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情慾的萬丈光芒:談一代歌姬黛娜‧華盛頓
『 如果說貝西‧史蜜絲(Bessie Smith)的歌喉是傷悲的,那麼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則唱出了埋怨;如果說愛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就個像小女孩,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便像是歌劇女伶,那麼黛娜‧華盛頓Dinah Washington則唱出了情慾的萬丈光芒。』--爵士樂評人Garry Giddens論黛娜‧華盛頓,「Visions of Jazz」,頁四二七
春天彷彿和台北城作對。先是連日的陰雨綿綿,不但將這個擁擠的城市浸得濕漉漉的,還在道路上造成不少坑洞。接下來的冷氣團則在山區造成無可挽回的寒害。電視新聞台彼此競相模仿,紛紛以「三月雪」的標題來強調天氣的詭異。
理當歡欣迎接的春雨,到頭來變成公寓住戶的夢魘。頂樓的住戶滲水,中間樓層的住戶窗戶進水,底層的住戶淹水。到處都是滲水、積水和排水不良,讓人聞「水」色變。最後,三更半夜時,先來個轟隆悶響,接下來天搖地動,鋼樑吱吱作響,兩次強震,不但把人震醒,也讓脆弱的靈魂更加地精神衰弱了。
就在這個季節交替的當兒,若是再聽任何沈重的音樂,一定會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把人徹底的擊潰。此時尋求的音樂,應該是能放鬆心情,有一點幽默,但又不失醇厚之感吧?於是,將珍夢海(Jane Monheit)的新專輯「勇敢去愛」(Take A Chance on Love)放進CD Player。
Jane Monheit/Take A Chance on Love
說起新力古典部門的爵士「一姐」珍夢海,目前受歡迎的程度與市場的重要性,早已和地位穩固的戴安娜‧克芮爾(Diana Krall,也是環球Verve「一姐」)、有葛來美獎「加持」,快速竄紅的諾拉‧瓊斯(Norah Jones,目前為科藝百代Blue Note「一姐」)等量齊觀。
筆者手邊這張「勇敢去愛」專輯,雖然是樂迷可能會有微詞的台壓版,不過畢竟是數位化的音樂,錄音也保持了相當水準,無論是哪一種版本,聆聽的感受應該都相當愉快才是。一開場的「Honeysuckle Rose」,Christian McBride鬆軟而彈性十足的低音貝斯,配上珍夢海略帶俏皮而又醇厚的嗓音,頗有溫暖人心的效果。請特別注意為珍夢海伴奏的樂手,無論是鋼琴手Geoffrey Keezer、電顫琴手Mike Maneiri或是隨她巡迴演出的薩克斯風手Joel Frahm,即興表現都可圈可點。無論是「I Should Care」中的電顫琴,或是「Love Me or Leave Me」中搖擺韻味十足而又強勢的薩克斯風,都完美扮演了襯托紅花的綠葉角色。
唯「二」的遺憾。一是製作人仍然過於在意市場銷售,穿插了一些筆者並不太感興趣的弦樂團伴奏。二在於,或許是唱片公司急著為她擴大銷售量,無論是專輯封面、封底或是內頁照片,清一色都是臉部特寫或涼快鏡頭。唱片公司似乎忘了,廣大的爵士Vocal市場,也有無數的女性聽眾。難道Kurt Elling或是Kevin Mahogany的專輯,也要靠他們以肌肉亮相,或是穿低腰褲才會賺錢嗎?試想,如果以前的首都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選擇納金高 (Nat “King” Cole)赤裸著上身,穿著海灘褲的照片為專輯封面,搞不好會被美國南方教會提出「散佈猥褻訊息」的控訴哩?
回顧爵士樂歷史,以強調長相、身材來包裝爵士女歌手,黑白皆然,早就不是新鮮事。然而,以市場理由來合理化外貌與身材的重要性,卻有可能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曾經,以演唱福音詩歌及藍調歌曲起家,在樂壇紅極一時的女歌手黛娜‧華盛頓,就是市場機制規範女歌手體態的犧牲者。
且讓時間倒帶,回到一九六三年。那年六月,黛娜‧華盛頓到底特律演出,與底特律職業足球隊的中衛,綽號「夜車」的李查‧雷恩(Richard Lane)相逢。兩人本是舊識,只不過高大挺拔的雷恩溫柔多情,讓兩人很快就擦出愛情的火花,隨即閃電結婚。話題女王黛娜第七次結婚的消息,很快地就成為黑人媒體的八卦新聞。
甜蜜的夏天結束後,黛娜開始馬不停蹄的巡迴演出,她先到賭城「雷鳥」飯店演出一週,這也是她可獲得最優渥待遇的工作,七天的演出酬勞是六千美元。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約為三萬六千美元。換句話說,黛娜只要在賭城登台,每晚可賺新台幣十五萬元以上。當時黑人女歌手能有此等收入者幾稀,封她為流行歌曲界響叮噹的天后,黛娜當之無愧—她的年總收入將近十五萬美元,若以目前的物價來衡量,約為台幣兩千七百萬元。莫怪黛娜的韻事一向都是媒體爭相報導的主題。
賭城的工作結束後,黛娜經過洛杉磯,除了固定的演出外,也順道到好萊塢接受談話秀主持人Steve Allen的訪問,演唱她剛替輪盤唱片公司錄的單曲「Soulville」和「Make Someone Happy」。一連串的忙碌行程接近尾聲時,黛娜與伴奏班底暫時分道揚鑣,回到芝加哥家宅與夫婿重聚,兩個就讀於住宿學校的兒子也放假了,大家都在耶誕節之前返家團圓。
就在十二月冬夜,雷恩被早已收播的電視沙沙訊號聲吵醒。他起床察看,發現新婚妻子倒地不醒,醫師趕來之前,她早已斷氣。黛娜早有濫用藥物的習慣。她先是吃安非他命以降低食慾來減肥,然而安非他命使人過度亢奮,黛娜必須使用大量鎮定劑才能入眠。這種走險招,近乎自殺式的減肥法,雖有周圍的親朋好友苦心相勸,但一心一意想變瘦的黛娜,卻從不以為意,甚至險招奏效時,還到處炫耀,沾沾自喜。根據後來的檢驗報告,黛娜致命的原因是將安非他命與鎮定劑混和使用,劑量是「致命程度的兩倍」。一代歌姬香消玉殞,得年不過三十九歲。
我們大可批判這是孩子氣的黛娜愚不可及的個人行為。然而每個抱持追星夢的女歌手,任憑歌唱天賦如何傲人、收入如何豐厚,都難逃美貌迷思的桎梏。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就曾被自認為很精明的前夫兼經紀人逼著去整容,修飾非裔人種本來就有的朝天鼻與厚嘴唇。「木匠兄妹」的妹妹凱倫‧卡本特(Karen Carpenter)因厭食症早逝,對於類似的新聞,我們並不陌生。可嘆的是,眼看自己的母親中年發福,黛娜‧華盛頓一心一意想要「重塑」自己的體態,吃藥、節食、甚至誤信江湖郎中之言,甚至不惜將水銀打進身體中「排水」減重。如此大費周章的修飾外貌,不禁令人想問,靈魂味十足,嗓音如此魅惑的黛娜‧華盛頓,音域寬厚,擬聲唱技驚人的莎拉‧沃恩,甚至獲得Monk歌唱大賽第二名,技巧紮實的珍夢海,難道真的需要包裝外貌,才能名揚四海嗎?
第一次認識黛娜‧華盛頓,來自於向美國作曲名家Cole Porter致敬的專輯中,「愛你已深愛入骨裡」(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一曲。當時筆者不過是個入門級的樂迷,對爵士樂的認識十分有限。買這一卷卡帶,也不過是亂槍打鳥,碰碰運氣而已。然而,當音樂從錄音機流洩出來時,筆者就為這首五分多鐘長的曲子著迷不已。在聽眾雀躍的掌聲中,鼓手Max Roach以帶點拉丁味的節奏開場,引出黛娜黛娜中氣十足的嗓音,她精確的咬字令人特別深刻,每一句歌詞的每一個字的音節發音都如此之清晰:
老實說,「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歌詞寫得頗為肉麻,令人聯想以前歌廳秀常唱的日本歌「愛你入骨」。然而,黛娜一出場,她天賦異稟的嗓音,讓歌詞的肉麻氣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黛娜的可愛和理直氣壯。她讓每句歌詞都化為甘泉,經過耳膜,穿越靈魂。黛娜以迴腸盪氣的歌唱,洗滌人類心底的晦暗。作為二次戰後最受歡迎的藍調女歌手,黛娜師承Bessie Smith以降,宏亮見長的女聲,而又巧妙地融進黑人教堂中,福音詩歌的屬靈歌唱。她拿捏地恰到好處的轉音總是那麼迷人,也懂得將音符一層又一層,越飆越高,然後在最高潮時結束歌曲,我們不禁要驚呼:bravo!
不朽名盤,由Bob Shad製作的Dinah Jams
「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 」原收錄於Dinah Jams專輯。這不但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爵士樂器與人聲完美互動的經典。Dinah Jams具備了所有優質爵士人聲專輯的條件。除了歌手的嗓音要辨識感高且具獨特魅力外,伴奏的班底不但得陣容堅強,而且可以充分的發揮即興演奏的功力,與歌手之間緊密對話。
Dinah Jams錄於一九五四年八月,適逢黛娜個人轉型期。水星(Mercury)唱片公司在同年成立了爵士子廠牌EmArcy,在製作人Bob Shad的安排下,黛娜從節奏藍調轉入爵士樂領域。由於錄音地點選在洛杉磯,不難想像當時活躍於西海岸俱樂部的年輕好手都來了!除了在燈塔(Lighthouse)俱樂部固定演出的Clifford Brown-Max Roach五重奏之外,還有以飆高音見長,音色「表情」十分生動的小號手Clark Terry與Maynard Ferguson。然而,真正令樂迷驚豔的,是當時尚沒沒無名,但吹起中音薩斯風(alto sax)既流暢又滑順的Herb Geller(隔年他就被「重拍」雜誌選為高音薩克斯風爵士新星),單是聆聽他在「You Go to My Head」、「Crazy He Calls Me」或「I’ll Remember April」中充滿自信的即興演奏,那愉快的音符好比「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此輕快靈巧,絕對滿足聽眾的耳朵(註一)。Dinah Jams這張專輯之所以成功,識才的製作人Bob Shad功不可沒。多虧熱愛爵士樂的他縝密規劃,錄音時請來一群聽眾仿擬現場演出,最強的歌手配上最強的樂手,讓音樂從頭到尾毫無冷場。
以黛娜‧華盛頓為主角,強調歌手和樂手之間互動的專輯,除了Dinah Jams之外,還有After Hours with Miss D(旗艦系列的CD版於去年在台問世),製作人也是Bob Shad(註二)。與Dinah Jams的「現代」味相比,After Hours with Miss D則有較濃的搖擺味道,收錄的曲目也比較偏重藍調歌曲,畢竟這是黛娜的專長。為他伴奏的樂手,個個來頭都不小,除了一夫當關的小號手Clark Terry外,還有Eddie Chamblee、Eddie “Lockjaw” Davis、Paul Quinichette等大樂團明星級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只要聽這些樂手之間的「兵器大對抗」,就已經值回票價。
從一九四六年與水星唱片公司簽約,到一九六二年跳槽至輪盤唱片公司,黛娜與水星保持了十六年的合約關係。這段時間的錄音,不免有迎合市場而製作的糟粕,但大部分的錄音,卻是黛娜個人顛峰時期的代表作。可嘆的是,黛娜生前最大的市場仍為黑人聽眾,而他們正是唱片公司最不關心的一群。在黛娜猝死之後,幾經轉手,水星唱片易手,轉給了寶麗金集團(近幾年又與環球唱片公司合併),黛娜的母帶也隨之轉移。
黛娜已逝,但她的歌聲如此之鮮明,曾經擁有過的人生如此多采多姿,早已成為美國生活記憶的一部份。那些逐漸老舊磨損的黑膠唱片,伴隨著她的忠實黑人歌迷,沈默地走過六○年代後期與七○年代。直至八○年代中期以前,「黛娜‧華盛頓」對唱片公司而言,不過是一個遙遠、陌生而無利可圖的名詞而已。
經過約二十年的沈寂,寶麗金開始零星地發行黛娜的精選集。真正的里程碑,是日本的寶麗金接受了爵士樂評人兜山紀芳的建議,讓黛娜在水星時期的完整錄音重見光明,讓新一代的樂迷重新認識這位女歌手的魅力。在兜山紀方的主導下,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日本的寶麗金唱片公司陸續重發了The Complete Dinah Washington on Mercury大全集,共計七套盒裝唱片,錄音時間橫跨了十六年,由於計畫龐大,籌備期就耗費四年,而重發工作則歷經三年才完成,收錄的曲子有三分之一原先僅以單曲形式發行,而約有十分之一的曲目則從未發行。
Dinah Washington在Mercury大全集之第一集
奇妙的是,黛娜在Mercury唱片公司的全集於日本發行完畢後,美國娛樂界彷彿重新認識了黛娜的美妙歌喉,只要故事的背景安插在五、六○年代,黛娜‧華盛頓的作品就會頻頻出現。導演馬汀‧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就曾經在「賭國風雲」(Casino,由莎朗史東、喬派西等人主演)一片中穿插黛娜‧華盛頓演唱的名曲「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而德國電影「蘿拉快跑」,雖然故事背景與美國或六○年代無涉,但最後一段的Happy Ending,也放了黛娜唱的「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與電影先前的電子音樂,形成有趣的對比。
黛娜真正能夠打進主流音樂市場,讓白人聽眾認識這位黑人歌姬,「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功不可沒。「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原先是
Dorsey Brothers唱紅的歌曲,一九五九年由Belford Henricks重新編曲,由弦樂團為黛娜伴奏,未料一炮而紅。從此之後,唱片公司越發認定「抒情歌曲加華麗的弦樂團伴奏」或是爵士大樂團乃唱片賣錢之法寶。一九六二年,黛娜‧華盛頓受到更高酬勞與宣傳預算的吸引,跳槽至「大哥」經營的輪盤唱片公司,短短一年多時間,至少發行了七張專輯。
「美聲+大樂團」自然又引來當時爵士樂評人對黛娜向流行音樂靠攏的惡評。筆者認為,樂迷或許可以怨嘆類似After Hours with Miss D、Dinah Jams這樣的專輯出得實在太少,但卻不可斷言輪盤唱片公司時期的專輯都不值一試。此一時期的黛娜,已經從早期較為純粹的藍調曲風,轉而拓展當時新興的靈魂歌唱風格。為她伴奏的班底,也早已從Keter Betts(低音貝斯)、Jimmy Cobbs(鼓)和Wynton Kelly(鋼琴)轉為Jimmy Sigler(電風琴)、Earl Edwards(薩克斯風)與Jimmy Thomas(鼓)。這一組名為「快板」(Allegros)和聲兼伴奏的班底,除了以流行歌曲中慣用的「嘟--哇--」優美和聲為黛娜伴唱外,還使用當時流行於黑人音樂的電風琴增添曲子的靈魂味。
Dinah Washington在輪盤唱片公司的全集(大部分歌曲幾乎都是在六二~六三年錄製)
輪盤唱片公司的作法,只是以「快板」三重奏為基礎,多添一點味素,找更多的明星樂手來跨刀而已。編制並不陳腐,只是樂手獨奏的空間較為有限。不過,無論樂手或樂團編制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黛娜,只要她一出場,整首曲子就會臣屬於她。出身福音教會的黛娜,總是賦予歌曲鮮活的生命力。她從不忘在歌曲中適度的穿插「Yes! My Lord」或「God Almighty」這些主日崇拜歌唱時頌讚。說她是現代黑人靈魂樂的祖師婆,一點都不為過。盲人女歌手Diane Schuur的宏亮、Dionne Warwick的嬌媚和轉音、Nancy Wilson的靈魂味和幽默感,甚至Etta Jones與Dodo Greene的藍調風格,都來自黛娜的影響。甚至被譽為「靈魂女王」(Queen of Soul)的Aretha Franklin,只要找她早期的作品來聽,不難發現Franklin早期都在模仿她心目中的偶像黛娜‧華盛頓的藍調歌唱!
Aretha Franklin早期專輯From Jazz to Soul
終其一生,黛娜都是大眾媒體(惟侷限於黑人讀者)追逐的對象。新聞話題不外乎她短命的七次婚姻、昂貴的珠寶首飾、貂皮大衣、干邑白蘭地配減肥藥、私人飛機和俱樂部之間的演出糾紛。她總是被媒體描繪成一個強勢、主觀、慾望無窮而又極為孩子氣的話題女王。然而,在黛娜浮華人生的背後,筆者看到的,卻是一位黑人女性毫不妥協的強悍。當俱樂部老闆想賴款時,她馬上聯繫媒體發佈訊息,並請律師提出告訴。當電視台找她對嘴唱歌時,她斷然回絕(五○年代在電視上對嘴唱歌的歌手何其多也)。當白人混混想找她麻煩時,她馬上取出手槍反威脅對方。她對自己應該如何唱歌、如何打扮,與哪一個樂手合作,她總是要求有百分之百的主導權。黛娜也從不吝惜在演出時給合作的樂手更多即興演出的機會。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歌手,黛娜的識才、智慧與無可替代的幽默感,都是她成功的秘訣。就在黛娜去世之後不久,以黑人讀者為主的月刊Sepia,登出了一封讀者來函悼念黛娜,信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註一:Herb Geller在水星唱片的子廠牌EmArcy曾經發行過的專輯,在台灣曾經販售過的重發CD均為日本版,至少有Herb Geller Plays、The Herb Geller Sextette與The Gellers等專輯。
註二:除了After Hours with Miss D為環球所發的旗艦系列(Verve Master Edition)版本之外,Dinah Sings Bessie Smith和The Swingin' Miss "D"也以旗艦系列的形式重新包裝發行。而收錄了黛娜早期藍調暢銷曲的The Best in Blues則為精銳系列(Verve Elite Edition)。感謝樂友政鴻兄提供寶貴的CD重發訊息。
Frank Sinatra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O3:22
春天彷彿和台北城作對。先是連日的陰雨綿綿,不但將這個擁擠的城市浸得濕漉漉的,還在道路上造成不少坑洞。接下來的冷氣團則在山區造成無可挽回的寒害。電視新聞台彼此競相模仿,紛紛以「三月雪」的標題來強調天氣的詭異。
理當歡欣迎接的春雨,到頭來變成公寓住戶的夢魘。頂樓的住戶滲水,中間樓層的住戶窗戶進水,底層的住戶淹水。到處都是滲水、積水和排水不良,讓人聞「水」色變。最後,三更半夜時,先來個轟隆悶響,接下來天搖地動,鋼樑吱吱作響,兩次強震,不但把人震醒,也讓脆弱的靈魂更加地精神衰弱了。
就在這個季節交替的當兒,若是再聽任何沈重的音樂,一定會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把人徹底的擊潰。此時尋求的音樂,應該是能放鬆心情,有一點幽默,但又不失醇厚之感吧?於是,將珍夢海(Jane Monheit)的新專輯「勇敢去愛」(Take A Chance on Love)放進CD Player。
Jane Monheit/Take A Chance on Love
說起新力古典部門的爵士「一姐」珍夢海,目前受歡迎的程度與市場的重要性,早已和地位穩固的戴安娜‧克芮爾(Diana Krall,也是環球Verve「一姐」)、有葛來美獎「加持」,快速竄紅的諾拉‧瓊斯(Norah Jones,目前為科藝百代Blue Note「一姐」)等量齊觀。
筆者手邊這張「勇敢去愛」專輯,雖然是樂迷可能會有微詞的台壓版,不過畢竟是數位化的音樂,錄音也保持了相當水準,無論是哪一種版本,聆聽的感受應該都相當愉快才是。一開場的「Honeysuckle Rose」,Christian McBride鬆軟而彈性十足的低音貝斯,配上珍夢海略帶俏皮而又醇厚的嗓音,頗有溫暖人心的效果。請特別注意為珍夢海伴奏的樂手,無論是鋼琴手Geoffrey Keezer、電顫琴手Mike Maneiri或是隨她巡迴演出的薩克斯風手Joel Frahm,即興表現都可圈可點。無論是「I Should Care」中的電顫琴,或是「Love Me or Leave Me」中搖擺韻味十足而又強勢的薩克斯風,都完美扮演了襯托紅花的綠葉角色。
唯「二」的遺憾。一是製作人仍然過於在意市場銷售,穿插了一些筆者並不太感興趣的弦樂團伴奏。二在於,或許是唱片公司急著為她擴大銷售量,無論是專輯封面、封底或是內頁照片,清一色都是臉部特寫或涼快鏡頭。唱片公司似乎忘了,廣大的爵士Vocal市場,也有無數的女性聽眾。難道Kurt Elling或是Kevin Mahogany的專輯,也要靠他們以肌肉亮相,或是穿低腰褲才會賺錢嗎?試想,如果以前的首都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選擇納金高 (Nat “King” Cole)赤裸著上身,穿著海灘褲的照片為專輯封面,搞不好會被美國南方教會提出「散佈猥褻訊息」的控訴哩?
回顧爵士樂歷史,以強調長相、身材來包裝爵士女歌手,黑白皆然,早就不是新鮮事。然而,以市場理由來合理化外貌與身材的重要性,卻有可能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曾經,以演唱福音詩歌及藍調歌曲起家,在樂壇紅極一時的女歌手黛娜‧華盛頓,就是市場機制規範女歌手體態的犧牲者。
且讓時間倒帶,回到一九六三年。那年六月,黛娜‧華盛頓到底特律演出,與底特律職業足球隊的中衛,綽號「夜車」的李查‧雷恩(Richard Lane)相逢。兩人本是舊識,只不過高大挺拔的雷恩溫柔多情,讓兩人很快就擦出愛情的火花,隨即閃電結婚。話題女王黛娜第七次結婚的消息,很快地就成為黑人媒體的八卦新聞。
甜蜜的夏天結束後,黛娜開始馬不停蹄的巡迴演出,她先到賭城「雷鳥」飯店演出一週,這也是她可獲得最優渥待遇的工作,七天的演出酬勞是六千美元。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約為三萬六千美元。換句話說,黛娜只要在賭城登台,每晚可賺新台幣十五萬元以上。當時黑人女歌手能有此等收入者幾稀,封她為流行歌曲界響叮噹的天后,黛娜當之無愧—她的年總收入將近十五萬美元,若以目前的物價來衡量,約為台幣兩千七百萬元。莫怪黛娜的韻事一向都是媒體爭相報導的主題。
賭城的工作結束後,黛娜經過洛杉磯,除了固定的演出外,也順道到好萊塢接受談話秀主持人Steve Allen的訪問,演唱她剛替輪盤唱片公司錄的單曲「Soulville」和「Make Someone Happy」。一連串的忙碌行程接近尾聲時,黛娜與伴奏班底暫時分道揚鑣,回到芝加哥家宅與夫婿重聚,兩個就讀於住宿學校的兒子也放假了,大家都在耶誕節之前返家團圓。
就在十二月冬夜,雷恩被早已收播的電視沙沙訊號聲吵醒。他起床察看,發現新婚妻子倒地不醒,醫師趕來之前,她早已斷氣。黛娜早有濫用藥物的習慣。她先是吃安非他命以降低食慾來減肥,然而安非他命使人過度亢奮,黛娜必須使用大量鎮定劑才能入眠。這種走險招,近乎自殺式的減肥法,雖有周圍的親朋好友苦心相勸,但一心一意想變瘦的黛娜,卻從不以為意,甚至險招奏效時,還到處炫耀,沾沾自喜。根據後來的檢驗報告,黛娜致命的原因是將安非他命與鎮定劑混和使用,劑量是「致命程度的兩倍」。一代歌姬香消玉殞,得年不過三十九歲。
我們大可批判這是孩子氣的黛娜愚不可及的個人行為。然而每個抱持追星夢的女歌手,任憑歌唱天賦如何傲人、收入如何豐厚,都難逃美貌迷思的桎梏。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就曾被自認為很精明的前夫兼經紀人逼著去整容,修飾非裔人種本來就有的朝天鼻與厚嘴唇。「木匠兄妹」的妹妹凱倫‧卡本特(Karen Carpenter)因厭食症早逝,對於類似的新聞,我們並不陌生。可嘆的是,眼看自己的母親中年發福,黛娜‧華盛頓一心一意想要「重塑」自己的體態,吃藥、節食、甚至誤信江湖郎中之言,甚至不惜將水銀打進身體中「排水」減重。如此大費周章的修飾外貌,不禁令人想問,靈魂味十足,嗓音如此魅惑的黛娜‧華盛頓,音域寬厚,擬聲唱技驚人的莎拉‧沃恩,甚至獲得Monk歌唱大賽第二名,技巧紮實的珍夢海,難道真的需要包裝外貌,才能名揚四海嗎?
第一次認識黛娜‧華盛頓,來自於向美國作曲名家Cole Porter致敬的專輯中,「愛你已深愛入骨裡」(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一曲。當時筆者不過是個入門級的樂迷,對爵士樂的認識十分有限。買這一卷卡帶,也不過是亂槍打鳥,碰碰運氣而已。然而,當音樂從錄音機流洩出來時,筆者就為這首五分多鐘長的曲子著迷不已。在聽眾雀躍的掌聲中,鼓手Max Roach以帶點拉丁味的節奏開場,引出黛娜黛娜中氣十足的嗓音,她精確的咬字令人特別深刻,每一句歌詞的每一個字的音節發音都如此之清晰:
愛你已深愛入骨然後Keeter Bates的低音貝斯加入,滑順的walking,漫行出豐富音色,讓曲子增加幾分動態感。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愛你已愛到心坎裡
I've got you deep in the heart of me
深深在我心中,而你真的是我的一部份了
So deep in my heart, that you're really part of me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我努力不要投降愛上你這時候,Richie Powell的鋼琴聲也加入了伴奏陣容,然而好戲還在後頭哩!
I've tried so not to give in
我告訴自己這段情不會順利
I've said to myself this affair never will go so well
但我為何要抗拒?親愛的,我心知肚明
But why should I try to resist, when baby will I know than well
我愛你已深愛入骨裡
That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我會犧牲所有一切接下來是Clifford Brown、Clark Terry與Maynard Ferguson三位偉大的小號手即興,他們釋出風格不同的即興樂句,飆到高音處,配合黛娜那煽動人心的歌喉,實在是「速配」極了。
I'd sacrifice anything come what might
只為擁有你在身邊
For the sake of having you near
雖然夜裡傳來那警語一句
In spite of a warning voice that comes in the night
重複重複在我耳際
And repeats, repeats in my ear
你這呆子難道不明白,你不可能成功
Don't you know little fool, you never can win
用用你的腦袋,回到現實醒來!
Use your mentality, wake up to reality
但每次醒來,只要想到你
But each time I do, just the thought of you
一切都不管用了
Makes me stop before I begin
是啊…唉…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
Yes…mm…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老實說,「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歌詞寫得頗為肉麻,令人聯想以前歌廳秀常唱的日本歌「愛你入骨」。然而,黛娜一出場,她天賦異稟的嗓音,讓歌詞的肉麻氣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黛娜的可愛和理直氣壯。她讓每句歌詞都化為甘泉,經過耳膜,穿越靈魂。黛娜以迴腸盪氣的歌唱,洗滌人類心底的晦暗。作為二次戰後最受歡迎的藍調女歌手,黛娜師承Bessie Smith以降,宏亮見長的女聲,而又巧妙地融進黑人教堂中,福音詩歌的屬靈歌唱。她拿捏地恰到好處的轉音總是那麼迷人,也懂得將音符一層又一層,越飆越高,然後在最高潮時結束歌曲,我們不禁要驚呼:bravo!
不朽名盤,由Bob Shad製作的Dinah Jams
「 愛你已深愛入骨裡 」原收錄於Dinah Jams專輯。這不但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爵士樂器與人聲完美互動的經典。Dinah Jams具備了所有優質爵士人聲專輯的條件。除了歌手的嗓音要辨識感高且具獨特魅力外,伴奏的班底不但得陣容堅強,而且可以充分的發揮即興演奏的功力,與歌手之間緊密對話。
Dinah Jams錄於一九五四年八月,適逢黛娜個人轉型期。水星(Mercury)唱片公司在同年成立了爵士子廠牌EmArcy,在製作人Bob Shad的安排下,黛娜從節奏藍調轉入爵士樂領域。由於錄音地點選在洛杉磯,不難想像當時活躍於西海岸俱樂部的年輕好手都來了!除了在燈塔(Lighthouse)俱樂部固定演出的Clifford Brown-Max Roach五重奏之外,還有以飆高音見長,音色「表情」十分生動的小號手Clark Terry與Maynard Ferguson。然而,真正令樂迷驚豔的,是當時尚沒沒無名,但吹起中音薩斯風(alto sax)既流暢又滑順的Herb Geller(隔年他就被「重拍」雜誌選為高音薩克斯風爵士新星),單是聆聽他在「You Go to My Head」、「Crazy He Calls Me」或「I’ll Remember April」中充滿自信的即興演奏,那愉快的音符好比「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此輕快靈巧,絕對滿足聽眾的耳朵(註一)。Dinah Jams這張專輯之所以成功,識才的製作人Bob Shad功不可沒。多虧熱愛爵士樂的他縝密規劃,錄音時請來一群聽眾仿擬現場演出,最強的歌手配上最強的樂手,讓音樂從頭到尾毫無冷場。
以黛娜‧華盛頓為主角,強調歌手和樂手之間互動的專輯,除了Dinah Jams之外,還有After Hours with Miss D(旗艦系列的CD版於去年在台問世),製作人也是Bob Shad(註二)。與Dinah Jams的「現代」味相比,After Hours with Miss D則有較濃的搖擺味道,收錄的曲目也比較偏重藍調歌曲,畢竟這是黛娜的專長。為他伴奏的樂手,個個來頭都不小,除了一夫當關的小號手Clark Terry外,還有Eddie Chamblee、Eddie “Lockjaw” Davis、Paul Quinichette等大樂團明星級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只要聽這些樂手之間的「兵器大對抗」,就已經值回票價。
從一九四六年與水星唱片公司簽約,到一九六二年跳槽至輪盤唱片公司,黛娜與水星保持了十六年的合約關係。這段時間的錄音,不免有迎合市場而製作的糟粕,但大部分的錄音,卻是黛娜個人顛峰時期的代表作。可嘆的是,黛娜生前最大的市場仍為黑人聽眾,而他們正是唱片公司最不關心的一群。在黛娜猝死之後,幾經轉手,水星唱片易手,轉給了寶麗金集團(近幾年又與環球唱片公司合併),黛娜的母帶也隨之轉移。
黛娜已逝,但她的歌聲如此之鮮明,曾經擁有過的人生如此多采多姿,早已成為美國生活記憶的一部份。那些逐漸老舊磨損的黑膠唱片,伴隨著她的忠實黑人歌迷,沈默地走過六○年代後期與七○年代。直至八○年代中期以前,「黛娜‧華盛頓」對唱片公司而言,不過是一個遙遠、陌生而無利可圖的名詞而已。
經過約二十年的沈寂,寶麗金開始零星地發行黛娜的精選集。真正的里程碑,是日本的寶麗金接受了爵士樂評人兜山紀芳的建議,讓黛娜在水星時期的完整錄音重見光明,讓新一代的樂迷重新認識這位女歌手的魅力。在兜山紀方的主導下,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日本的寶麗金唱片公司陸續重發了The Complete Dinah Washington on Mercury大全集,共計七套盒裝唱片,錄音時間橫跨了十六年,由於計畫龐大,籌備期就耗費四年,而重發工作則歷經三年才完成,收錄的曲子有三分之一原先僅以單曲形式發行,而約有十分之一的曲目則從未發行。
Dinah Washington在Mercury大全集之第一集
奇妙的是,黛娜在Mercury唱片公司的全集於日本發行完畢後,美國娛樂界彷彿重新認識了黛娜的美妙歌喉,只要故事的背景安插在五、六○年代,黛娜‧華盛頓的作品就會頻頻出現。導演馬汀‧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就曾經在「賭國風雲」(Casino,由莎朗史東、喬派西等人主演)一片中穿插黛娜‧華盛頓演唱的名曲「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而德國電影「蘿拉快跑」,雖然故事背景與美國或六○年代無涉,但最後一段的Happy Ending,也放了黛娜唱的「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與電影先前的電子音樂,形成有趣的對比。
黛娜真正能夠打進主流音樂市場,讓白人聽眾認識這位黑人歌姬,「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功不可沒。「What a Diff'rence a Day Made」原先是
Dorsey Brothers唱紅的歌曲,一九五九年由Belford Henricks重新編曲,由弦樂團為黛娜伴奏,未料一炮而紅。從此之後,唱片公司越發認定「抒情歌曲加華麗的弦樂團伴奏」或是爵士大樂團乃唱片賣錢之法寶。一九六二年,黛娜‧華盛頓受到更高酬勞與宣傳預算的吸引,跳槽至「大哥」經營的輪盤唱片公司,短短一年多時間,至少發行了七張專輯。
「美聲+大樂團」自然又引來當時爵士樂評人對黛娜向流行音樂靠攏的惡評。筆者認為,樂迷或許可以怨嘆類似After Hours with Miss D、Dinah Jams這樣的專輯出得實在太少,但卻不可斷言輪盤唱片公司時期的專輯都不值一試。此一時期的黛娜,已經從早期較為純粹的藍調曲風,轉而拓展當時新興的靈魂歌唱風格。為她伴奏的班底,也早已從Keter Betts(低音貝斯)、Jimmy Cobbs(鼓)和Wynton Kelly(鋼琴)轉為Jimmy Sigler(電風琴)、Earl Edwards(薩克斯風)與Jimmy Thomas(鼓)。這一組名為「快板」(Allegros)和聲兼伴奏的班底,除了以流行歌曲中慣用的「嘟--哇--」優美和聲為黛娜伴唱外,還使用當時流行於黑人音樂的電風琴增添曲子的靈魂味。
Dinah Washington在輪盤唱片公司的全集(大部分歌曲幾乎都是在六二~六三年錄製)
輪盤唱片公司的作法,只是以「快板」三重奏為基礎,多添一點味素,找更多的明星樂手來跨刀而已。編制並不陳腐,只是樂手獨奏的空間較為有限。不過,無論樂手或樂團編制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黛娜,只要她一出場,整首曲子就會臣屬於她。出身福音教會的黛娜,總是賦予歌曲鮮活的生命力。她從不忘在歌曲中適度的穿插「Yes! My Lord」或「God Almighty」這些主日崇拜歌唱時頌讚。說她是現代黑人靈魂樂的祖師婆,一點都不為過。盲人女歌手Diane Schuur的宏亮、Dionne Warwick的嬌媚和轉音、Nancy Wilson的靈魂味和幽默感,甚至Etta Jones與Dodo Greene的藍調風格,都來自黛娜的影響。甚至被譽為「靈魂女王」(Queen of Soul)的Aretha Franklin,只要找她早期的作品來聽,不難發現Franklin早期都在模仿她心目中的偶像黛娜‧華盛頓的藍調歌唱!
Aretha Franklin早期專輯From Jazz to Soul
終其一生,黛娜都是大眾媒體(惟侷限於黑人讀者)追逐的對象。新聞話題不外乎她短命的七次婚姻、昂貴的珠寶首飾、貂皮大衣、干邑白蘭地配減肥藥、私人飛機和俱樂部之間的演出糾紛。她總是被媒體描繪成一個強勢、主觀、慾望無窮而又極為孩子氣的話題女王。然而,在黛娜浮華人生的背後,筆者看到的,卻是一位黑人女性毫不妥協的強悍。當俱樂部老闆想賴款時,她馬上聯繫媒體發佈訊息,並請律師提出告訴。當電視台找她對嘴唱歌時,她斷然回絕(五○年代在電視上對嘴唱歌的歌手何其多也)。當白人混混想找她麻煩時,她馬上取出手槍反威脅對方。她對自己應該如何唱歌、如何打扮,與哪一個樂手合作,她總是要求有百分之百的主導權。黛娜也從不吝惜在演出時給合作的樂手更多即興演出的機會。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歌手,黛娜的識才、智慧與無可替代的幽默感,都是她成功的秘訣。就在黛娜去世之後不久,以黑人讀者為主的月刊Sepia,登出了一封讀者來函悼念黛娜,信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黛娜總是為所有的事注入靈魂。她激昂沸騰,以一種在我們的社會中少見的勇氣活著。」是啊。在黑人民權運動尚未風起雲湧之前,黛娜夢幻般的高收入與酒神式的放縱生活,在種族隔離的社會中極為罕見,卻是壓抑的同胞們豔羨的對象。倘若黛娜可以活到民權運動開始的那一天,相信強悍如她,一定會率先走向街頭,以她的靈魂高聲歌唱;激昂沸騰,以不凡的勇氣向這個世界發出怒吼!
註一:Herb Geller在水星唱片的子廠牌EmArcy曾經發行過的專輯,在台灣曾經販售過的重發CD均為日本版,至少有Herb Geller Plays、The Herb Geller Sextette與The Gellers等專輯。
註二:除了After Hours with Miss D為環球所發的旗艦系列(Verve Master Edition)版本之外,Dinah Sings Bessie Smith和The Swingin' Miss "D"也以旗艦系列的形式重新包裝發行。而收錄了黛娜早期藍調暢銷曲的The Best in Blues則為精銳系列(Verve Elite Edition)。感謝樂友政鴻兄提供寶貴的CD重發訊息。
Frank Sinatra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O3:22
黛娜總是為所有的事注入靈魂;
回覆刪除而我们在这个时代丢失的已经太多,感受的太少;
只有一张黛娜早期的唱片,而且我还和她的歌声接不上缘.爵士乐总是把好的东西藏在暗处等着我们的想象力把她突然照亮,或者,因为小威姐姐的文章,我们重新拿出唱片来听,来认识我们的灵魂;
2005年的最后几天,我是在听俄罗斯的古典黄金时代的唱片中度过的,好象那历史录音的大雪-----
珍夢海?Jane Monheit?原来有那么好听的中文翻译,
前几天一直在听她的彩虹现场,真的是看到了红酒的爵士味道,比如钻石,比如我们彻底地把自己放到爵士乐的凳子上.
2006年来了,还有几多的爵士唱片败家?
还有多少漂泊的人,赶着去唱片行买回更漂泊的灵魂?
小威姐姐,新年快乐.
黛娜‧華盛頓的聲音有一種「金屬」的質感耶
回覆刪除很特別:D