琴的四重奏以及大樂團的表演,並寫了不少曲子,可謂他生命中的創作旺盛期。

倪浩斯或許也沒想到,服役雖然中斷了他在Stan Kenton樂團被看好的演奏生涯,但多虧在歐德堡服役的這兩年,倪浩斯的演奏技巧日驅成熟。最重要的是,與他一起在歐德堡服役的同袍中,有一位伯樂始終記得倪浩斯在基地的優秀演出,日後且邀他一同攜手合作。這位識貨的軍中同袍,就是克林‧伊斯威特。

結束了歐德堡的服役之後,倪浩斯於一九五四年六月回到了Stan Kenton樂團,並獲得領班的重用。根據倪浩斯的回憶,當時的Stan Kenton樂團並不擅長演奏通俗舞曲,因此很難在舞廳或娛樂場子熱絡氣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倪浩斯重新改編許多百老匯名曲和抒情歌謠,讓樂團演奏的旋律可以更「朗朗上口」,更適合伴舞,這也使得樂團的演出更受歡迎。

除了替Stan Kenton樂團編曲、演奏之外,倪浩斯也與Stan Kenton樂團團員,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ill Perkins,以及鼓手Mel Lewis等人合組五重奏,並在洛杉磯附近的爵士俱樂部如Haig、燈塔俱樂部(Lighthouse Caf?)等地客串演出。倪浩斯演奏中音薩克斯風的技巧純熟流暢,音色甜美明亮,他演奏歌謠的旋律有一種舒服的輕鬆自在,彷彿搖擺感和即興樂句是自然生成的,不需刻意添加什麼。倪浩斯的小編制演出,不但在樂迷之間引起騷動,也在樂手之間相傳,吸引了現代唱片公司老闆Lester Koenig的注意。

於是,才剛退役不到一個月的幸運兒倪浩斯,就在鼓手Shelly Manne的引介下,和現代唱片公司簽約。從一九五四年至五六年間,倪浩斯進出現代唱片錄音室十餘次,總共發行了五張個人專輯,無論是市場或樂評,皆有熱烈的迴響。

首先登場的,是倪浩斯的個人第一張十吋盤唱片Lennie Niehaus, Vol. 1: The Quintet(編號C2513)。這張專輯沒有鋼琴伴奏,而是由三位薩克斯風手擔任「前線」主奏,分別為:倪浩斯(中音薩克斯風)、Jack Monterose(次中音薩克斯風)和Bob Gordon(上低音薩克斯風),低音貝斯手為Monty Budwig,鼓手則為引介倪浩斯的Shelly Manne。倪浩斯的作法,是先選擇他認為和弦結構方面可測試獨奏樂手功力的抒情曲,再斟酌管樂器的和聲編寫。第一軌的「I Remember You」就是很典型例子:三位樂手先合奏優美的和聲旋律,然後再讓個人樂手發揮。在「I’ll Take Romance」一曲中,則可從上低音薩克斯風的旋律,配上其他兩件樂器的伴奏時,聽出不同類型的薩克斯風之間的音色反差,倪浩斯在管樂器旋律編寫之用心,讓他的作品在旋律的優美和編排的創意之間有很好的平衡。即使每首曲子演奏的長度都只有兩三分鐘,透過倪浩斯簡單明快的安排,已經足夠述說一首抒情曲的「故事」全貌了!

由於Lennie Niehaus, Vol. 1: The Quintet銷售成績不錯,於是現代唱片公司追加曲目,發行了十二吋盤的版本(編號C3518),增加的曲目演奏班底有些變動,薩克斯風手只剩下倪浩斯本人,與他搭配的主奏樂手改為Stu Williamson(小號和長號),並增加了鋼琴手Hampton Hawes、低音貝斯手改為Red Mitchell,鼓手則仍為Shelly Manne。在風格方面,由於編制已經不再是三件薩克斯風作為主奏樂器,也就沒有編寫和聲的需求,此時我們可明顯聽到倪浩斯演出的份量變重了,他和Stu Williamson互為搭配,輪流即興,展現了肌里分明、清亮愉快的薩克斯風音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鋼琴手Hampton Hawes在這組五重奏中雖然「戲份」不多,卻扮演了稱職的潤飾角色。在這張專輯中,前後兩組五重奏,編制不同,其音樂表現也各有千秋,卻充分展現了倪浩斯編曲和演奏的實力,他的初試啼聲之作委實令人驚豔不已!

倪浩斯在現代唱片發行的第二張及第三張專輯都以八重奏編制為主。和前一張專輯相比,編制更為擴大,氣勢及音樂表現也就更熱鬧了。如果說,倪浩斯的第一張專輯是他針對不同類型薩克斯風的特色所進行的對話安排及和聲實驗成果,那麼第二張專輯The Lennie Niehaus Vol.2 Zounds!則擴大了這樣的安排及實驗,除了薩克斯風外,還加入了小號及長號。倪浩斯一方面讓八重奏的合奏聲響有著大樂團的飽滿、熱鬧,另一方面又維持了高比例的即興獨奏(小型樂團的特徵)。聆聽這張專輯的管樂器合奏,感覺好像坐在一層織著密密麻麻,厚實又舒坦無比的音符魔毯,輕飄飄地飛過千山萬水,而倪浩斯演奏的薩克斯風旋律,以及其他樂手的即興樂句,如Bob Gordon或Pepper Adams(上低音薩克斯風)、Jack Monterose或Bill Perkins(次中音薩克斯風)、Bob Enevoldsen或是Frank Rosolino(長號),則像魔毯上鮮明的花紋,就在聽眾的耳邊輪流浮凸出立體形貌:鳥鳴般輕巧的中音薩克斯風、擁有低沈嗓音的上低音薩克斯風、力道十足的次中音薩克斯風,形形色色,各有千秋,樂迷聽得是「耳」花撩亂。有趣的是,這張專輯一共有兩組不同的八重奏陣容,第二組八重奏拿掉了鋼琴(原由Lou Levy擔綱),改由低音號(tuba)取代之,並演奏了「With the Wind and the Rain in Your Hair」、「Blues for Susie」(倪浩斯所作)等作品,高低音色的對比,讓整張專輯抹上了些許戲劇性的效果。

第三張專輯Lennie Niehaus Vol. 3: The Octet #2繼承了前一張的製作精神,也是八重奏編制的作品,不過在曲目的選擇方面,加入了更多首倪浩斯的作品,而參與樂手也有些許調整。節奏組合方面,鋼琴手從Lou Levy換成了Pete Jolly,在主奏樂手方面,次中音薩克斯風手Bill Holman、上低音薩克斯風手Jimmy Giuffre取代了參與第二張專輯錄音的樂手,其他則維持不變。值得一提的是,Bill Holman也是一位有編曲才能的音樂人,後來為許多知名的大樂團領班如Woody Herman、Maynard Ferguson、Count Basie和Buddy Rich等人編曲。而Jimmy Giuffre則在六○年代和鋼琴手Paul Bley、低音貝斯手Steve Swallow合組三重奏,走上自由爵士實驗之路。不過,在Lennie Niehaus Vol. 3: The Octet #2專輯中,最引人注目的獨奏樂手,仍是領銜的倪浩斯,他那流暢的旋律線,在搖擺節奏中貫穿了整張專輯,聆聽起來有輕鬆舒暢之感。

倘若有人要求筆者,在倪浩斯五張現代唱片的作品中,選出一張最有特色的專輯,那麼,就編曲的巧思,以及耳目一新的聆聽感受而言,非第四張專輯Lennie Niehaus, Vol. 4: The Quintets and Strings莫屬了!這張專輯完全展現了倪浩斯身為一名「正港」咆勃樂手的厲害,從第一軌的「All the Things You Are」倪浩斯的開場白薩克斯風獨奏,就可以聽出他鋪陳這首歌謠的用心和創意。接下來則是弦樂四重奏的伴奏,繼續烘托倪浩斯的主奏旋律。咆勃樂和弦樂團的結合,在爵士樂史上並非沒有前例,Charlie Parker就有與弦樂團合作的經驗,但可以將薩克斯風和弦樂的旋律互為搭配,接榫地這麼順暢、和諧,又不流於甜膩和俗味,應該要歸功於倪浩斯的編曲才能吧!或許,從小浸淫於古典音樂的倪浩斯,受到了父親拉提琴的影響,在爵士曲目中凸顯弦樂器的表現,不但展現了他豐富多元的音樂想像,其成果也是不落俗套!總而言之,這是一張光芒四射的夢幻逸盤,值得所有喜愛五○年代咆勃樂的爵士樂迷珍藏。

倪浩斯在現代唱片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是Lennie Niehaus Vol.5: The Sextet,與他合作的主奏樂手都是老班底:次中音薩克斯風兼長笛手Bill Perkins、上低音薩克風手Jimmy Guiffre、小號兼長號手Stu Williamson。低音貝斯手是Buddy Clark,鼓手仍為Shelly Manne。嘗試了不同的樂器和編制實驗之後,倪浩斯又恢復了一九五四年錄製第一張專輯的作法:組成了一個沒有鋼琴伴奏的小編制演奏班底。一般而言,沒有鋼琴的小編制演出,若不在主奏樂器的和聲編寫方面下點功夫,或是讓鮮明的旋律貫穿其中,音樂有可能會不夠飽滿,滑順,聽起來有乾澀、單薄的感覺。所幸受過完整音樂教育的倪浩斯,在這張專輯中充分發揮了他的編曲長才,一方面讓優美的管樂合奏貫穿了整張專輯,另一方面又打造了明亮愉快的即興旋律,是一張聽起來非常舒適的專輯。

在現代唱片發行了五張專輯,且獲得不錯的口碑之後,倪浩斯再接再厲,於一九五七年在EmArcy錄製了I Swing for You。這也是一張八重奏的專輯,製作方向與他在現代唱片時期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以優美的管樂和聲來襯托倪浩斯極具魅力的即興旋律,只不過除了Bill Perkins及Lou Levy之外,錄音的班底幾乎都
換了人。在這張專輯中可特別注意一下Bill Perkins的吹奏風格,性感的尾韻中帶著甜味,顯然受到Lester Young的影響很深,演奏小號的Ed Laddy則明顯地受到Dizzy Gillespie的影響,陽剛外向的音色,與倪浩斯過去的搭檔Stu Williamson不大相同。

現代爵士樂鼎盛發展之際,喜愛作曲、編曲的倪浩斯卻選擇離開了爵士樂壇。他先幫幾位流行歌手的專輯編曲,繼而替另一位知名的好萊塢電影作曲家Jerry Fielding擔任樂團指揮,並在Jerry Fielding去世之後接手他的工作。六○年代,倪浩斯完全淡出爵士樂壇,不再錄製爵士樂專輯,也沒有公開演出,幾乎被爵士樂迷所遺忘,直到八零年代末因為替克林‧伊斯威特譜寫「菜鳥帕克」電影插曲,並在電影中客串樂手,才讓人重新憶起這一位中音薩克斯風手。

倪浩斯加入電影配樂的行列,或許是好萊塢之福,但對於爵士樂迷而言,倪浩斯選擇離開,對西海岸的爵士樂發展卻是一大損失。筆者相信,如果倪浩斯選擇待在樂壇,以他的創作及編曲實力,絕對可以擁有和Art Pepper、Bud Shank等明星薩克風手一樣的盛名及評價。即使是出走歐洲的Herb Geller,仍持續創作、演奏至今,從來沒有自樂壇淡出。於今看來,關於倪浩斯以及他六張寶貴的作品,筆者只能無比遺憾地嘆曰:「這正是最典型被遺忘的西海岸之聲啊!」

:加州出身,知名的上低音薩克斯風手Gerry Mulligan組成四重奏時也沒有使用鋼琴。其實Mulligan一開始不是不願使用鋼琴手,而是他現場演出時,俱樂部的鋼琴過於破爛,Gerry Mulligan於是當機立斷,捨棄了鋼琴,而以上低音薩克斯風及小號演奏的主奏旋律取勝。Gerry Mulligan是一位技巧極為高超的上低音薩克斯風手,他的即興旋律在當時極為創新,配上低調的貝斯旋律及鼓點,帶給爵士迷有點神秘,冷靜自持的聆聽感受。有人就把這樣的聲響稱之為「酷派爵士」(Cool Jazz)。筆者以為,無論是美國東岸或西岸的爵士樂發展,風格或走向上或許有所不同,但無可否認的是,咆勃樂的宗師Charlie Parker對東西岸的爵士樂影響同等重要。與其說「酷派爵士」代表了西海岸「真正」的爵士風格,還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張商品標籤,反而容易阻礙我們對西海岸爵士發展的瞭解。

留言

  1. 平常看小威老師談爵士,總是有獨特的切入點,這篇文章又是一個極佳的範例,讀完深覺獲益良多。
    另外,Andre Previn應該也算這一類的爵士樂手之一(雖然他後來又轉到古典音樂的領域擔任指揮,而且這方面的名氣更大)。如果沒記錯的話,普列文先生作曲的電影配樂好像還得過奧斯卡電影配樂獎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爵士歷史

「ECM式」的音樂?

前衛搖滾與爵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